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互动服务 > 史志知识库
【中国方志大辞典】方志人物·元以前
2020-08-3115:25:48来源:《中国方志大辞典》

元以前

卢植(?—192) 字子干,东汉涿郡(今河北涿县)人。少年时师事经学大师马融,通今古文经学。建宁年间,征为博士,后拜九江、庐江太守,年余,又征拜议郎,与蔡邕等在东观校中书五经记传,补续汉记。卢植时称海内大儒,所撰《冀州风土记》,为我国最早的地记之一。

朱育 三国吴国会稽郡(今浙江绍兴)人。字嗣卿,孙亮太平三年(258)为郡门下书佐,后任东观令,加任侍中。少好奇字,常依体象类,造作异字千名以上,著《幼学》一卷。为郡门下书佐时,对太守濮阳兴问,言会稽郡人物及吴会分郡事,凡数千百言。所撰志书《会稽土地记》一卷,其载皆涉地理。鲁迅先生认为该志是“会稽地记最古之书”。别著有《毛诗答杂问》四卷。

罗含 字君章。晋耒阳人。初为湘州主簿,复充郡功曹,旋任宜都太守,累迁散骑常侍、侍中,仍转廷尉,长沙相,及致仕,加中散大夫。含著《湘中记》三卷,综述湘州山川、物产、民俗,是为湖南有地志之始。虽原书久佚,后经辑录,吉光片羽犹见典型,已刻入《麓山精舍丛书》。

常璩 字道将,晋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庆)人。少好学,后在成汉李势时曾任散骑常侍,掌著作,孙盛称之为“蜀史”。晋穆帝永和三年(347),桓温伐蜀,常璩劝李势降;桓温以常璩为参军,随之建康。著有《华阳国志》十二卷、《汉之书》十卷。《汉之书》早佚。《华阳国志》为现存最早的、比较完整的地方志书之一。它记载了公元四世纪以前今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以及甘肃、陕西、湖北部分地区的历史、地理,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贺循(260—319) 字谚先,晋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历任武康令,侍御史,会稽内史,左光禄大夫等职。与顾荣、纪瞻同为支持司马睿的南方士族政治代表。对会稽地区的山川形貌,风俗人情谙熟,曾主持开凿绍兴平原西兴运河。故其所撰方志《会稽记》内容丰富。惜已失传,惟鲁迅有辑本一卷,收录其记载会稽地理传说的佚文四则。贺循别著有《表服谱》、《表服要记》及文集二十卷。

虞预 东晋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字叔宁,少好学,有文章。历任县功曹、主簿、佐著作郎、领著作郎等职。其憎嫉玄虚,雅好经史。著作除叙述会稽历代名人的地方志书《会稽典录》二十四卷外,还有《诸虞传》十二篇、《晋书》四十余卷。

孔灵符(?—465) 南朝刘宋时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历任会稽太守、南郡太守、丹阳尹等职。根据耳闻目见会稽郡的自然社会状况,编撰了《会稽记》,系记述会稽郡的地方志书。

谢灵运(385—433) 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世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幼时寄养于外,族人因名为客儿,世称谢客。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入南朝刘宋,曾任永嘉太守、侍中、临川内史等职。为扭转玄言诗风,开创中国山水诗派的第一个诗人。并将大量的山水景物,撰写成《游名山志》、《山居赋》等山志,为编写山志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雷次宗(386—448) 字仲伦,刘宋南昌人。少入庐山,从慧远学佛。又攻读儒学,尤明三礼、毛诗。刘宋元嘉十五年(438 ),征至都下,开馆讲学。所著《豫章古今记》是现存江西最早的地方志书,为后世修志保存了不少珍贵资料。

郦道元(466或472—527) 字善长。北魏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著名地理学家。少好学,博览群书,袭父爵永宁侯,按例降为伯。历官治书侍御史,冀州(今河北冀县)东府长史,东荆州刺史,河南(今洛阳)尹,御史中尉等官,以严明峻刻著称。少时曾随父游历山东。任官时,所到之处,必留心河渠水道分布,地形地势。感于《水经》之不详,撰《水经注》四十卷,参阅诸史、地志等四百余种,以水道为纲,记述了各地地理、气候、风俗、物产、古迹等等。记载宏富,为历史地理学的经典之著。孝昌三年,道元赴关右大使任,途中被雍州刺史萧宝寅所杀。卒赠吏部尚书。

