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用耕
连江县是闽东和福州地区革命的策源地和活动中心之一,是闽东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四个时期的革命斗争,红旗始终不倒。特别是1929年至1935年,连江成立了中心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闽东十三独立团和红西南团,有174个乡和296个村成立苏维埃政府,154个乡开展了分田运动。连罗苏区面积达500多平方公里。
一
鸦片战争后,连江人民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的奴役压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哪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和斗争。辛亥革命时,透堡棋盘堂成立了秘密反清组织“光复会”。1911年4月,连江爱国志士26人在孙中山先生领导下参加广州起义(即著名的黄花岗战役)。黄花岗72位烈士中,连江烈士占10人,素有“粤之花县,闽之连江”褒奖。尽管连江人民进行过无数次斗争,终因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而失败。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包括连江在内的全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开辟了新的战斗历程。
连江县是闽东和福州地区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之一,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连江就有了马列主义的传播和党团活动。特别是从1929年后,在中共福州(中心)市委领导下,连江(包括与连江毗连的罗源及长乐、闽侯部分地区)党的组织和革命斗争有了迅猛的发展。到1934年,全县土地革命斗争进入鼎盛阶段。这一年连江中心县委主持成立了连江县苏维埃政府,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第十三独立团和红西南团,10万多农民分得了土地,创立了面积达500多平方公里的连罗苏区。据县老区办调查材料统计,全县苏区分布13个乡镇,老革命根据地村206个(革命基点村86个),占全县274个建制村的74.6%,参加革命户数为23237户,“五老”人员达8263人,现健在的尚有3674人。1984年,马鼻、丹阳、官坂、长龙、坑园5个乡镇被省政府列为重点扶持的老苏区乡。在敌人“三光”政策摧残下,苏区被毁民房3189间,被抢财产不计其数,被杀的621人,被抓丁的1350人。建国前全县752名烈士中,土地革命时期723人,抗日战争7人,解放战争22人。在长达20多年漫长的民主革命历程中,连江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了推倒“三座大山”,夺取革命的彻底胜利,百折不挠,前仆后继,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赢得了“红旗不倒”的光荣称誉,为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增添了光彩,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一页。
二
大革命时期是连江县革命斗争的第一阶段。
1919年的“五四”运动和1925年的“五卅”运动的浪潮波及连罗大地,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共产主义ABC》《新青年》《向导》等进步刊物传入连江,传播了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在大革命形势的推动下,1925年4月,共青团福州第一支部成立,连江籍学生严明杰及林铮、陈聚奎加入团组织。同年7月,共青团福州地委成立,林铮任书记。9月,严明杰、林铮、陈聚奎在黄岐、县城一带活动,成立共青团连江特支,严明杰任书记。1926年2月,严明杰等赴上海向党、团中央汇报工作,3月下旬回到福州,严明杰、林铮、陈聚奎等17人第一批由团员转为中共党员。4月,成立中共福州地委,方尔灏任书记,陈应中任组织部长,下辖连江、建瓯、古田等地下党组织。陈应中派人到县城发展了两个党员。1926年4月,中共连江县特别支部成立,支援北伐战争,开展早期农民运动,为福建省、福州市最早成立党组织的县份之一。
大革命时期连江县城的学生、工人、市民的斗争很有特色。1925年6月25日,连江县各界群众数千人为声援上海发生的“五卅”惨案,抗议帝国主义的暴行,举行示威游行,群众捣毁日商建和烟土公司(今凤城镇江滨观邸),日人勾结驻县海军陆战队派兵镇压,打死市民林炳发,打伤学生群众20多人,史称“建和惨案”。县城因之罢市、罢课,北京、上海、福州各地联电声援,造成颇大的政治声势。
