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麒
内九彩巷16号是方家的祖宅,现为方声洞故居。
福州九彩园方家是大户,祖居在今鼓楼区华大街道九彩社区内九彩巷16号。这是个可歌可泣的荣耀家族,不仅涌现了许多壮怀激烈的革命志士,亦不乏文艺、教育、科研等方面人才。
光绪年间翰林方家澍,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方声洞,开国元帅的恩师、福建省国民政府代主席、南社诗人方声涛,革命女杰、同盟会会员方君瑛,驰名中外的女画家方君璧,台湾电信产业之父方贤齐……真可谓是群星璀璨。
普通读者对这个家族成员的认识更多的还是集中在方声洞与方君璧这两位焦点人物。这段时间以来,笔者通过多方面的资料搜寻后,对九彩园方家的人与事深感震撼。
九彩故园
内九彩巷16号是方家的祖宅。据载,它始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由曾任福建布政使幕僚的方振隆(闽侯县南通镇方庄人)所置办,原为两座相连、前后数进的大院落。
方氏后人方贤齐记忆中的九彩故园则要更具体些:“大致格局由三部分组成,大门进去是‘三间排’,那里属于长房居住,也就是方家澍这一支。堂屋等是家庭庆典集合之所在,两侧有卧房,听说还有小楼。第二进是方家湜这一支,称为‘前池’。再往后是‘后池’,临池有一座敞厅,是休闲娱乐的场所。后池的周围有些花木,假山有雪洞……两个池塘成了标志,族人们也常以前后池来称呼,比如‘前池老姨太’‘后池小妹’。记得当年方家澍是进士,门口的牌坊还有‘朝元第’。”
方贤齐提到的方家澍、方家湜是方振隆的儿子。
方家澍(字雨亭)是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士,在浙江秀水、桐乡当过知县。他思想开明,识才爱才,极力鼓励子侄后辈晚生出国留学,寻找强国救民之路。当年,方声涛、方声洞前往日本留学,便是实证。此外,他还发现青年蒋百里(钱学森的岳父)是难得的人才,资助他赴日学习军事,后来蒋百里成为力主抗日的军事理论家。
不同于从政的兄长,方家湜(字芷亭)则走上了从商之路。他曾在汉口经营转运公司,家居汉口,时常来往于各地,是一位见闻较广、与时俱进的商人。有关他本人的事迹并不多,但他的子女却个个名声响亮——方声涛、方声洞、方君瑛、方君璧。
原以为方振隆只有3个儿子:长子家澍、二子家湜、三子家泌。但笔者有幸从方氏后人陈凯先生手中,得到了一份由方声涛之女方铿及女婿朱景正草拟,又经福州方文(方家澍子、行十一的方声渖与王德愔之女)和陈曼(其母方君琇是方家泌的小女儿)核对修正的方氏家族世系图(亦不全),方知方振隆其实是有6个儿子。方家澍实为其第四子,方家湜为第五子、方家泌为第六子。
方家祖宅于1996年被定为鼓楼区级文保单位,今仅存门房及第一进的建筑,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依稀能看见这座百年建筑当年的样貌。如今,祖宅已修缮成为方声洞故居,于2020年12月8日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常年举办方声洞烈士事迹展。
革命志士方氏兄弟
方家出了很多革命志士,涌现过6位同盟会员和外孙女陈舜英、陈舜玉姐妹等两代革命者。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代革命者,爱国主义红线一脉相承。
尤其是一门六人——方声洞、方声涛、方君瑛、曾醒(方声濂遗孀)、王颖(方声洞妻子)、郑萌(字孟勤,方声涛妻子)都加入了同盟会,追随孙中山、黄兴等人参加革命。其举家赴义,壮怀激烈,至今令人感佩。
方声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方声洞(1886-1911年),字子明。幼时在福州念私塾,后到汉口进新式学堂。他聪明机警、口才极好,喜读各种新书和报刊,常和同学们讨论。青年时代,他便怀有挽救民族危亡、献身爱国事业的信念。
1902年,16岁的方声洞随兄方声涛、姐方君瑛赴日留学,考入东京振武学校(这是一所专为中国陆军留学生开办的预科军事学校,后改名为成城学校)学习军事。1905年,方声洞与方声涛、方君瑛、曾醒加入刚刚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成为同盟会的第一批会员。
因母丧短暂返闽守孝的方声洞,还在家乡办起了书报阅览所,传播新知识、新思想。1906年,他很快决定再赴日本,继续学习军事。
但这时,清政府为了禁止人民起来革命,竟然商请日本政府,“凡自费者不能学陆军”。方声洞无法再入成城陆军学校学习,便转而考入日本千叶医学专门学校,志在掌握化学知识以制造炸弹,效力革命。
