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闽都文化 > 昙石山文化
陶器|纺轮
2020-06-0909:26:33来源: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网站

1591666046188837.jpg

纺轮,也被称为纺专、缚盘、纺砣等,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作为一种纺织工具,纺轮须与拈杆结合方可使用,二者结合即被称为纺锤、缚或线砣。纺轮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最早可追溯到距今约8000年前。早期的纺轮以陶器的碎片磨圆钻孔制成,在昙石山文化中仍可见到这种原始形态的纺轮。大约在距今7000年左右,烧制的纺轮开始出现。

制作纺轮的材料很多,石、玉、陶、木、骨皆可,闽江下游流域出土的史前纺轮均为陶质。在昙石山遗址出土了数量众多的纺轮。早期如壳丘头文化的纺轮往往尺寸较大,到昙石山文化时小尺寸的纺轮数量占了多数,最小的一件直径约3厘米,厚不足1厘米。纺轮的尺寸可反映纺线技术的进步情况,尺寸较小,质量较轻的纺轮是为适应使用较细的纤维纺线而制作。

形状多样也是这些纺轮的一大特点,从横截面看有长方形、梯形、菱形、六边形、覆钵形等等。此外,大多数纺轮表面都有繁简不一的纹饰,施加部位或单面,或边沿,或通体。昙石山文化的纺轮纹饰有戳点、刻划等制作手法,到了黄瓜山文化时期,则出现了彩绘纺轮。这些纹饰不仅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其中还包含了“天圆地方”观念的最初表达。有学者认为,古人用于祭祀天地的玉璧,其前身就是纺轮。

可见纺轮虽小,但方寸间承载的文化因素却丝毫不逊其他高大上的器物。

(来源: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网站)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