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互动服务 > 史志知识库
【史志人物】福州史志学家
2020-08-3113:34:20来源: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陶夔 生卒年不详,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生于官宦世家。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九年(394),任晋安郡太守,廉政爱民,且关心地方文献。郡治自严高建城后,已历113年,文献残缺,久无图志。陶夔探访耆宿,搜罗旧闻,亲自核实,于次年撰成福建首部方志《闽中记》,内容涉及晋安郡所辖原丰、侯官、罗江、晋安、温麻五县的舆地、风俗、人文、旧事。此书至隋代散佚不传,今仅存数则佚文,散见于《太平寰宇记》和《三山志》。陶夔笃信佛教,有位僧人名群,戒行出众,蔬食诵经,隐居于罗江(今罗源县)霍山。陶夔慕名渡海寻访,遇风雨而未果。境内因其虔佛,佛寺日增。两年后离职。

林谞(811—890) 闽县(今福州市区)人,博学善文,隐居不仕。林谞竭力搜求旧闻,编列山川,继陶夔之后纂成《闽中记》,后佚。宋梁克家在《三山志》中偶有引据。

梁克家(1128—1187) 字叔子,泉州晋江人。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廷试第一(状元),授平江佥判,后为秘书省正字,升著作郎,累迁中书舍人、给事中。乾道五年(1169),拜端明殿学士。翌年,升参知政事,后兼枢密院事。乾道八年改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淳熙元年(1178)知福州。过两年,复观文殿学士,仍知福州。政事余暇,约士人搜集材料,并亲自寻求断简零编,核对公牍,参以父老传闻,在陈傅良的协助下,历时三年多,纂成《三山志》(40卷),为福州现存第一部志书,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史称其文浑厚明白,自成一体。淳熙九年,梁克家奉召入京,任醴泉观使,复为右丞相,封仪国公,进郑国公。卒赠少师,谥“文靖”。

王偁(1370—1415) 字孟扬,号密斋,永福(今永泰)人,元末潮州总管王瀚之子。9岁丧父,寡母课读成才。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举人,入京师国子监。永乐初以翰林检讨,进讲经筵。正当此时,朱棣命解缙主编《文献大成》(后改称《永乐大典》),经解缙推荐,王偁任副总裁,对全国瀚如烟海的古籍做一次大整理,为保存古代文化作出突出贡献。永乐八年(1410)因解缙被陷入狱,王偁亦受株连,后卒于狱中。著有《虚舟集》5卷。王偁为人豪爽,学博才雄,工诗善书。其诗质朴清新,行草风追苏轼,是明初“闽中十才子”之一。

王褒(?—1416) 字中美,侯官(今福州)人。明洪武中,由国学生领应天府乡试,历瑞州、长沙两县学教授,迁永丰知县。永乐初,入京,参修《太祖实录》,升翰林修撰;后为《永乐大典》副总裁,又升汉王府纪膳。工诗文,著有《养静斋集》(王翰林诗),是明初“闽中十才子”之一。

王恭(生活于明初) 字安中,号皆山樵者,闽县(今福州)人。工诗,善吟,为明初“闽中十才子”之一。永乐四年(1406)经高棅推荐,60余岁入京,任翰林待诏,参修《永乐大典》,后升翰林典籍;书成,弃官归里。著有《白云樵唱集》《凤台清啸》和《草泽狂歌》等集。

林瀚(1434—1519) 字亨大,号泉山,闽县(今福州)人。明成化二年(1466)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土,转编修,升修撰。弘治元年(1488),召修《宪宗实录》兼经筵讲官,晋国子祭酒,升礼部右侍郎。弘治十二年,任吏部侍郎,升南京吏部尚书。正德元年(1506)兼南京兵部尚书。卒赠太子太保,谥“文安”。正德初,参与修纂正德《福州府志》;晚年,编撰《隋唐两朝志传》。

林庭㭿(1472—1541) 字利瞻,林瀚次子,明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授兵部主事,迁员外郎、郎中,出为苏州知府。三年后,授云南布政司左参政。正德九年(1514),以父老请归侍养,为正德《福州府志》作序。嘉靖元年(1522),起任江西左参政,时编十三府志,即《江西通志》(37卷),他独总其纲。嘉靖三年,升任江西右布政使,右副都御史,转南京兵部右侍郎;入京为工部右侍郎。嘉靖十四年,升工部尚书,加太子太保。

