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互动服务 > 史志知识库
【当代志书编纂教程】概述的撰写
2021-06-1010:49:37来源:中国方志网

  概述(有的志书称为“总述”),简单说就是概而述之。概述是当代新编志书的创新体裁形式,又是一部志书中最讲究概括能力、最讲究思想深度、最讲究文字技巧部分。因此,概述在首轮修志中一直被视为最难驾驭的一篇。以当代著名方志学家、新方志创设“概述编”的主要倡导者董一博三篇专论概述的文章[1]为基础,再综合部分修志者对概述研究的理论成果,介绍撰写概述的经验做法。 

  一 概述的写法 

  概述篇是首轮修志实践中产生的创新之作,其写法还处在继续探索和不断完善之中。以下围绕写法问题重点谈一谈概述应包括的基本内容和目前所见的撰写体式。 

  (一)概述的内容构成 

  概述的写法取决于内容。而在成书概述的内容择取上又百花齐放,各具特色。 

  董一博在《再论县志“概述编”的设置问题》一文中提出6个方面:(1)从本省或国家角度出发,写本地的大势大略,阐述锦绣河山,今昔地位之要;(2)畅谈本地长短优劣之势,兴衰治乱之由,总结经验教训,探讨客观规律,以申昔日喻今者,论现实以开拓未来;(3)摄取主要物产资源,水利交通之便,论工农业的发展状态及趋势,兼及金融财贸、名产特产之盛;(4)在省内外有重大影响的重大事件,以志不忘,以作功能借鉴之资;(5)例列著名的历史人物、现实名人、闻人并及奸宄,用以激千秋爱憎;(6)重要的古迹名胜、特种工艺、新生事物、优良风尚或陋俗,以启思古之幽情,而发建设之壮志,持纲振纪,移风易俗。 

  李明在《新方志编纂实践》一书中则认为,概述篇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即纵谈本地历史,横剖本地现状;揭示当地大事、要事、新事的时空地位;从社会和自然的规律上评述政治、经济大势。 

  刘宜年主张写4个方面[2]:第一,基本沿革和面貌。横向勾勒轮廓,纵向展示发展史,以形成一地总貌,这是概述的主体。第二,特点和优势。勾画面貌,条陈大要,重在一地一业的特点。特点中有长短、优劣之分,又重在优势。主要记述在全省、全国有地位、有影响的人、事、物。第三,揭示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及规律。记述简史,抓住主线,置事物于整个社会中考察;记述是非得失、经验教训,揭示一地一业发展规律。第四,展望未来。从发展方向上,依据规律,提出扬长避短、开拓前进的战略建议。 

  从所见出版志书概述的实际情况看,各志具体内容尽管多种多样,但大的方面不外乎地理概貌、历史发展、革命斗争传统、各业发展和现状、瞻望未来等几大块。综合以上各家所说和概述撰写实际,概述篇的内容构成大致应包括概貌、特点、优势、规律、远景5个方面。这里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地的优势、特点、成就以及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一定要实事求是,概括准确,不可人云亦云,简单从事。另外,在列述优势与经验的同时,对当地确实存在的劣势与教训也不能回避。否则,传递的信息就可能误导读者。 

  (二)概述的写作体式 

  由于各种志书在内容、结构方面的差异,加之撰写者认识水平和文字功力的不同,概述并没有一套固定的模式和写法。常见的有4种写作体式。 

  1.浓缩体概述 

  浓缩体概述就是基于全志内容而形成的浓缩微型结构,按各分志记述对象顺序排列,突出重点,呼应全志,也有人称这种体式为“拼盘式”、“压缩饼干式”。其基本做法是,把全志各个部类以及大部类之下的各个门类分别浓缩一段纳入概述,除了“方言”、“民俗”、“宗教”等个别内容外,其余内容几乎面面俱到。此类体式比较容易掌握,尤其在首轮修志初期运用较多。这种体式仍为记述文体,只不过是经过了浓缩的记述,因而较少提炼,没有评议,也不阐明联系和彰明因果,很难起到概述应有的作用。随着广大方志工作者对概述篇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化,那种概况式的浓缩体概述出现渐少,即使采用此体撰写者也有了许多改进。如《萧山县志》[3]“概述”就近似这一体式。全篇虽也依次概括了地理环境、建置沿革、国民经济、文教事业、革命传统、历史人物和名胜古迹等县情大要,但由于变单一记述为夹叙夹议,变面面俱到为有所提炼,变只讲成就为得失俱述,仍不失为一篇佳作。 

