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地情研究
南社闽集在福州
2022-08-1210:39:27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陈熙

 1660272136224480.png

笔者收藏的朱剑芒《复泉居日记》第六卷。

  1660272165280290.png

南社闽集创立第一次雅集留影(1945年)。

  南社由柳亚子、陈去病、高旭等发起,第一次集会于1909年11月13日在苏州虎丘张公祠举行,宣告南社正式成立。当时共有17人参加,闽人林之夏是创始人之一。

  南社为辛亥革命时期进步的文学团体,取“操南音不忘本也”之意,宣传民主革命。同时,南社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来,闽人林白水、方声涛、郑权、黄展云等革命党人也先后参与南社活动,大家共同提倡民族气节,反对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为辛亥革命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舆论准备。

  南社前后共举行18次雅集活动,人员总数达1180余人,于1923年停止活动。但随之有新南社、南社湘集等由原南社成员组织或发动的文学社团出现,这其中以南社闽集成立时间最晚。

  南社闽集虽然不能算作南社的分支机构,但其成员大都继承了南社最初成立时坚持民族气节,秉持反帝、爱国、民主的理想和思想。正如原南社宿儒耆老丘复所言“报国文章尊气节,相期忠义拜张巡”,这是一个革命、进步的文学社团。南社闽集成员中有朱剑芒、林之夏、陈贞慧、丘复、丘翊华等原为南社成员的老诗人参加,另有曾参加过南社湘集的陈瘦愚、张翰仪。因此,南社闽集确与南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可以说,南社闽集是南社结束活动以后,继起的一个有志继承南社衣钵的重要文学社团,应该得到学界乃至社会各界的重视。

  一

  郑逸梅在《南社丛谈》中回忆:陈巢南(去病)说过“南社将由越而闽”,后来果有闽集的发起,主持这闽集的是朱剑芒。

  朱剑芒(1890-1970),原名长绶,字仲康,由于慕名古代侠士朱家而改名慕家,剑芒是别号,江苏吴江人。1914年经柳亚子等人介绍加入南社。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朱剑芒回忆道:“在接近日德意法西斯集团日暮途穷,即将全面崩溃,再没有空袭警报,彼此经常叙集在罗稚华的寓所——燕尾楼,又谈到组织南社问题。大家认为,从日寇侵略中国以来,不少知识分子丧失气节,甘心当汉奸,做顺民,留下了历史上极大污点。吾辈在流离迁播中,虽没有上马杀贼,下马草露布的力量,而洁身自好,始终保持清白,也是可贵的。南社以提倡气节为主,在此时期将一心一德的同志组织起来相互砥砺,还是有必要。这些话打动了我,也就高兴起来……在永安桥尾成立了南社闽集。当时参加的共有十七人,和旧南社在虎丘成立时的人数恰恰相同。”

  南社闽集于1945年旧历五月初五“诗人节”时,正式在福建永安桥尾罗丹的寓所成立。朱剑芒是南社旧社员,深孚重望,大家公推他为社长,推罗丹为副社长。朱剑芒即席赋了题为《南社闽集第一次雅集呈同座诸君》七律一首:“日月重辉世运新,客中高令际芳辰。好凭南国人文盛,再续东吴社事频。我向开天温旧梦,谁从尘海话前因。卅年一部沧桑史,聊佐当筵酒几巡。”

  其他社友亦步韵唱和,南安诗人潘希逸以《南社闽集第一次雅集步朱剑芒社长韵乙酉诗人节》一诗奉和:“挥毫珠玉羡清新,手盥蔷薇拱北辰。文物东南萍水聚,年光今古去来频。龙睛破壁惊神韵,鸿爪留泥证夙因。况是端阳逢竞渡,临江酾酒几逡巡。”书法家罗丹则出示其多幅所作书画以助雅兴。到会社友还摄影留念,遵循南社惯例,社友还缴纳入社费、常年捐等。

  二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朱剑芒得到胜利消息后画了一幅梅花以庆贺,罗丹题诗曰:

  炮响钟鸣真快哉,山城喜气迫人来。

  从今荷锸东瀛去,铲尽樱花只种梅。

  捷报传来,身处上杭的丘复,也喜赋一长篇,其中有“强权终不敌公理,义首投降德面缚。一声霹雳轰长崎,天皇胆落升降旗……自今伊始永和平,世界大同战祸毕”,表达南社闽集社友热爱和平的爱国主义情怀。