林炫(1495—1545) 字贞孚,号榕江,林瀚之孙,林庭㭿长子。明正德九年(1514)进士,授礼部主事,改南京兵部主事、礼部郎中。因忤帝意,落职家居,参修正德《福州府志》。

林燫(1528—1584) 字贞恒,又字对山,林瀚之孙,林庭机长子。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进检讨,升修撰,参与校录《永乐大典》,进国子监祭酒。隆庆元年(1567),授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万历元年(1573),升南京工部尚书,改南京礼部尚书。以父老侍养家居7年,卒赠太子太保,谧“文恪”。一生参修《承天大志》,主纂万历七年《福州府志》,又删定弘治《八闽通志》。

林烃(1540—1616) 字贞耀,号仲山,林瀚之孙,林庭机次子。明嘉靖四十年(1561)举人;翌年,成进士,授户部主事,进员外郎、南京兵部郎中。万历元年(1573),知江西建昌府、太平郡;不久,升江西按察司副使,转广东布政司参政,升南京太仆寺少卿、正卿,晋北京刑部侍郎,官至南京工部尚书。万历四十年,与林材、谢肇淛等舍纂万历四十一年《福州府志》(76卷)。

黄仲昭(1435—1508) 名潜,号未轩,别号退岩居士,莆田人。明成化二年(1466)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因疏讽朝廷耽于逸乐,受廷杖责,贬为湘潭知县。以后虽复起为南京大理寺评事、江西提学佥事,但因与时不合,又引疾乞归。仲昭从小熟读经史,回闽期间,应镇守太监陈道之聘,悉心编修方志。从成化二十一年(1485)至弘治二年(1489)五年间,住在福州于山九仙观东观,集中精力,广收福建各地志书,博考类萃,纂成福建第一部省志《八闽通志》,而且纂有《邵武府志》(15卷)、《兴化府志》(54卷)和《延平府志》。仲昭于方志编纂原则、方法颇有论述。主张发凡例,“大要以遵国法、及时弊为主”;认为志书所载当详其所应详,略其所应略。所述当谨严核实,不徒空言。并强调教化,认为“表彰先哲之典型,以风励后学,庶几于世道有所补”。因此,其所编志书着力于人物记述,对福建修志界有一定的影响。弘治《八闽通志)(87卷),陈道修、黄仲昭纂。此志分为地理、食货、封爵、秩官、公署、学校、选举、坛壝、祠庙、恤政、人物、宫室、寺观、丘墓、古迹、祥异、词翰、拾遗等18类、42目,以事分类,类下分目,层次分明,统属得法,载述也较完备;且下笔谨严,不为苟合之言,不仅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而且为福建后世编纂地方志所本。

王应山(1531—1621) 字懋宣,号静轩,侯官县(今福州)人。幼承家学,博览群书,无意功名,以《春秋》一门教授于福州、建宁间,从学者甚众。壮年作远游,足迹遍历闽省诸郡,收集各地风物掌故,特别注意整理地方人物的事迹轶闻;举凡入志的大儒里居、山川形势要隘,以及风土民情、物产均经实地采访。明万历六年(1578),编成《闽大记》。万历四十年,又以82岁高龄,在《湖山纪胜》的基础上,纂成《闽都记》,并撰《全闽纪略》,为福州乃至福建留下富有价值的史料。《闽大记》(55卷),明王应山撰,万历六年成书,由其子王毓德(粹夫)编次,是记闽中大政大事之书,故曰“大记”。有闽纪、建置、吏治、选举、山川、风俗、食货、书籍、世家、寓贤、列传、杂传、仙释、伎艺、贡夷等类,除征引文献外,多系亲历见闻。全书偏重人物的记述,列传几占全书之半。

