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互动服务 > 史志知识库
【中国方志大辞典】全国总志
2020-04-2415:55:47来源:《中国方志大辞典》

禹贡 《尚书》中的一篇。我国现存最古的地理文献之一。多数学者认为成书于战国时代,假托夏禹治水以后的政区制度,以名山大川为界,将全国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对黄河流域的山岭、河流、薮泽、土壤、物产、贡赋、交通等记述较详,对长江、淮河等流域的记载则相对粗略。最后“五服”部分,表现了作者理想化的中央行政制度的大一统思想。禹贡把治水传说发展成为一篇珍贵的古代地理记载,是我国最早一部科学价值很高的地理著作。对后世地理学的发展,特别是地方志的修纂有很大影响。

《山海经》 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十八篇。作者不详,共分三部分。近代学者多数认为:第一部分“山经”,为春秋战国时代作品,是我国最早一部山岳地理专著。第二部分“海经”,为西汉人作。第三部分“大荒经”(附“海内经”)为西汉以后人作。其中以“山经”最为重要。它以山为纲,以方向、道里为纬,结合有关的河流、民族、植物、动物和矿产等地理知识,还参以神话传说。对我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民俗、中外交通、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汉书·地理志 东汉班固(公元32—92年)所撰《汉书》中十志之一,共两卷,又简称“汉志”。是我国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著作。开我国历代记述疆域政区的先例,为研究疆域政区的消长变化的“沿革地理学”树立了规范。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概述黄帝以后直至汉初的疆域变迁。引用了《禹贡》和《职方氏》的全文。第二部分阐述汉代政区建置,并在郡(国)县(道、邑、侯国)条下,记述户口数字、山川水泽、水利设施、以及古今重要的聚落、关塞、名胜、古迹等,还载有地方特产、工矿及其管理机构等。此为全文主体。第三部分;分论各地区特点,取材于“货殖列传”等前人著作。最后为有关外国的记述,是秦、汉以来向南方开拓疆土和通使域外的反映。该志对我国两千年来封建社会时期地理学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对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也有很大意义。

水经 我国古代记述河道水系的一部专著。作者及成书年代说法不一。大约为三国(221—279年)以前的作品。此书所载水道据《唐六典·注》称“百三十七”,每水各成一篇,并附《禹贡山水泽地所在》凡六十条。自唐以后,郭璞注本失传。此书遂专以郦道元《水经注》得以流传。今本只存一百二十三篇。该书系统的以水道为纲,述其源委脉络、流经地区,确立了因水证地的方法。但所记水道,繁简不等,也有误谬。北魏郦道元作《水经注》,将此方法发扬光大,成一巨著。

[晋]畿服经 我国晋代一部卷帙浩繁、内容完备的地理志,挚虞撰。挚虞,字仲洽,长安人,历秘书监、光禄勋,《晋书》有传。《隋书·经籍志》载:“晋世挚虞,依《禹贡》、《周官》作《畿服经》,其州郡及县分野、封略、事业、国邑、山陵、水泉、乡、亭、城、道里、土田、民物、风俗、旧好,靡不具悉。凡一百七十卷,今亡。”清代王谟《汉唐地理书钞》有辑佚。谢启昆评价此书“实后世方志之祖。”

水经注 古代地理名著。北魏郦道元(466或472?—527)为《水经》作注,补充记叙的河流水道从原来的一百三十七条增加到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注文二十倍于原书。书中不仅限于记述大小河系的源流脉络,方向道里,而且还把每条河流所经行地区的自然地理情况、城邑建置沿革,聚落兴衰及土地物产、水利设施等进行全面叙述,此外还记录了不少汉魏间的碑刻、民间歌谣、谚语、方言和传说。体例严谨,文笔绚丽。是六世纪前我国最全面而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引用书籍多至四百三十七种。历代治《水经注》研究的著作版本中,以《永乐大典本》、朱谋《水经注笺》、全祖望《七校水经注》、赵一清《水经注释》、戴震《水经注武英殿聚珍本》、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及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等最为有名。

