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三坊七巷文化
2020-12-1512:26:51来源: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一、文化概念

三坊七巷是位于福州古城中心西侧的一片历史文化街区的通称。它东自南大街,西抵安泰河;北起杨桥路,南至吉庇路,共44.1公顷。整个街区以南后街为中轴线,中轴线以西为三坊,从北到南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中轴线以东是七巷,由北向南依次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发轫于晋代,唐末五代形成。宋代发展,明清鼎盛,尤其清代中晚,民国时期延续,至今仍保留坊巷基本格局和许多明清古建筑。

三坊七巷是福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也是最重要的标志。它具有诸多的全国唯一性,悠久的历史、大片的街区、成百座的明清古建筑、数以百计的历史名人、丰厚的文化积淀。人们把凝结在坊巷格局和明清古建筑中的文化信息,在坊巷中生活过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思想和著述,坊巷内特有的民风民俗和具有文化内涵的商贸特性,当作一种文化来看待,统称为“三坊七巷文化”。

二、文化内涵

(一)富有个性的坊巷格局

三坊七巷建筑至今依然保留着唐末、五代以来坊巷制度的遗迹,体现“方块居位”与“市场固定”的原则,古街区形成棋盘式格局,人称“鱼骨形”。它以一街为中轴,坊巷从东西排开,坊中有巷,巷中有弄,排列规整,巷弄相连,在全国诸多历史文化名城中,独一无二。城坊布局源于唐长安城,其后又为历代各大城市所仿效,并曾影响过日本、朝鲜等国都城的建设。三坊七巷内坊巷纵横,宅院错落,深幽雅静,高墙环绕,曲线流.;门框条石方正,门罩排堵舒展,巷口门楼秀丽,巷面白墙青瓦,巷道石板铺就,结点还盖有过街亭。其风格别致,色彩基调淡雅,极富福州地方特色。

三坊七巷西、南两边正是唐罗城西、南城墙的界址。城墙虽已无存,但护城河遗迹可见。西边河渠上还保留着馆驿桥、金斗桥、二桥亭桥;南边河道有老佛亭桥、澳门桥、安泰桥。澳门桥是罗城南边三座城门之一——清远门外的重要桥梁;安泰桥是罗城正门——利涉门外的重要桥梁。这些河、桥是罗城建筑史的实证;护城河当时是福州货运的重要航道。三坊七巷历经千年的变迁和发展,至今形成这片“全国少见、江南仅有”的历史文化街区。它是研究中国城坊建设历史的活化石。

(二)匠心独运的园林建筑

三坊七巷是闽江下游和福州地区人民智慧的结晶。坊巷内现存明、清古建筑200多座,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9处,经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的保护民居131处。其规模、形制乃至木、石、砖、灰构件,都具有福州地区独特的建筑语言。

三坊七巷的明清建筑在结构上适应福州地区潮湿、温热的气候环境,在建筑语言上体现传统的家族伦理道德,其花厅园林建筑更反映了人们亲近山水的风雅情趣。三坊七巷古建筑具有深厚的艺术底蕴。建筑外观很有气魄,宅院内诸多木雕、石刻,十分精美雅致;马鞍墙曲线优美,鹊脊陡峭,排堵高耸,山墙面上的彩绘与灰塑,色彩斑斓,造型别致,内容丰富,无论是表现忠孝节义的教化故事还是吉祥如意的花鸟图案,都表达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民居中的“宁波门”“六离门”“覆龟亭”等都是具有福州地方特色的建筑。因此,海内外专家学者都把三坊七巷誉为中国“江南古建筑的艺术宝库”和“明清古建筑的博物馆”。

(三)灿若群星的名贤英杰

千百年来,福州人才辈出,有许多萃聚于三坊七巷之中。“晚清风流数侯官”,三坊七巷是侯官的核心。正是三坊七巷的名贤英杰,集中代表了福州地区的特色文化——名人文化。

三坊七巷名贤或则“学优而仕”,立德、立功、立言,为国家民族做出杰出贡献,如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将军、启蒙思想家、民主革命烈士、近代实业家等,数以百计。他们的代表人物有唐代著名学者黄璞,宋代理学家陈襄、诗人陈烈、国子监祭酒郑穆,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台湾挂印总兵甘国宝,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船政之父沈葆桢,启蒙思想家严复,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林旭,黄花岗著名烈士林觉民,以及民国海军总长萨镇冰、刘冠雄,海军司令杜锡珪、蓝建枢,海军将领陈季良,近代文化名人林纾、陈衍、何振岱、冰心、庐隐、林徽因,革命烈士翁良毓等人,还有梁守磐等10位院士。三坊七巷还涌现出沈绍安、蒋仁文等能工巧匠及刘氏、尤氏、欧阳氏等富商、实业家。正是由于这些历史名人的影响,使三坊七巷名扬全国,蜚声海外。他们的思想、业绩与成就是三坊七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名人故居已成为点缀在三坊七巷这块宝地上的一颗颗明珠。

(四)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

三坊七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作为福州特色的文化街区,它有着特别浓烈的人文氛围。历史上光禄吟台、听雨斋、陈衍故居、何振岱故居的诗会,闽山庙的社火,南后街的书市、灯市、塔市,花仓前的花市,总督后的脱胎漆器、寿山石、软木画等“福州三宝”,水榭戏台、南华戏院、郎官巷书场的闽剧、评话、伬唱,以及宗祠文化、宗教文化和饮食文化等,异彩纷呈,争奇斗艳。特别是元宵节的灯会、鳌山、台阁,中秋节的排塔、斗宝,更使城乡前来观赏的人群络绎不绝,仕女如云,箫鼓喧阗,通宵达旦。

(五)浓厚文化气息的商贸

三坊七巷是官宦缙绅、文人学者聚居之地,因此作为中轴线的南后街的文化商贸活动十分兴旺。其中尤其是书铺业(旧书摊)应运而兴,逐渐形成一条专营经、史、子、集线装书,碑、帖、字、画和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一应俱全的文化街。南后街作为福州古籍书店的集中地,许多书铺买卖善本、孤本及各类古旧书籍、历代名人字画。清代,聚集在南后街的书坊有名可查的有带草堂、群玉斋、薛颐记、醉经阁、聚成堂、陆记、六一居、观宜楼、缥湘馆、味芸庐、小酉斋、储文晟等,这些书坊主要从事古旧书籍与字画的鉴定、修补与展销。有的书坊还兼营刻书出版业务。南后街还有许多充满文化气息的刻书店、裱褙店等。林纾、王寿昌首译的枟巴黎茶花女遗事枠,即由南后街吴玉田刻书坊所刻。南后街的裱褙店久负盛名,知名的有“青莲阁”“二宜轩”“米家船”,它们作为老字号至今仍开铺承接业务。南后街还是一条工艺美术街,旧时曾经开设大量的脱胎漆器、软木画、黄杨木雕、绣品、角梳篦梳、寿山石和青石雕刻等工艺品商店。

(摘自:《福州市志(1995—2005)》第五册)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