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时政要闻
“海上福州”阔步而来——《推进新一轮“海上福州”建设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重点梳理
2021-08-1909:28:25来源:福州日报

1629336806314094.png

潮平海阔的江阴港。(福清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1629336844156001.png

连江申远新材料产业园。本报记者 池远摄

1629336907893823.png

福建三峡海上风电产业园装配车间。本报记者 叶义斌摄

1629336933357449.png

航拍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连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风从海上来,引潮逐浪高。日前,中共福州市委、福州市人民政府印发《推进新一轮“海上福州”建设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并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不断增强省会城市辐射力和带动力,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推进新一轮“海上福州”建设,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一轮“海上福州”建设,有何目标,有何任务,如何保障?本报今日为您梳理重点。

  【战略背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对福建提出了“四个更大”等重要要求,为福建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福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一以贯之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时提出的关于建设“海上福州”战略构想和创新实践,加快推进新一轮“海上福州”建设,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主要目标】

  围绕海洋经济实力、海洋经济结构、港口规模水平三个方面,提出2023年及“十四五”末的主要目标。

  力争到2023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35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28.5%左右;全市水产产量、渔业产值继续保持全国前列,海洋先进制造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0%,海洋服务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达56%;福州港货物吞吐量突破2.6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万标箱。

  到“十四五”末,海洋生产总值突破425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30%左右,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比重23.6%;福州港货物吞吐量突破2.7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800万标箱。

  【重点任务】

  向海图强,挺进深蓝。围绕与我市海洋经济密切相关的新领域、新业态,《方案》提出10项重点任务,接力打造“蓝色聚宝盆”。

  一是打造全球化发展的海洋新兴产业基地

  打造海洋信息服务业高地。实施“宽带入海”工程和“光纤上岛”工程,完善海上通信设施和海洋观测站。依托达华卫星互联网产业园,加快建设海联网运营中心、卫星综合应用中心、卫星应用成果转化中心、卫星终端装配中心。加快建设达华卫星互联网产业园。依托清华—福州数据技术研究院,建设海洋大数据。打造海洋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聚焦鱼油提炼、海藻生物萃取、海洋生物基因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等核心技术,力争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研发应用取得实效。以滨海新城、高新区和仓山生物医药产业“两园两中心”为载体,引育一批海洋生物医药龙头企业,打造海洋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打造海峡西岸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支持多用途海洋工程船、电推海工船、游艇等高端特种船舶制造产业及风电装备制造业发展。支持连江粗芦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船舶制造基地。

  二是大力发展千亿临海能源产业

  发展地下水封洞库储油。有序推进罗源湾南北两岸、福清东瀚等地下水封洞库储油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建设成为国家原油储备基地城市。拓展海上风电产业。打造集海上风电装备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建设安装、运行维护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协调发展格局。推进福清核电建设。推动6号机组年内投产并网发电,加快7、8号机组前期工作,确保“十四五”末获得核准。培育“渔光互补”光伏产业。

  三是打造四个千亿级新材料产业基地

  打造江阴千亿级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做大聚氨酯产业链、丙烯产业链,到2023年江阴化工新材料专区实现产值600亿元,“十四五”末形成千亿级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打造连江可门高端千亿级新材料产业基地。巩固全球最大己内酰胺生产基地的地位,加快工程塑料、电子级化学品等项目建设,到2023年连江县可门经济开发区实现产值400亿元,再用3-5年时间,形成千亿级新材料产业基地。打造千亿级铝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到2023年产值达到500亿,再用5年左右时间,形成千亿级铝基材料产业基地。打造千亿级绿色高端钢铁新材料产业基地。到2023年全市钢铁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1300亿元。

  四是打造面向全球的现代渔业产业

  推动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推进深远海养殖平台开发,加快推动“百台万吨”项目建设。实施海上养殖转型升级三年行动,全市新建深水抗风浪网箱600口以上,更新应用环保型塑胶渔排25万口以上,建设筏式养殖设施9万亩以上,打造定海湾绿色养殖示范区。投放养护型人工鱼礁3万空立方米以上。推动水产种业发展。培育3家以上“育繁推”一体化现代渔业种业龙头企业,巩固海带、紫菜等特色优势种业在全省领先地位。推动远洋渔业发展。建设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更新改造远洋渔船60艘以上,全市远洋渔船总数达460艘,年产量40万吨以上,实力始终居于全国前列、全省首位。推动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提升烤鳗、鱼丸、鲍鱼、海带等水产品加工现代化水平。新增水产品先进加工生产线20条以上,新增水产品加工船1艘。推动水产冷链物流业发展。强化福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作用,做强做优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全市冷库库容提升至200万吨。培育水产龙头企业和品牌。新增省、市知名水产品牌10个以上,水产产业化龙头企业超110家。打造多功能渔港经济区。全市动建57个渔港和避风锚地,建成4个中心渔港、4个一级渔港。

