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互动服务 > 年鉴百科
【地方综合年鉴编纂教程】大事记
2021-08-1909:41:59来源:中国方志网

  大事记是按时序记述重大事项的资料形式。按时间顺序著录大事,是中国史籍常用的一种内容表现形式,也是中国历史编纂学的优良传统。年鉴传入中国后,特别是民国时期编纂的部分年鉴,大事记成为全书必备的内容,如《世界年鉴》《中国年鉴》《申报年鉴》《财政年鉴》《中国经济年鉴》《上海市年鉴》等都设有大事记部类或类似大事记的内容。20世纪80年代后,大事记成为年鉴的固定类目,并在编纂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 

  一、大事记的作用 

  (一)有助于了解一个地区的发展概貌 

  地方综合年鉴大事记以时为经,以事为纬。把一个地方各方面、各领域的大事、要事等作为事条汇集在一起。这些事条覆盖面广,种类多样,所记内容包括党委、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及其所属部门的重要活动或重大决策,工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旅游业、文化教育事业、科学研究、社会民生等方面采取的重要举措或取得的成绩,等等。大事记记录的事物、活动、事件等对一个领域甚至对一个地区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有的还代表着社会发展方向。大事记能使读者对一个地方有纵贯的了解,获得全局性的认识,也是快速、便捷、有效地了解一个地方的重要途径。 

  (二)有助于把握地方综合年鉴的中心内容 

  大事记所列事条大多是地方综合年鉴各部类重点条目内容的浓缩,事条的排列事实上也是各类重点条目的组合,这一特点使大事记基本上能勾画出整部年鉴的大致轮廓和主体内容。如果大事记和年鉴中心内容不一致,脱离地方综合年鉴的思想灵魂,说明大事记各个事条不是地方综合年鉴的重点内容,而是对普通的、毫无标志性意义的事物和事件的简单记述,是对一般性条目和日常性内容的概括,表明大事记的记述范围和设条标准出现了问题,或者是条目的选取和设置不科学,没有筛选岀主要信息。 

  (三)有助于丰富地方综合年鉴内容表现形式 

  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等方面情况是复杂多变、斑斓多彩的,这决定了地方综合年鉴所搜集、囊括的信息资料必然是丰富多样、类型不一的。不同的信息资料适宜用特定的形式来表达,有的需要以特载、特辑或专记来表达,有的需要以条目、图、表、录来表现,有的以大事记的形式记述则更为妥当。大事记突出地方综合年鉴的主体内容,表达思想观点,与地方综合年鉴的其他表现形式各自分工又相辅相成,形成网状信息结构,共同构成完善的地方综合年鉴编纂体系。 

  二、大事记的收录范围和标准 

  (一)收录范围 

  地方综合年鉴大事记应覆盖一个地区的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力求广泛,避免畸轻畸重,更要防止出现某一方面的缺失。既应有宏观层次,收录具有全局影响的大事;也应有微观层次,有的事情看似很小、关注度不高,但是本地发展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潜在的意义很深,要考虑作为大事收录。 

  (二)收录标准 

  收录标准是编好大事记的重要环节。大事记的收录标准,因行政层级的不同,不同地区的综合年鉴在选录的角度和标准方面会有所差异。县级行政区域的大事,在省级、市级可能是日常性事务,而省级行政区域的大事,对于市级、县级行政区域来讲可能比较空泛,不适于作为大事为地方综合年鉴所收录。总体上讲,行政层级越高,大事记的收录标准就会越高、越宏观;层级越低,大事记的收录标准就会相应降低,趋于具体化。同一层级的行政区域,情况各异,对于大事的界定也不尽相同,收录标准会有所区别。从普遍意义上讲,可以将大事记的收录标准概括为“大”“要”“新”。“大事”,就是规模大、影响大的事情。“要事”,就是意义深远、有历史价值、可资借鉴的事情。“新事”,就是代表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的新生事物。具体而言,大事记可参照以下标准收录: 

  自然方面,主要收录保护和开发土地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矿产资源等所采取的重大措施;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等方面制定的重要制度、政策和采取的重大实际行动;建设生态文明、美丽家园采取的其他重大举措;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方面发生的显著变化,特大的自然灾害,以及行政区划的重要变革等。 