  2.特点串连体概述 

  特点串连体概述就是围绕本地一个或几个突出特点,把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兴衰起伏串联起来,既说明它们的相互联系,又总结经验教训。这种体式便于勾通联系和彰明因果,为首轮修志中后期出版志书广泛采用。在河北省方志界有一定影响的《灵寿县志》[4]“总述”就属于此种体式。此文共分3部分:第一部分叙述自然环境,以及由恶劣的自然环境带给人们的苦难,同时也叙述了县内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杰出人物。第二部分概述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兴衰起伏。第三部分分析县内长短优劣之势,策论发展方略。然而,其贯穿全篇的一条主线就是境内“多山”这一特点。他们从写山入手,总括地情;以山为媒介,勾通联系;以山为主要制约因素,彰明因果;以山为背景,提炼精华;以山为条件,策论方略。巧妙地把突出地方特点与发挥概述功能统一起来,钩玄提要,步步深入,自然而和谐地展示了灵寿的历史画卷。 

  3.史纲体概述 

  史纲体概述就是以纵向对比的表现手法,紧紧围绕历史发展主线,按照时序先后分时期记述各类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叙为主,必要之处以精练之笔适时适度地发表一些简要议论,由此勾勒出本地历史发展脉络、不同时期的突出特点以及本地所处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如《沈阳市志》[5]的“概述”,就是以城市开发、建设、发展为主线,分5个时期概述了沈阳的历史进程。新石器时期,沈阳是新乐文化的发源地;在古代较长的时期内,沈阳是辽东半岛的军事重镇;后金和清代,沈阳成为都城和陪都;民国时期,沈阳是东北的中心城市;新中国成立以后,沈阳是重工业基地。至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则全部纳入历史发展的各个环节之中,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紧密联系起来。这种写法脉络清楚,层次分明,但一些历史发展主线和阶段不易理清的地方不宜采用。 

  4.策论体概述 

  运用策论体概述这种形式,需要概述作者对全志材料的融汇消化,并把立脚点移出本地,走到更高更广的大范围,以高屋建瓴之势,溯古瞻今,权衡利弊,形成对本地历史与现状的完整认识,然后将本地盛衰荣枯、优劣长短加以综合概述,从而阐明联系,揭示规律,策论方略。这种体式概述就是董一博曾大力提倡的概述写作形式。首轮修志中后期出版的多数市县级志书,都程度不同地采用了这种体式。《佛坪县志》[6]“概述”即是其中的佳作。这篇概述的作者在胸有全局之后,综合地情,概历史发展,述兴衰起伏,析利弊得失,颇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气势。这种写法,不受本地特点限制,通篇充满议论,观点十分鲜明,资治作用明显。但是,策论体概述撰写难度较大,而且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鲁莽和武断之中。因此,撰写时一定要注意议论适时适度,也不要把概述写成理论文章。 

  二 概述撰写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面面俱到,篇幅过长 

  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由于提炼不足,面面俱到,志书中的中观、微观内容摘取过多,动辄万言以上,不但造成概述与正文许多重复,还淹没了地方精华与特点。市县级志书概述不论采用何种体式,一般有5000字左右即可。篇幅短了,必然要在精心提炼和高度概括上下工夫,也易于突出地方特点。 

