福建文史馆馆员、昙石山博物馆首任馆长欧潭生研究发现,唐甘棠港在福州
■记者卓文俊温海龙
究竟哪个城市才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目前包括泉州、扬州、广州、宁波等城市都在争,但都还没有定论,成为历史的“罗生门”事件。
近日,省政府特聘省文史馆馆员、福建师大考古与博物馆学研究生导师、福建省昙石山博物馆首任馆长欧潭生和他的助手们通过一个多月的典籍考证、田野调查提出全新的观点——唐甘棠港在福州,进而推论福州才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昨日下午,欧潭生接受本报专访,展示了其观点及论据。他说,福州进行海外贸易的历史远早于泉州,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真正的起点。疑点:
甘棠港到底在哪
唐闽王王审知开辟“东方巨港”甘棠港。欧潭生对于甘棠港的研究,源于3月底福州市王审知研究会组织的一场甘棠港研讨会。
会上,他听到了“长乐黄岐澳,闽国甘棠港”的说法。“早前的沉船考古发掘中,就已经发现黄岐周边海底暗礁林立。这么大的港口不可能建在那里。”凭经验,他便作出判断。
但是甘棠港到底在哪里?
他翻阅各种资料后,发现从宋代梁克家的《三山志》到历代志书和文史学者,“福安说”最被认可。
“福安黄岐离福州州城甚远,且黄岐港又深藏于近三沙湾内、白马河边,地势较‘官井洋港’更加隐蔽,如何会成为外贸名港,值得深入研究。”2013年,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省史志研究所所长卢美松就曾在《闽都文化》中就此提出疑问。欧潭生持同样的疑虑,于是他决定从研究《三山志》入手。
虽然未曾明确找到甘棠港的答案,欧潭生却找出了其中另2处“硬伤”。梁克家编写《三山志》时距离王审知开辟甘棠港已过去280多年,欧潭生推测《三山志》误传误刊的可能性很大,而后世的“福安说”受其影响贻误至今。为此,他专程去福安实地调查,未发现足够支持该说法的证据,而且当地的地貌、城市建设、繁荣程度都与“东方巨港”相去甚远。
此外,“连江说”、“琅岐说”、“长乐说”,众说纷纭,让甘棠港成为一个“罗生门”事件。
查证:
闽王碑文直指琅岐
在经过典籍考证、田野调查后,欧潭生在现置于闽王祠中的《恩赐瑯琊郡王德政碑》中找到了答案。这座碑是唐天佑三年王审知在位时所做的记录。欧潭生认为其更贴近历史真实。碑文中描述了王审知开辟的甘棠港:“闽越之境,江海通津。帆樯荡漾以随波,篙楫崩腾而激水。途经巨浸,山号黄崎。怪石惊涛,覆舟害物……赐名其水为甘棠港”。
欧潭生逐字推敲。“港为一条水道,不是现代含义中的港口、码头。碑文所指‘闽越之境’,甘棠港位于江海通津,意为闽江与大海的交通要道,即主航道。”
这条水道“途经巨浸,山号黄崎”。浸字,他理解为动词名词化,应为大水、沼泽、浅滩。巨浸就是巨大的沼泽浅滩,联系到下一句“山号黄崎”,就是浅滩上有座黄崎山。当时,“岛”字尚未普遍运用,“山上有鸟谓之岛”,他认为这里的山应为岛。如此一来,他得出了此前一直被史学界所忽略的结论——“途经巨浸”就是“途经巨岛”。
到此,答案呼之欲出。
闽江口最大的岛屿就是琅岐岛。清代《闽县乡土志》称琅岐是闽江入海口“巨岛”。而从《八闽通志》、明弘治《长乐县志》和民国23年地图中,他发现琅岐岛原名黄崎。在1931年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便记载,福州湾,闽江入海之口,口外群岛罗列,近则有黄岐(今琅岐)、芭蕉、福斗等岛。欧潭生认为,黄岐即黄崎。
在宋代王象之所著的《舆地纪胜》中,他找到了这样的叙述,“甘棠港在闽县,旧名黄崎港,先有巨石为舟楫之患,唐天祐中闽王令工凿之,忽然震碎,敕改。”
至此,欧潭生与他的助手们共同得出定论,闽王王审知修建的甘棠港在闽县黄崎港,即今琅岐港,经实地考察,欧潭生认为,琅岐凤窝码头与琯头之间狭窄的航道,就是当时修建甘棠港的地方。
真相:
“海丝”起点应在福州
这是考古验证和历史地理学家考证过并经地质勘探证实的福州海岸变迁史:今日海水与闽江水交汇处在长乐金刚腿一带。一千多年前唐五代江海交汇处则在福州城下甘棠闸。两千多年前的汉初,三山(于山、乌山、屏山)均泡在海水中,只有退潮时屏山才形成半岛。
据此推理,欧潭生认为,唐五代王审知时期,从福州城外甘棠闸到琅岐岛,均应为甘棠港范畴。“福州为闽都,泉州则为王审知所管辖,那时至多是个小渔村。泉州刺桐港的兴盛是宋元以后的事。福州进行海外贸易的历史远早于泉州,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真正的起点。”欧潭生据此得出结论,福州著名的刘华墓曾出土了精美的大批石俑和波斯孔雀绿釉陶瓶等文物。墓主人就是王审知的儿媳妇。这个象征中西文化交流的波斯孔雀绿釉陶瓶就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从甘棠港上岸,进献给闽王王审知的礼物。
如今,福州宋代黄昇墓和茶园山墓出土的丝绸织品绚丽多彩、名扬中外,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有利见证。
(本文来源: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