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闽都文化 > 话说闽都
闽王祠 断碑犹识唐年月
2020-09-1415:07:35来源:福建日报

  【世界遗产·文化】

  福建日报社 福建省文物局 合办

  2020年第19期

1600067442741661.jpg

d2adf388-f1b5-46c8-9477-2e5cd2e213b2.jpg

闽王祠考古工作场景 怀安窑址翁墓山地点出土瓷器 高楼环抱闽王祠 闽王墓


03cc6c82-62ca-4157-bb4e-f5574b2f9d5e.jpg

历经千年的唐碑

  闽王祠内存多方珍贵碑刻,以唐“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最为重要,此碑被誉为“天下四大碑之一”,为唐天祐三年(906年)哀帝李柷所赐,礼部侍郎于兢撰、将仕郎王倜书。

前世传奇

闽王祠考古回顾

57f07b06-b689-44c4-864c-da6ec152573b.jpg

讲述人 李福生(福州市考古队) 闽王祠又称忠懿王庙,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庆城路22号,毗邻福州市第十九中学。据地方志记载,原为闽王王审知宅邸,后晋开运三年(946年)改为庙祀,历经宋、明、清以来多次修缮。

2011年4月,为配合闽王祠整体修复工程,福州市考古队在闽王祠第三进开展考古勘探工作。开工一段时间后,发生一段插曲,至今记忆犹新:时值雨季,加之地下水十分充沛,在下挖一段时间后,尽管不停地使用污水泵抽水,但由于长时间浸泡,在工作期间南—北向的探沟沟壁发生垮塌,所幸未发生事故。

根据地层关系,地下遗存包括唐五代、宋元、明清三个时期。其中,最主要是发现唐五代时期的遗迹,该遗迹开口打破生土即青膏泥层(海相沉积层),又被宋元时期的灰坑所打破,因揭露面积有限,仅发现建筑的一小部分地面。

该地面的做法是先在凿平的地面上铺上红土,经夯打,于夯土面上铺墁灰砖。铺地砖仅见于探方东北角附近及中央偏东位置,每块铺地砖厚约4厘米,长36厘米,宽18厘米。该区域或为建筑的天井、花园部分。

宋元时期的一个灰坑,坑内填土为灰褐色杂土,土质疏松,出土筒瓦片、砖渣、青白瓷片、黑釉瓷片等。我们认为从层位关系分析,该期建筑延续至宋代与文献记载较吻合。据考证,宋开宝九年(976年)后,闽王庙又历经多次重修,元代损毁严重。

此外,还发现一段南—北向明代修建的墙基,开口于明清层下,打破生土层,揭露长度2米,宽0.6米。墙基做法是先挖基槽,底部垫一层原木,原木上垒花岗石块,墙外侧竖立木挡板,挡板外再竖立一排大木桩以支护。据《闽都记》载,明万历年间,王审知后裔、时任转运副使王亮进行大规模重修。该墙基可能就是万历年间所修筑闽王庙墙体的一部分。

考古发现的唐五代时期的瓷器数量不多,主要器形有碗,均为青釉瓷碗,仅存底足及腹部一部分,圆饼足,器表露胎,内外施釉,内底有支烧痕迹,当时根据以往经验初步判断,应为本地怀安窑唐五代时期产品。

怀安窑址位于南台岛西北端,是福建地区重要的青瓷古窑址,创烧于南朝,延续至唐五代时期。2014年,福州市考古队对怀安窑址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在其中的翁墓山山坡一带发现4条龙窑,这4条窑均开口于宋元地层下、修建于生土之上,其主要出土青瓷器器形有罐、碗、钵、盘口壶、执壶、灯托,器内底有支烧痕迹,主要窑具有垫柱等。其产品在福州城市遗址的唐五代时期地层中较为常见,因此我们认为这4条龙窑的时代亦为唐五代时期。至此,我们搞明白了闽王祠遗址出土的唐五代时期瓷器所烧造窑口的大体位置。

闽王祠内存多方珍贵碑刻,以唐“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最为重要,此碑被誉为“天下四大碑之一”,为唐天祐三年(906年)哀帝李柷所赐,礼部侍郎于兢撰、将仕郎王倜书。碑文记述审知家世,在闽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贸易等。