吴均(469—520) 南朝萧梁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字叔庠。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文体清拔有古气,时人或仿效之,谓吴均体。梁武帝天监初,柳恽为吴兴刺史,辟为郡主簿。所著地方志书有《十二州记》十六卷、《吴郡钱唐先贤传》五卷。曾奉召编修《通史》,上起三皇,下迄刘宋。吴均草本纪、世家,唯列传未就。还撰有《齐春秋》三十卷、《续齐谐记》一卷,并注范晔《后汉书》九十卷。

郎茂(541—615) 字蔚之。恒山新市(今河北新乐县)人。历仕北齐、周、隋三朝,炀帝时,官至尚书左丞,参掌选事,明习前朝典故。时隋普诏天下诸郡条其风俗,物产,地图,蔚之从中取材,撰《诸州图经集》一百卷奏之,其书付秘府。今佚。

崔赜(550—618) 字祖濬,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县)人。隋开皇初射策高第,授校书郎,不久征为河南、豫章二王的侍读。大业五年,受诏与诸儒撰《区宇图志》,成二百五十卷。征辽东时,授鹰扬长史,奏议置辽东郡县名,并奉诏作《东征记》。

许善心(558—618) 字务本,隋高阳北新城(今河北徐水西南)人。家有旧书万余卷,皆通涉。历任度支郎中、度支侍郎、史学士、秘书丞、礼部侍郎。大业五年(609),崔赜受诏撰《区宇图志》二百五十卷,炀帝不满意,复令善心与虞世基衍补为六百卷,今佚。其父享,曾编《梁史》五十八卷,后散佚失次,善心继父志补成七十卷。又著有《灵异记》、《西域图记》、《方物志》等书。

虞世基(?—618) 隋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字茂世。曾受业于顾野王,博学有高才。隋炀帝时,任内史侍郎,专典机密,参掌朝政。大业初年,内史舍人豆卢威等撰《区宇图志》,属辞比事全失修撰之意。隋炀帝遂令重修,由虞世基总检。世基先命学士各序一郡风俗,奏拟请体式。蜀郡、吴郡、京兆、河南四郡先成,奏上,敕付世基择善用之。乃拟《吴郡序》以为体式,及图志第一副本新成八百卷奏之。隋炀帝以部秩太少,更遣重修,成书一千二百卷。《隋书·经籍志》著录为一百二十九卷,今已佚。卷头有图,叙山川则卷首有山川图,叙郡国则卷首有郭邑图。图上绘有山川城邑。此书在当时甚为贵重。

贾耽(729—805) 字敦诗,唐沧州南皮(今河北南皮县)人。天宝间举明经,补临清尉,累迁至汾州刺史、义成节度使,贞元九年(793)始,居相位十三年,封魏国公。耽好地理学,尤其注重西北边陲的地理状况,每遇来自各地人士和曾出使各国使节,详询各处山川地理情势及风俗民情,积数十年乐此不倦。曾用裴秀制图六法,绘《陇右山南图》及《海内华夷图》等,创地图标识的“古今殊文”法。他所谓“九丘”属于“古经”。裴秀的“六体”为制图新意,他师范其法,制图之不足,辅以别录。因附《1598864044176898.png右山南图》,制《1598864044176898.png右山南九州别录》。并撰有《古今郡县道四夷述》、《贞元十道录》、《皇华四达记》、《吐蕃黄河录》等地理著述。

陆羽(733—804) 一名疾,字鸿渐,又字季疵,复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县)人。唐肃宗上元初(760)迁隐苕溪(今浙江省湖州市境内),自称桑苎翁,阖门著书。撰有《吴兴图经》、《湖州刺史记》、《吴兴历官记》、《顾渚山记》、《杼山记》、《慧山记》、《虎丘山记》、《灵隐天竺二寺记》、《武林山记》等有关湖州、杭州、常州的地方志书,以及跨越地区的《南北人物志》。对湖州志书的编纂影响甚深,后人有“湖郡有专志,启始竟陵陆羽《吴兴图经》”之说。此外,著有《君臣契》、《源解》、《江表四姓谱》、《占梦》、《茶经》等书。

