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党乡位于闽东宁德大山深处,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仍不通公路。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曾三进下党调研扶贫,留下了“异常艰苦、异常难忘”的下党印象。
如今,下党乡实现脱贫,既包含着闽东脱贫的成功实践,也揭示了中国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
1988年6月,习近平调任宁德地委书记。当时宁德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
在这里,他带领闽东人民坚定“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信念,以“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精神展开摆脱贫困的探索与努力。
1995年5月,福鼎市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的22户畲族村民走出大山,成为全省第一批整村搬迁的农户。
此后,赤溪村12个自然村350多户畲族群众陆续完成易地搬迁。
伴随着搬迁工程,赤溪村培育特色旅游产业,进而实现整体脱贫。
易地搬迁的“造福工程”,目的在于挪穷窝、拔穷根。截至2017年底,福建全省“造福工程”累计搬迁改造170多万人,整体搬迁7200多个自然村。
在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过程中,福建还努力探索乡村振兴之路。
从1999年开始,南平市向农村基层下派科技特派员和村干部,推进精准扶贫和乡村发展。这种农村工作的创新做法被称为“南平机制”。
2002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到南平调研,对“南平机制”大加赞赏,进而总结、提炼出“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夯实农村工作基础的”总体思路。
“南平机制”迅速走向全国,在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天,为实现乡村振兴,“南平机制”正在增添新的内涵,续写新的辉煌。
(来源: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