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闽都文化 > 闽都人杰
北宋经学家陈祥道
2020-10-1312:29:00来源:福建日报

作者:冯兵

da6dd613-5073-407e-9a70-803f856c444b.jpg

陈祥道墓

6fe5c3e6-cdc9-4b99-bdb7-eab1473dfd7b.jpg

陈祥道

陈祥道,福建闽清宣政里(今闽清县云龙乡)漈上村人,生于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卒于元祐八年(1093年),享年五十二岁。陈祥道早年字祐之,进士及第后改字用之,曾官至秘书省正字、馆阁校勘,是北宋著名经学家、思想家。他于经史子集几乎无所不通,尤其精于《论语》学和礼学。他曾撰有经学著述十余种,但遗憾的是仅有《论语诠解》10卷和《礼书》150卷传世,而后者令他在中国传统礼学史和文化史上具有了较为重要的学术地位和影响。

陈祥道自幼聪敏勤奋,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在他25岁时即高中进士。同榜进士中有王安石的儿子王雱。王雱很欣赏陈祥道的学问与人品,与他可以说是一见如故。后来陈祥道随王雱去拜见王安石,遂成为王安石的门生。在自中唐到两宋蓬勃兴起的疑经惑传、颇具开放性与批判性精神的解经思潮下,王安石大胆非毁、质疑前人的注解,对《诗经》《尚书》《周礼》这三种经典重新做注,纂成《三经新义》推广于世,为其变法新政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而在经典诠释方面,陈祥道受王安石的影响颇深,他的《礼书》和《论语诠解》对历代注疏同样作出了大量的批评指谪和突破,但引证精详合理,都有较充分的理据,在学术水平上比王安石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后世评价他“礼学通博,一时少及”,认为他的学术与人品“为当世推重,不以安石之故废之矣”。

在仕途上,陈祥道年纪轻轻即考中进士,但在他刚出仕时,因为其父陈玩在一次事件中将公差打死而备受牵连,有好几年时间不得不赋闲在家。即便他作为王安石的门生,受到了王安石等人的赏识多次得到起用,但是北宋神宗、哲宗两朝的权斗激烈,王安石两次被罢相,陈祥道也两次都没能幸免,因此他前半生的仕途可谓十分坎坷。

陈祥道因为精通礼学,所以他任职时间最长的就是礼官,而其初仕礼官与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翰林学士许将向朝廷的举荐有着重要关系。许将,字冲元,是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状元,也是福州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出生在闽清三都(现闽清县坂东镇文定村),与陈祥道所在的漈上村(时又称闽清二都)相距仅十多公里。许将比陈祥道早4年中式,两人既是同乡,又同朝为官,关系自然密切,他极有可能是陈祥道《礼书》的第一位读者。

许将十分了解陈祥道对礼制的精通,因此在元祐四年进给哲宗的奏章中对其礼学成就大加褒扬,希望朝廷能任命他为礼官。哲宗采纳了许将的举荐,诏任陈祥道为太常博士,常驻太常寺。太常寺是掌管皇室宗庙祭祀及礼乐仪制的中央机构,长官为卿,副职为少卿,博士乃属官。陈祥道进入太常寺,是其仕途与学术事业上的重要转折点。在太常寺职位上,他接触到更多的礼乐文献以及各种礼器,熟悉了更多的典礼仪节,这为他的礼学著述活动提供了很大便利。

元祐五年(1090年),陈祥道将他的《礼书》增补为150卷,内相范祖禹见陈祥道向朝廷进献的《礼书》比当时聂崇义的《三礼图集注》内容更为丰富精详,于是便向哲宗进言,希望朝廷把《礼书》送往学士院以及两制或经筵审定后,再转交到太常寺,与聂崇义的《三礼图集注》一并参酌使用。两制是唐宋时的一种职官制度,其一为内制,是指翰林学士受皇帝之命起草诏令的制度;其二是外制,即中书舍人与其他官员共同为中书门下拟定诏令的制度。两者合并在一起,就称为两制。由于两制在宋代朝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陈祥道的《礼书》最终得以通过两制颁行,其政治与学术的影响力顿时大增。

元祐六年(1091年),陈祥道自太常博士转任秘书省正字一职,主要负责汇编国家图书馆中的书籍,并校正书籍中的脱漏和错误。

元祐七年(1092年)春,陈祥道向朝廷进献他所写的《礼图仪注》,之后被任命为馆阁校勘。同年四月二日,时任翰林侍讲学士、国史院修撰的范祖禹又向皇帝举荐陈祥道,数月后陈祥道得以补缺任太常博士之职。十二月九日,陈祥道向朝廷进献他写的《注解仪礼》32卷,在范祖禹的建议下,皇上下旨把这本书送到两制审定,同时也一并把他所进献的礼图交到了太常寺,以供当时的礼官们在设计和安排朝廷礼仪活动时做参考。

元祐八年(1093年),太皇太后高氏去世,十八岁的哲宗开始亲政,陈祥道这时为朝廷政治与礼制建设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他向哲宗直谏“贵人贱马”的故事。北宋以文人治国,太宗立国之初,就曾勒石为铭,要求历代皇室尊重“白衣卿相”,即读书人。但陈祥道却发现,朝廷在元会(元宵节皇帝朝会群臣)庆典中让御马立于百官之上,因此颇为不满,于是在当年五月的一次朝会中,他找准时机,向哲宗皇帝进谏,郑重请求皇上改革这一礼仪制度。见陈祥道说得有根有据、合情合理,哲宗慨然允准,并御赐绯鱼袋,让他以较低的官阶享受五品官员的待遇。之后不到十天,陈祥道在京城去世,享年五十二岁。其去世的具体时间按照今天一些学者的推断,应是在元祐八年九月二十六日之前,五月九日之后。所以今天有一些资料说陈祥道在六月去世,看来是大致不差的。

陈祥道去世后蒙受哲宗皇帝钦赐御葬,归葬于故乡闽清十七都鹤炉下溪坪(今白樟镇下炉村)后门垅,可谓享尽哀荣。他的墓葬现在仍保留完好,虽然占地不大,但视野开阔,墓道近60米,两旁立有两对翁仲、三对石兽,极显尊贵。

时任县令祝圣随后在闽清文庙为陈祥道专门修建了乡贤堂,以示表彰和推崇。徽宗政和年间,福州知府黄裳认为陈祥道“解经以悟学者”有功,也在福州郡学乡贤堂内挂上陈祥道画像,让后人祭拜。

由于陈祥道擅长经学研究,而且又是王安石的学生、变法派中的重要人物,他在当时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尽管陈祥道的官阶一直不高,但许多名人学者都跟他有交往,除了王安石父子、许将、范祖禹之外,还有苏轼及其妹夫秦观、孔子的第47代嫡孙孔武仲等学界和政界的名流。他们与陈祥道之间的交游故事由于资料所限,今天我们已无法了解详情,但就现有的一些材料来看,已足以说明陈祥道德才兼备,在朝野中的声望是很高的。

(作者为华侨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福建日报》2020年10月12日 第12版:理论周刊·文史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