在千叶医学专门学校,方声洞学习成绩优异,同时还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成为组织联络人,参加秘密运送军火等活动。因出众才干,他当选为中国留学生总代表、福建同乡会议事部长、归国代表、同盟会福建支部支部长等职。
1908年暑假,方声洞回国期间,在汉口与王颖完婚(当时方声洞父亲方家湜在汉口经营转运公司)。婚后十天,夫妇俩就一同赴日,方声洞继续完成医学学业。不久,王颖也进入千叶医学专门学校读妇产专业,并与郑萌(方声涛妻)一起加入了同盟会。
至此,方氏一家有兄弟、姑嫂、妯娌六人参加同盟会,世所罕见。
方声洞之妻王颖,她的父亲王福昌(字幼石),毕业于船政前学堂第二届,曾留学法国,后任马尾船政局法文翻译;叔叔王寿昌(1864-1926年,字子仁,号晓斋),被誉为“诗书画三绝”,也是口译《茶花女》第一人;她的兄长王景岐(1882-1941年,字石荪),清末留学巴黎八载,为法语及国际法专家、民国时期外交家,精于诗书,曾为林纾口译《离恨天》和《鱼雁挟微》二书,著有《流星集》《椒园诗稿》和译文《不平之鸣》等书;她的堂姐妹王真、王闲(二人皆是王寿昌之女)是一代通儒何振岱门下福州著名的“八才女十姊妹”,皆有文名,擅诗词。
1911年春,同盟会策划在广州举行大规模起义。许多在日本的同盟会会员都从日本去香港待命,方声洞则应组织安排在东京继续革命工作。
3月中旬,方声洞接到组织传令,起义发动在即,但军火不足,需要马上秘密运送一批军火回国。他立即争取到这个任务,义无反顾地回国参加起义。3月31日,方声洞离开日本,秘密回国。4月26日,方声洞经香港抵达广州。在这里,在这起义的前夜,他写下了两封绝命书——《禀父书》《与妻书》。
《禀父书》言:“夫男儿在世,不能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享幸福,奋斗而死,亦大乐也;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与妻书》道:“当吾由东承运军火来港时,已决志捐躯于沙场,为祖国报仇,为四万万同胞求幸福,以尽国民之责任。”慷慨言志,悲壮诀别。
林觉民《与妻书》感动了亿万读者,被誉为“百年情书”,收录在中学语文课本。但诚如方氏后人陈凯先生所言,鲜为人知的方声洞《与妻书》《禀父书》,多铿锵之言,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同样充满爱国激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这两封手书,写于广州起义前一日,即1911年4月26日(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但那时远在日本的王颖还怀着身孕,家人怕她承受不了,一直隐瞒着她。直到四个月后,王颖生下了一女婴,起名方孜(就是方声洞书信中所提的腹中孩子,后于24岁病亡),此时她才见到方声洞的《与妻书》。
此后,王颖担起家庭重担,带着一儿一女到北京投靠娘家,含辛茹苦把革命后代培养成材。方声洞、王颖之子方贤旭11岁曾赴法投靠方君璧,归国后成为北京外交学院副教授,教授法语。
王颖自己则以妇产科医生为业。民国初年,她在北平宣武门外开了一家长善医院,挂牌行医,为创建方声洞纪念医院筹集资金而辛劳奔走。
解放后,王颖将方声洞的遗书交由民革中央《团结报》刊出,并捐献给了当时的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即现在的中国国家博物馆)。
如今,《禀父书》《与妻书》原件均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方声洞故居中陈列的是《禀父书》《与妻书》的复印件。
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下午五时三十分,广州起义战斗打响。方声洞同黄兴率领的一部分革命志士直攻总督府,总督张鸣岐早已逃之夭夭,便转攻督练公所。在双门底,敌军蜂拥而至。方声洞“孤身被围,容无惧色,犹挥弹突击,计杀哨弁兵勇共20余人。背面、身中弹,血流遍体而气不衰,弹尽力竭而死”。
就义时,方声洞年方25岁。确如黄兴所言,是“以如花之年,勇于赴战”。这次起义,牺牲的人很多,但只收回72具遗体,安葬于黄花岗,史称七十二烈士。
方声涛——戎马倥偬、南社诗人
方声涛(1885-1934年),字韵松。他是戎马倥惚的军人,也曾加入南社(1915年入社,入社号483),尽管他一生军戎繁忙,无暇舞文弄墨,仅有《护国护法将兵纪要》存世。
