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博物馆再现水下考古的场景。
定海博物馆里,陈列着传统的渔具。
定海博物馆陈列着考古出水的文物。
本报讯(记者 林文婧 通讯员 颜园金)记者昨日从连江县获悉,该县首个村级博物馆——定海博物馆近日将正式开馆与公众见面。
定海博物馆“前身”为定海村供销站,2020年8月动建,今年1月底初步建成,总造价130余万元。目前收集到文物97件,珍贵图片100多幅,影音资料23部,大部分由群众捐赠和镇村收集。
据了解,连江是福州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定海湾是历代“顺风相送”的繁忙航道,是我国古沉船分布最密集的水域之一,定海沉船遗址位于筱埕镇定海村东南1公里海底。上世纪70年代末期,筱埕、定海村民有“扒壳”的习惯,他们用改装的打捞船挖掘海底贝壳层,作为烧制石灰的重要原料。村民们“扒壳”时意外地打捞到大批文物,包括唐、五代、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白瓷、青白瓷等,这些陶瓷器主要外销东海航线上的日本等东亚国家。
博物馆分上下两个展厅,面积约300平方米,第一展厅主题为“顺风相送定海湾”,介绍定海湾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中国水下考古事业“摇篮”的重要历史地位。漫步展厅,可以看到考古出水的文物、潜水装备,以及生动的水下考古工作场景展示。
第二展厅主题为“源远流长定海情”,介绍定海村的历史与民俗文化,以及姚启圣、沈有容、叶向高、董应举、吴文华、熊明遇、萨镇冰等曾在定海留下印记的历史名人典故,展现定海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如今难觅踪影的旧棕衣、斗笠、竹蛏担等渔具,也能在此见到。
定海为何享有“闽江北喉”“会城重镇”之誉?定海湾如何成为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摇篮”?除了用实物“讲述”千年海丝史,定海博物馆还采用多媒体投影、场景塑造、电子沙盘、触摸一体机等多样化展示手段,参观者如置身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走入“现场”进行探秘。
“定海博物馆集收藏、研究、体验、教育于一体,希望向更多人分享与传播定海文化,唤醒人们对古定海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筱埕镇党委书记颜学淦介绍,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定海村曾是东南沿海抗击倭寇的前沿阵地,拥有辉煌璀璨的历史,知古鉴今,继往开来,定海博物馆承载着定海人满满的生活气息与浓浓的乡情乡愁。
□相关链接
定海湾与古代海上丝路
从定海博物馆第一个展厅的出水文物到第二展厅的历史民俗,都印证了定海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连江史略》等记载,三国期间,东吴兴建“温麻船屯”,为江南三大造船基地之一,连江造船业由此兴盛;南北朝时,北民南迁,带来陶瓷技术,连江开始烧制陶瓷;宋元时期,定海湾是连江境内陶瓷产品出口的主要口岸;明清时,定海湾是古琉球国到闽第一站。
值得一提的是,定海博物馆位于定海古城内。中国有两座定海古城,一座在浙江定海,一座在连江定海。据记载,1387年,连江建定海古城,临海依山,用条石砌成,全长2000多米,宽约6米,高7米,如巨龙盘山镇海。此后,定海古城成为闽东沿海抗倭斗争的坚固城堡,至今留有“会城重镇”四字。
(来源:《福州日报》《福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