  政治方面,主要收录党委、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及其所属部门制定的重要政策、召开的重要会议、开展的重要活动,在党的建设、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法治建设,及行政体制改革、权力运行和监督等政治文明建设中实施的重要措施和取得的重大成就,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爱国统一战线建设、对港澳台和对外交往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上级和地方领导重要政务活动,地方重要机构、人事变动,地方重要法规规章和文件的颁行,重要的国内往来和外事活动等。 

  经济方面,主要记录在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税收体系和现代金融体系等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和取得的显著成绩;在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等科技创新中实施的重大战略,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信息技术产业等取得的重大成就;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和推进城镇化取得的重大进展;在扩大投资、引进外资、进出口贸易、区域经济合作等方面开展的重大活动和取得的显著成绩等。 

  文化方面,主要记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等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涌现的典型人物和代表事例;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体育运动而举办的重要活动和取得的重大成果;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事业取得的重要进展和重大成果,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取得的新进展和代表性成果等。 

  社会方面,主要记录在教育事业发展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中采取的重要措施和取得的显著成绩;在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和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医疗体系建设中采取的重要措施和取得的重大进展;为加强社会建设、保证社会和谐稳定而实施的创新型举措等。 

  筛选大事,应防止将一般事物、日常性活动等写入大事记,如一般性工作会议、常规性走访慰问等活动。同时,也不能简单以领导为标准确定大事,凡是领导的大小活动必详记,把大事记写成领导活动记录,更不能主观臆断,以个人好恶,凭个人感觉来选择大事。 

  三、大事记的编写要求 

  (一)收录大事要全面系统 

  要按照大事记的收录标准,做到大事要全、大事不漏,既着重主流,又要兼顾支流;既要收录本行政区域发生的大事,又要收录与本行政区域密切相关的大事;既要收录政治、经济方面的大事,又要收录自然、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新事物;既要记述重要会议或领导活动,又要记述关乎民生的新措施、普通群众的典型事迹;既要记述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或业绩,又不回避具有借鉴意义的问题教训或重大事故、典型案例。 

  大事记一般按时间先后有序排列,不能有颠倒、重复等现象。同类事条,如同类性质的会议、同一个人的活动、同一领域(行业、部门)的事件等,要注意其内在的相互联系。各类事条要相互配合协调,使大事记成为有规则章法、有主题思想的有机整体。 

  (二)收录大事要体现年度特点和地方特色 

  一个地区的年度经济社会发展都有其重点、亮点,编写大事记要认真把握、当地党委、政府年度施政思路和实施的方针政策,分析年度实际发展情况,理出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或几条主线,主线可能是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或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或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或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增强,等等。要紧紧扣住主线来选择大事、要事,使大事记充分展示出年度的关键和重点、亮点。 

  我国幅员辽阔,有沿海沿江地区、高原丘陵地区、平原地区、沙漠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民族混合聚居区,有自然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各地自然环境、自然资源、风土民情、历史文化等都有相对独特之处,大事记收录大事要突出地方特色,密切关注具有浓郁地方性的事物和根据地方特色而采取的发展举措,努力挖掘能展现地方风采的大事,使大事记飘溢着与众不同的地方风味。 

  (三)记录大事要准确精练 

  编写大事记,应对各个事条进行认真核对,保证记述的内容与事实相符,尤其是从报刊、网络及其他新闻传媒摘录或转引的信息资料更要仔细核查,以防出现虚假、错误信息。还要核对大事记事条与有关条目,确保在内容上统一。叙述要客观,实事求是地反映事物或事件的本来而目,既不夸大粉饰,也不缩小贬低,更不能无中生有和歪曲事实真相。 

  简短精练是大事记的重要风格。年鉴大事记大多数事条记述的内容在其他栏目中有详细的解释,记事需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抓住并浓缩主要信息,文字力求简明扼要,寥寥数笔即能将大事交代清楚。 