兹录方声涛《黄花节寄感》二首:
回首伤心处,依然一乱丘。
黄花空碧血,万事自东流。
我自伤怀我自忧,黄花满地不知秋。
当年煮酒围炉语,都作空中幻海楼。
幼年在天津学海军的方声涛,于1902年17岁时,考取官费生赴日留学,入东京振武学校学习军事。其时,沙俄不断增兵中国东北边境,方声涛积极呼吁留日中国学生报效祖国,奔赴东北抗御俄寇。他自己也作为代表回国联络,还险遭清政府逮捕。
尔后,方声涛在福建侯官学校任教,教习军事方面的课程,并且宣传革命思想。侯官学校有100多名学生,这些学生后来基本都参加了辛亥革命,在黄花岗72烈士中也有这所学校的毕业生。
1904年,方声涛与郑萌完婚,翌年共同赴日。方声涛入陆军士官学校第四期骑兵科,与当时留日的李烈钧、唐继尧来往密切。郑萌则入东京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刺绣,与何香凝是同学。
1905年,方声涛加入中国同盟会。日本学成归国后,他先在保定陆军速成学堂任教,后赴云南陆军讲武堂任教,出任丙班班主任。他在教导学生军事知识的同时,还在学生中广泛宣传反清革命思想,鼓励青年学子反清救国。当时丙班步兵科中有一名学生特别受到方声涛的器重,此人便是后来的朱德元帅。
广州起义失败后,方声涛辗转桂林、四川、江西等地任职,先后积极参加“二次革命”“倒袁行动”。1915年12月25日,云南宣布独立,护国战争正式爆发,方声涛任护国军第二军第二梯团团长。他率部所向披靡,声名大振。此后,他任滇军第四师师长驻扎在广州。
1917年护法战争中,方声涛被孙中山任命为广州卫戍司令,遭时任闽督李厚基派人暗杀,致喉颈部中枪。虽保住了性命,但当时医疗技术水平有限,子弹没能取出,一直留在脖子处,后慢慢长成了大瘤。据方声涛之女方铿所述,方声涛最后因败血症而亡,与这颗没能取出的子弹有关。
1919年,方声涛前往上海组建福建自治会。1924年,他回到老家福建组织闽军司令部,自任总司令。随后出任福建省政府委员兼军事厅厅长、代理省政府主席。
1932年,方声涛被夺去福建省府主席之位,后退出政界,在家里吃斋念佛(一说是到福州涌泉寺出家)。1934年,方声涛因败血症病逝于上海。
1924年,《巴黎年间》将方君璧《吹笛女》刊为封面。
方家的革命志士,不唯男儿。方家女性,也以不遑多让的才华、品性书写了精彩故事。与方声涛、方声洞同期加入同盟会的方君瑛就是其中的代表。
同盟革命女杰方君瑛
方君瑛(1884-1923年),字润如。留学日本后,她的革命意志更为坚定,甚至有些激进,主张革命不能光靠宣传,必要时还应采取暴力行动。1905年,26岁的吴樾身怀炸弹,在北京正阳门东站炸伤出国“考察宪政”的五大清臣后,暗杀活动成为一时“风气”。中国同盟会也组织了一个专司“暗杀”的实行部,方君瑛因“智深勇沉可属大事”,被推为部长。
此时,黄兴还在横滨设立了一个秘密制造炸药的机关,聘请俄国人为教授,以擅长化学的喻培伦为主,进行研制。方君瑛、秋瑾、陈撷英等八名女性也加入了学习,当时她们被称为“同盟会八女杰”。
1908年始,方君瑛带领喻培伦、黄复生、黎仲实等人组成7人暗杀团,自制炸药。1909年冬,暗杀团开始行动。黄、喻、黎等回国,入京谋刺摄政王载沣,方君瑛等人留在香港作后继。但此行事败,黄复生等人被捕,方君瑛准备劫狱未成,只好潜返日本。
1911年3月,广州起义前夕,刚从日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毕业的方君瑛被派往香港建立基地,负责与广州联动。她受广州起义总指挥黄兴委派,往来于香港和桂林间,密与方声涛、耿毅等革命党人共商大举。广州起义之役,所有军械均由香港启运,大部分都装在棺材中,由方君瑛扮作孝妇,运抵广州。
广州起义当日,方君瑛与革命党人赶赴广州,才刚抵岸,听闻起义已失败。他们欲入城内不得,只好连夜乘船返港。方君瑛胞弟方声洞则在此役中壮烈牺牲。
尽管方君瑛“以未能作烈士而遗憾”,但她在革命中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同盟会老会员郑晓云先生(辛亥烈士林文的妹夫),就赞方君瑛为“同盟会女杰”,认为“同盟会女杰,人知有秋瑾而已,而不知吾闽亦有一女杰,其实行革命之力,与夫德性之美,固皆不在瑾下;而所涉历及其实学之足以用世者,视瑾且过之”。
好在黄花岗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民国成立后,方君瑛无意官场,后返福州,在福建女子师范学校担任校长。不过只待了一个学期,很快,申请了赴法留学。
方君瑛到法国后,仍十分关注祖国政局变化。1915年,她听说袁世凯将要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图谋恢复帝制时,极为愤怒,急冲冲地辍学回国,希望通过自己行动加以制止。但是当她到达上海时,中日不平等条约业已签订,使她无限愤慨。
