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闽都文化 > 话说闽都
寻“味”五虎山
2020-12-2210:12:12来源:福州日报

  作者:王新

  五虎山下七里平原,濑江流经青口、尚干和祥谦三镇,山货水产丰饶,食材丰富,孕育了这里独特的美食文化。下面要讲的是两个流传在五虎山下跟美食有关的故事。

  先说流蜞,这是一种生长在濑江与乌龙江交汇处渚草中的一种有色虫子,形似小蜈蚣,是当地一道传统美食。夏末秋初大潮涌动的暗夜,流蜞纷纷从江中逐波涌入岸上的水田里,村民争相捕捞,往往一网就能捕到千把斤。流蜞的吃法主要是油煎,也有清蒸、蛋炒、炖酒等吃法。现在五虎山下的流蜞量少了很多,能吃上一两回实属不易。

  关于流蜞的来历,在五虎山下流传着一个故事:相传古时闽县七里有一个叫张虢的人,他武艺高强,当上总兵官后,被朝廷派往边关镇守。一日,他见番国边境小城浓烟冲天,城内哭喊声大作,原来小城遭山贼攻击,眼看全城百姓要遭殃,张虢急忙带着兵马前去解围,救了一城百姓。但在归途中,他被草丛中飞出的一支暗箭射中,不幸身亡。

  番国百姓感念张虢恩德,将其肉身塑成金身神像,供在庙里膜拜,而朝廷要番国归还张虢金身,却被三番五次拒绝。直到多年以后,张虢的侄孙张阮以做生意为名来到番国,将张的金身从庙里偷走,并绑在海船底下偷运回国。在海船开进闽江口快到太平港时,张阮才把叔公的金身从船底取出,但因泡水太久,金身化作一块块小碎片,沉入水底,化作一条条小虫攀附在水草上,就是流蜞。

  再说说尚干的鼎边抆(锅边)。这也是福州一道有名的经济小吃,用料简单,清清爽爽,却令人回味无穷。每年农历正月十二开始到正月底,闽侯县尚干镇的林氏后人家家户户都要煮锅边、炸海蛎饼,邀请街坊邻里、亲朋好友来一同品尝,并举办一系列纪念义姑的活动。这一习俗沿袭了几百年,久而久之被人称为“尚干锅边节”。

  义姑是谁?她名叫林五娘,南宋末年出生于五虎山下永庆里(今尚干镇)的一个官宦之家,从小聪明伶俐,受过良好的教育,知书史,明大义。南宋灭亡后,林五娘的父亲林津龙不愿投靠元人,辞官归田。当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林津龙就在家乡做起了慈善事业,不时煮粥接济穷人,林五娘总是在旁帮忙。

  不久,五娘的父母相继去世,施粥的善举则由其兄长传承下来。不幸的是,其兄在一次外出时遇台风遇难,家中只剩下林五娘、祖母王氏、嫂子郑氏和一个侄女。不久,嫂子郑氏在产下一个遗腹子后得病去世,生活的重担全落在林五娘身上。

  林五娘没有退缩,她毅然担负起照顾年迈祖母和两个幼小侄儿侄女的重任。为了节省粮食,五娘在家中做起了锅边,她用料很简单,磨一点米浆,摘些自家种的青菜,到淘江里摸一些蚬子。做法也很有特色,抆下的浆很薄,每片都卷成圈,出锅后要等凉了才吃,这样锅边就会变得稠些,看起来有更多的量。五娘还延续了父亲和兄长的义举,不时煮些锅边周济身边的穷人。

  在林五娘的辛苦操持下,祖母生活安稳,寿终正寝,侄女嫁了个好人家。侄儿林元士刻苦攻读,考中进士。元士成婚时,五娘把所有家产都交由他继承。五娘终身未嫁,在完成这些大事后,遁入空门,念经茹素以终天年。

  后裔子孙感念五娘孝老爱亲的美德,尊她为“义姑”。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女性,在义姑的生日,林氏族人都会做锅边敬奉她,并把锅边分送邻里乡亲,外乡来的人如果恰巧遇上祭祀仪式,都会分到“一杯羹”。

  清朝康熙年间,林氏族人在乡里建了一座“义姑祠”。民国时期,乡里又建了一座新祠纪念义姑。义姑祠是福建省内唯一专为女性所建的祠堂,祠内有义姑的金身塑像。尚干林氏后人、民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自撰写“百世馨香义姑光祖德,千秋功业抚侄振家声”对联一副,挂于祠内。

  岁月走过,那些有关五虎山下的往事已淹没在岁月的风尘中,独留一份“味道”、一片“情怀”,让人禁不住想走进七里片区,寻“味”五虎山。

  《福州日报》(2020年12月22日 009版 闽江潮)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