  (二)割断联系,因果不彰 

  有的概述作者对概述写法疏于研究,加之对所撰概述要求不高,撰写中只是对全志内容简单浓缩,门类之间依然栏界分明,陡起陡落,互不相干,像个“拼盘”,既不能说明某项事业、事物在普遍联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更不能说明各项事业、事物的相互影响及其引起的变化,使概述失去了应有的功能。 

  (三)脱离分志,叙述失据 

  由于志书资料来源不一,加之众手成志,同一志书的同一内容资料相左的情况时有所见。因此,概述引用分志资料时务必注意准确无误。还有个别志书撰写概述的资料不是从各分志高度概括而来,而是另找捷径或请人代劳,这更容易导致概述与分志记述不一致。此类问题在叙述各业发展过程和数字变化时居多,尤需注意。 

  (四)只叙不议,文字粗糙 

  概述把志书作者推至前台,有叙有议,有策有论,使概述成为志书作者唯一一处以主人翁和战略家的气度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地方。但有些概述往往机械摘取若干数字,再加上一些空洞概括陈述,不但文字干瘪,没有可读性,而且语言缺乏力度、高度和深度,既影响读者阅读兴趣,读后也不能给人以启迪。 

  (五)虚夸溢美,讳言劣势 

  有的志书作者为了夸耀乡邦,动辄“人杰地灵”、“军家必争”;记述经济发展,多用“突飞猛进”、“展翅腾飞”;记述人民生活,只记平均水平,不记尚处在贫困线以下的部分;即使是自然条件较差,经济、文化等事业发展缓慢的地方,也是只讲成绩,不讲劣势和发展缓慢的主客观原因。结果使人无法从概述中看到一地的真实面貌,更无法导引发展和振兴之路。 

  (六)囿于本地,高瞻不足 

  也有概述作者立脚点太低,只从本地看本地,从本行业看本行业。所叙发展变化只有本地、本行业范围内的纵向比较,而没有更大范围的横向比较。由于是平视,而不是鸟瞰,则很难准确把握本地、本行业的大势大略,无法纵横驰骋、高屋建瓴地议论优劣长短、利弊得失,起不到申大势、述大略的作用。 

  (七)建言过激,策论离谱 

  策论部分是向读者表达志书作者对所记地方的感想与期望,应笔端含情,言简意赅,点到即止。而有的志书作者把概述当做向当地决策者建言献策的论坛,把一些并不成熟甚至不切实际的利弊分析与发展举措一股脑写入概述,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更有甚者采用机关向下级发文件的指示性口气,要求决策者在某一方面“应该”、“一定要”、“必须”,不但读来语言生硬,也超出了概述的功能所限。 

  (八)一蹴而就,锤炼不足 

  概述是一部志书的开篇之作,是志书中最讲究概括能力、思想深度和文字技巧的一篇力作,其质量水平直接关系到对整部志书的评价。但就评稿中见到的许多概述初稿而言,修改锤炼不够,满足于过得去的不在少数。其中一蹴而就者有之,简单模仿者有之,临时急就凑数者也有之。《武强县志》“概述”之所以能成为上乘之作,除了作者深入研究概述理论和自身文字功底等基础条件外,其“一字千改心始安”的执著精神也是令人敬佩的。他撰写这篇概述构思于修志之始,动笔于总纂之后,初稿完成后每修改一遍就向县内外有关人员征求一次意见,如此大修大改达十几遍。由于有了这千锤百炼,《武强县志》“概述”才达到了内容的真实美和充实美以及表现形式的结构美和语言美。  

  注释: 

  [1]《关于县志设置“概述篇”之商榷》、《再论县志“概述篇”的设置问题》、《三论“概述篇”的设置问题》,《董一博方志论文集》,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 

  [2]参见王复兴:《方志编纂学》,济南出版社,1989年,第52页。 

  [3]《萧山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4]《灵寿县志》,新华出版社,1993年。 

  [5]《沈阳市志》第一卷,沈阳出版社,1989年。 

  [6]《佛坪县志》,三秦出版社,1993年。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