[南陈]舆地志 南朝陈顾野王纂。今佚。顾野王,字希冯,吴郡人,官撰史学士。清代王谟谓此书“集汉魏以来二百四十家地理书大成”,宋初尚有传本。《汉唐地理书钞》辑佚三百二十五条。

[隋]区宇图志 成书于隋代,是地方志发展史中图经阶段的重要著作,也是一部出刊较早的全国性区域志。隋大业年间,适应大一统的需要,朝廷普诏天下诸郡条其风俗,物产,地图,上于尚书。大业五年(609),起居舍人崔赜受诏主撰《区宇图志》,成二百五十卷,炀帝以为不善,复命朝臣虞世基,许善心增补,成六百卷,后重修为一千二百卷。其书已佚。《隋书·经籍志》载目标为一百二十九卷。叙山川则卷首有山川图,叙郡国则卷首有郭邑图。《汉唐地理书钞》辑佚五条。作者虞茂,原名虞世基,字茂世,会稽余姚人,以名与字皆犯唐讳,故名。官内史侍郎,奉隋炀帝命而总纂此书。

隋诸州图经集 隋郎蔚之撰,一百卷。郎茂,字蔚之,恒山新市人。隋炀帝时为尚书左丞,撰州郡图经一百卷奏之,赐锦三百段。王谟《汉唐地理书钞》辑佚二百五十八条。

[唐]诸道山河地名要略 一名《处分语》,一名《新集地理书》,唐韦澳纂,九卷。韦澳,字子裴,京兆人,官河南尹。该书久佚,有《鸣沙石室遗书》残卷本传世。罗振玉《残卷本跋》称:“《诸道山河地名要略》第二残卷,开首断缺,存河东道州府八,曰晋、曰太原、曰代、曰云、曰朔、曰岚、曰蔚、曰潞。其体例,前述建置沿革,次事迹,次郡望地名,次水名,次山名,次人俗,次物产,为后世地志体例所自昉。”

[唐]关中陇右山南九州别录 唐贾耽撰。八世纪中叶,河西陇右为吐蕃控制,唐朝廷无其图记。贾耽感于此,乃绘陇右山南图献上,备载陇右山南九州的城池、军镇、山川要隘等,因诸事图中不可备书,又择里数人额,山水之首尾源流,各州、军等撰为别录六卷;因图中绘有“四渎之宗”黄河,“群羌之帅”西戎,研寻史籍,罄所闻知,将其内容收纳为四卷,别录十卷。其内容形式是较典范的图经。

元和郡县志 唐地理总志,李吉甫撰。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成书,原名《元和郡县图志》,北宋时图佚改名。凡四十卷,现存三十四卷。该书按贞观十三年(639年)规划的十道为纲,以当时四十七节镇为标准,分镇记载所辖府、州、县及户数、沿革、山川、道里、贡赋等项。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全国性总志,对后世影响较大,《太平寰宇记》龚此体例。

括地志 唐地理著作。五百五十卷、序略五卷。唐初魏王李泰主编,著作郎萧德言等人编撰。全志费时五年,成于贞观十六年(642年)。吸收了《汉书·地理志》和顾野王《舆地志》两书编纂的特点,为后来《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志》开了先河。它以“贞观十三年大簿”的记载为基础,将全国划为十道、三百五十八州、四十一个都督府、共一千六百五十一县。全书以此为纲、全面叙述了政区的建置沿革、并兼记山岳形胜、河流沟渠、风俗物产、往古遗迹、以及人物故实等。全书南宋时已佚、清嘉庆二年(1797年)孙星衍辑《括地志》遗文八卷。

[祥符]州县图经 宋李宗谔、王曾纂,一千五百六十六卷,目录二卷。景德四年(1007年)二月,宋真宗欲览《西京图经》,因不备,遂命各地编纂图经上报,由孙仅等人校定。因其体制不一,复命李宗谔、王曾加例重修。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修成。次年又抄录副本共三百四十二册,颁天下诸道。此书到了南宋嘉定年间仅存十之三四,明代以后则已绝世。《舆地纪胜》、《永乐大典》有征引。