  五是打造世界一流港口

  海洋港口服务水平进入全国一流。江阴港区强化集装箱重点港区功能定位,满足“十四五”期间600万标箱吞吐量的目标需求;罗源湾港区强化干散货重点港区功能定位,争取罗源湾可门作业区40万吨散货码头纳入国家布局;松下港区加快形成全国大型粮油集散中心;闽江口内港区加快建设对台客运及专业鱼货码头、马尾冷链物流码头。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福州港口后方铁路通道北段并谋划南段。提升港口铁路支线服务水平,开展长乐松下港铁路专用线和罗源湾北岸铁路支线项目前期研究。加速开展机场第二高速、滨海新城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提升港区疏港公路快速通行能力。延伸航运物流服务价值链。培育运力规模超10万载重吨的海运骨干企业5家,增强集装箱规模集聚效应。

  六是打造浓厚海洋文化和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

  大力推进海洋文化建设。充分挖掘昙石山文化、船政文化、福船文化、郑和文化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海洋历史资源。办好有影响力的海事展览和活动。围绕打造“海上福州”国际品牌,力争在渔业、海洋装备、海洋文化等方面形成固定持久的专业化、特色化的海事展。打造三大滨海旅游度假区。在长乐滨海旅游度假区、琅岐国际生态旅游岛、连江环马祖澳旅游区打造大型滨海休闲旅游度假综合体。开拓休闲渔业新业态。

  七是深化海洋生态综合治理

  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探索建立跨区的生态保护和海洋工程项目生态损害补偿机制。管控陆海污染物排放。深化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控制陆源垃圾输入,开展海滩垃圾、海漂垃圾监视监测和督促清理。防范海洋灾害风险。加快应急监测体系能力建设,建立健全近岸海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协调联动响应机制。强化事故现场应急监测、污染处理和事后影响评估工作。

  八是制定海洋“双碳目标”重点任务

  探索临港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和重点任务。加快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持续降低海洋工业领域碳排放强度。推动高耗能行业通过节能技术改造减少能源消费。强化工业节能监察,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

  九是强化海洋科技创新

  组建海洋发展高端智库。为我市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咨询对策和建议。推进海洋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发挥福州大学城科技优势,建设生态型环城科创走廊。重点推动福建光电实验室、物联网开放实验室、清华-福州数据技术研究院等一批涉海重点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鼓励福州都市圈海洋龙头骨干企业在我市设立研发中心,构建福州都市圈海洋创新共同体。加快推进福州海洋研究院建设。推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鼓励建设一批海洋技术科技企业孵化器。推动涉海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建重点实验室等,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培育海洋科技型企业。完善“微成长、小升规、高壮大”梯队培育机制,培育海洋科技领域的领军型企业、高成长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支持现有涉海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省级涉海农业科技企业做大做强,引导涉海行业龙头建设高新技术企业。

  十是打造东南沿海海洋交流合作新桥梁纽带

  拓展深化海洋城市交流合作。提升港口航运、海洋科技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推动榕台合作应通尽通。扩大榕台现代渔业产业合作,支持台资企业参与福州港口建设,做强“两马”海运快件航线,加强两岸海洋人才培养与海洋科技合作。构建对外交流合作平台。加快中国—印尼“两国双园”建设和招商工作,推动元洪投资区成为全球食品食材集散交易中心。加强东亚渔业合作。谋划建立21世纪海上合作中心。

  【保障措施】

  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海洋经济工作力量,建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联合会商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海洋经济发展遇到的重大问题。加强与国家部委及省直相关部门沟通联系,争取政策支持。

  加大要素保障。实施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引进计划,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海洋科技领军人才、紧缺型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推进海洋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强化土地要素保障。创新海域使用机制,力争将“海上福州”建设项目列入国家“一带一路”项目和省重点项目。

  加大金融服务。建立运营海洋经济发展投资基金,重点用于支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利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海洋项目建设。支持兴业银行、海峡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更多海洋信贷产品。大力发展涉海保险,支持符合条件的海洋企业发行债券、上市融资和再融资。

  强化正向激励。把加快建设“海上福州”,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体系,全面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加大正向激励力度,对海洋重大项目多、海洋经济增长快、“海上福州”建设业绩突出的县(市)区,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本报记者 颜澜萍 朱丽萍 通讯员 陈平微)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