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榕城 > 地名文化
地名趣谈|豹头山的历史流脉与文化价值
2022-06-1317:19:00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郑子端 郑祥

20220613_A06_02_33.jpg

乌山上“夏寒谷”石刻。

  豹头山又名豹屏山,位列乌石山三十六奇景,在乌石山风景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

  豹头山,属乌石山南脉,有石昂然似豹头,故名。其山势向着东南,俯瞰山下的田畴、鱼塘和农舍(现位于黎明湖公园一带),得风得水,风景绝佳。民初,福州诗人有《登豹头山》诗,记载了当时的场景:“城边小社水边村,一路丹枫入宿猨,最爱洞天好风景,松声如雨落山门。”宁静、平和、优美,令人神往。

  豹头山曾是福州城南名胜之地,山上有著名的仁王寺、宿猿洞等。仁王寺始建于五代(后晋),初名“道深天王院”,后改为“天王寺”,历朝修拓,发展规模很大。《三山志》记载:“宋僧修赞始修葺之,中有‘横山阁’。”《八闽通志》则称:“横山楼”。“南门外茶亭乃仁王寺第一重牌坊,游人点茶于此,因名”,也就是说,现位于八一七中路的茶亭只是其第一重牌坊门。

  仁王寺内有大殿供佛祖,旁边有门转入,先为补红轩,祀湛俞公;再往后,是紫阳祠,祀朱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任职福州时曾写下《旬休日过仁王寺》:“杂花飞尽绿阴成,处处黄鹂百啭声。随分笙歌与樽酒,且偷闲日试闲行。”

  “宿猿洞”在寺的南侧,石崖高耸,洞口有宋代福州知州程师孟手书“宿猿洞”。洞周围不及丈,内深黑,洞有窦,略露微光,供丹霞大圣神像。关于宿猿洞,明谢肇淛《游宿猿洞记》描述清晰:“出宁越门,西折不里许,小阜半截城中,巨石昂然虎顾,俗所谓豹头山也。其地在仁王寺之趾,有洞焉。《三山志》称其怪石森耸,藤萝幽翳,昔隐者畜一猿其中,故名宿猿洞云。”

  《补红轩跋》写道:“宿猿洞旧有荔一株,宋屯田郎中湛公仲谟所植,志称为洞中红者也。”《闽都记》也称:“洞中荔枝名洞中红。”隐者叫湛俞,曾任宋朝屯田中郎,五十岁时归隐,传说他朝廷三召不至,并有勒石诗记述:“永感无心恋缙绅,十年不起卧龙身 ,一朝黄纸除书下,八郡衣寇尽望尘。”隐士曾是一个漫长时代知识分子自标高洁的符号,也让宿猿洞和豹头山平添色彩。

  豹头山还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今天仍有“夏寒谷”楷书镌石留存。徐熥《避暑仁王寺憩天秀岩》:“赤日过林尽,红尘到寺销。”福州世医诗人陈还爽《同亲串豹屏山避暑》中的“松涛如雨荔阴凉,未觉山中夏日长”生动记载了福州人到豹头山避暑的情形。

  豹头山冬天的景色也很美,曾有诗曰:“散步郊南与趣新,暄妍冬日若春晨;遥憐树树弄奇色,似见村村扶醉人。石磴宽閒容坐久,霜岑明浄画来真;西风不惜加烘托,着意偏从寂寞滨。”枫林奇色,冬日若春,既是福州名胜的写照,又是地理特征的记录——福州没有严冬。

  清末儒医郑忠团、郑孝铭、卓藕惠等曾在豹头山仁王寺坐堂设诊,为穷苦人义诊,声名远播,为福州一代名医。后来福州的“大生春”“瑞来春”都发源于此。

  福州籍北洋海军总长刘冠雄不满袁世凯称帝,又不敢公开反对,选择称病不出,其间,他提议在豹头山以观音菩萨陀罗尼心咒名成立”心社”,由名医郑孝铭主持。“心社”经常组织一种叫“斗堂”的文娱活动,“斗堂”先是一种爱好音乐的家庭式娱乐方式,其借鉴道士礼斗,华丽设坛,优美唱诵,后来发展成为一项富有特色的民间音乐。解放前传到台湾,改革开放后又传回福州,成为两岸文化交流、融合发展的一个生动范例。

  显然,豹头山具有自然、历史、文化多重价值,弥足珍贵,不该只停留在老福州的口碑中供人凭吊。

  《福州晚报》(2022年6月13日 A06版 闽海神州)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