太平寰宇记 宋地理总志。乐史撰。约在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成书。原著二百卷,佚八卷,《古逸丛书》刊有杨守敬从日本辑回的残存五卷半。该书体例因袭《元和郡县志》,以当时所分的十三道为纲,下分州县,分别记载沿革、户口、山川、城邑、关寨等项外,又增加风俗、姓氏、人物、土产等项,着重经济文化方面的记叙,为后来总志体例所沿据。该书取材广博,载唐以前地志佚文甚多,可补史籍缺略。

元丰九域志 宋地理总志。王存等撰。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至元丰三年(1080年)撰编,元丰八年(1085年)颁布。该书系依据原有的《九域图》重加撰编,因为“不绘地形,难以称图”,故改名为《九域志》。书凡十卷,以熙宁、元丰间四京、二十三路为标准,分路记载府、州、军、县、户口、镇戍、山泽、道里等项。对四至八到及各地里数,记载尤为详备。由于该书明显地反映了由图经演变为地志,故在我国地方志发展史上是一部值得注意的著作。

禹迹图 宋代地图,伪齐阜昌七年(1136年)上石,背面刻有《华夷图》,现存陕西省博物馆。编制人不详,绘制时间约在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至绍圣元年(1094年)之间。该图据唐代贾耽《海内华夷图》中《禹贡》九州部分缩制,采用“计里画方”的绘法,每方折地百里。因绘法较精,故所绘海岸线和河流形状,较《华夷图》更为接近实际。

與地广记 宋地理总志。欧阳忞撰。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7年)成书,共三十八卷。该书首叙历代政区,后按元丰时四京、二十三路分区,分述州县建置沿革,并结合历史故实;而对四至、道里、户口、风俗、土产等项概不收入。

华夷图 宋代地图。伪齐阜昌七年(1136年)上石,刻于《禹迹图》之背面,现存陕西省博物馆。编制人不详,绘制时间约在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至宣和七年(1125年)之间。该图据唐代贾耽《海内华夷图》简缩及改绘而成,是当时供教学用的一幅中外地图,所绘山川及平面地形轮廓,大体上和近代地图相似,绘法粗略,没有画方。

舆地纪胜 宋地理总志。王象之撰。约在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成书,共二百卷,佚三十二卷。该书以宝庆以前政区建制为准,记载当时一百六十六府、州、军、监的沿革(包括所属县的沿革)、风俗形胜、景物、古迹、碑记、官吏、仙释、人物、诗文等。该书内容丰富,取材广博,引书中佚本甚多,可补史籍缺略。元代修《大一统志》时,对该书引用甚多。

方舆胜览 宋地理总志。祝穆撰。约在宋理宗时(1225—1264年)成书,共七十卷。该书所记分十七路,各系所属府、州、军于下,而以行在所临安府为首,涉及地域范围仅限于南宋的疆域。该书略于建置沿革,详于名胜古迹,而对有关诗赋序记,所载尤为详备。

大元一统志 为元代官修地理总志。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开始,前后曾经历两次大的编纂,终于大德七年(1303年)修成,共计一千三百卷。以路和行省直辖府、州为纲,设建置沿革、坊郭乡镇、里至、山川、土产、风俗形胜、古迹、宦迹、人物、仙释诸目,是一部较为完善的全国性地志。原书于明代亡佚,仅有残本十五卷、辑本十五卷传世;又《玄览棠丛书续集》刊有残本三十五卷;今有赵万里校辑《元一统志》十卷,中华书局于1966年排印发行。

大元混一方舆胜览 不著撰人姓名。今存之刊本有三,一为单行本;一收入《翰墨大全》重刻本;一收入《群书通要》本。此书记录了各行省路、府、州、县的山川人物,沿革本末,可使学士大夫,端坐窗几而周知天下。经研究,可能是参与纂修《大元一统志》而获见各省造报资料的著者,摘要编录,自成一书而刊行的。成书时间可能是至元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287—1290)间,此书可补《元史·地理志》的失载或误载。

大明一统志 为明代官纂地理总志。于天顺五年(1461年)修成,凡九十卷。以南京、北京、十三布政司分区,每府、直隶州分建置沿革、郡名、形胜、风俗以至古迹、人物等数十目。后期刻本较初版内容丰富,增有嘉端、隆庆朝的建置。末附“外夷”各国。其体例全因袭《大元一统志》,保存了不少明代资料。

