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春天,盖有主管部门大印的拆迁公告贴上了台江江滨路棚屋区破旧乌黑的木板墙,这如巨石投江,引起强烈反响。
毕竟穷家难舍,福州人常说:“七溜八溜,不离福州;金窝银窝,比不过自己草窝。”更何况,江滨路地处码头闹市,为传统的“黄金宝地”,开店出租都收入不菲,断了居民财路,谁都不答应。
“谁要我搬,我就死在这里给他瞧!”刚听到江滨路要拆迁,一个老依姆把铺盖从里屋搬到厅堂,横在大门口说。她在江滨路一住40多年,讲话粗声粗气,遇事容易激动,邻里都要避她三舍。
区里、街道、居委会干部没有退缩,反倒一天跑上七八趟,同老人细说慢谈,既讲引进外资成片开发、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大道理,也谈改造旧城、构筑新居,老百姓改善居住条件的实惠。
第三天,邻里发现,老依姆的心思变了。打消顾虑的她,连夜请来五六个亲戚,帮忙收拾厅堂铺盖,未待指挥部开动员会就主动投亲去了。
1992年4月15日至18日,在不到100个小时内,江滨路这块88亩土地上涉及2183户、万余居民和38家省市区属单位、381家个体工商户的巨大搬迁工程顺利完成。
参与其中的人心里明白,用实际行动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给他们亮出“底牌”、吃下“定心丸”,为他们排忧解难,这才是万余名居民顺利搬迁的原因。
对旧城改造任务,习近平态度明确:“旧城改造的目的不是地产开发,而是要安置好百姓,特别是贫困的百姓。”
“改造后的住宅要具备一定的标准,功能要齐全、要方便,一定要有卫生间,千万不要再让老百姓在外面洗澡、拎着马桶出门了。”习近平提出了具体要求。
他强调,对特困户,政府的目标则是把其他的一切事情给解决好,让他们“拎包入住”。他还提出要“就地安置”,反对把老百姓迁走、让富裕人群搬进来的做法。
内容节选自《闽山闽水物华新 习近平福建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