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地情研究
福州: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
2014-05-2613:01:34来源:
作为八闽首府、璀璨东南,福州(古称冶县)早在西汉武帝时期,就是中国主要的对外贸易口岸之一。岁月流逝,福州渐渐发展成为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贸易港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区别于陆上丝绸之路的对外贸易与友好往来的航路,发端于商周时期,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唐朝,繁荣于宋元,壮大于明清时期,是古代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与东亚、东南亚以及非洲各国进行贸易和友好往来的重要线路。
据史料记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两条主线路: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其中,南海丝路是唐宋以后中外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最主要通道。福州作为东南沿海“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形成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的对外经济走廊。
据了解,福州港在汉代始称东冶港,海船泊于时称“冶城”的还珠门外,交趾七郡贡品,泛海而至东冶,再由水路转运至江苏沛县或山东登莱,由陆路运往洛阳或京都,并与中南半岛、日本等地开通了交通航线,由此奠定了福州港居于南下、北上枢纽的贸易格局。
唐宋时期,闽人为了谋生从家乡带着丝绸、药物、糖、纸、手工艺品等特产搭上商船从福州出发,顺着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将这些商品销往各地区甚至世界各国,创造了东渡日本、北达欧亚、西至南北美洲、南抵东南亚各国的辉煌历史。据介绍,当时的福州,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贸易,呈现出“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
中唐以后,福州成为当时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据福州市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张振玉介绍,唐五代时期,经过安史之乱及后来的藩镇割据,原通往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被迫中断,发展海上贸易成为唐朝与海外诸国进行商贸往来的主要渠道。闽王王审知治闽期间,利用福州靠江面海的地理优势,以及汉代就开辟东冶港作为对外贸易港的悠久历史,还有福州人擅长航海的传统,扬长避短,开辟甘棠港,拓展对外贸易的新航线,奠定了福建“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的格局,使福州港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在王审知治闽期间,福州成为经济贸易发达的“闽越都会,东南重镇”,福州港与广州港、扬州港并称三大对外贸易港口。
明代,福州成为“郑和七下西洋”的重要门户和中国主要造船基地之一,福州生产的“福船”引领着中国乃至世界的“风帆时代”。
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由此开始了城市近代化历程。19世纪下半叶,港口的扩大开放使福州成为大宗进出口货物集散地,带来商贸繁荣。
改革开放后,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马尾港为依托设立。
如今,福州依然是典型的海洋资源大市。海上丝绸之路,正在不断地挖掘福州海岸线的价值。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福州已列入“海上丝绸之路”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张旭)
(本文来源:福州日报)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