广舆图 明地图集。罗洪先据元朱思本《舆地图》增改而成。嘉靖二十年(1541年)编成。图凡二卷,其中两直隶、十三布政司图,基本上是依朱思本图改绘而成,其余各图均为罗洪先所增补。该图除沿用传统的“计里画方”的绘制方法外,还采用二十四种符号,为中国古代地图系统地使用图例的开端。该图影响很大,从明嘉靖后期,直到清初,许多地图都沿袭它的绘法。

大明一统舆图广略 明沈一贯辑,王文俯校,十五卷,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余庆堂刻本。一贯未仕时,即向往历览天下名山大川,因未能如愿,“乃取当代《一统志》,录括要略,时披阅之。”做官之后,便以此录为基础,与《舆图志》、《广舆图》、《九边图》及《名臣》、《吾学》、《宪章》等书,参互考订而辑成此编,名之曰《大明一统舆图广略》。此书是一部明代地理图集,分两京、十三省,共图三十五幅。其前五图为周、汉、唐、宋、明各代总图;后三十幅为明代京省图,每省二图,即《山川大势图》和《州县鳞次图》,一省一卷,其中云南、贵州合为一卷;第十五卷为《四夷》图。每省首总说,次以府分说。各府又分沿革建置、名宦、人物、流寓等目。所录历代人物及其考证,是该书的重要部分。书前有序二篇,其中《大一统地理叙》,简述我国地理历史梗概及历代州县变化情况,有一定参考价值。

舆图总要 明末佚名撰,稿本,四卷,此书为明代地图集,分总图、省图和边图三部分。省图即南北直隶、十三省;边图包括黄河、沙漠、海运、漕运、外纪等。共图三十九幅。全书以图为主,间附图说。每图右上角都注有里数比例,图说有概说和细说两种,每图前冠概说,后系细说,内容包括历史沿革、形胜、建置、官职、户籍、税收、边防等,侧重于军事和边防,间有作者对当时形势的评论,是一部内容颇为丰富的地理书。

大明一统名胜志 明曹学佺(1574—1647)编纂,一百九十三卷。记述了明代疆域之内各府、州、县的历史沿革、地理特征、风景名胜和古迹文物。侧重条记天下风景名胜。

天下郡国利病书 我国古代地理名著。顾炎武撰。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至清康熙元年(1662年)编著,共一百二十卷,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作者根据二十一史、明十三朝实录、一统志、各省府州县志及文集、章奏、文册等,分类辑录有关资料,从“经世致用”的观点出发,以明朝的行政区划,即两直隶、十三省分区,对地理形势、河流水道、工矿资源、交通运输、屯田、水利、户口、田赋、徭役、官制、边防、关隘等方面,都有较详的论述,为研究经济史及历史地理之重要参考书。

肇域志 明末清初地理著作。顾炎武撰。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开始著述,历时二十余年,未曾完稿。该书取材同于《天下郡国利病书》,内容包括沿革、建置、山川、名胜等。因自清初以来,尚未刊行,故流传不广。

读史方舆纪要 我国古代地理名著。顾祖禹撰。作者以三十余年的时间,查阅了二十一史、一百多部方志和大量有关文献,加上他在历年旅行中的调查访问,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前完成这一巨著。全书一百三十卷,大致分为历代州域形势、南北直隶和十三省、川渎、分野等部分。该书以明末清初的政区分区,对全国各地的政区沿革、山川形势、城市集镇、关塞险隘等作了详细的叙述,并从兵要的角度,评论得失,为研究历史军事地理和战争史之重要参考书。

禹贡锥指 清胡渭(1633—1714)撰,题二十卷,实二十六卷。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成书。此书在前人注释《禹贡》的基础上,旁征博引,逐句加注。作者博考载籍,凡郡县分合异同,山川形势,道里远近平险,讨论详明。尤其对历代黄河徙流变迁,详加论证。书首还有四十七幅地图,重要河流各绘一图,旁引两岸支流。但三分之一以上的地图系明艾南英《禹贡图注》的翻版,但未注明出处。