  叶向高(1559—1627) 字进卿,号台山,福清县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进编修,迁南京国子监司业。万历二十六年(1598),调任皇长子侍班。因直言国事,得罪内阁首辅沈一贯,转任南京礼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等职。万历三十四年(1606),沈一贯罢职后,向高升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次年,任首辅,独掌内阁8年,加上后来泰昌、天启间5年,人称“独相十三载”。时朝政废弛,矿监、税吏横征暴敛,向高屡次奏请神宗整顿吏治,铲除积弊。神宗终于撤回辽东税监高淮和福建税监高宷。向高入阁后,神宗万事不理。士大夫门户林立,党争越演越烈。向高感到难有作为,多次请求离职。万历四十二年(1614)获准辞职归田。直到泰昌元年(1620)才应召还朝;天启元年(1621)十月,任内阁首辅兼吏部尚书。向高曾多次上疏痛斥“阉党”,极力救援诸多贤臣。因而结怨于“阉党”,被诬为“东林党魁”。天启四年(1624)八月,向高感到局势不可挽回,在连上二十余疏请辞后,终获准辞官返乡,3年后病逝。崇祯初,朝廷罢黜“阉党”,诛客氏,魏忠贤畏罪自杀,追赠向高为太师,谥“文忠”,赐葬闽县(今闽侯)东台戊辰山,建御祭碑亭。向高工诗书,精棋艺,著有《说类》《苍霞草》《四夷考》《宫中实录》《纶扉奏草》《福清县志》和自订的年谱《蘧编》等。

  徐𤊹(1563—1639) 字惟起,一字兴公,侯官县(今闽侯县)人。童试后,摒弃科举,随兄作诗,其诗以清新隽永见长。明万历三十一年至万历四十二年(1603—1614),与叶向高、翁正春、曹学佺、谢肇淛、陈价夫等结“芝社”,人称“芝山诗派”,徐𤊹、曹学佺并称诗坛盟主。徐𤊹工诗,擅长书法、绘画。终生未得一官,平日身处书城,自以为乐。藏书七万余卷,是国内著名藏书家之一,“所藏多宋、元秘本”;毕生求书、藏书,尤精校勘,将所藏书辑成《徐氏家藏书目》,以便查考。凡来就读者无不乐于借阅,且为设几供茶。晚年生活潦倒。著有《红雨楼纂》《闽画记》《闽中海错疏》《荔枝谱》《榕阴新检》《笔精》《鳌峰诗集》等约50种,又重修《雪峰志》《鼓山志》《武夷志》《榕城三山志》等。

谢肇淛(1567—1624) 字在杭,号武林、小草斋主人,晚号山水劳人,长乐人,随父居福州|。明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历任湖州推官、东昌推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工部屯田员外郎。天启元年(1621),升广西按察使、广西右布政使。博洽多闻,擅长诗文,为明晚期间派诗人代表。尤其一生致力方志事业,曾与徐𤊹重刻淳熙《三山志》,又于万历年间参修《福州府志》(76卷),主修《永福县志》(6卷),还修《晋安艺文志》(3卷)、《鼓山志》(8卷),以及《方广岩志》《太姥山志》《支提山志》等。所著《五杂姐》多记掌故风物,为明代一部有影响的博物学著作。天启初,纂《滇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别据有证,叙述有法,较诸家地志体例特为雅洁”。

陈梦雷(1650—1741) 字则震、省斋,号天一道人、松鹤老人,间县(今福州市区)人。清康熙九年(1670)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康熙十七年以耿精忠乱,受诬下狱。康熙二十一年,改滴戍沈阳。二十二年,纂《盛京通志》(32卷),二十四年,纂《承德县志》(26卷),后又纂《奉天通志》《海城县志》和《盖平县志》。三十七年,特恩释放,召回京师。次年,为康熙第三子胤祉侍读。四十年,开始编辑《古今图书集成》。四十四年完稿,共1万卷,32典、6109部,分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等编,目录40卷。该书收录宏富,以类相从,颇有条理,体例亦较完善,与以前类书相比有很大改进,是中国历史上采集最博、收罗最广、用途最大的一部类书。刊印后,受到很大好评。清张廷玉称:“自有书契以来,以一书贯串古今,包罗万有,未有如我朝《古今图书集成》者。”外国学者赞其为“康熙百科全书”。康熙六十一年,圣祖病逝,雍正即位,胤祉获罪,梦雷又受株连,发遣黑龙江,后病卒于戍所。《古今图书集成》的编辑权也被剥夺。

