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地情研究
长乐“广石”之谜
2020-08-0213:46:56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陈守强 林文昇

1596347285309744.jpg

长乐《文石庙碑记》


  泰山顶上有一块大石头,上刻两字“虫二”(注:“虫”字上有一撇)。据说有位教授陪几位精通中文的日本学者登山时看到了这两个字,想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教授请教了郭沫若,郭老告诉大家:答案很简单。只见他轻轻地在这两个字上面比画了几下,大家顿时就明白了。其实这是个拆字游戏,就是繁体字“風”和“月”减去外面的边框。之所以要去掉“风月”二字边框,一来是使这个词没有那么露骨通俗,二来是取无边的寓意,即成语“风月无边”。在杭州西湖湖心亭也有这样的“虫二”二字,相传是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途经杭州西湖,面对西湖的美景,龙心大悦,提笔写下“虫二”二字。因此,杭州西湖也赢得了“风月无边”的御赐封号。

  古代文人广读诗书,喜欢做拆字游戏,像这种有意写错字的景点全国各地有好多。如趵突泉的“突”字少了上面那一点,杭州西湖花港观鱼的“鱼”字底部写成了三点,西安碑林的“碑”字少一撇,曹操在汉中褒谷石门写的少了三点水的“衮雪”等等。而福州长乐的“广石”,就是我们身边典型的拆字游戏版本之一。

  长乐文石村的村名一直都叫“文石”,却被人误以为它曾经叫“广石”。因为明嘉靖年间(1522-1566)的册封使节陈侃、郭汝霖在他们的册封使录里,以及立在天妃庙的石碑里,都把文石村的“文”字写成缺了一捺的“广”字,以致后来的其他册封使节也都按照“广石”来写,所以造成了这种误会。

  明嘉靖年间,陈侃和高澄来福州,花了近三年的时间造好了封舟。第二天就要起航出发了,可是招募来的全船人没有一个人会驾船。这可把陈侃和高澄气坏了,于是便写下了“文”字少一捺的字,隐喻龙舟少了掌舵人。

  自从陈侃第一个撰写了册封使录以后,后任的册封使节都以此使录作标准来撰写。陈侃的后任郭汝霖从记录里知道了这件事情,更是看得懂“文”字少一捺的文字游戏。或是因为他在福州的日子过得不是很舒心,或是因为陈侃已经这么写了,为避免招来麻烦,所以将错就错,把少了一捺的“文”字刻在石碑上,以隐喻陈侃、高澄当年的困境,既替他们也替自己发泄心中的不满。所以在长乐文石天妃庙里的石碑上,能看到这个少了一捺的“文”字,即所谓的“广石”。

  时过境迁,使录手写没问题,要印刷成书麻烦就来了。因为后人已经不清楚当年发生过的事情,所以在排版印刷时候,以为是写错了或模糊了,或者以为是“六”字漏写了一笔等等。总之,后人就按照自己的认知,给它“订正”过来。有人觉得是“六”字,就把它排版成“六石”;有人觉得是“广”字,就把它排版成“广石”。

  其实,研究琉球册封历史的学者中,很早就有人提出过文石村本来就是叫“文石”,根本没有“广石”一说。经过查询文献资料,笔者发现长乐文石村的地名确实一直都是叫文石,没有改变过。

  文石村位于闽江边,村边有个道头,名叫“登文道”。“登文道”不就是登上文石村的道头的意思吗?还有文石村对岸是琅岐岛,因此文石村也是琅岐来往县城的一处渡口。渡口是古代重要的交通重地,一些府志都会特意予以记载,如明弘治年间(1488—1505)的《八闽通志》以及明正德年间(1506—1521)的《福州府志》中都记载了“文石渡”。嘉靖年间(1522—1566)在弘治和正德之后,说明文石村在陈侃撰写他的使录之前就是叫文石村。

  “广”是文字简化后才有的简体字,所以“文”字少了一捺无论如何都跟繁体字“廣”沾不上边,汉字里也没有这个字。而被改变成“文”字少一捺的字,或直接被改成“广石”的,多是出现在那些跟册封有关的文献里以及石碑上。因此可以说明所谓的“广石”只是陈侃他们发泄心中怒气的拆字游戏罢了,如同泰山“虫二”、汉中“衮雪”之类的故事。长乐的“广石”不仅是琉球册封文化历史遗产之一,也是华夏汉字文化精华之一,更是旅游文化重要资源之一。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