祠内还藏有两通墓志铭,即闽王墓志与夫人任氏墓志,均为翁承赞所撰,1981年出土于闽王王审知及夫人任氏合葬墓。史载闽王王审知墓位于莲花峰下,即今晋安区新店镇斗顶村斗顶山南麓。1981年为重修墓葬,当时的福建省博物馆及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对墓室进行清理。据考古报告,陵墓坐北朝南,由墓室和墓道组成,分东西两圹。墓道长8.8米,宽2.25米,坡度15度。墓室由花岗石砌筑,平面呈长方形,双重封门。东室长6.5米,宽2.6米,高2.96米,两侧壁在1.7米处起券,墓室正中砌棺床,高14米。

棺床前方有一长方形凹槽内置墓志,从墓志可知东室安葬是闽王王审知。西室安葬闽王之妻任氏,结构与东室相近,所不同的是棺床前方无凹槽,墓志立于墓室后壁。

从盗洞情况分析,该墓不止一次被盗。明宣德间,陵墓被驻扎附近军士三十人盗掘,语出明林谨夫《记发冢诗》。

此次清理,墓室内出土少量瓷器、玻璃器、铁器、墓志等。其中以上文提到的两方墓志尤为重要。王审知墓志含志盖,志盖阴文篆书“唐故威武军节度使守中书令闽王墓志”。发掘者认为,据王审知墓志得以详细了解王审知生平政绩及唐末五代闽境的重大事件以及社会发展情景。

文物名片

闽王祠

闽王祠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庆城路22号,原为王审知宅第。为祠堂建筑,主祀五代闽国国王王审知(862年—925年)。现存唐碑一、宋碑二、明碑一,于1961年被列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后晋开运三年(946年),闽王故居改为庙,奉旨祀典。宋开宝七年(974年),吴越刺史钱昱奉钱俶命重修府第为忠懿闽王庙,祀王审知。北宋开宝九年(976年)重修。元代庙毁。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奉旨重建,改称闽王祠。清末及民国初重修。

专家点评

福建文史研究馆原馆长卢美松:

福州闽王祠,是海峡两岸民众共同祭祀和缅怀的重要场所。王审知率军入闽后,继承闽越余烈,全面开发闽疆。其主闽期间,实行“保境安民”方针,闽中近30年“无桴鼓之警”,保持安定发展局面。他兴学育才,招贤纳士,整理文献,修建城池,安抚将士,为其后福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王审知所率农民军将士从此在福建落户安居,繁衍发展,后裔多有迁徙台湾及海外各地者。王审知因此也被尊为“八闽人祖”,他所创造的划时代业绩被称为“开闽文化”,闽王祠遂为传播中原文化的象征。至今在闽台两地族人编修的大部分谱牒中,都有着先祖从河南光州随王入闽的记载,闽王祠也因此成为闽台人民寻根谒祖的圣地。

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原队长、文博研究馆员林果:

福州城是南方古今叠压型的代表城市,城市考古是打开福州城历史的一把钥匙。唐五代时期是福州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市考古队自成立以来,组织或参与开展大量城市考古工作,先后发现的唐五代时期的有北大路夹道遗址、马球场遗址、鼓角楼遗址、嘉华新城唐罗城遗址等。闽王祠遗址的考古发现、确认,是构筑福州古城唐五代板块的一个节点。较遗憾的是,考古工作范围太有限,无法全面探知王审知故居的格局。

福建博物院文博研究馆员高健斌:

现闽王祠所在区域,据文献记载为闽王未登王位前之故居。但福州地方文献,现存最早者仅为南宋梁克家所编撰之《三山志》,距五代已有相当一段时间。

闽王祠第三进考古工作,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找到了可靠的五代地层及五代建筑遗迹,坐实了文献记载的可靠。这就给闽王祠的历史沿革研究找到了一个可靠的起点。

今生故事

少小英才,相识闽王祠畔

□郭大路 文/图

省立医院背后那条短短200米的庆城路,至今依然是福州人过日子的好地方。

外环是福州繁华的东街和五四路,内里是市井的丰盛便利。主妇在这里看到农贸市场,路人看见捞化卤味,家长惦记福州十九中的学区优势——这家福州前三的公立初中校,连隔壁22号闽王祠的看门依伯都说:“管得很好哇,学生很乖的,从来不捣蛋。”

