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闽都文化 > 闽都人杰
陈旸:宋代“乐学第一人”
2020-11-0615:37:09来源:学习强国

作者:冯兵

陈旸,字晋之,北宋末年闽清县宣政里(今云龙乡)漈上村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乐学家,为礼学家陈祥道的同父异母弟弟。按照当地陈氏家族的《梅阪陈氏族谱》记载,陈旸生于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卒于政和六年(1116年),但此说目前尚有争议。

陈旸从小于经史子集无所不习,并因为兄长陈祥道的影响而对儒家礼乐经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陈旸得举贤良科进士,从此步入政坛,累官至太常寺少卿、礼部侍郎,著有《乐书》(又称《陈旸乐书》)200卷、《乐书正误》1卷、《礼记解义》10卷、《孟子解义》14卷、《北郊祀典》30卷以及《迓衡集》等,其中除《乐书》之外大多已佚失。

作为宋代宫廷雅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陈旸不仅精通音律,他所编撰的《乐书》也是我国现存历史上最早的一部音乐百科著作,系统阐述了儒家的乐学理论,对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学的发展都有重要贡献和影响,称得上是宋代乐学第一人。

1604648275328254.jpg

陈旸 来源:闽清县礼乐文化馆

陈旸说自己“积年于兹,著成《乐书》二百卷”,但他写作《乐书》究竟历时多久,今天的学界却有些争议。陈旸在《进乐书表》中言及编纂《乐书》之艰难和历时甚久,有“闭孙敬之户余四十年”的说法,有学者说他此处的“余四十年”之言乃是虚夸,另有人又指出这一说法与人们通常判断他的生卒年在逻辑上相悖。而笔者则有一个较为大胆的猜测:或许“余四十年”为“余十四年”之误。倘若这一猜测准确,则可以解释现有的关于陈旸生卒年的判断与他自述《乐书》写作时间之间的矛盾,也符合“积年”之说。因为如果是积四十年之久,可能他就不会只是用一句“积年于兹”一笔带过了。当然,无论如何,陈旸写作《乐书》耗时甚久,可谓呕心沥血,艰辛备至,则是不争的事实。

宋徽宗元符三年(1100年),陈旸所著《乐书》基本完成,随之被提请礼部侍郎兼侍读实录修撰赵挺之审定。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正月八日,赵挺之上奏表示审核通过。正月二十七日,礼部下文牒请求对之进行复审,时任主管正是陈祥道。陈祥道依惯例拨付了人手和笔墨帮助陈旸重新缮写,缮写完毕,书稿于四月二十三日被送呈吏部复审。吏部尚书何执中等十九人经共同审查,上奏徽宗,对陈旸高度褒扬,并请求予以嘉奖。徽宗准奏,《乐书》遂由此通行于世。

《乐书》问世后,由陈旸后人陈侯歧首刻于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随后又有元至正七年(1347年)福州路督学赵宗吉刻本,还有宋刊元修本、宋刻明印本、元刻明递修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和手抄本、清光绪二年(1876年)方睿重刻本等不同版本。今天人们常见的《乐书》则多源自《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乐书》卷帙浩繁,内容宏富,视野开阔,具有音乐百科全书的性质。当时人们所知的古今中外音乐、舞蹈、杂技、魔术、戏曲等表演艺术资料以及历朝的音乐史实等,《乐书》中几乎无所不收。

清乾隆年间,《乐书》被收录入《四库全书》经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给予了“引据浩博,辩论亦精审”的高度评价。今天,不仅我国文化部将《乐书》列入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而且台湾“中研院”,以及美国、韩国的国立图书馆也都予以了馆藏。而日本国会图书馆在收录《乐书》,把其中部分内容翻译成日文的同时,还建立了关于陈旸《乐书》的专门网站,以便广大的学习者、研究者充分利用。由此可见,陈旸的《乐书》已经走出国门,成为人类共同的珍贵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标识。

而陈旸本人也被列为中国古代八大音乐名人之一,并与伶伦、夔、伶州鸠、京房、何承天、祖孝孙、朱载堉等存在于中国古代传说或正史中的乐官一起,被供祀于今天的北京天坛神乐署,受到了今人的尊重和怀念。

(作者为华侨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