皇舆全览图 清代地图。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编成。该图采用经纬线都为斜交直线的梯形投影法,以经过北京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比例尺为1:1,400,000。图幅的范围包括内地各省、台湾、东北、蒙古及西藏。由于该图在实测的基础上绘制而成,达到了较高的科学水平,直到辛亥革命后,仍为编绘地图的重要依据。

广阳杂记 清刘献廷(1658—1695)撰。五卷。献廷字君贤,一字继庄,别号广阳子。大兴(今北京市)人。治学薄古厚今,主“经世致用”,尤精舆地之学。书中记载明清杂事、历代典制、地理、水利、象纬、律历、财赋、音韵及医药等。在地理学方面,不仅关心城邑、道路等“人事”,而且要探求“天地之故”,并提出了全面系统的改造方舆之学的方案。对地理位置、物候迟早、气候变化、人地关系等都有论列。

行水金鉴 我国水利史资料书。清傅泽洪主编,郑元庆编辑。成书于雍正三年(1725年)、以河流为纲、按朝代年份编排。上起《禹贡》,下迄康熙末年(1722年),包括黄河、长江、淮河、运河和永定河等水系的源流、变迁和施工经过等记载。约120万字。此后,黎世序、俞正燮等编有《续行水金鉴》(1832年),起自雍正初年止于嘉庆末年。共有200万字。1936年,国民党政府经济委员会水利处又编《再续行水金鉴》,起自光绪初年止于宣统末年。1955年,南京水利实验处曾编印《行水金鉴及续行水金鉴分类索引》。

大清一统志 地理总志之修,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现存最早的一部是《禹贡》。唐《元和郡县图志》,体例渐备。宋《太平寰宇记》,元、明《一统志》又有新发展。清代则康熙、乾隆继承旧传统,下令各省纂辑通志以备《一统志》采择。结果,十六省通志限期交稿,这就为乾隆八年(1743年)首次修成《大清一统志》三百四十二卷创造了条件。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续修,五百卷,有武英殿刻本,《四库全书》本。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再修,六百五十卷、目录二卷,有《四部丛刊续编》本,较乾隆重修本加详,因前志修后四十四年间“幅员日辟,户口日蕃,田赋日充,人官、物产之华日著”。所以“今增税课一门,列于各统部田赋之后”。(《凡例》)其他如津梁、堤堰、名宦、人物、物产等门,也各有增补。这是当时社会经济逐步发展、政治制度日益巩固的结果。

道光重修本,因其记载以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为下限,故名《嘉庆重修一统志》。首为京师,次统部,如直隶、盛京、江苏、安徽、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新疆、乌里雅苏台、蒙古(藩部附)、青海、西藏;朝贡各国,附录于后。各统部(省)冠以图、表,“其诸府及直隶州各列一表,所属渚县系焉”。又分疆域、分野、建置沿革、形势、风俗、城池、学校、户口、田赋、山川、古迹、关隘、津梁、堤堰、陵墓、祠庙、寺观、名宦、人物、流寓、列女、仙释、土产等门。

据张元济1934年跋:嘉庆志写本原藏清史馆,北京图书馆摄影,其残失三十余页,据任振采(凤苞)所藏兰印本抄补。张跋又云: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杭州竹简斋缩印乾隆八年修本。上海鸿宝斋续印乾隆续修本。一则“卷第变乱”,一则“强析原卷,以充厥数”。张氏由此总结:“居今日而治舆地之学,欲求一官本且后出而可信者,宜莫如此书”。

案此书之所征引,除国史外,有档案、地志、方志、地图、笔记等等。内容丰富,参稽极严,记述详明得体,始知张氏之言为不虚也。而且体例也给地方志以一定影响。它是研究我国清代各省建置沿革、山川形势、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和演变过程的重要参考书。