郑开极(1638—1717) 字肇修,号几亭,侯官(今福州市区)人。清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进康熙伴读。康熙八年(1669),典试云南,升左春坊左谕德,督学浙江。康熙十七年任满,辞官回乡。二十年,主纂《福建通志》,两年完成,世称《康熙志》,内容丰富,订正了《八闽通志》中的一些错误,并新设"外岛"一门。康熙《福建通志),金鲸主修,郑开极、陈轼主寨,刊于康熙二十三年,是继明弘治《八间通志》后第一部以福建省名定名的省志。全书共64卷、28门,内容比《八闽通志》有较多增加,对山川、形势、户口徭役、赋税钱粮、土风民俗等都补充了大量史料,并核实前志某些疑误之处;特别是所设“外岛”一门,更为前志所无。

黄任(1683—1768) 字于萃、莘田,自号十砚翁,永福(今永泰)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举人,后七次进京会试不第。雍正二年(1724),参加知县考选,成绩优良,授广东四会知县。次年,兼摄高要县事。因生性狷介,为官清廉,受人所忌,三年后被劾去职。雍正九年,归居福州城内光禄坊早题巷,筑“香草斋”。乾隆间,助修《福州府志》,受托主修《鼓山志》,又应聘主纂《泉州府志》《永春州志》,力撰“名宦”“人物”二志,主张“非耳目见闻不足以征信,非乡邦推重不足以服人”。善书法,尤工诗,著有《秋江集)(香草笺),传入台湾,影响甚广。

谢道承(1691—1741) 字又绍,号古梅,别署种芋山人。闽县(今福州市区)人。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解元;翌年,登进士第,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不久辞官还乡。雍正六年(1728),闽浙总督高其悼奉旨续修《福建通志》,聘其任总纂,设局于法海寺,历时九载,于乾隆二年(1737)成书。乾隆三年,应诏入京,授太子中允、侍读,迁国子监祭酒。后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仍兼国子监祭酒,卒于任土。道承工诗,学白居易;善书法,以褚体见长。著有《二梅亭集》《小兰陔诗集》等。乾隆《福建通志),郝玉麟主修,谢道承、刘敬与纂。共78卷,分38类,是清代第二部福建省志,世称《乾隆志》。此志记事翔实,内容比《康熙志》增十分之三,特别是在“外岛”一门,不仅增记台湾、澎湖及其它岛屿情况,而且记述琉球、苏禄(今属菲律宾)等与中国交往情况颇详,其所精绘52幅地图,远胜前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为:“绘图之资考镜,体例亦颇有当。”

龚景瀚(1747—1802) 字惟广、海峰,闽县(今福州市区)人,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进士,历靖远知县,中卫、循化同知,固原、邠州知州,庆阳、兰州知府等职,乾隆五十七年,署循化同知,见其地僻事简,掌故无多,遂博考史传,详稽卷档,集修《循化厅志》(8卷)。张维《陇右方志录》称之为明、清两代陇右方志中的良作。著有《澹静斋全集》。

陈寿祺(1771—1834) 字恭甫、介祥、苇仁,号左海、梅修、隐屏山人,闽县(今福州市区)人。清嘉庆四年(179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回里省亲,应浙江巡抚阮元之聘,编修《海塘志》。嘉庆九年起,出任广东、河南乡试副考官,会试同考官。嘉庆十五年后,主泉州清源书院、福州鳌峰书院各10年。道光九年(1829),闽浙总督孙尔准开通志局,倡修《福建通志》,聘陈寿祺为总纂。他创立义例,并自撰《形势》《山川》二门和《儒林》《文苑》后传。道光十四年(1834),完成400卷。有星野、疆域、山川、城池、公署、坛庙、津梁、邮驿、水利、古迹、户口、田赋、仓储、蠲振、钱法、盐法、风俗、物产、典礼、学校、经籍、兵制、关隘、海防、封爵、职官、宦绩、选举,人物、列女、方外、寺观、杂录等34门。义例精确,考证切实,为时所重,人称《八闽通志》以后福建省志中的佳作。寿祺初治宋明理学,合专汉学,又以汉学治经,为清代经学名家。著作宏富,汇编为《左海全集》行世。

