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3月19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北京中南海会见当时香港《明报》集团董事长查良镛先生时,将《浙江方志源流》《浙江地名简志》等17种浙江地方史志作为礼品赠送。
《上海经济(1983—1985)》序
(一九八六年九月)
现在,我国正进入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进一步由旧模式向新模式转换的关键时期。上海,作为一个经济中心城市,将按照开放型、多功能的要求加快改造与振兴,更加广泛地同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技术联系,俾能更好地发挥“两个扇面、一个枢纽”的作用。在扩大对内对外经济交往中,也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
人想要了解上海、研究上海。这里,新出版的《上海经济1983—1985》,可为读者提供近几年上海经济发展较全面的资料。
《上海经济1983—1985》是一部系统地记录1983—1985年上海经济和社会前进步伐的大型资料书。这三年,上海继续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走外挤、内联、改造、开发的路子,国民经济取得了持续、稳定和比较协调的发展。在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引导下,农业、工业、建筑、交通、商业、外贸以及计划、财政、金融、劳动等方面的改革积极慎重地进行,给上海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随着对内搞活经济各项政策逐步落实,以及上海经济区建立后加强了组织和协调,上海同兄弟地区间日益广泛深入地展开了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横向经济联系。实行对外开放的各项政策,尤其是沿海十四个城市的进一步开放,为上海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工作健康地向前发展。特别令人鼓舞的是,国务院于1985年2月,批转了《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汇报提纲》,明确了上海到本世纪末建成为开放型、多功能、产业结构合理、科学技术先进、具有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战略目标,标志着上海正开始进入改造与振兴的新阶段。《上海经济1983~1985》记载了这三年上海各行各业在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事物、新成就、新经验,内容丰富,取材翔实,足可反映出这一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面貌。
《上海经济1983—1985》是《上海经济1949—1982》的延续,它将与今后每年出版的《上海经济年鉴》相衔接,组成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上海地方经济史略。它的出版,为广大读者研究上海提供了近三年经济发展的大量资料,又为兄弟地区经济部门深入探索上海提供了充裕的信息,也为各国工商业家、金融家、经济学家和港澳、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了解上海提供了可靠的情报,相信它会很好地发挥投资决策的咨询工具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全体编撰和工作人员为这部大型资料书的出版发行而付出的辛勤劳动,是很有价值的。同时,希望上海理论工作者同实际工作者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学风,继续编撰好今后每年出版的《上海经济年鉴》,以及其它有新意、有教益、有水平的著述,同心协力写好改造与振兴上海的新篇章。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经济年鉴编辑部编:《上海经济1983—1985》,即《上海经济年鉴》前身,1986年9月版)
在上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一九八七年五月二十六日)
普遍地延续不断地编修地方志是我国的历史传统,可以说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地方志的编纂工作。早在五十年代,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就积极倡导编纂新地方志。一九五七年,编纂地方志被列入国家十二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纲要(草案),作为十二项重要工作之一。一九八〇年以来,中央多次提倡编纂地方志。一九八三和一九八五年,中宣部、国务院曾先后就开展和加强地方志工作发过文件。国务院还正式把编修地方志的工作列入国家“七五”规划。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全国出现重视编修地方志的喜人景象。
上海市委已于去年八月正式批准成立上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其工作机构——地方志办公室。今年五月五日,市委常委会专门讨论了地方志工作。今天,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召开成立大会,我代表市委和市政府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一、编纂上海新方志的意义
编纂社会主义时期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重要事业。
方志作为“一方之全史”,是记载一个地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自然到社会,从政治到经济,从历史到现实,从人物到风貌,一应俱全的全面系统准确的社会综录。古人概括地方志可以起到“资治、教化、存史”的作用。编修新方志,将为我们党委和政府提供翔实可靠的市情、区情、县情,为认识城市、研究城市、管理城市,为制定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古人说:“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就是这个道理。
上海有着近六千年的悠久历史,为国务院命名的全国六十二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上海不仅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最大的对外开放的港口,是名闻世界的国际都会。上海自一八四三年开埠以来,至今已近一个半世纪。上海地方志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编好上海地方志,不仅可以为上海的建设和振兴提供宝贵的历史借鉴,也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重要的贡献。
