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闽都文化 > 姓氏文化
福州姓氏概述
2019-08-1214:35:23来源: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一)

闽侯县昙石山遗址出土文物表明,距今5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先民繁衍生息在福州这块沃土上,然而有关原住先民的姓氏记载,则付之阙如。从大的方面来说,由于福州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是原住先民在同中原南迁人士的融合、交汇中发展起来的,因此,福州姓氏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显然与南迁福建的中原人士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在浙江地区的越族逐渐强盛,建立越国。越人欧冶子到福州,设冶灶造兵器,因此欧姓为福州有史可证的最早姓氏。后越国为楚所灭,部分越人在越王族率领下来到福州,同闽族融合而成闽越族,其首领驺无诸建立闽越国。西汉时期,闽越王郢收留吴王刘濞之子刘子驹。后余善反汉,吴阳受命到福州劝降,佐汉军平叛。吴阳原为闽越国人,可见正史记载,闽越国有驺、吴、刘三姓。另外,据传说闽越国时尚有何氏兄弟九人居福州于山,张良之子曾隐居福州旗山,说明秦汉之际,中原民众南下,中原姓氏逐渐传入福州。

汉末三国时期,北方战乱,入闽定居福州的人民不在少数。汉建安元年(196年),孙策进攻会稽,太守王朗败走,乘船至侯官,与侯官长商升会合。孙策遣贺齐讨伐,商升乞降,其部将张雅、詹强不降,杀商升以拒贺齐。后贺齐打败张雅、詹强,入据侯官。从这些记载上看,汉朝末年,中原姓氏已陆续进入福州。三国时期,孙权将大批战俘、罪犯迁往福州、长乐等地造船,吴军多次到达福州,并乘船往台湾,但史书未记载定居福州的姓氏。

晋永嘉年间(307~312年),中州板荡,中原民众大量入闽,属于衣冠士族的有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姓,其他还有杨、钟、翁、温、卓等姓。他们主要聚居于建溪、富屯溪、闽江下游及晋江两岸交通方便、土地肥沃之处。福州就是其中的一个重点地区。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朝廷先后派陈政率兵3600名、45姓和其兄弟陈敏、陈敷率兵3000余人、58姓军校入闽执行军事。后陈政兄弟及其部属大多在漳州一带定居;而其中有陈、丁、方、黄、吴、张、柳、汤、欧、沈、马、卢、江、宋、何、韩、柯、郭、高、郑等姓,分迁于福州地区。后来,随唐牧马监陈渊入闽,尚有蒋、许、翁、李、张、黄、王、宫、刘、洪、林、、萧等姓。唐末五代时期,中原战乱,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随王绪统军入闽,俗称“十八姓从王”,这18姓指的只是军校,据新编《固始县志》,当年随王审知入闽的约5000人,有王、陈、李、张、吴、蔡、杨、郑、谢、郭、曾、周、廖、庄、苏、何、高、詹、林、沈、施、卢、孙、傅、马、董、萨、韩、驺、蒋、黄、包、袁、赖、邹等34姓。再参照史志谱牒记载,唐代入闽的姓氏数多达71姓。宋末景炎元年(1276年),宋帝赵昰携随从入闽,定居闽中的约50个姓,其中赵、简、游、范、杜、纪、姜、田、女、邵、童、饶、华、凌、俞、钱等姓,是此前未曾入闽的。元、明、清三代,入闽的主要是少数民族姓氏,如回族的丁、蒲,蒙古族的萨,满族的粘、溥等。清末,福州有姓氏150多个,民国期间增至200多个。

(二)