林春溥(1775—1862) 字主源,号鉴塘、纳溪,闽县(今福州市区)人。清嘉庆七年(1802)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学习满文,散馆考试钦取翻译第一,授编修。林则徐、郭尚先均师事之。嘉庆十一年,任功臣馆纂修,勘校《实录》。十二年,任顺天乡试同考官、会试同考宫。二十四年,任国史馆纂修,参修《一统志》。道光元年(1821),任文渊阁校理。十年,讲学浦城南埔书院、江西鹅湖书院。十四年,回福州主鳌峰书院19年。著有《古史纪年)(14卷)、《古史考年异同表)(3卷)、《战国纪年)(8卷)、《孔子世家补订》(1卷)、《孔子师弟年表)(2卷)、《孟子时事年表》(1卷);还著有《榕城要纂》(2卷)。

林则徐(1785—1850) 字元抚、少穆,号竢村老人,侯官(今福州市区)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入翰林院,选为庶吉士,授编修。后历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虎门销烟,声震天下。一生关心修志事业,曾收藏湖南、湖北、江苏、河南、山东、四川、福建、直隶、甘肃、广东、广西等省地方志共二百五十多部。清道光十二年(1832),主修《湖北通志》,聘俞正燮主纂。出任云贵总督时,为贵州《大定府志》作序,对方志理论多有阐发。他认为志书能广罗遗佚,殚洽见闻,而且可以“损益古今,兴革利病”,具有资治的实用;主张资料采访要全面而周到,“宜精而确”,志书所载每事必有所出,“不以己意为增损”,力求朴实传信;对人物评价要公允正直,“胥视其人诚合于舆评之公,绝无以意为轩轾者”。

林枫(1788—1864) 字芾庭,号退村居士,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家住鼓楼区。清道光二十年(1840)中举后,连续两次入京应试,未中进士。从此悉心自学,通音韵、工诗,精于岐黄,熟悉地方掌故。勤于著述,主要有《历代史纂略》《榕城考古略》《医学汇参》《听秋山馆诗抄》《四声辨义》《诗韵异同辨》《观我录》等十余部、百余卷。《榕城考古略》分上下两卷,与梁克家的《三山志》、王应山的《闽都记》分别对宋、明、清三朝的福州名胜古迹加以记述而各具特色,《榕城考古略》由于成书年代较晚,资料更近于现实,因而备受欢迎。

郭柏苍(1815—1890) 字蒹秋、青郎,侯官(今福州市区)人。清道光二十年(1840)中举人,曾任县学训导。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河运,特别是福建的山川、风士、物产、人文、史迹等都深有探研。曾主编《乌石山志》,并深入沿海各地,搜集海产资源资料,著成《海错百一录》;还著有记载福建特产、动植物和矿产的《闽产录异》,辑录地方历史掌故的《竹间十日话》,记述当时省城水利的《三元沟始末》《福州浚湖事略》《闽会水利故》和《新港开塞论》等。

陈衍(1856—1937) 字叔伊,号石遗,侯官(今福州市区)人。清光绪八年(1882)举人,翌年,入京会试不第。先后入台湾巡抚刘铭传幕府,往上海沈瑜庆家教读,应湖南学政张亨嘉聘代批士子文卷。光绪二十四年,应湖广总督张之洞之请,任官报局总纂,与人合作《商业开化史》《商业博物志》等书。光绪二十九年,到武昌任府立师范学堂教授。不久,又任湖广官报局主笔。后随张之洞入京,任学部审定科主事,兼京师大学堂教职。民国5年(1916)回福州,受福建督军兼省长李厚基之聘,任福建通志局副主纂,实际主持编务。陈衍立定体例,广搜博采,《福建通志》于民国11年编就。其后,又编纂《闽侯县志》。陈衍善文能诗,是诗坛“同光体”的代表人物。民国《福建通志》,许世英、李厚基主修,沈瑜庆、陈衍主纂。总51卷,分610卷,统50门。此志卷帙浩瀚,记载详赡。首列通纪,根据历代正史及诸家著述涉及福建的,分年摭录在事,对全志起提纲掣领作用。将用人、行政、兵事、民事、巨狱归《通纪》,并分立户口、科举、职官、疆域等多志;新增版籍、海军、船政、外交等门,采访颇周;金石一门,搜集既富,考释又精;方言一门,分类条录,解释精详,成为研究福建方言的重要资料。而且所有入志资料,都一一标出所本;事有未明或杂说纷纭的,则同时并存,不妄加臆断。故全志具有较高史料价值。但成书于20世纪20年代,仍存前志之弊,如舆地有星野、人物有神仙;尤其下限只截至清末,民国大事一无所述,可见纂者泥古未化。

