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曦 文/图
美丰银行旧址
1844年6月,受时任香港总督德庇时的委派,李太郭以首任英国驻福州领事的身份来到福州。
清政府是极不情愿福州开埠的,主要基于这样的考虑:作为福建首府、当时的经济重镇,福州一旦开放,洋人在此与当地人杂处,势必会影响清朝的统治和社会稳定。另外,福州通商将对广东、江西经济造成巨大打击,仅江西陆路运输线上数以万计的脚夫就要失业。因此在议定《南京条约》过程中,道光帝曾令耆英与英国多次商酌,力争将福州口岸撤去,甚至以另择其他口岸作为交换条件,然“福州通商,意在武夷山茶”,英方坚决不肯让步,就只能另想办法阻止英国人进福州城了。
福州的被迫开埠,严重伤害了清廷和福州人的尊严,况且福州还是禁烟英雄林则徐的故乡,当地官府、士绅以及民众空前团结,要对洋人进城区的企图予以坚决抵制。李太郭一行抵达福州后便开始找寻领事馆址,而福州的地方官员并没有做任何的安排与配合。经过一段时间的拖延,闽浙总督刘韵珂、福建巡抚刘鸿翔、藩司徐继畬等才督饬地方官员,于城外鸭姆洲找到几间民房租借给他们。
李太郭见环境过于肮脏简陋,担心领事馆人员身体健康,又怕城外有强人盗匪等,当即通过香港总督向广州钦差大臣提出严正抗议,争夺在城内设领事馆的权力。中方则依据《五口通商》章程,坚持认为外国人不能进城,只能在城外居住或经商,且以强行租用城内民房,如引发百姓暴动,官府也无法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为推辞。
但是,香港总督多次强硬通牒和武力威慑,以及李太郭言辞激切,一再纠缠,最终还是艰难地租下城内乌石山积翠寺庙宇的一部分,作为英国驻福州领事馆的办公场所。1845年2月,李太郭与他的属下迁入,福州第一个领事馆设立,英国国旗首次在福州升起。当时福州仅有英国一家领事馆,因此英国领事馆不仅处理本国外交、贸易等事务,也代理各国在福州的侨务。
英方虽然于福州城内设立领事馆,但条件不尽如人意,不仅住得不舒适,而且地方官员、士绅和百姓的敌对情绪有增无减,双方摩擦不断,使得英国领事和馆员们都愤懑不已。
另外,英国领事大多具有双重身份,一般既是领事又是商人,乌石山与南台码头相距甚远,不方便他们办公、从事贸易等活动。经过考察,英国人发现南台岛的仓山更合适设立领事馆:一是交通十分便利,经观井路可通达泛船浦码头,同时经万寿桥(今解放大桥)又能联络福州城区的地方官府;二是地理位置高,视域宽广,可以监视闽江航运及市区动态。
于是在1854年,英国提出承租南台天安寺、双江台空地作为领事办公处,以及大桥以南观音井等处屋、地作为储货和居住场所。经过多年博弈,英国终于屈于多方原因要撤出城区在仓山落脚。既然洋人自行提出,清政府也就顺水推舟,允准他们的请求,并指示地方官员,对以后在仓山申请租房、购地的外国人都一律予以办理。
1855年,英国政府购买位于今仓山区烟台山麓乐群路10号的地皮(今为红军园)作为新领事馆址。新馆于1859年落成并正式投入使用。
此后,由于福州口岸贸易飞速增长,泛船浦码头的重要性凸显,仓山逐渐成为外商云集之地。帝国主义国家趋之若鹜,纷纷来此设立领事馆。1854年美国设领事馆,1861年法国设领事馆。1863年至1880年,相继有荷兰、丹麦、瑞典、挪威、西班牙、葡萄牙、德国、俄国、日本、奥匈帝国先后设立领事馆。1900年至1903年,又有比利时、意大利、墨西哥设领事馆。前后共计16国设立16个领事馆(英国独设两馆,瑞典与挪威共建一馆),主要分布在对湖、仓前山、乐群路一带。
随着各国驻福州领事馆的设立,帝国主义国家在榕各项事业也逐步拓展,各种类型西式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从此,仓山被外国势力所占据,形成福州的领事区、教化基地、外贸及航运中心。
这些西式建筑有领事馆、官邸、洋行、银行、学校、俱乐部等多种功能类型,普遍采用了殖民式建筑样式。殖民式建筑是指欧洲殖民者入侵亚洲,将欧洲的建筑样式带到亚洲,并在引入的过程中产生创变,融汇了当地的文化、艺术、风俗、建筑工艺等,形成能适应当时、当地条件的新的建筑类型。
福州的这些殖民式建筑都有矩形或者稍有变化的矩形平面和西式四面坡或者中西合璧式的屋顶,单层或二到三层,建筑体量较当地传统建筑高大。单面、两面、三面或者四面建有外廊,外廊非常宽敞,不但能避免阳光直射,还能通风挡雨,是一种多用途的通透空间。室内还建有壁炉,屋顶设有烟囱。宽敞的外廊和壁炉很适合在福州炎热的夏季及寒冷潮湿的梅雨季节使用。
虽然这些建筑采用了殖民式建筑样式,但由于不同国家在建筑文化、风情民俗、时尚把握等方面的差异,各个国家的建筑又各具特色。而且,这些建筑多由各自国家的建筑师设计,再由福州当地的工匠承建。筑房过程中,工匠们一边按西方技术要求施工,一边又下意识地将福州本土的传统建造技艺和个人的创意等自由地运用于建筑中,无疑又为中西合璧式建筑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使福州仓山成为名副其实的“万国建筑博物馆”。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
《福建日报》2021年12月14日 第12版:理论周刊-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