李吉甫(758—814) 字宏宪,祖籍赵州(今属河北省)人。唐御史大夫李栖筠之子。以荫补左司御率府曹参军,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为唐代著明宰相,又是一位卓越的方志地理学家。撰《元和郡县图志》四十卷,历陈各地理书“搜古而略今”, “采谣俗者多传疑失实,饰州邦而叙人物,因丘墓而征鬼神”,写丘壤山川,于“攻守利害” “皆略而不书”诸弊。《四库全书总目》称此书“体例亦为最善。后来虽迭相损益,无能出其范围”。别有《元和郡县国计簿》十卷、《古今地名》三卷、《删水经》十卷等书。

杜光庭(850—933) 唐括苍(今浙江丽水)人。字宾圣,号东瀛子。博通经史,工词章。唐懿宗时,试科不中,遂入天台山为道士。先后撰有《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一卷、《青城山记》一卷、《武夷山记》一卷、《西湖古迹事实》二卷。另有关道教论著十多种,达一百六十余卷。

乐史(930—1007) 字子正,今江西宜春人。初仕南唐,入宋为平原县主簿,举进士,官至水部员外郎。毕生著作勤奋,有《太平寰宇记》和传奇小说多种。《太平寰宇记》二百卷,是著名的地理总志。它以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的版图为依据,广收山经地志,精密考寻原委,注意记述各地的经济、文化情况。对后晋割让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列出其名,借以表达时人恢复燕云的愿望。书中门类很多,新增姓氏、人物、艺文、土产等项,其体例为后来志书所沿用。所载唐以前地志佚文,可补史籍缺略,所记宋代史实,是研究宋史的珍贵资料。另著传奇小说《绿珠传》、《杨太真外传》等二百余卷。

李宗谔(964—1012) 字昌武。宋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县)人。李昉之子。耻以荫父职得官,科举中进士,官至右谏议大夫。宗谔通晓典章制度,精音律,工隶书。真宗时,下诏由李宗谔等纂修《祥符州县图经》凡一千五百六十六卷。并纂修《杭州图经》、《严州图经》、《温州图经》、《吴兴图经》、《越州图经》、《苏州图经》、《黄州图经》、《阳明洞天图经》、《图经》(九十八卷)、《图经》(七十七卷)等。

宋敏求(1019—1079) 字次道。北宋赵州平棘(今属河北赵县)人。父、祖皆显宦,家藏书三万余卷,敏求皆略诵习。熟于朝廷典故。仁宗时,赐进士及第,为馆阁校勘。予修《唐书》,后出知亳州。治平中,召为《仁宗实录》检讨官,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判太常寺。神宗时,因议典礼失误,贬知绛州,旋召回,后加龙图阁直学士,命修两朝正史。补唐武宗以下实录百四十三卷。熙宁九年(1076)撰《长安志》,遍搜史部实录,传记,古志,碑刻等,于长安事物,记之颇详,另纂《河南志》二十卷。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两部记述古都的志书。

程大昌(1123—1195) 字泰之。南宋徽州休宁(今安徽休宁县)人。绍兴进士。历任吴县主簿、秘书少监、吏部尚书、泉州知州、建宁知府等职,晚年就任龙图阁学士。所著《易原》、《禹贡论》等均为清《四库总目提要》称道。南宋时,陕西关中为金辖,程氏以《三辅黄图》、《唐六典》、《长安志》、《秘书省图》等书互证关中古迹,撰成《雍录》十卷,后人视为历史地理及方志名作。

