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榕城 > 地名文化
地名故事|说说于山白塔的原名
2022-05-2317:20:40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郭进绍

20220523_A07_02_1.jpg

于山白塔叶诚摄

  矗立于福州于山脚下的白塔雄姿高昂,如一杆巨笔直插蓝天。站在白塔面前,仰头望去,只见那洁白的塔身高耸入云,扑面而来的巍峨、庄严之感,不由得令人产生顶礼膜拜的冲动。据史料记载,这座白塔始建于唐末王审知主政福建时期,原名“报恩定光多宝塔”,简称“定光塔”。明朝时遭雷击焚毁,后由乡绅集资重建,以白灰涂塔身,故有“白塔”的俗称。

  关于原塔名“报恩定光多宝塔”的由来,网络某百科说“报恩”是指王审知报答父母之恩,而“定光多宝”是指在建塔挖地基时发现一颗亮光闪闪的宝珠云云。较真起来,该说法其实不够全面、不够准确。该塔修建于唐朝末年,当时的福建文坛领袖黄滔,专门为此写了一篇《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还被收入了《全唐文》。这篇碑记文采飞扬,铺张华丽,详述了建塔的缘由。

  对塔名“报恩”,文中说:“于兹九仙山造塔……为先君司空、先秦国太夫人、元昆故司空荐祉于幽阴也。”其中先君司空指的是王审知的父亲(司空是其追赠的官衔),先秦国太夫人指的是王审知的母亲(封号秦国太夫人),元昆故司空指的是王审知的兄长(也追赠司空),明确指出了造塔是为亡故的父亲、母亲,还有长兄祈福。王审知的长兄即王潮,福建的闽国江山是王潮带领王氏兄弟打下来的,后来王潮当上了福建观察使、节度使,算是闽王朝的奠基人。本来按照惯例,王潮可以把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但他出于政局稳定的考虑,不讲私心,在死前将大权交给了更具才能与威望的弟弟王审知。王审知素来对兄长十分尊重,所谓“长兄如父”,又受此传位大恩,故在几年之后建造宝塔,给兄长及父母祈求冥福,报答恩情。所以解释塔名“报恩”时,不宜漏了王审知的兄长。

  塔名另有“定光多宝”,又是什么意思?文中写道:“谨按妙法莲花品,自地涌塔于佛之前,其幢幡璎珞,玛瑙车渠,七盘四悬,乘虚耀日,乃多宝之佛发大誓愿之感现也。繇是以斯塔取如来之嘉号,号之曰定光。以其感珠之现,眸于自地之涌,故联之于多宝。”这段文字带有宗教色彩,让人看得半懂不懂,但其中的“多宝之佛”“取如来之嘉号,号之曰定光”等字句,明显说明了塔名跟佛教的密切关系。“定光”“多宝”本身是佛教词语,在佛教里有定光佛、多宝佛,各地也建有定光寺、多宝寺等,所以塔名“定光多宝”,首先是表明塔的佛教元素,而不是只跟地里的珠宝有关。

  众所周知,王审知“雅信佛法”,不管是出于个人喜好,还是稳固统治的需要,王审知的“崇佛”在福建佛教发展史上都留下了重要一笔。在其主政期间,闽地的各大得道高僧都成为他的座上宾,一大批信众在他支持下剃度出家。经其扶持修建的寺庙、宝塔、佛像等,更是数以百计。佛门中人因此将王审知尊为圣人,以至于后来福建的很多寺院都供奉王审知的画像。身为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王审知用佛教术语命名宝塔,自然是情理之中。

  至于在建塔时挖出宝石这件神奇的事情,黄滔在《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中是这么写的:“启兹塔之基焉……逮二十尺,瞥然虹见,莹然穴贮。俄以珠宝之获,坐以金钱。大不及拳,光能夺目。”好像真有这么回事,但以后世眼光看来,所谓宝石多半是事先埋好,人为安排的。要知道在闽国的历史上,类似的祥瑞吉兆是经常出现的。一会儿在地里挖出刻有预言的石头,一会儿有金甲巨神帮助开辟港口,一会儿有白龟白鹿甚至白龙在人间出现……种种奇闻逸事层出不穷,仿佛在反复地向民众宣示:王氏家族统治福建是天命所归、神灵庇护的。闽地百姓素有“好巫尚鬼”的浓厚迷信风气,对象征神明旨意的祥瑞往往是趋之若鹜,深信不疑。王氏家族作为外来势力,也需要借助神神怪怪的东西来给自己增加“受命于天,君权神授”的统治合法性。于是,在闽国短暂的历史中,始终充斥着各种神秘的符瑞谶语。而建白塔挖出了能发光的宝石,想来只是一个小把戏罢了。  

  《福州晚报》(2022年5月23日 A07版 闽海神州)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