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地情研究
抗倭名将福州遗迹
2020-08-0110:23:03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岫云

1585556115933664.jpg

张经墓

  张经“金头御葬”

  鼓楼区大腹山麓(今福建工贸学校的山地公园里)有一气势巍然的名人古墓,墓为白色花岗石结构,龟甲形圹山,护以双重山墙,形若靠背扶手椅。墓南向,风字形,面朝奔流不息的闽江。古时,逆流船只纤夫牵缆,犹如跪拜,夜间过往船只多在此停泊,因而有人形容此墓是“日受千人拜,夜招万盏灯”。现古墓虽已显凋败,但仍古朴大气,石坊前至墓周围环植松柏,墓后叠翠的山峦起伏,绵延数里、气势雄伟。

  依山势自山麓至半山的墓道原有13埕,每埕面宽14米,一直延伸到闽江边。如今只留下了7埕,层层高起。两旁砌有石护坡,中间设有石阶。登进墓园,第一埕左右立着两根八角形石望柱,左刻“玉音,襟期慷慨”,右刻“玉音,志虑忠勤”。顺着台阶向上,每一墓埕两边小桃树丛里分立着石象生:秉笏肃立文臣,披甲按剑武官,缰勒待发石马,龇牙雄踞石虎,温驯正直石羊。可惜文臣头像无存,石羊已失踪。

  墓前设有供桌祭台,台裙分框镌刻浮雕有马、鹿、狮、羊、麒麟等神兽图案,这些精美的雕刻已风化斑驳。两边墓手各有一头石雕闭嘴龙(石螭),并镇以小石狮。古墓封土前竖高1.74米、宽4.28米的轮廓状若拱桥的马鞍形墓碑,无纹素碑面隶书阴刻“明抗倭将领张经之墓”。两侧石构围屏刻张经生平事略,字迹已很难辨清。

  张经是地地道道的福州人,戚继光的上司,被称为“抗倭第一人”。明弘治五年(1492年)出生于福州市洪塘乡蔡厝坊,字廷彝,幼袭蔡姓。正德十二年(1517年)中进士后,复原姓。历任吏、户科给事中,在任期间,上书劾罢纳贿的兵部尚书金献民、匿灾不报的河南巡抚潘埙,又请撤除锦衣卫及太监把持的专门侦察官兵言行的特务机构东西两厂。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奉命巡按闽疆,惩办贪官污吏,在福州府四门学建置学田。此后平乱有功,加兵部尚书衔镇守南疆。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朝廷任命已是63岁高龄的张经为七省经略,总督江南、江北、浙江、山东、福建、两广七省军队,抗击倭寇。张经亲率兵勇斩倭首1900百余级,取得抗倭以来最大的胜利,不料却受到奸相严嵩及其党羽赵文华谗言构陷。嘉靖皇帝听信严嵩谗言,不但未予以嘉奖,反而以“养寇糜财”的罪名将张经、李天宠召回京都,与第一个弹劾严嵩的杨继盛,同日斩于街市,“京师震骇,谓国家一日杀三贤能臣,罢市者累日”。

  明朝隆庆初,张经孙张懋爵上疏诉冤,朝廷为之平反。传说,张经下葬时,明朝皇帝念其忠义,怜其被斩无头,特请能工巧匠铸造了一个金头随其下葬。这一传说,为张经墓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其实这只是张经的衣冠冢,著名闽剧《金头御葬》演绎这大冤。

  传说张经墓屡遭劫难,山麓入口处原有“东南战功第一”石坊,民国年间被军阀李厚基拆除,台石亦被盗掘。张经墓清乾隆时修缮过一次,1961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1963-1964年重修,并全面砌筑台埕。1984年再次重修。后人为张经鸣不平,在其墓壁题“堪恨阶前无铁相,张坟何异岳家坟”,认为相似岳飞冤案,是大明王朝千古奇冤。