林传甲(1877—1922) 字奎腾,号葵云,闽县(今福州)人。幼孤,母课其读。及长,就学杭州西湖书院,博览群书,尤以经史、地理、文学见长,受湖广总督张之洞器重。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举乡试第一,后赴礼闱不第,经严复推荐为京师大学堂文学教授,编著第一部《中国文学史》。光绪三十四年,在黑龙江、湖南、湖北、北京、广西、内蒙等地兴办教育。民国6年(1917),见到日本所编支那省别地理陆续出版,中国地理学会发起编著《大中华地理志》,他出任总纂。先后编纂出版浙江、江苏、安徽、福建、京师、京兆、湖北、直隶、山东、湖南、吉林等地理志,及《大中华直隶省易县志》《察哈尔乡士志》等,还著有《福海归程记》《湖南驿信记》《黑龙江最新地图》等,被誉为“地学巨子”。对方志理论也多有阐发,力主方志实用,“使人观于山,宜思所以控制;观于水,宜知所以灌溉”。认为方志编纂应简而要,朴实传信,主张既要广罗有关文献资料,又应实地考察、采访,对中国地方志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

陈衍(1856—1937) 字叔伊,号石遗,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自幼随父读书,23岁治文字学,著《说文举例》7卷。清光绪八年(1882),中举人。翌年,上京会试落第。同年著《说文辨证》14卷。光绪十二年(1886),入台湾巡抚刘铭传幕府。不久,辞职回福州。光绪十四年(1888),往上海沈瑜庆家中教读。又应湖南学政张亨嘉之聘,代其批阅士子文,颇受器重。后结交维新派人物梁启超等,又由林旭介绍往上海,任陈季同等所办的《求是报》主笔,经常登载西洋各种学说和维新派文章。光绪二十四年(1898),应湖广总督张之洞之请,任官报局总纂。陈衍善文笔,有口才,工作得心应手,甚得之洞重用。维新变法失败后,与人合译《货币制度论》《商业经济学》《商业开化史》《商业博物志》等书。光绪二十九年(1903)夏,往北京参加经济特科考试,未被录取。转到武昌,任府立师范学堂教授。不久,张之洞回任湖广总督,复办官报局,陈衍仍为主笔,兼督署文案、商业学堂监督、洋务局帮办及汉口商务局帮办等职。张之洞调京任军机大臣,陈衍随同入京,任学部审定科主事,兼京师大学堂经学教习。民国4年(1915)10月,陈衍在京师大学堂任教,撰《石遗室诗话》稿。时袁世凯策划称帝,设立“筹安会”,有人将陈衍列名“硕学通儒”之首,参与“联名劝进”,陈衍十分气愤,要求众议院撤销其名字。翌年4月,陈衍回福州,受福建督军兼省长李厚基之聘,任福建通志局副总纂,实际主持编务。陈衍立定体例,广搜博采。新《福建通志》于民国11年1月编就,全书600卷、1000万字。其后,陈衍任厦门大学教授。民国20年,到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任教。一生著述还有《周礼疑义辨证》《礼记疑义辨证》《考工记辨证》《闽侯县志》《钟嵘诗品评议》《石遗室诗集》《石遗室文集》《辽金元诗纪事》《宋诗精华录》《近代诗抄》等。陈衍的文学主张影响很大,是诗坛“同光体”代表人物。

何振岱(1867—1952) 字梅生,号心与、觉庐、悦明,晚年自号梅叟,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举人。3次考进士均落第。科举废止后,被江西布政使沈瑜庆聘为藩署文案。民国初,与陈衍同回福州。民国4年(1915),受福建巡按使许世英聘请重修《西湖志》,任总纂,历时9个月成书,共24卷、40万字。次年,参加陈衍为总纂的《福建通志》编纂工作,其中的《艺文》和《列传》多由振岱执笔。民国11年,振岱应邀赴京在何鸿年家任教读。民国25年,回福州,家居十余载,以诗文自遣。抗日战争中,福州两度沦陷,日军曾托人聘他为顾问,均被严词拒绝。振岱与郑孝胥素有交情,特别倾心于郑孝胥的诗功;但自从郑孝胥参加伪满后,振岱誓绝往来,并将来往书信和诗文全部烧掉。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褒奖抗日期间坚贞不屈的人士中,振岱列福州首位。著作有《觉庐诗草》7卷、《我春室文集》4卷、《榕南梦影录》2卷、《心自在斋诗集》1卷、《寿春社词抄》8卷、《西湖志》24卷。