三
土地革命时期是连江县革命斗争的火热时期。这一时期的革命斗争是由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郭滴人、邓子恢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粟裕、叶飞、曾志(女)、范式人等同志直接指导的。
1929年2月,镜路恢复成立全县第一个党支部,城关、青塘、定安、蓝田党支部也相继成立,农民协会(农夫会)、读书会、森林会、互济会等进步团体如雨后春笋,抗租、抗债、抗捐、抗税、抗粮的“五抗”斗争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930年10月,在玉泉山关公亭召开县第一次党员代表会议,党团组织合并成立连江县行动委员会,行委书记郑厚清。12月,成立中共连江县委,杨而菖担任书记。1931年3月,共青团连江县委成立,梁仁钦为第一任团县委书记,江涛、陈云飞先后担任过团县委书记。1931年4月至10月间,郭滴人、邓子恢来到连江,指导农民运动、发动了透堡、定安、东湖3个村减租抗债斗争。透堡成千上万贫苦农民举行暴动,震动福州和闽东地区。
透堡农民暴动旧址
1932年6月,中共福州中心市委书记陶铸到连江主持成立了闽中工农游击第一支队(闽东工农游击十三支队)。同年10月15日,中心市委作出了“创立闽东新苏区”的决议。1932年12月,陶铸第二次来连江,住在丹阳文朱村,指示连江县委把革命推向罗源山区。游击队攻打罗源飞竹、麻洋等地,一连消灭罗源县境内18个地主民团,解放了罗源20多个乡村,连罗根据地连成一片。1933年春季,一场以打土豪、分粮食为主的群众斗争在连罗各地风起云涌,呈现出“成千成万的贫苦农民像潮水一样涌进共产党队伍来”的新局面。1933年9月,透堡解放,成立了全闽东地区第一个乡苏政府。同年11月,“闽变”后,根据苏维埃中央政府、中革军委同十九路军签订的《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一批所谓“政治犯”释放出狱,苏达、杨采衡等同志派到连江工作,马立峰、范式人派到福安等县工作,这样闽东党和武装力量又有了新的发展。整个闽东地区建立了7支工农游击支队和数万人的地方群众武装,其中连罗地区两支(九、十三支队)工农武装,群众地方武装5000多人。
1934年,闽东革命进入了火红的年代。连罗中心县委发动两县农民武装暴动。1月1日,县委组织游击队和工农群众1万多人攻克了马鼻镇,(县委书记杨而菖在战斗中英勇牺牲。)旋即占领了6个区(占全县80%)。这时,连罗苏区处于鼎盛时期,其显著标志有4个方面:
1、党的组织健全统一。
从1933年3月起,连江县委扩大为连江中心县委,下辖6个区委,50多个党支部,党员130多人,杨而菖、陈茂章、陈祥榕、林孝吉等先后任县委书记。郑厚清、林孝吉、陈祥榕先后任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执委,(林孝吉、陈祥榕1934年1月任省委委员。)陈祥榕还担任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军事部长,到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郑厚清以中心市委特派员身份到永泰等地巡视党的工作。当时福州中心市委7名执委中,连江党员占3名,可见连江党员在福州地区(包括闽北、闽东)居于举足轻重的位置。1934年4月,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机关在福州遭敌破坏,闽东党组织在省委特派员叶飞的主持下,于6月间在福安召开了中共福安中心县委和连江中心县委领导人联席会议,成立了中共闽东临时特委,由在连江工作的省委特派员苏达任特委书记,叶飞、曾志、林孝吉、魏耿等为特委委员,下辖福霞、霞鼎、安德、安福、福寿、宁德、连罗、福鼎8个县委,拥有28个区委、577个支部、2230余名党员;办有特委机关报《闽东红旗报》。
2、革命武装发展迅猛。
1933年10月,连罗工农游击九、十三支队联合成立十三总队,下设3个支队,500多人枪。1934年1月,十三总队在透堡组建为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第十三独立团。同年8月,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内称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参谋长粟裕)途经连江,与县委取得联系,并在红十三独立团和连罗苏区群众的配合下,于8月14日攻克了罗源县城,歼俘守敌10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3挺、步枪200余支,镇压了罗源县长等7人。9月间,红十三团发展到1000多人,枪六七百支,编为8个连,团长先后为魏耿、冯品泰、陈学芳,政委先后为陈祥榕、叶凯、杨挺英。9月底,叶飞在连江主持庄里会议,红十三团开赴闽东,在宁德支提寺与福安红二团会师,成立闽东独立师,师长冯品泰,政委叶飞,辖3个团,1个特务连,计1600多人,940多支枪。红十三团开赴闽东后,连江县委(罗源县委于34年10月成立)抽调苏区17队地方武装组建红军独立营,营长张锦文。11月,红军独立营扩编为红西南团,团长杨采衡,政委陶仁官,辖5个连,500多人枪。当时,《福建民报》曾刊登蒋介石“歼匪”电令称:“闽东军事发展迅速,日来突飞猛进,为向所未有……。”
