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追寻·印记|一本日记“对话”英雄父亲 刘忠瑶之子整理革命史料让红色血脉薪火相传
2021-09-0809:19:53来源:福州日报

1629857096599997.png

  这是一本特殊的《英汉词典》,在它的第545页和第547页,分别留下红色墨水书写的“还我河山”“打倒日本”,字体虬劲,壮怀激烈。这本《英汉词典》的主人是刘忠瑶,1922年出生,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中共闽清县委书记,书中的文字是他在抗日战争时期写下的。26年,他用短暂的一生书写了一曲以救亡图存、民族振兴为己任的青春之歌。

  这本《英汉词典》现由刘忠瑶的儿子刘孟群保管。素未谋面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刘孟群打小就听家里人说起父亲的革命故事,但是较为零散。退休后,他开始有意识地搜集和整理父亲的生平事迹,意外地发现了一本日记。“通过日记,我们更能了解他当时的想法和思考。作为刘忠瑶的后人,我有责任将这些材料整理和保存下来,让红色血脉薪火相传。”刘孟群说。

  少年立志

  养成才识救亡图存

  “中国国步之维艰,于今算是空前未有的……而我们青年处此非常时期内,不能不有所觉悟。赶快养成才识,好替救亡图存。”

  ——摘自刘忠瑶的日记

  2010年,刘孟群在修缮佛堂前(今闽清坂中村)的刘家旧厝时,从土楼破旧橱柜中发现了刘忠瑶写于初中的日记。那是1938年,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初期。为了宣传抗日,鼓舞士气,全国上下都在演唱抗日救亡歌曲,刘忠瑶所在的文泉中学也不例外。音乐老师指定刘忠瑶担任领唱,他认真学习,唱准节拍,文泉中学歌咏队的演出深受群众欢迎,歌声唱出了群众的心声。此时的刘忠瑶开始思考,怎样才能替国家服务,怎样才算是一个有为的青年?

  1945年,刘忠瑶考入福建学院经济系。抗日战争虽然取得了胜利,但随着国共和谈的破裂,国民党发动了内战,刘忠瑶逐渐坚定了“替国家服务”“替国家出力”的思想,将斗争矛头直指国民党反动派,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反独裁、反饥饿、反迫害!

  在投身学生运动的过程中,刘忠瑶结识了领导学运和农运的林克俊,于1947年初经林克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智勇双全

  打通物资供应通道

  “此次看书,确心得颇多。对于其妇女、教育、失业等问题,均有民主的彻底解决,实羡慕。”

  ——摘自刘忠瑶的日记

  1947年,刘忠瑶读毕《苏联的民主》后,在日记中写下自己的感受,同时将对苏联社会的向往,落实在革命实践当中。

  闽浙赣省委驻地位于南平大凤、古田凤都和建瓯迪口交界处。随着组织的壮大,驻地游击人员逐渐增多,物资需求日益紧张。当时的需用物资多从山路走,供应异常困难。除山路外,还有一条更为便捷的水路——沿南平大凤南出安济不到20公里,隔江就是南平重镇夏道镇的商埠,物品应有尽有。但沿江哨卡密布,极难突破。

  当时,刘忠瑶的姐夫池履祺在夏道经营了一家土特产店,生意兴隆。闽浙赣省委领导得知后便将打通夏道通道的重要任务交予刘忠瑶。

  1947年9月,恰逢国民党政府实行基层民主,镇长由县政府任命,而主管治安的副镇长却让镇民自行选举。刘忠瑶抓准这个机会,与姐夫一同推选年轻机警且善与人交、为人仗义的老乡朱品银当副镇长。

  成功当选副镇长的朱品银对刘忠瑶和池履祺十分感激,任职期间按照刘忠瑶的安排保证夏道往省委驻地物资通道畅行。每当地下航线的船只停靠夏道,准备好的物资大多先进入池履祺的仓库,再分批运送过江。闽浙赣省委驻地物资安全供应通道就此被打通。

  星火燎原

  始终坚信革命前途光明

  “见闻偶感:家寒、族衰、民弱、国危,此吾责之所在。”

  ——摘自刘忠瑶的日记

  刘忠瑶经常在日记中留下对自己的鞭策和勉励。虽然1947年后他不再记日记,但仍在践行着当时的志向。

  1947年8月,中共闽清县委成立,是当时闽(清)永(泰)尤(溪)南(平)古(田)中心县委领导下的唯一县委。11月,刘忠瑶调任闽清毓真小学教导主任,实际身份却是中共闽清县委书记。刘忠瑶的家也成为了中共闽清县委的工作据点。

  在中共闽清县委领导下,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这里党组织发展很快,除了建立六都区委、各党支部和党小组外,外围群众基础也得到发展。在发动群众、宣讲革命道理时,刘忠瑶的语言总是十分形象通俗,“保长,保字就是‘呆人’组合;甲长,甲字像钻子,无孔不入。这些人横行乡里,欺压百姓,我们要同这些反动爪牙斗争”。

  1948年3月16日,中共闽清县委在麟洞召开县委第二次扩大会议,但由于叛徒告密,中共闽清县委委员刘志德牺牲,中心县委委员陈世明等7位同志被捕,史称“麟洞事件”。刘忠瑶在毓真小学得到消息后,立刻妥善安排和保护同志们转移脱险,并赶往省委汇报情况。从此,家人再无刘忠瑶的消息。直到1957年,闽清县派工作人员到家里送来革命烈士证和抚恤金时,他的父母才知道刘忠瑶已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当时刘忠瑶寄出的最后一封信上写着:事件已发生,但前途仍光明。

  (记者 林奕婷)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