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闽都文化 > 昙石山文化
昙石山文化
2020-12-1512:18:34来源: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一、文化概念

昙石山遗址位于闽江下游的左岸,属于江岸丘陵低山边缘的小山丘,南临闽江,北接闽侯县城,西南有闽江小支流——安坪浦流过,东、西为低洼开阔地。昙石山山顶海拔高程为26.7米,山体呈长条形,东北—西南走向,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昙石山遗址是福建省最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址。它于1954年初调查发现。20世纪70年代,中国学术界将福建境内以昙石山第二期遗存为代表的同类遗存命名为“昙石山文化”。这一文化的命名确立了福建省在东南沿海地区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东南沿海地区最早的考古学文化的命名地。昙石山文化是典型的海洋贝丘文化。它以闽侯县昙石山遗址为代表,分布于闽江下游,连接闽台两省,是福建省文明的源头,也是先秦闽族的发源地和先秦时期闽台两岸海洋文化的源头。

二、文化内涵

1954年1月,闽侯县荆溪乡(今属甘蔗镇)昙石村修筑闽江防洪堤时,发现土壤中有大量的白色蛤蜊堆积层和许多陶片、石器、陶纺轮等。同年4月,经文化部社管局批准,由华东文物工作队联合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第一次考古发掘;此后1959年、1960年、1963年、1964年、1974年、1996年、2004年,共经历9次正式发掘,总发掘面积约2000平方米,共清理史前墓葬80余座、2条壕沟、多座陶窑、陶灶、大量灰坑,以及房基遗迹。出土可复原的石器、陶器、贝器、骨器、玉器等文物约两千余件,另有大量的陶片、动物骨骼和农作物等标本。

昙石山遗址是一处文化积淀丰厚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的贝丘聚落遗址,其总体内涵可分为4期。第一期遗存以红色陶系为主,第二期遗存以灰色和灰黄色陶系为主,第三期遗存以橙黄色陶系为主,第四期以印纹硬陶系和原始瓷器为主。从考古类型学观察,前后四期具有一脉相承的沿袭关系。陶器烧成与制作工艺逐渐发达,装饰纹样逐渐丰富,器形的演变递增显著。其时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绵延至西周时期结束,前后持续时间约两千余年,反映出昙石山遗址不同阶段和文化性质不尽相同的四种文化内涵。

其中第二期遗存是昙石山中最为丰富、最有代表性的主体文化。它的总体面貌表现以贝丘堆积为特征;器物群有釜、鼎、罐、壶、碗、豆、盘、簋、钵、杯等多种生活用品;生产工具以石锛为主。埋葬方面以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葬为主,流行彻身直肢葬式,随葬大量的生活陶器,器物以釜(罐)、豆(盘、簋)、杯为组合;另外还发现了大量古人食用后废弃的动物骨骼,并且在福建境内首次发现了炭化的水稻谷粒。基于大量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学者们认为昙石山遗址第二期遗存为代表的同类遗存在闽江流域地区分布广泛,该期遗存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定的分布区域,为同类遗存的典型代表,已经初步构建了福建东部沿海史前文化的时空框架。

三、文化特色

“昙石山文化”在福建古代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是福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代表,它对同时期周边的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它的文化积淀对后代福建文明的形成,对闽江流域历史的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闽江流域古代文明的摇篮。

昙石山遗址地处海峡西岸,与台湾一水之隔。两岸在古代文化方面多有相连,如生产工具中的石斧、凹石,生活用品中的陶器流行圜底器和圈足器,尤其是陶器的装饰图案方面表现出许多相似特征,对史前海峡两岸文化交流、闽台古文化渊源、台海地区史前航海术,乃至于追溯南岛语族的起源等课题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保护利用

1998年4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投资200多万元,在昙石山遗址上兴建昙石山遗址博物馆,这是福建省第一座依托于史前遗址的博物馆。博物馆占地2畅8公顷,建筑面积800平方米。2001年6月24日,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正式建成开馆,大门为仿原始社会木结构门,展览厅门额为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题写的“昙石山文化博物馆”。6月25日,昙石山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被福建省和福州市分别颁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9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题词“昙石山文化遗址”。同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再次拨款6000多万元加强博物馆建设。博物馆现设序言厅、二楼展厅、烤糊遗址厅和竹楼展厅等四个展览厅,展出大量遗址出土的文物和图片资料,展现当年昙石山人的生产、生活状况。竹楼展厅另辟有《福建省内名家捐献昙石山书画精品展》,展出181位福建省著名书画家为昙石山博物馆创作的209件作品。

( 摘自:《福州市志(1995—2005)》第五册)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