3、红色政权普遍建立。
1934年1月,连江中心县委组织部长杨挺英在透堡主持连罗工农兵代表会议,选举成立连江县苏维埃政府,林孝吉为县苏主席。县苏政府下辖6个区苏、296个乡村苏维埃政府(包括闽侯县桂湖等13个乡苏,归连江四区政府领导),区乡地方干部595人。在县、区、乡苏维埃政权相继建立的基础上,1934年2月,闽东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福安柏柱洋胜利召开,选举成立了闽东苏维埃政府,主席马立峰,下辖连江等6个县苏政府,42个区苏政府。与此同时,工会、青年团、妇女会、少先队、儿童团、赤卫队等组织也不断健全。
连江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4、分田运动如火如荼。
1932年、1933年,连江、罗源开展了打土豪、分粮食斗争,长龙根据地进行了分田。1934年1月以后,连江县和全闽东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分田运动。闽东党和苏维埃政府委托曾志同志主管这项工作,连江由林孝吉主持分田。县苏政府颁布了分田大纲,规定按原耕分田,抽多补少,抽肥补瘦,贫雇农分好田,烈军属优待,地富分坏田,逃亡地主不分田。县苏政府为贫雇农撑腰,人民满腔热情地投入土地革命,连江有128个乡分了田,召开了庆祝分田胜利大会。这场分田运动的规模,正如曾志1984年1月14日向胡耀邦同志报告中所叙述的:“全区分田的地方遍及福安、柘荣、宁德、霞浦、连江、罗源等县。”在分田基础上,县苏政府还颁布妇女解放6条政策及禁烟(禁抽鸦片)、禁赌、禁盗、禁杀耕牛、禁粮食出口等项法令,同时兴办消费合作社、学校、医院等,这一系列革故鼎新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苏区面貌焕然一新。这场土地革命,打破了连江几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基本上满足了广大无地、少地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成为全国苏维埃土地革命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闽东苏区(包括连罗)的创立,震撼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引起了他们的极大恐慌。1934年12月8日,《福建民报》惊呼:“闽东匪祸之深,实不下于闽西各县,而其中尤以福安、连江、罗源、霞浦各县为甚。”从这一反面材料中,也可以看出当年崛起于连罗的惊天动地的革命规模之巨大,影响之广泛。
革命的道路是不平坦的。1934年冬至1935年春,连江党和人民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这期间,国民党政府经过紧张的策划,纠集了新10师、82师、91师、52师等8个师计28个团兵力加上地主武装总计10万多人对我苏区全面“围剿”,施行残酷的“三光政策”,大量捕杀革命干部和翻身农民,抢掠财产,烧屋毁林,强迫移民并村,推行“连座切结”的保甲制度。连江党同闽东特委失去了联系,红军西南团给养断绝,一部分由杨采衡、陈云飞带领由西洋岛撤退至福清,和闽中党取得联系,开辟了福清、永泰革命根据地,成立“闽中游击支队”,1938年,队伍改编为新四军特务连,开赴苏中抗日前线。闽东独立师红三团(原红军十三独立团)在叶飞、范式人带领下坚持三年游击战争,1938年初改编为新四军六团奔赴抗日战场,至今由合山组建的红军尚有一个英雄连队存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原陆军第XX军72师步兵第216团三营七连,简称红七连)。
连罗苏区失陷后,重要领导人林孝吉、陈祥榕、杨挺英相继英勇牺牲。一部分党员隐蔽下来坚持斗争,县委组织部长郑敢辗转到上海和曾志、任铁峰同志接上关系,林广、张心仕、杨母等和闽东、闽中特委接上组织关系,于1937年6月秘密组织了马透中心党小组。1937年6月,闽东独立师三纵队由陈挺率领在地下党员配合下,夜袭透堡,镇压了区长黄福成、大地主杨青等5人,缴枪14支,游击队的反霸斗争给处于白色恐怖下的连江人民以巨大鼓舞。
四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民族抗战爆发,连江地处东南沿海,倍感民族危机的深重,在中共连江特支领导下,抗日呼声遍及城乡各地,救亡运动深入千家万户。