  市内现存张经墓,还有祠堂、故居等。张经祠在洪塘山下,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家乡人民为了纪念他而建,祠堂内供奉着张经像,戚继光、俞大猷陪祀。两旁有楹联:“文武无双经略,东南第一战功。”清乾隆、嘉庆间屡有重修。祠堂今仍遗留了旧时风貌,风火墙建筑形式,由祠厅、文昌阁、回廊、前后天井组成一个建筑群,占地面积592平方米。1992年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因张经号半洲,著《半洲诗集》,后人便将他洪塘的居住地更名为“半洲街”并沿用至今。

  福州南后街三坊七巷文儒坊42号,是张经建于明代的故居,并排共三座,均坐北朝南,为三进、左右各花厅的深宅大院,占地面积2675平方米。从残墙、石框大门内的天井及尚保留的主座木构厅堂,可窥见当年一斑。1991年10月20日,福州市政府挂牌“名人故居”保护单位。

  福州金山寺塔后大悲楼,左右各有一间斗室。左室名“怡怡斋”,张经年轻时曾在这里读书。有联道:“楼间几层摩日月,江湖千古集衣冠。”金山寺浮雕长廊记载了张经抗倭的功绩。镇海楼上历代先贤的画像中也有张经,张经所著《四门学碑记》存于于山碑廊中。

1595129127703987.png

刻有“乌石在,黎公在”的巨岩

  乌石在,黎公在

  明代陈衎《黎公崖纪》:“乌石山神光寺大殿后有峭壁,高广将十寻,嵌空而俯,翠色黯然。嘉靖年间郡中仕民铭其腰曰:‘乌石在,黎公在’,遂名黎公崖。游者望崖读铭,永怀往哲,未之暂忘也。”意即榕城护山乌石永远存在,黎公鹏举名字像乌石山一样永留百姓心中。此古迹在福州乌山神光寺西南侧下方,是块形状突兀的巨石,似古代男子缠头巾。面向西南岩壁上纵两行、字径0.7米明刻“乌石在,黎公在”六个楷书大字。

  黎公,即黎鹏举,生卒年不详,字冲霄,祖籍安徽合肥。其先祖明洪武间(1368-1398年)屯兵福建卫所,至黎鹏举时,黎氏移居福建已六代。黎鹏举袭职为泉州卫千户,因抗击倭寇屡立战功迁升参将。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黎鹏举用计诱出盘踞在漳浦、后江等地的倭寇,予以狠狠打击,斩贼酋首200余级,升任指挥佥事。不久,一支倭寇又从浙江南下福建沿海,抵达闽江口攻占五虎门等地,危及福州城。黎鹏举率水师在马尾罗星塔、闽安镇一带血战倭寇,焚毁倭船,收复了五虎门后,乘胜追敌至长乐梅花一带。仑山、沙澳的万余倭寇此时甚嚣张。黎鹏举移师北上,在三都澳斩敌1560多人,溺死倭寇无数。从此福州人民得以安居乐业。战斗胜利后,福州官绅在乌山神光寺设宴祝捷,欢送黎鹏举移守福宁州(今宁德地区)。当时对黎鹏举评价为:“海枯石烂,唯将军寿无疆。乌山,郡之护山也,嵯峨磊落,与将军名俱永矣!故铭(乌山在,黎公在)而勒之。”

  现在黎公崖西南上方约35米处,道山亭的西面高矗着一座大红朱漆、古色古香的长方形“黎公亭”,联曰“平倭御寇功昭日月,护国安民德绍春秋”。这是明嘉靖年间为纪念黎鹏举,在当年他登高观海的石岗上建立的。经年累月,原先的建筑木构件严重破损,屡有修葺,后人将亭子的木头美人靠改为水磨石美人靠,将原铺地的方砖改为水磨石。

  现有黎公亭为2004年重建,2008年再次重修,保持亭子长方形原状,改为石基础、水泥地面。

1596288870598877.png

于山“醉石”

  戚公祠“醉石”