从福州的姓氏发展过程看,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姓氏的外来性。福州历史上很早就有居民,但在西周时期,只有贵族有姓,庶民无姓,福州地处蛮荒之地,闽族只有图腾,没有姓氏。中原士人南下福州,同闽族人融合,带来中原的姓氏文化。今福州话仍把女子称为“诸娘人”,称男子为“唐部人”,可看出原住民的无姓状态。他们同中原人士融合后,采用中原人的姓氏。第二,福州姓氏大多来自河南固始县。汉武帝灭闽国后,涉其民于江、淮间。后有不少人回到福建。这样,福州同地处河南、安徽交界的河南固始县存在一条古代交通要道,即由福州出闽北到江西,经由九江一带过长江进入安徽,由安徽寿州到河南光州固始县。唐代,陈政、陈元光入闽、唐末王审知兄弟入闽,带领大量固始县居民进入福建,留居福州。这些男子被称作“唐部人”,为福州姓氏的主要渊源。第三,大姓特征明显。福州俗称“陈林半天下,黄(王)郑满街排”。福州姓氏以陈、林、黄、王、郑居多。其中陈林两姓占人口总数三分之一。其原因陈林两姓在历史上长期为福州地区豪强,人口发展很快。而从中原进入福州的多为逃难民众,他们流落他乡,只得依附当地豪强,一些人为生活所迫,改姓以融入当地的宗族社会,这就使大家族越来越庞大,陈林就是其中典型代表。第四,福州姓氏中还有相对较多的少数民族姓氏。福州全市有43个少数民族,人口7.0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1%。其中,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有畲、回、满、土家、苗、壮、蒙古等7个,其他少数民族人口都在100人以下,有的只有1~2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国家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计划生育诸方面对少数民族的重视,少数民族人口上升很快,尤以畲、回、满三族。畲族人口最多,2000年达4.82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68.46%,畲族在唐代人称为“畲”,宋时称为“輋民”、“畲人”,畲人则自称为“山客”、“山哈”、“山达”等,福州地区畲族姓氏主要有雷、蓝、盘、钟等,其中雷、蓝、盘姓从广东入迁,钟姓则从闽南迁入,现已遍布全市58个乡镇(街道)、186个行政村,现有纯畲族居住自然村366个,畲族人口在万人以上的罗源县霍口畲族乡和连江县小沧畲族乡。回族是福州市第二大少数民族,2000年人口9516人,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14.4%。唐代,阿拉伯人、波斯人开始来中国经商,一些人留居广州、泉州、福州。元代,东西交通发达,中亚细亚各族人络绎而来。他们都信奉伊斯兰教,由于长期与当地居民杂居,经互相融合而形成回族。福州市回族有蒲、田、时、贤、马、蓝、常、丁等姓氏。其中的蒲姓主要为迁入的阿拉伯商人,田、时、贤等姓自甘肃陇西一带迁来,马、蓝、常从江南迁来。满族也是福州较大的少数民族,2000年人口2505人。福州满族是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亲王杰书带八旗兵士讨平耿精忠后驻防当地的士兵及其家属。乾隆年间又从北京旗营抽调员兵赴榕,兵士连眷属共计4000多人,驻扎于东大路一带,该地后称旗下街。在民国时期,不少满族人改姓,不敢自认是满族,改革开放后又纷纷复姓。

(三)

福州市是福建省姓氏最多的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速度加快,福州姓氏也不断增多。据福州市公安局统计,1998年福州市有姓氏856个,2001年底,全市达1605个姓。鼓楼区有693个姓,福清市有643个姓,闽侯县有586个姓,长乐市有542个姓,仓山区有523个姓,晋安区有518个姓,台江区有460个姓,闽清县有447个姓,连江县有423个姓,永泰县有392个姓,马尾区有360个姓,平潭县有318个姓,罗源县有266个姓。各区县(市)姓氏数目都比1949年增加一倍以上。全市万人以上的姓有73个(按人口数多少顺序排列):林、陈、黄、郑、王、张、李、吴、刘、杨(10万人以上)。何、江、翁、叶、高、周、余、薛、谢、郭、许、魏、潘、俞、邱、方、施、蔡、朱、赵、徐、游、程、严、唐、曾、萧、庄、卢、孙、董、胡、洪、倪、雷、蓝、蒋、罗、姚、池、何、卓、梁、欧、苏、邹、丁、冯、马、连、任、钟、邓、宋、汪、曹、毛、廖、詹、范、金、侯、石。5000以上,不满10000人的姓28个;1000人以上,不满5000人的姓57个;500人以上,不满1000人的姓32个;100人以上,不满500人的姓109个;50人以上,不满100人的姓有56个;1人以上,不满50人的姓有1250个(其中1~9人的有1001个)。前100个姓氏人口占总人口的98.53%;其余1505个姓人口只占1.47%。现在福州各姓氏的人民,正共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增强炎黄子孙的凝聚力,同心同德,为福州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

(来源:《福州姓氏志》)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