乾隆内府舆图 清代地图。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编成。该图从纬度五度为一排,共十三排,故又称《十三排图》。该图所用的绘图方法和比例同《皇舆全览图》一致,但内容更为丰富详密。图幅范围不仅包括当时的中国,而且包括亚洲大陆。该图影响较大,如李兆洛的《皇朝一统舆地全图》、董方立的《皇清地理图》、邹世诒的《大清一统舆图》多依据它。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 清代地理著作汇编。计有初编、补编、再补编各十二帙,一千四百三十六种。王锡祺编,始于光绪三年(1877年),历二十一年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始成。包括地球总论、各州形势、各省地理、旅行纪程、山水游记、风土物产等著述,兼及少数民族风俗生活、欧美各国见闻。多数出于作者亲身经历,内容较为详实,为研究历史地理、编写地方志的重要参考文献。

汉唐地理书钞 清王谟编。原书计划为三百八十八种,因王谟辑时年已八十多岁,未能把所辑的地理书全部刻完。计划几经改变、刻了多少无从考订。中华书局1961年版《汉唐地理书钞》,以所见的一、二两册外,又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钞本比勘、增补了未刻本二十种,合计七十种,为现今比较完备的本子。并收刻了善化陈运溶辑湖南省境内的古地志六十六种。故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的《汉唐地理书钞》是汉唐时期古地志最为完备的辑佚本。

水经注图 清末杨守敬、熊会贞绘制。完成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采用古今对照、朱墨套印的形式绘成,次年刊行。与他们师生二人同时完成的《水经注疏》互为印证、相得益彰,其成就超越前人,为研究我国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书。其间也有误谬之处。

历代舆地图 清末学者杨守敬编撰,学生熊会贞参校并绘图,完成于宣统年间。首为《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表现历代疆域大势,次为春秋战国至明,详示各代疆域、政区和山川形势,最后为两汉至明代四裔图,共67篇、分订34册。以《大清一统舆图》为底图,迭加古地图,以“古墨今赤”(即古代内容用黑色、清代内容用红色)法进行古今对照。每幅图前有序表,图中间隙有简短说明,较以往的历史地图全面精详。为《中国历史地图集》出版以前,我国最好的一本历史地图集。

中国历史地图集 谭其骧主编,1975年中华地图学社出版。本图集反映1840年以前我国各历史时期的政区设置和部族分布的基本概貌。共分八个分册。采用古今对照的表示方法。其体例首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次为各时期(每幅都有一标准时代)全图、末为按政区划分的分图,并有部分地方的扩大图。每分册后面附有地名索引。该图集资料宏富、科学性强、是当代我国历史地理学中沿革地理的集大成者,对修志工作意义很大。

中国海港志 王洸著,1954年,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出版,全一册。本书九章五十八节,章次为绪论、东北海港、华北海港、华中海港、华南海港、海南岛海港、长江各港、其他河港及今后港口建设大计等,记述了八十余个港口的情况。原著有台湾海港(包括十五个港口)一章,据云“军事当局为保密起见”,已将该章删去。此书为各港口进行经济建设颇有参考价值。

中国区域志(甲编) 张其昀编著,1967年台北华冈出版部出版。上下两册。此书除导言外,共二十三章,含黄河三角洲,太湖区域、大江三角洲、东南沿海区、珠江三角洲、海南岛、云贵高原、西南三大峡谷区、四川盆地、秦岭汉水区等,每章皆有山川风物之提要及人地关系之结论。自序云:“从前治中国地志者,皆以政治区域为单位……本书破除省界,惟就地形、水利、气候、物产、人口、语言、都市、交通风俗、历史种种要素,参照稽考,分析综合”,“进入科学求真之轨道。”在地志中别具一格。

中国区域志(乙编) 张其昀编著,1958年,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出版,全十册。分甲、乙两编。(甲编见另条)乙编共二十七章,以中国自然区域分章,每章含区域、地形、水系、气候、富源、民生、交通、都市、名胜、国防等内容。本书甲编曾于1928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乙编于1936年南京钟山书局出版。此为作者到台湾后,稍加删节后合为一书再版,总名《中国区域志》,列为台湾“现代国民基本知识丛书之一”。此书资料较为丰富,多属基本事实,有一定参考价值。

(来源:《中国方志大辞典》)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