范成大(1126—1193)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平江府(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任著作佐郎、吏部郎官、礼部员外郎、广西经略安抚史、四川制置史、知明州等。忠直有才,素有文名,尤工于诗,有《石湖诗集》三十四卷以外,还有《揽辔录》、《骖鸾录》、《吴船录》,后人称为《石湖纪行三录》。其于方志著作,有《桂海虞衡集》、《吴郡志》行于世。《桂海虞衡集》自序: “追记其登临之处,与风物土宜,凡方志所未载者,萃为一书;蛮陬绝徼,见闻可记者,亦附著之,以备土训之图。”《四库提要》称其“诸篇皆叙述简雅,无夸饰土风,附会古事之习,亦颇有考证”。其《吴郡志》亦被称为“地志之善本”。

罗愿(1135—1184) 字端良,号存斋,南宋徽州歙县人。乾道二年(1166)进士, 著有《尔雅翼》、《鄂州小集》。知鄂州(今湖北),于淳熙三年(1175)撰成《新安志》。罗愿所撰《新安志》,被认为是体例完备,章法严密,不设空目,舍取并合,随事定制,打破了宋以前方志大而空、不定体、“图经解”的弊端。该志增设了物产、人物、艺文、风俗等项,取材丰富,记人记事,叙今溯古,既具有地方性,又具有实用性。《新安志》的出现,是方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使方志由舆地之书迈向了史学领域。

梁克家(1127—1187) 南宋绍兴、淳熙间人,字叔子,福建晋江人(今泉州市)。绍兴十三年(1143),廷试进士第一。授平江佥判,召为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后累迁中书舍人,端明殿学士,左丞相兼枢密使。淳熙六年(1179)三月以资政殿学士宣奉大夫知福州,即着手编纂郡志,历时三年多,于九年五月纂成《三山志》。史称克家为文浑厚明白,自成一家,并著有《梁文靖集》传世。

周淙(?—1175) 字彦广,南宋湖州长兴(今浙江长兴县)人。曾以右朝请大夫直龙图阁两浙转运使知临安府(今杭州)。乾道五年(1169)除右文殿修撰,再知临安府。在任期间,纂修《临安志》,记南宋京都杭州诸事,为最早的杭州府志。因其“撩湖浚渠,颇留心于地利。故所著述,亦具有条理。”为后世称道之佳作。

谈钥 字元时,宋安吉州归安(今浙江湖州)人。淳熙八年(1184)进士,官枢密院编修。嘉泰元年(1201),纂《吴兴志》,被誉为“诚史良才”, “博物君子”。

高似孙(1158—1231) 字续古,号疏寮,南宋浙江庆元府鄞县(今浙江鄞县)人。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历官校书郎,出知徽州,迁守处州。嘉定七年(1214)修《剡录》,其志虽简,然山川城池、版图官治、人杰地灵、佛庐仙馆、诗经画史、草木禽鱼,无所不载。又开创了县志《大事记》,为后世所推崇。所著有《子略》、《纬略》、《疏寮小集》诸书。

陈公亮 宋浙江武义人。淳熙十一年(1184)权知严州,重修《严州图经》八卷,现仅存残本三卷。绍熙三年(1192),又知绍兴府,纂修《越州新志》,传本久绝。

曹叔远(1159—1234) 字器远,宋浙江瑞安人。绍熙元年(1190)进士,官少卿国子学录、礼部侍郎。绍熙二年(1191),遵太守孙楙嘱,创修志义例,撰《永嘉谱》二十四卷,分年谱、地谱、名谱、人谱四门,实为创例。又纂《江阳谱》(今泸州)八册,未见原书。尚著有《周官讲义》。《宋史·曹叔远传》称:“识者谓其有史才。”

陈耆卿(1180—1236) 字寿老,号筼窗。南宋浙江台州临海(现浙江临海县人)。嘉定七年(1214)进士,历任青田主簿、庆元府学教授、国子司业。嘉定十六年(1223),纂《赤城志》,著名于世。被称为文章法度,具有师承,叙述咸中体裁。其纂志态度严谨,考诘甚详,自序称: “余为谂沿革,诘异同,剂巨纤,权雅俗。凡意所未解者,恃故老;故老所不能言者,恃碑刻;碑刻所不能判者,恃载籍;载籍之内有漫漶不白者,则断之以理,而折之于人情。”

