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武辉(右)与村民在村志馆前交流。本报记者 林奕婷摄
“余老师,一会儿来我家转转。”“余老师,最近在忙什么?”在罗源县飞竹镇斌溪村,几乎没有不认识余武辉的人。这不仅因为余武辉就是本村人,还因为他从2018年到2019年以“存史、资政、教化”为目标,为斌溪村编修出了《斌溪村志》,这是他负责的第一本村志,被评为首批福州市村镇志精品文化工程。
“编修村志,就要爱上这座村,爱上这里的人。”他说,“也因为编写村志,让我有机会追寻和遇见更多与美有关的故事。”
只想为家乡做点事
罗源县飞竹镇斌溪村是千年古村落,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村落传统文化养孕了一方水土,培育了一代代为社会作出贡献的能人才子。耳濡目染的熏陶使余武辉萌发出要为家乡人民做点事的情怀。
余武辉选题注册了一个名为“力量的天空”微信公众号,在上面发表自己所了解到的家乡的历史与民俗。很快,一篇篇带有浓郁故乡风土气息的文章,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点赞,余武辉尝到初步成功的喜悦。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明确提出要“鼓励乡村史志修编”。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史方志部门的支持下,余武辉当仁不让,被推荐为编修村志的第一人选。
其实,余武辉一开始学的是服装设计,编修村志对他来说属于半路出家。但在参与了市方志委在长乐主办的村镇志业务培训班后,他很快就进入了状态,一边继续自学村志基本知识,一边构思编修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年底,由余秋雨题写书名的《斌溪村志》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余武辉也入选了第一批福州市党史和地方志专家库,并被市委党史方志室邀请作为村志编纂专家做培训。
“只想为家乡做点事。”纯朴而情深的话语,浸透了余武辉编修村志的苦辣酸甜。
不能坐在办公室修村志
时间回到2018年5月29日,《斌溪村志》编辑部在村里成立。虽然张罗出了专门的办公室,但余武辉始终认为,村志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编,而是要走到村民当中。“乡村的大量资料都存在于老一辈的口耳相传中,需要去搜集和甄别。”村志编修刚刚启动时,他就以“全民参与”为思路,在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征集文章,希望全村能够团结一心,共同参与村志的资料收集。
但真正开始编修时,余武辉才发现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一开始一些不了解情况的村民在私下里讨论,说我天天在村里晃来晃去,是不是在外面混不下去了。”面对质疑,余武辉不为所动,他选择主动扭转大家的观念。
余武辉先是编写了一首村歌,集中反映村庄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村歌上传到各大音频平台,也在村民的手机里响起。同时,他召集村民举办多场座谈会,向他们讲述村志的意义、村子的历史,激发他们共同参与的主动性。
紧接着,余武辉主动以编辑部的名义,与福州乐瑜伽、斌溪月爿山庄园共同开展重阳敬老节活动、高考学子表彰大会、帮助困难户申请低保、慰问困难户等,把村志的编修与教化功能很好结合在了一起。
慢慢地,编修村志成为村两委工作的重点,也成为了村民的共识,质疑声变成了支持声。一位老人不顾年迈,亲自带着余武辉去山中寻找文物古迹,他说:“我也不知道自己能活到哪一天,我得赶紧把所知道的村里历史全都告诉你。”
编辑部从余武辉一个人,到后来加入越来越多的村民,编修村志被村民当成了自己的事。
用村志助力乡村振兴
通过修志,余武辉发现村里共走出大专以上学生300多名,还有省级劳动模范和各类乡贤。
“越是挖掘乡村文化,越是容易被质朴的美丽所感染。”余武辉说,希望以《斌溪村志》的出版为契机,为斌溪村打造持久的文化阵地。
在余武辉和村两委成员的主张下,斌溪村在一座古厝里修起了村志馆,以动态形式讲述村志编修的过程,展示村里的文化和各行各业村民的成就。村志馆的存在如同一面文化旗帜。
“当村民自信起来了,村子也就充满活力,自然能引得凤凰来栖。”余武辉说。
武溪36号是武夏红艺术馆所在之处,乡居的古朴与艺术的灵动相得益彰。“这座房子原本都快塌了,现在不仅被保护得很好,还经常有人过来参观、做活动。”住在附近的一名村民告诉记者。
武夏红艺术馆之所以选择斌溪村,正是因为《斌溪村志》的出版令余武辉结识了青年艺术家许国发。2020年邀请许国发来到实地考察后发现,斌溪村符合他打造武夏红艺术馆的期待。
同一年来到斌溪村的还有福州根雕代表性传承人林兴坦的根雕艺术馆,以及2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乡创客”。
斌溪村越来越热闹,不断谱写出新的篇章,先后被列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福建最美乡村、省级传统村落。斌溪村的美丽正在被越来越多人看见。
如今,余武辉成为村志主编中少有的中生代青年人的代表。去年,他受邀为磹石村修志,目前已完成《磹石村志》的初稿。望着眼前的绿水青山和可爱的乡亲,余武辉感慨:“编修村志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却是件值得去做的事。”
(福州日报记者 林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