1938年6月,在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指导下,中共连江县特别支部成立,林涧清(林孝础)为书记,党员吴大麟、梁真。当时为支援在前方浴血抗战的爱国将士,国民党连江县政府成立“抗敌后援会”,吴大麟任副会长,林涧清也参加后援会工作。他们利用合法身份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在县城开设“海滨书局”,除售卖进步书籍外,还出版特支机关小报《求生存报》。为了掌握武装,特支派人争取了国民党北口炮台台长倪澹吾。同年11月间,特支利用国民党福建省农村合作委员会通知吴大麟在蓼沿溪东村开办合作干部训练班机会,联络培养了一批抗日武装骨干。吴大麟还将农业贷款2万元转交新四军办事处,作为新四军购买枪支的经费。1940年2月,国民党加紧反共,吴大麟在马祖岛被敌杀害,特支活动停止。
1941年4月至1944年9月,日寇两度入侵连江,县城沦陷,国民党军队闻风逃遁,连江人民不愿当亡国奴,中共连江临时县委组织起“闽海抗日游击队”,长龙下洋党支部也组织了一支有120多人枪的“下洋抗日游击队”,两支游击队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与日本鬼子、汉奸特务、国民党顽固派浴血奋战,击毙日寇驻连江最高指挥官原田大佐,打死打伤日本鬼子50多名,缴获机枪1挺,迫击炮枪数十支,子弹几千发。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侵占闽江口川石岛的日军两栖部队200余人奉命就地投降。福州警备司令部委任少校参谋傅应雄为受降官,海军闽江江防司令部委任少校参谋龚淇为副受降官,于川石岛广坪上接受日军驻岛指挥官布川大尉的投降,并举行受降仪式。
五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悍然发动了全面内战。在中共福建省委(闽浙赣区党委)城工部五县中心县委及闽中地委领导下,连江县先后组建了六个县委级党组织,创建了六支游击队,燃起游击武装斗争的烈火,有力地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正面战场上的进攻。
1947年12月,闽(清)古(田)林(森)罗(源)连(江)五县中心县委在闽侯东岭青盲仑成立,城工部副部长林白任五县中心县委书记。林白派遣杨华、翁强吾、凌尚武、陈可珠、林落影到连江发展党组织,建立游击队,开辟根据地。1947年12月,连江县委成立,书记杨华(翁绳金),副书记翁强吾。1948年7月,连罗游击总队成立,总队长兼政委杨华、副总队长翁强吾、郑敏奋,游击队员发展到800多人枪。1948年10月,原魁岐工委改建连江沿海工委,书记凌尚武、副书记陈可珠(1949年8月15日壮烈牺牲),1949年5月升格为连江县委。1948年10月成立沿海工委游击支队,支队长凌尚武,队员200多人。1947年底,东岭工委成立,书记徐兴祖兼东岭游击队队长、政委,游击队员150多人。黄岐半岛北茭特委(中心工委)也于1947年底成立,书记郑荫敏,林落影兼北茭游击队支队长、政委,游击队员200多人。1948年1月,闽海中心支部和闽海人民游击队成立,书记林广,游击队长郑敢;还有连罗宁边区工委,书记马飞尘(欧阳友心)兼任边区游击队长、政委。到1949年8月,全县六个县委(工委)领导着12个区委,90多个党支部,党员近千人,游击队员近2000人。
陈可珠烈士
在此期间,连江各县委、工委派遣得力干部深入农村、海岛,动员和组织贫苦农渔民起来斗争,在斗争中发展壮大党的队伍。为了提高党员骨干的政治素质,党组织分别在鼓楼山,小梅洋、定安等地举办党训班,组织他们学习党的七大文献,明确斗争新形势,鼓舞斗志,冲破黑暗,迎接黎明。经过艰苦的努力,地下党开辟了丹阳、蓼沿、小沧、潘渡、贵安、大小梅洋、定安、敖江南北、坑园、马透根据地,形成了农村包围城镇的局面。游击区内普遍成立了贫农团、妇女会,开展除奸、反霸、反特工作,抗征、抗粮、抗税、抗抓丁的斗争迅猛发展。1949年春,林白亲自来连江领导了龙山、儒洋、坪里、岭头、牛山、蒲边、蓼沿等地的农民暴动,开仓分粮,瓦解了国民党保甲政权,使党取得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1949年初,国民党政权的全面崩溃已成定局,人民解放战争曙光在望。敌人为确保逃往台湾海岛的出海口,调动了大量正规军、保安队“围剿”游击队。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地下党创造性地运用了“麻雀战”“埋伏战”“叫花子打狗”“声东击西”等灵活机动的游击战略战术,给进剿的敌人以有力的打击。1949年4月,我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势如破竹,连江各支游击队主动出击、截击南逃的国民党败兵,战果累累,计击毙国民党官兵300余人,俘虏副师长以下官兵700余人,缴获各种武器1000余件,子弹三万余发。1949年7月,各支游击队与解放军31军、29军先头部队接上关系,踊跃担任支前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受到部队首长和省委的嘉奖。8月中旬,游击队配合解放军解放福州、罗源、连江。8月16日,连江全境宣告解放,各支游击队整编为解放军地方部队。从此,连江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来源:《福州史志》202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