常棠 字召仲,号竹窗,宋浙江嘉兴府海盐人,仕历未详。绍定三年(1230),寓居该县澉浦镇,为该镇作志,名《澉水志》,书成后二十七年才得以刊行。其书纲目皆备,列八卷十五门,仅一万一千余言,开创简志的先河。《四库全书总目》云: “明韩邦靖撰朝邑县志,言约事尽,世以为特绝之作。今观是编,乃知其源出于此。”

周密(1232—1298) 字公谨,号草窗,四水潜夫。南宋湖州(今浙江吴兴县)人。曾官义乌令。宋亡不仕,隐居杭州,游历名山大川。撰《武林旧事》、《南宋肆市记》、《湖山概胜》、《吴兴园林记》,均属古迹、游记、杂录。《武林旧事》一书,记宋南渡都城杂事,时密流寓杭州,目赌耳闻,最为真确。对乾道、淳熙间三朝授受、两宫奉养之故迹,叙述尤详。

周应合(1213—1280) 号溪园先生,江西人,南宋淳祐年间举人,官实录院修撰。博物洽闻、学力充赡。曾纂《江陵志》,颇有法度,江东安抚使知建康府马光祖闻其名,乃于景定二年(1261)邀周应合主纂《建康志》。周即分工作为四步:定凡例、分事任、广搜访、详参订。亲自研究编纂方案,制定篇目凡例。孙星衍为是书作后序云:“建康志体例最佳”。

潜说友(1216—1288) 字君高,南宋浙江处州缙云(今浙江缙云县)人。淳祐四年(1244)进士,咸淳六年(1270)以中奉大夫权户部尚书,知临安军府事。咸淳四年(1268)纂《临安志》一百卷。其书内容详尽,颇有条理,为南宋著名《临安三志》之一。

熊梦祥 字自得,号松云居士。今江西丰城县横冈里人。生当元初,卒于明初。元末,以茂才异等荐为白鹿洞书院山长,继授大都路(治今北京市)儒学提举,崇文监丞。后弃职归里。年九十余病卒。撰有《析津志》、《释乐书》。《析津志》是最早记述北京及北京地区的地方志。对北京的沿革、辖区、城池街市、朝堂公宇、百官学校、河闸桥梁、名胜古迹、人物名宦、风土人情、户口田粮、土产矿藏、灵异灾祥等,都有比较详实的记载,其中不少是他书所无,或可互相印证,是研究北京历史和地理的珍贵资料,对元史的研究也很有价值。

张立道(?—1298) 字显卿,元河南陈留人。至元四年(1267),随云南王忽哥赤入滇,任大理等处巡行劝农使、中庆路(昆明市)总管、云南行省参政。在云南兴儒学, 建孔庙, 兴修水利,维护统一, 颇有建树。著有《云南风土记》、《六诏通说》, 今佚。

郝天挺(1246—1313) 字继先,蒙古都鲁别族。元世祖至元年间为云南行省参政,分洽大理,倡建府学。主持纂修《云南实录》五卷,是元初重要的官修地方史志文献,后毁于火。郝天挺后迁河南省平章政事,追赠冀国公。

 邓牧(1247—1306) 字牧心,元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怀着南宋被灭亡的悲痛心情著《伯牙琴》一书,其中《君道》、《吏道》诸篇,对封建专制统治猛烈抨击。大德三年(1299)后,去余杭洞霄宫隐居。搜讨旧籍,实地采访,撰《洞霄图志》六卷,列宫观,山水,洞府,古迹,人物,碑记。《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文章本高旷绝俗,故所录皆详略有法。”林表民 字逢吉,宋浙江台州临海人。嘉定十六年(1223),陈耆卿主纂《赤城志》,林表民参预其事。四年以后,林先后纂成《赤城续志》、《赤城三志》。淳祐八年(1248)编《赤城集》。其父师蒧编《天台前集别编》,表民又编《续集别编》。

陈仁玉(1212—?) 字德公,号碧溪,宋浙江台州仙居人。开庆元年(1259)进士,历任国史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浙东提刑兼知衢州等职。淳祐九年(1249 )纂《临安志》(五十二卷),次年告成付刊,为著名《临安三志》之一。著有《游子篇》,集古人游踪及游记八十八篇,其书今佚。著《菌谱》一卷,记载四明、温、台山谷所产合蕈、稠膏蕈等十一种食用菌的产地、采时和形状、色味,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菌类记录,其书收入《四库全书》。