郭则澐(1882—1946) 字蛰云、养云、养洪,号啸麓,别号孑厂(音庵),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生于浙江台山龙顾山试院。为礼部右侍郎郭曾炘长子。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授庶吉士、武英殿协修。光绪三十三年(1907),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不久,回国任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二等秘书官。宣统元年(1909),改任浙江金华知府,署浙江提学使,创机织学堂。后任浙江温处道道台。民国初,历任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厅秘书、政事堂参议、铨叙局局长、兼代国务院秘书长、经济调查局副总裁、侨务局总裁。民国11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去职,在京、津购地建房隐居,讲学著作。民国26年,在北海团城创办古学院,被推为副院长兼教师,他访求古籍,研读古文,培养人才,校印古书,暇则撰写小说。北京沦陷后,拒任伪“礼制会顾问”、伪“北京政权秘书长”等职,只在国学书院任研究班词章门导师。民国31年,周作人请则澐出任日伪“华北教育总署署长”职务,则澐坚决拒绝,并在国学书院《国学丛刊》上发表《致周启明(周作人)却聘书》,以明心志。卒后安葬于香山云巢坟园。其著述甚丰,有《瀛海采风录》2卷、《十朝诗乘》24卷、《清词玉屑》12卷、《旧德述闻》1册、《竹轩摭录》8卷、《庚子诗鉴》4册、《南屋述闻》1册、《遯圃詹言》10卷、《知寒轩谈荟》多册、《龙顾山房全集》等20余种刊行,还有《洞灵小志》《洞灵续志》《洞灵补志》传世,小说《红楼真梦》(又名《石头补记》)是《红楼梦》续书中最有影响的一部,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印行。

郑贞文(1891—1969) 一名幼坡,字心南,晚号经余老人、龙山砚叟,长乐县人,生于闽县(今福州市区)龙山巷。12岁考取福州府学生员。15岁赴日,先后就读于日本弘文学院普通科、正则英语补习学校、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仙台第二高等学校本科。清宣统元年(1909),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武昌起义后回福州,出任福建政务院教育司科长。民国元年(1912)4月,改任视学官,往南洋视察华侨教育。翌年3月,任福建高等学堂教务长;8月,再度赴日,入东京帝国大学攻读化学,参加留日学生创办的“丙辰学社”,创办《学艺》杂志。民国7年,毕业回国,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理化部部长,主编《化学实验教程》《少年自然科学丛书》《有机化学概要》《自然科学辞典》《英汉综合字典》等书;并将日文版《化学本论》、英文版《原子说发凡》译成中文出版。贞文编著的化学教科书被作为初、高中教材沿用达30余年。贞文根据化学元素的族类归属,按照中国文字的形声特点,以及偏旁部首,写成《化学命名原则》130多条。民国9年12月,应陈嘉庚邀请,参加筹办厦门大学,并任教授兼教务长半年多。民国16年以后,曾给郭沫若生活上、经济上多方支持。民国17年3月,贞文偕同张元济、郑振铎等代表“中华学艺社”赴日,访求中国散佚在日本的孤本、善本古籍数十部,摄影带回,交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民国21年夏,任福建省教育厅厅长,任内筹办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福建农学院、医学院和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创设科学馆,在全省各县建立民众教育馆,在中、小学普遍设立音乐、国画、体育、劳动等课程,实行中学毕业会考制度,设清寒优秀生奖学金和小学教师进修奖学金,主持续成《福建通志》,编成《闽贤事略初稿》;筹款重修于山戚公祠、抗倭古迹“平远台”等。同时,加入中国国民党,任三青团福建省支团部常务监察,执行国民党党化教育。民国33年,应陈仪之邀到重庆,任国民政府党政考核委员会第一室主任。后患病辞职回闽,福建省政府顾问,赋闲在家。1953年,受聘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56年,任福建省政协委员。1965年,当选为福建历史学会理事。晚年从事文史编写,有《郑成功年谱》《金门小志》《红楼梦诗文译注》(均未刊)等。

(摘自《福州史志》期刊、《福州方志史略》)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