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榕城 > 文化遗产
历史建筑|枕海听涛 青石厝
2021-01-0609:56:28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苏静

1609898303433854.png

精美的木雕。

1609898316388271.png

青石构件。

  在闽东南海边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小镇——筱埕。筱埕古称小亭,建村始于汉末,隋代称江亭,清代称小埕。这里人文荟萃,风光旖旎,地理优越,物产丰富,港湾宽阔。

  筱埕,最早为闽越族聚居地。汉末晋初,中原汉族人民为避战乱,多举家迁徙八闽,他们之中一些人见筱埕依山傍海,利于发展农渔商贸,遂在这里居住下来,与当地闽越族人合居。唐光启年间(885-887年),闽王王审知自河南携八姓入闽,亦有部分迁入筱埕,他们带来了中原汉族人的文化,促进了八闽生产的发展。随着迁入筱埕的汉族人数逐渐增多,闽越族逐渐被汉族所同化。宋代之前,筱埕曾有一港,贯通前后澳。相传古之龙舟竞渡,均在港内进行,故名“龙舟港”。后被泥沙淤塞,遂为平地,成为居民聚居中心,更名为“龙舟巷”。青石厝就临街建在这块平地之上。

  在筱埕,这座青石厝十分有名。它位于西郊龙舟老街(今筱埕村西门路19号),始建于清代中期,当地人称“青石厝”,是筱埕村现存最古老的民居。

  青石厝的主人名叫邱明武,是筱埕当地教师邱文俊的祖父。邱氏是筱埕村的第一大姓,也是当地的望族。邱明武出生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是当地富裕大户人家。此屋是邱明武出生两年后(即清道光十年)所建,迄今将近两百年的历史。后来,一部分房间在土地改革期间分给了数户贫下中农居住。

  闽东一带的古民居,给人最强烈的视觉特征是弯曲的风火墙,也就是马鞍墙。墙是曲线的,优美生动,随着屋顶的高低而起伏,犹如腾飞的龙,勾勒出建筑的左右边界,无数条粉白的风火墙波浪般起伏,又仿佛万马奔腾,千龙竞渡。筱埕老街青石厝就有这种高高的马头墙。这幢古老的富家老宅,有着别具一格的建筑风采,特别是厝内廊回路转,纵横有序,匠心独具。

  大厝坐东向西,面朝大海,占地面积437平方米,是由门厅、天井、过雨亭、二进门厅、正厅及两侧厢房组成的四合院,面阔三间,单进两落,二层建筑,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屋檐下的扇面等青石浮雕题材多样,栩栩如生。大门宽不到1米,门框用长条石砌成。两侧为马鞍式风火墙,燕尾式的屋顶犹如连绵起伏的海浪,大气、显赫。正面墙体下方立面为六角、五角形的青石堆砌,上方立面则为碎石、青砖结构。两面侧墙为砖石结构,楼内为木结构,雕梁画栋,细腻朴实。正面墙下方充满着闽东风情的青石雕花,古朴精致。

  过了门厅,就是一个天井,有北京四合院的感觉。五六米长的规整花岗岩铺砌的天井里,花草蓊郁。天井的过道上,也是长条花岗岩铺砌,直通到里面的院子;正厅廊沿俱为花岗岩长条石铺就,横廊长条石近6米。檐前滴水条石,长年累月,几被岁月滴穿。

  从引门入折向右拐入正大门,过去为防财水外流,做引门折向,取意“财不外露”。中央则为大厅堂,左右各有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厢房。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座楼的右侧二层小阁楼是知青聚会娱乐的场所。后厅有一固定的木梯通往二层阁楼。后院也有一个小小的天井,围有风火墙,既可防火,又能防盗。

  对于以领略筱埕海边风情、品尝海鲜为目的的游客来说,这座列入历史建筑进行精心保护的青石厝是一定要留心欣赏的。虽然这座近200年历史的古厝被翻修过,但它房梁上的斗拱、座斗、雀替仍为原色木雕,十分精致。窗棂上的花鸟、人物栩栩如生,渗透着久远的农耕文化。回云纹花窗巧妙透景,门楣上的装饰花鸟画更是浓墨重彩,虽说有的地方有点残缺或模糊,然岁月的沧桑感,让这座石头厝平添了几许文化韵致。建筑内的木构件及窗花,刻有花卉、蝙蝠、双钱等图案的数量不少,这些寓意深刻的雕刻,寄托了主人祈福子孙万代渊远、富贵昌盛的美好愿望。想当年,这座古韵悠悠的青石厝,临海而筑,潮水就在屋前涨落。如今,大海退出青石厝的视线,但万籁俱寂之时,依然可闻阵阵涛声从不远处奔袭而来……

  2018年5月,龙舟大街古厝被连江县政府列为“连江历史建筑”进行妥善保护,幸哉甚喜。

   《福州晚报》2021年1月6日 A15版 闽海神州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