王祯(1271—1330) 字伯善,元山东东平县人。元初著名农学家、活字印刷术的改进者和方志家。元贞元年至大德四年(1295—1300)任旌德、永丰县尹,注重农桑,写《农书》三十七卷和《造活字印书法》,并纂《旌德县志》。全志约六万字,用自制木活字印刷成书。堪称善本,惜亡轶。

袁桷(1266—1327) 字伯长,元庆元路鄞县(今浙江鄞县)人。少为丽泽书院山长,荐为翰林院国史检阅官,累迁侍讲学士。袁熟习掌故,长于考据,精于史学。其时朝廷制策,勋臣碑铭,多出其手。曾奉诏修成宗、武宗、仁宗三朝大典。延祐七年(1320),纂《四明志》。其自序云: “谓桷久为史官,宜有述”, “乃为十二考以志其事,遂不敢以落荒而有辞也。”其所作,故为一代名志。所著有《易说》、《春秋说》、《清容居士集》。

朱思本(1273—?) 字本初,号贞一,宋末江西临川人。尝学道于龙虎山中,后居大都(今北京市)。他利用奉诏代祀名山大川的机会,周游南北,考察地理,耗十年之功,绘成《舆地图》二卷。他绘图用计里画方格法,精确度远胜前人。纂有《九域志》八十卷,今佚。所著《贞一斋诗文稿》,有论述地理的篇章。

瞻思(1277—1351) 字得之。祖籍大食(今波斯)。大食附元之后,其祖父东迁丰州,太宗时任真定(今河北正定)监榷课税使,因家真定。少时即以博极群籍而著称乡邦。历任陕西行台监察御史、浙西肃政廉访司事等职。卒谥文考,追封恒山郡侯。他对经学、天文、地理等都颇有研究,著有《镇阳风土记》、《续东阳县志》、《重订河防通议》、《西国图经》等地方志书。

于钦(1284—1333) 字思容,元山东益都人。曾任国子助教、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使,兵部侍郎、益都田赋总管等官。至元初年修志,私撰《齐乘》,除“考水经、地纪”等文献资料外,并“询诸乡老”,广为采访。此志六卷,四万余言。元吏部尚书苏天爵称《齐乘》为“考古订今,质以先闻……辞约而事核”。梁启超认为《齐乘》“援据经史,考证见闻,较他志之但据舆图凭空言论断者为胜。”此为山东仅存的一部元代志书。

许有壬(1286—1364) 字可用。元河南汤阴人。延祐进士。累官中书左丞。为官刚正,敢向皇帝犯颜直谏,劾治重大贪官污吏。至正七年《大元大一统志》(七百五十五卷本)付印之际,有壬为之作序,指出: 自春秋以来各代未能“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均不足以称“大一统”。惟元版图所属“莫不涣其群而混于一”, “一统之盛跨轶汉唐”。并谓是书之行,是为垂之万世,知祖宗创业之艰难;播之臣庶,知生长一统之盛世,尽职尽力,上下相维 以持一统。

吴莱(1297—1340) 字立夫,本名来凤,元浙江婺州路浦江人。因举士不第,隐居深袅山,钻研经史。著有《尚书标说》、《春秋世图变》、《唐律删要》等十一种。纂有《松阳志略》及《甬东山水古迹记》,前已亡佚,后有清刊《说郛》本。

章嚞(1249—1320) 字德元,号春谷,元浙江温州路平阳人。曾任永嘉教谕。从大德十一年(1307)到至治年间,先后纂修《永宁志》(即永嘉县)、《平阳州志》、《瑞安州志》、《温州路志》、《天台郡志》、《东瓯志》。诸书均佚。据《平阳州志》序记,章嚞修《永宁志》成后, “捧路檄来我平阳、瑞安二属州志,搜旧闻,访残刻,山林遗录,官府近制,无不博询旁采。”

  (摘自《中国方志大辞典》)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