  8月20日,省府召开临时会议决定省会迁回福州。社友中许多在省政府机构任职的,即随单位迁返福州。朱剑芒、罗丹、潘希逸等迁到福州后,南社闽集的活动就在福州开展起来。

  潘希逸回忆:“南社闽集从永安迁到福州后,只再举行一次会集,就星散了……地点在福州城北龚氏花园环碧轩中。龚氏花园即近代福州文化名人、晚清藏书家龚易图的花园,其遗址现在位于福州市区福建省政府附近的西湖宾馆院内。朱剑芒先成七言一绝曰:盍簪结契在东南,莲社重开兴特酣。至竟文人崇气节,瓣香相与拜苏庵。”“此诗作于己酉苏东坡生日前一日,到会的社友也只有十多位,曾摄影留念。”“南社闽集虽抗日前后分别在永安、福州有两次雅集,但未有诗刊问世”。这一次在福州的雅集,也是南社闽集最后一次成规模的雅集。

  解放后,潘希逸在《孟晋斋诗存》中留下一首“环碧轩雅集”追忆当年盛会:

  为欣南社有支流,雅集名园景色幽;

  环碧轩中诗酒会,东南人物气横秋。

  三

  朱剑芒回忆,迁到福州后,陆续有新社友参加,又发展了二十余人。罗丹在福州光禄坊置有一座房屋,因而将永安桥尾的风行印刷社迁往福州继续经营,房屋后面则辟为寓所,称之“慧庐”。

  1947年8月10日这天是荷花生日。社友罗丹、吴适、何武公、严宾杜、陈瘦愚、胡孟玺、高伯英及何南史、冰玹兄妹在“慧庐”雅集,“任之走笔划荷,诸子分韵留题,以中通外直香远益清为韵”。罗丹得外字“袅袅风裳绿云盖,长身欲束康成带。问渠那得此苗条,道玄后人真狡狯。亭亭倒影碧蓝天,洛水仙人奚足最。黄须不是虬髯客,玉臂舒来散馣馤。清波荡得天心红,装成粉靥娇无奈。为君生日几人来,寻君欲出江城外”。

  陈瘦愚拈得直字,题有“描得中通兼外直,吴老毫端出。仿佛有清香,列座吟俦,同贺花生日。应邀我是清狂客,最爱倾春碧。不觉醉沉沉,押角留题,羞傍芙蓉色”。

  何武公之女冰玹题有“荷花卷子分韵得益字”:“荷渚涵青光,荣叶翠可滴。上映卵色天,烟鬟澹将夕。美人红罗襦,凌波步空碧。娟娟凉露濯,冉冉轻霞隔。荡舟采莲归,秋思无端益。”

  在福州,林之夏及妻子陈贞慧、潘主兰等人也加入南社闽集。

  朱剑芒在《我所知道的南社》中提到:“还有林秋叶(之夏),当福州沦陷时,曾避居在偏僻的紫门乡,也迁入城内。我因他是南社前辈,品德极高,即登门相访,以师礼事之,称为凉师(他又号凉生)。凉师对我也非常器重,看了我的《燕江诗稿》,题有‘韩偓飘零庚信哀,帷灯匣剑出群才。即今南社消沉后,萎荜分工左海来’。这首诗的用意,当然是在鼓励我,叫我对南社闽集做出一些成绩……至于编印《社刊》,也因征集到的稿件不多,也没有重要作品。只有林凉师写的一首《埋瓷挖瓷歌》,历叙他避难乡居时,怕鬼子兵下乡骚扰,将数十年搜购到的唐宋古瓷器和佛象,在山上挖一深坑埋好,及至鬼子兵撤退后,前去挖掘,已多破损,使他非常痛心。这首歌写得极长,叙述也很精细,确是抗战期间地方上有价值的历史文物受得损害的一种资料,有印入社刊的必要。及至一九四七年我全家重回上海向林凉师告别,他已抱病,没有到病塌前看他。回上海后,就接到他的逝世消息,及至检点箱笼,连这首《埋瓷挖瓷歌》稿子,不知遗落何处,再也找不到了。”