  四、大事记的编写方法 

  (一)熟悉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全面把握年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是编写好大事记的前提。要通过阅读党委、政府的文件文告、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公报、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各供稿单位报送的稿件等文字材料,对上一年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重点、亮点、特色,以及取得的经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有一个全盘了解。只有掌握了一个地方的全面情况,才能做到通盘考虑、驾驭全局,才能分清主次、取舍有度,保证大事记真正记述大事、要事,从而有效避免小事、琐事、日常事充斥的现象。 

  (二)制定大事记收录标准 

  制定科学的大事记收录标准是编好大事记的重要环节。在总体把握好地方年度整体情况后,在广泛征求党委、政府有关领导和综合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经过编辑人员、专家学者充分讨论,制定科学的、符合当地实际的大事记收录标准。大事记标准不能过于空泛,让供稿人和编辑人员无所适从、难以裁量,应尽可能具体、有可操作性,人物、事物、活动、会议、政策、措施、成绩、教训等事条都要有具体清晰的标准。收录标准要统一,不能同类事条有多重标准,尤其要防止以领导重要与否作为选录大事的标准的倾向。 

  (三)认真搜集和精选资料 

  充分占有资料是编写好大事记的重要基础。要调动各供稿单位的积极性,按照大事记标准精心选择资料。大事记资料的主体部分是各供稿单位提供的稿件,要通读稿件,根据标准筛选、提炼事条。稿件中缺漏的,可以从档案资料、文件文告、报刊资料、网络信息等中间选取。无论从何种途径,以怎样的手段获取的资料、形成的事条,都必须认真核对,确保各种信息准确无误。 

  (四)合理选择编写体例 

  选择适当的编写体例是编好大事记的必要手段。大事记表现形式不需要千篇一律,可以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年度、地域特点选择不同的体例。大事记最常用的体例是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编年体即严格按时间顺序排列各类大事,能够比较明显地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事件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对经济社会的纵向考察,理解历史发展的线索和联系。对于相同时间发生的大事,在整篇大事记中应有统一的排列顺序,或者按照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顺序排列,或者按照行政区划排序,或者按照行政序列排序。无论采用何种办法排序,都应体现一定的逻辑性。但编年体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如对延续时间较长的事件分开叙述,使整件大事不能形成首尾相连的整体,影响对事件前因后果的全局把握;不同领域的大事按特定时间混杂在一起,虽然能淸晰地认识同一时间段发生的事件,但对同一领域事件的把握造成了难度;特别重大的事件、热点事件淹没在各类事条之中,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亮点在大事记中不能很好地被凸显出来。纪事本末体的记事方式,以事件为主体,将年度发生的大事要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即将同一事件放在起始时间的事条中集中记述。纪事本末体克服了编年体记事分散的缺点,其优点是每一大事要事独立成条,各条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够完整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不足,但其缺点在于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在大事记编写体例上,也有部分地方综合年鉴将大事记先按领域分类,再按时间顺序依次记述。如《成都年鉴(2009)》将大事记分为时政、经济、民生三个部分。这种分类方法也有其弊端,主要是分类的科学性难以把握,综合性或边缘性的事条难以归类。还有一些地方综合年鉴将特别重大的事件提炼出来单列,作为大事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或与大事记并列作为一个类目,如《上海年鉴(2012)》将中共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在沪活动、十大新闻、大事记并列组成类目“要闻·大事”;《江宁年鉴(2010)》大事记除记述年度大事外,还附设国际友人、中央国家(部门)领导、省级机关领导、市级领导、外地区领导到江宁参观、考察、视察、调研和访问一览表。 

  在新创刊年鉴大事记编写中,撰写事条可采取追溯的形式,简要交代事物的前因后果、发展脉络,以便于清晰认识整个事件。如果回溯时间过长,有十多年甚至几十年,应将历史大事分年度单列。 

  (五)准确把握大事的记述要素 

  正确标注大事的发生或起止时间。大事记以年度为一个整体时间单元,下分12个月,月份之下再逐日记述。同一日期发生的事件除第一个事条写明具体日期外,其他事条可注明“是日”或“本日”,或以“△”“◎”等符号标注。延续多日的事件应写明起止日期,某个月份内完成但起止时间模糊的事件在目期上可注明“本月”或“是月”,年度内完成但起止时间模糊的事件在日期上注明“本年”或“是年”。 

