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5月,李鹏接见出席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的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副组长王忍之陪同接见。
1996年5月,李鹏与出席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的代表合影。
《黄河志》序
(一九九一年八月二十日)
黄河、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衍源地。黄河与华夏几千年的文明史密切相关,共同闻名于世界。
黄河自古以来,洪水灾害频繁。历代治河专家和广大人民,在同黄河水患内长期斗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受社会制度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直未能改变黄河严重为害的历史,丰富的水资源也得不到应有的开发利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对治理黄河十分重视。1955年7月,—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观划的决议》,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代领导人心系人民的安危祸福,对治黄事业非常关怀,亲自处理了治理黄河中的许多重大问题,经过黄河流域亿万人民及水利专家、技术人员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防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取得了伟大的成就。黄河流域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治理和开发黄河,兴其利而除其实,是一项光荣伟大的事业,也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治黄事业虽已取得令人鼓舞的成就,但今后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黄河的治理开发,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继续作出艰苦的努力。黄河水利委员会主编的《黄河志》,较详尽地反映了黄河的基本状况,记载了治理黄河的斗争史,汇集了治黄的成果与经验,不仅对认识黄河、治理开发黄河将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对我国其他大江大河的治理也有借鉴意义。
(《中国地方志》,1992年第2期)
《海河志》序
(一九九六年二月十日)
海河是一条扇状水系,源于太行山区,横贯华北平原,汇集天津注入渤海。
海河流域位于京畿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以来这条河流以其水利哺育着这里的人民,然而水旱灾害又随时殃及京畿地区的人民生命财产。“兴水利、除水害”一直是我国劳动人民与大自然斗争之目的,但建国以前的历代统治者由于社会制度的局限和科学技术的制约,使这条河的水利没有得到充分或应有的开发,水旱灾害肆虐,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和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人民治理江河、兴利除害。1951年在国家财政还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国家投资兴修官厅水库。1963年海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党中央和毛主席十分关心,决定对海河进行综合治理。毛泽东主席亲自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伟大号召。各级党委和政府带领人民根治水害,大兴水利,形成空前的群众性治水热潮。经过30多年的努力奋斗,海河基本得到治理,防洪除涝、灌溉、供水等均建成一批骨干工程,有的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科学体系,流域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水利事业仍有很多不适应之处,海河流域的严重缺水,水旱灾害频繁仍是心腹之患。根治海河任重道远,大家仍需发奋努力。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主编的《海河志》以翔实可靠的资料,规范的文字体例,全面系统地记述了海河流域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汇集了根治海河的成果,反映了治水的经验和规律。这本志书的出版对于进一步认识海河,综合治理海河,充分开发利用海河的水资源,将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地方志》,1996年第5期)
努力做好新编地方志的工作
——在接见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代表时的讲话
(一九九六年五月六日)
十几年来新编地方志的工作取得很大成绩。这些成绩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中取得的,也是全国地方志工作者勤奋努力的结果。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于这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且向全国从事地方志工作的同志表示诚挚的慰问。
编写地方志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有“盛世修志”的说法,这是有道理的。如果国家动荡不安,经济凋蔽,民不聊生,就很难有条件来修志。中国有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我国有重视编写历史的传统,孔夫子的《春秋》,司马迁的《史记》,都是有名的历史著作。中国的历史著作在全世界各国中是最丰富的。我们有大量的史籍,有二十四史、二十五史,这都是所谓“正史”。此外还有编修地方志的优良传统,把一个地方的历史沿革,以及人口、土地、物产、人物等各方面的情况记载下来,代代相续,连绵不断。这都是非常宝贵的历史材料,而且有不少内容是不见于“正史”记载的。大量的历史记载,包括各种地方志,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使我们今天能够从中了解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了解他们几千年来在祖国大地上是如何生息、繁衍、发展的,了解各地的历史和我国的国情,以史为鉴,达到鉴古知今的目的。
我们现在进行的新编地方志的工作,和旧时代的修志有很大的不同。新编地方志主要是记载解放以来各地各方面的发展变化,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自然环境等各个方面。新编地方志要反映我们时代的伟大变革,当然也要追寻地区历史发展情况,把它记载下来。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帮助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认识本地区的历史和现状,有利于他们借鉴历史经验,作出正确的决策,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每个地方的人,都对本地的人和事比较熟悉,而且感到亲切,所以地方志又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新编地方志工作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定要认真做好。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有些地方出现了修家谱、族谱的现象,这是一种带有封建色彩的活动,不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应当纠正这种倾向。
新编地方志工作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科学的态度。要注重调查研究,如实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要充分利用档案材料,也要注重搜集各种活材料。各地都有一些老同志,他们亲身经历了革命战争以及解放以来当地的历史变化,要通过采访把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记录下来。
本届修志是编修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市(含省辖市、地区、自治州、盟)、县(含自治县、旗、县级市、区)三级志书。要集中力量把三级志书修好,不要任意扩大范围,以免产生修志过多过滥的现象。要量力而行,如果什么都要搞,结果可能什么也搞不好。
编修地方志要制定章程或规定,以便使工作有章可循。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章程,还要挑选能胜任这项工作的人员,才能写出好的地方志。要坚持质量标准。鲁迅称赞《史记》是“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我们编写地方志当然很难达到这样高的要求,但也要努力提高质量,既要有思想性,又要有文采。文字表达要精炼,力戒空话、套话,篇幅也不宜过大。
(《中国地方志》,1996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