  在福州沦陷期间,日寇及南京汪精卫伪政权多次威胁利诱,要林之夏出任伪职。他坚决不就,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林之夏著有《玉萧山馆诗集》四十余卷,诗六千余首,柳亚子为之作序,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幸运的是,林之夏《埋瓷挖瓷歌》已被收录在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的《文史资料选编》第三卷“文化编”中,得以保存。

  四

  据罗丹侄儿罗钟回忆:抗战期间,鉴于当时古碑帖的匮乏,罗丹曾精心双钩一本《张迁碑双钩本》,由风行印刷社印刷出版。朱剑芒以精美的篆书为扉页题署,并作一长跋极力褒赞。当时也在永安的潘主兰曾撰书五古长诗横幅颂之,可惜因多次迁居而遗失。

  上世纪70年代末,罗钟第一次在福州仓前街拜谒潘主兰时曾提及此事,因时隔近40年,罗问潘主兰是否记得全诗,他说自己做的诗岂能忘记,并允诺有空时抄录留念。嗣后虽多次唔面,但见他年事已高,且书画事繁多,不忍再提及打扰,尔后时过境迁,斯人已矣,遂成憾事。值得欣慰的是,在《主兰诗稿》中,收录有“题罗氏双钩《张迁碑》”诗稿。

  《主兰诗稿》中还还收录多首与南社闽集社友唱和之作,其中有《修禊图》,丙戌(即1946年)分韵在朱剑芒寓邸“风日此何世,江山展流丽。主人循旧例,雅集修春禊。樽酒足高睨,画图付鄙制。燕水忆去岁,曜灵眴电掣。冲妙抱识诣,况多婉娈憩。彭殇渺无际,视昔情攸系。免不精力敝,乘除衡会计。再莫物欲蔽,清尘相庄惠”。

  罗钟还记得,还有一次在潘主兰洋下新村府上,谈及南社之事,他从卧室里取出一幅画,是其先严潘茂三手持兰花的画像,上有朱剑芒的题词:“社友潘君主兰以其尊人茂三丈遗像属题为填望湘人一阙,自惟匏系,故不觉其言之概也。”潘主兰视此画为传家宝,一直珍藏着。

  五

  1947年下半年,朱剑芒调去上海。接着,罗丹将风行印刷社迁回厦门,但社友之间还时常保持着书信联系和往来互访。

  笔者藏有朱剑芒1948年《复泉居日记》第六卷,日记从1948年元旦起逐日记载到当年5月18日,共138天,详细纪录在上海工作情况、日常起居生活、就医问诊、交友访客等细节。在此期间,朱剑芒还时常想念闽中诗友及榕城生活,“二月一日,阴,较寒。值星期,起身后,在寓枯坐,除阅报处,无所排遣,颇忆闽中诗友”。“二月九日,……临卧前,与室人杂谈过去琐事,觉寄居福州乌山麓之两个年头,生活最足系恋,现今寄居海上,乏味极矣”。“二月十日大年初一,午后,偶忆福州乌山路客舍红梅,续写一绝云:乌石山阴旧寄盧,庭梅红似去年无。愁怀谁替花前告,人到江乡貌更癯”。“三月一日,接福州圣先儿信,以近况相告,另附孟玺兄致渠一笺,甚蒙怀念,并眎送穷诗四章索和”。“二日,昨作忆乌山旧居红梅暨老友孟玺一诗,兹加修正,录如下:乌山旧寓春应早,水部高齐咏可频。别后相思殊未己,一红梅树一诗人”。“午后欬甚,在寓休养。重读孟玺所寄送穷诗,亦以东坡句作起,和成一首,诗云:四十九年穷不死,如余瞬又十年加。沧桑阅尽穷能惯,只问寒梅著几花”。在上海期间,朱剑芒还利用公余,整理旧作《燕江诗续稿》《榕城吟草》等。

  1984年潘希逸在《回忆南社闽集赠陈瘦愚社兄》中深情回忆:“南社曾经创闽集,东南八省会群贤;燕江风月连榕峤,岁月悠悠四十年。”

  《福州晚报》(2022年8月12日 A14版 闽海神州)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