近代的上海,曾经历过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残酷剥削和血腥统治,上海人民有着长期的反帝反封建的优良传统。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在一个多世纪的斗争中,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中,上海产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和名垂史册的英雄人物。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上海广大干部群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编好新的地方志,全面反映上海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可以成为对广大市民特别是对青年一代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现实的、生动的,亲切的、富有说服力的教材。新的地方志,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懂得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理,激励人们更加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从而激发起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热情地献身于建设和振兴上海的伟大事业。
现在的上海,是历史的上海的延续。上海的旧方志,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资料。从宋代至民国,上海编纂过一百多种方志,其中有封建性糟粕,但更多的是留存了极为丰富而又翔实的史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不能让编纂方志的历史传统中断。编好新方志,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总之,编纂新方志,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工作,而是一项认识过去、服务现在、开创未来的意义重大的事业,不仅有近期的社会效益,而且可以有久远的社会效益。
二、新编地方志的要求
编纂新方志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两个文明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为建设和振兴上海服务。这是编纂方志工作的指导思想。
新编方志必须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鲜明时代特点,要采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材料。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编写出真实反映上海历史和社会实际的新方志。这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编纂新方志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方志与旧方志的根本区别。
上海是我国经济、文化、科技、金融中心。上海的城市地位和功能,是在它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历史地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发挥的作用等因素下长期形成的。城市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把城市的诸多功能发挥出来。新方志要正确反映上海这个大城市的多种功能,这将有助于我们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上避免盲目性,更好地为把上海建设成开放型、多功能的现代化大城市。
在今年四月间召开的市人代会和市政协会议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要宣传上海的历史文化,对广大市民进行爱乡、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使他们了解上海、热爱上海、建设上海,以发挥上海历史文化的优势,把上海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编纂地方志是落实这一提案,使地方志为建设和振兴上海服务的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编纂新方志是涉及面广、工作复杂的艰巨任务,必须要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工作规划,统一思想,明确目标,把各方面的力量组织和发动起来,协调一致,更快更好地完成修志任务。
三、加强对方志编纂工作的领导
(一)各级领导要重视地方志工作,修志工作是一项不容易引起重视但又十分重要的工作。各级领导要把修志工作当作一项重要事业来抓,并切实抓好。修志工作涉及各个方面,必须动员各条战线共同努力。缺少任何一个部门或行业的参与,都会使地方志失去完整性。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编修新方志的重要性,共同为编修新方志作出贡献。市委、市政府已经批准了市地方志办公室制订的“七五”期间修志工作规划。各部、委、办,各区、县、局,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和工作条件,制订规划,有领导有步骤地把这项工作开展起来。
(二)要切实解决修志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编纂地方志是一项百年大计,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业。编纂上海新方志,决非三年五载能够完成。地方志编纂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各部门和各单位要给地方志机构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修志工作班子,并使它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一定的权威性,要注意吸收一些退居二线的老同志参加,注意吸收专家、学者和各条战线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同志参加。尽管地方财政比较紧,但必要的修志事业经费是需要花的。其他方面的问题,如用房和设备等,各部门和各单位也应尽可能地给予适当解决。
(三)逐步建立起一支精干的修志队伍。编纂地方志,工作量大,要求又高。要努力提高修志队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政策水平和专业理论水平,逐步建立一支具有开拓和献身精神、较高理论和业务素养的修志队伍。
上海有着丰富的方志资料,有一批史志方面的专家、学者和长期在上海从事革命斗争的老同志,只要我们加强领导,把各方面力量组织起来,共同努力,长抓不懈,就一定能够编好社会主义时期上海的第一代地方志。
(《中国地方志》,200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