  根据事条类型选择记述要索。大事记一事一条,不能一条包含多类事情。从总体上看,大事记事条可以分成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事条,记述要素必然有所区别。对各类事条如何撰写、应包括哪些要素,年鉴界存在分歧,有的尚繁,记述大事详尽;有的尚简,记述大事只列标题,一笔带过。在大事记的编写实践中,记述大事过繁过简都有失偏颇,每类事条应涵盖大事基本信息和其之所以成为大事的亮点、关键点。 

  1.法规政策类事条 

  主要包括本地制定出台或下发(印发)的条例、规定、决定、办法、决议、通知、规划(规划纲要)、计划、方案、细则、意见等。这类事条应写明制发(实施)时间、制发机关、法规政策名称及文件号,必要时用凝练的语言点明法规政策的内容。如《广州年鉴(2012)》大事记所载:“3月2日 中共广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强我市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北部山区镇发展作出全面部署。” 

  2.发展举措类事条 

  主要包括本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采取的具体措施、具体行动等。这类事条要概括性地写明采取的具体措施、具体行动,必要时用简洁的语言说明其地位或意义。如《安徽年鉴(2011)》大事记所载:“1月12日 安徽电子口岸平台建成开通,标志本省集口岸通关执法辅助管理与物流商务服务为一体的大通关、大物流、大外贸统一信息平台正式落成。” 

  3.活动类事条 

  主要包括:上级或本地领导人开展的调研、指导、考察、参观、慰问、外事等活动。如《广州年鉴(2013)》大事记所载:“12月11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到越秀区东濠涌视察,并听取广州治水和城市建设情况汇报。”《江苏年鉴(2013)》大事记所载:“5月6日 省长李学勇在南京会见美国商务部部长约翰·布兰森一行。”本地举办或承办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军事、对内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的活动。如《北京年鉴(2011)》大事记所载:“10月12日 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火炬点燃暨火炬传递活动启动仪式在京举行。” 

  4.会议类事条 

  主要包括本地举办的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其他的重要工作会议,上级在本地召开的规模大、影响大的会议。这类事条应写明会议召开时间、会议名称、会议中心内容或出席的主要领导人员,如果是符合大事记收录标准的一般性会议,则写明会议召开时间和会议名称即可。如《广东年鉴(2013)》大事记所载:“1月3日至5日 省委十届十一次会议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加强市、县领导班子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决议》。” 

  5.机构人事类事条 

  主要包括:本地行政区划的变更、机构的设立变动等。如《江苏年鉴(2013)》大事记所载:“1月31日 省政府发出通知,经国务院批准,淮安市楚州区更名为淮安市淮安区。”《安徽年鉴(2011)》大事记所载:“3月25日 安徽工程科技学院正式更名为安徽工程大学,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更名为淮北师范大学。”本地重要的干部任免、人事变动等。如《广东年鉴(2013)》大事记记述:“1月27日 省委印发《关于林木声同志任职的通知》。中央批准:林木声同志任广东省委常委。” 

  6.成绩成果类事条 

  主要包括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进步和成绩,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取得的新发现、新发明、新创造。如《广州年鉴(2012)》大事记所载:“3月26日 国内首个合资企业自主品牌广汽本田理念(EVERUS)第一款量产车型‘理念S1'下线。”《上海年鉴(2012)》大事记所载:“12月16日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合作的超大型古籍文献整理工程《子藏》发布首批成果,162册《子藏·道家部·庄子卷》出版。” 

  7.事故灾害类事条 

  主要包括本地发生的重特大群体事件、事故以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失误、不良消极现象等。如《广东年鉴(2013)》大事记所载:“8月27日 清远市英德龙山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矿山发生爆炸事故,造成10人死亡,18人受伤。”本地出现的重特大自然变化、灾害等。如《湖北年鉴(2012)》大事记所载:“6月9日至10日 咸宁市普降大到暴雨,其中通城县、崇阳县、赤壁市遭遇特大暴雨,通城县局地地点降雨量达309毫米,创历史极值,达两百年一遇。”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