  福州于山戚公祠花木扶疏,怪石叠垒中,有一块长型巨石,如榻如床,石壁上镌刻着“醉石”二字。相传戚继光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奉命率师增援福建,捣毁倭寇巢穴横屿、牛田、兴化等地,三战三捷得胜。班师归来,路经福州时全城百姓夹道欢迎,在于山平远台为他设宴庆功。戚继光兴尽畅饮,醉酒踏月散步,行至此见石如“仙人床”,遂倦卧其上,沉沉而睡。后人感怀于此,勒“醉石”二字于上。原“醉石”二字是清代福建总督李率泰的手笔,于“文革”期间被毁。现在的“醉石”二字是1978年福州书法家沈觐寿仿原字重书刻上的。而后在石旁建醉石亭,并以“六军一醉海天月,山中草木皆轩昂”的名句来歌颂戚继光。

  民国七年(1918年),为纪念戚继光建了戚公祠,内祀戚公戎装塑像,方颐隆准,威武庄严。两壁挂有“海疆倭患”“率兵援闽”“激战三捷”“平远庆功”等历史画卷,歌颂戚公抗倭功勋。祠内还陈列有戚继光的军事著作《练兵纪实》、《纪效新书》,及战袍铠甲残片和行军干粮“光饼”“征东饼”等。戚公祠旁的岩石上有现代文学家郁达夫歌颂戚继光荡平倭寇丰功伟烈的《满江红》题刻,“文革”中遭破坏,于1978年重刻。

  戚继光在福建征战多年,留下许多传说,其中在福州有思儿亭斩子、塔头街、光饼等传说。

  传说当年戚继光带兵来福州抗倭,部队军纪严明,说一不二。当时戚继光宣布:杀入福州,面对倭寇,许进不许退,谁敢迟疑反顾,格杀勿论!军队一路追杀,到北门时,戚继光的儿子见敌军已远去,勒马回头想看队伍行进情形。不料让戚继光看到此情景,十分愤怒,命人将儿子依法处置,斩杀在现琴亭附近的一个草地上。全军将士为之折服,一路勇往直前,很快获胜。为了纪念戚家军的功绩,百姓自动捐资,在那片草地上建起了一座思儿亭(今省体育中心附近)。

  福州塔头街并没有古塔,而是因戚继光率兵抗倭到达东门塔头桥头时,领头举帅旗的士兵的头被倭寇砍了下来,没有砍断还连着皮,但他依然举着旗帜向前冲。他的无畏行为鼓动了士气,士兵们奋勇杀敌、势如破竹,取得了胜利。为了纪念“搭头杀倭寇”,便将此地命名为“搭头街”,谐音为“塔头街”。

  对于光饼的来历,福州府志载: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戚继光率军入闽追歼倭寇。连日阴雨,军中不能开伙,戚继光便下令烤制一种最简单的小饼,用麻绳串起挂在将士身上充当干粮。后来,这小饼流入民间,不但普遍食用,而且还成为祭祀神灵祖先必备的供品。后人感念戚公,便把这种小饼叫作“继光饼”。这种叫法如今在福州等地依然保持着。

  然而民间流传的却是戚继光奉旨领兵入闽抗倭,沿途百姓争相迎接和犒劳,但戚家军军纪严明,不收礼品。福清县的老百姓就用面粉和少许盐另加一点芝麻,加水烤成比“光番”(银元)大一点的饼,中间打一个小孔,用卤草串起来,挂到戚家军将士的脖子上。戚继光深感百姓爱军心切,又想到军队确实需要便于携带的干粮,于是就命将士们接受了百姓的一片心意。消息传到福州,当地百姓也纷纷仿做这种便与携带的饼,用细麻绳从中间穿起来,赠予戚家军。后来,戚继光在作战中见这种饼可以随时取食,又不误战机,就令伙头军如法制作。由于助戚家军平倭有功,明嘉靖皇帝赐饼名曰“继光饼”,后来人们简称为“光饼”。为了纪念戚继光征东剿倭的功绩,人们还另制作了一种无芝麻、以少许糖替代盐、比“光饼”大些的饼,称为“东征杀倭寇饼”,简称为“征东饼”。现流传有光饼打油诗:“炭火烘烤孔中央,麻线相系挎肩上。闽海平倭战旗里,食谱续写戚继光。”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