庆城路16号是福州十九中,22号是闽王祠,两家一墙之隔。十九中的侧门上,悬着木质对联:“闽王祠旁学子多才俊,古榕树下桃李笑春风。”显然是以与闽王祠相邻为荣。这几天刚开学,初一新生要学唱老校歌,歌词的第一句就是:“少小英才,相识闽王祠畔。”

祠内供奉的王审知(862年—925年),闽人尊为“开闽王”。唐末社会动荡,河南光寿移民“有众数万”,辗转来到福建,其中就有王审知三兄弟。光启元年(885年)兵变后,王家兄弟执掌军权,陆续攻克泉州、福州,统一了福建。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十月,朝廷任命王审知为节度使,王审知自此统治福建28年。

“周孔之书,无不皆览”的王审知,和割据各地混战的嗜血军阀不同,不愿征逐杀伐,“宁做开门节度使,不做闭门天子”,多纳贡常称臣,交好邻国,连横抗强,以换取和平、避过连绵烽火。王审知带领福建百姓辟良田、开海航、营商贸、修文化,使得闽地的总体发展,赶上了中原发达区域的水平。

不打仗的军队,并没有闲着。王审知建罗城、扩夹城,城高墙坚,无惧来战。修城之外,王审知在福州“大濬侯官县西湖,广至四十里,灌溉民田无筭”;福清有大塘,“闽王时以兵筑之,长千余丈,罐田种三千六百石”,可见是利用军队力量,改善福州平原各处水利系统,使得“高田无干涸之忧,卑田无淹浸之患”,解决了农业的后顾之忧,耕地随之增加。

中原以农为本,王审知自己“每以节俭自处”,给出的农业政策是“轻徭薄敛”。唐代两税在福建原本不多,王审知又把附加税也取消,“与民休息”。于是,福建境内“时和年丰,家给人足”。

在1000多年前,王审知就有“全球经济”意识,他在福州起用经济人才张睦“领榷货物”,也就是主管商贸经济,张睦“招来蛮裔商贾,敛不加暴,而国用日以富饶”。王审知为发展海航开辟了甘棠港,当时福州港对外贸易的航线,北达日本、新罗、高丽等地;南往占城(故地在今越南)、三佛齐(在今印尼苏门答腊岛一带)、天竺、大食等地。福州成为“闽越都会,东南重镇”,跃升为与广州、扬州并称的重要国际商港。福建的财政因此富足。

福建人念念不忘的,是王审知“建学校以训诲,设厨馔以供给”,给福建学子供饭供学;921年正式设立“四门学”,“以教闽士之秀者”,建设高等教育;组织修缮大量儒学文献典籍,以供学习。“过客不须频问姓,读书声里是吾家”“人家不必论贫富,唯有读书声最佳”,浓厚的读书风气,让闽人十分自豪。

作为一方之主,王审知“有容乃大”,善能招贤纳士。唐末最好的诗人之一韩偓,就“挈族来依太祖(王审知)”,王审知待为上宾;王审知的左右手黄滔则是莆田人,写过“一声初触梦,半白已侵头”这样的好句;他一直设法保护的莆田人徐寅,擅长写赋,喊出“任是三皇五帝,不死何归”的《人生几何赋》,曾在长安“纸价为高三日”。有这样的诗人赋家,福建文坛可居当时一流。

回看1000年前,由王审知亲手打造的这个文明、有序、开放、富饶、蒸蒸向上的和平盛世,不啻是乱世中的奇迹。皇杖与冠冕,皆必然崩跌。只有土地、海洋和人民,会永恒记住文明的创造者。

所以,王审知故世后,他那原本朴素的故居,千年以来,屡有后人修葺扩建。王氏后裔年年从世界各地归来祀典。祠内的泥土,在明清两朝,年年取做春牛,于立春仪式上,开启新年的耕作。

即便是在今天,闽王祠看门的依伯说,还有不少求职的年轻人,在面试或笔试的前一天,专程来到这里寻求精神支持,据说成绩出来,都考得不错。

(来源:《福建日报》2020年09月14日 第12版:世界遗产)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