1921年秋,方君瑛在法国波多铎大学修完数学课程,获得硕士学位,成为中国在法女留学生获得硕士学位的第一人。1922年回国时,她目睹了国内陷入军阀混战,连年兵荒马乱,人民颠沛流离,社会极其混乱的情状,将她十多年来的革命理想无情打破,悲伤至极,加上在法国时因车祸头部受伤,她常觉脑力不济。1923年6月12日,她吞服了大量麻醉品,被发现后送至医院,经
抢救无效于14日逝世,年仅39岁。
群星璀璨
除了革命志士仁人,九彩园方家在文艺、教育、科研等方面的人才同样很多。
方君璧——誉享中外的女画家
方君璧(1898-1986年),是中国二十世纪初为数不多的女性画家之一。她是第一个考入了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的中国女留学生,也是第一位中国女性画家的作品得以入选“巴黎美术展览会”,被誉为“东方杰出的女画家”。
1912年,方君璧随姐姐方君瑛到法国留学,因喜美术,后在波尔多、巴黎学画。1920年,方君璧考入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校。这是法国唯一的官方美术教育机构,最高艺术学府,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美术界影响也最为深远(在方君璧之前,只有吴法鼎、江新、陈孝岗等极少数男性中国留学生入学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油画和雕塑。之后,徐悲鸿、林风眠、颜文梁、潘玉良、刘海粟、刘开渠、吴冠中等都就读于这所学校)。
1924年,方君璧的作品《吹笛女》入选巴黎美术展览会,当时巴黎各报竞相刊登她的照片和作品。同时在巴黎求学的雕塑家、诗人李金发在1942年的文章中认为,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灿若星辰的留法艺术家中,“最有成就的是方君璧及徐悲鸿”。
1925年,方君璧回国在广东大学执教,为岭南艺术界所推重。国民政府以巨金购买她的作品,悬挂在中山纪念堂。1926年,方君璧又一次回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在校长勃纳尔的画室进修两年。
方君璧1930年回国后,在岭南画家高剑父、高奇峰兄弟那里研习绘事,开始试用中国纸笔色墨作画,探索以西洋技法融入中国意境的方法,良有创获。其画风稳健、简洁,融汇中西画技法,既有西方的热情奔放,又有东方的恬静幽深,走的是一条“借西方之笔,画东方之韵”的道路。
193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方君璧画集》,蔡元培作序,赞她既以欧洲工具与笔法,写本国风景与人物,又借欧洲写实之手腕,达中国抽象之气韵,“一种尝试,显已成功,锲而不舍,前途斐然”。
1957年,方君璧移居美国。整个五六十年代,她在东京、曼谷、华盛顿、波士顿、普林斯顿、布宜诺斯艾利斯、里约热内卢和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举办个人画展,作品广受欢迎,被许多海外美术馆收藏。
1972年,方君璧回到阔别了二十多年的祖国,受到了周总理的亲切接见。她深为新中国的建设成就和普通人的精神面貌所感动,用一百余幅作品记录了这个时代,在古稀之年达到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
此后,方君璧又四次回国,足迹遍布祖国的名山大川,留下了大量写生作品。她将一万多册珍贵私人藏书捐献给上海市图书馆,受到上海市政府表彰奖励。她还曾回故乡福州举办画展,将45幅画作全部留赠中国美协福建省分会。
正如她的次子曾仲鲁先生在2015年北京“方君璧回顾展”序言中所说:“从油画到国画,从巴黎到北京,她曾走得很远,然后,一辈子仿佛都在走着回归的路程……她的起点又成为她的终点,数十年的回归终于到达了目的。”
1984年,巴黎博物馆为她举办了“方君璧从艺六十年回顾展”,对这位在巴黎起步的东方女画家的业绩予以充分肯定。1986年,方君璧在瑞士去世。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在社会上崭露头角的女性画家微乎其微,方君璧是当时极少数之一。在“民国六大新女性画家”中——潘玉良、方君璧、关紫兰、蔡威廉、丘堤、孙多慈——方君璧名列第二。其中潘方二人为挚友,蔡威廉乃蔡元培之女,孙多慈为徐悲鸿女弟子。丘堤原名邱碧珍,福建霞浦人,中国油画艺术奠基人之一。
方石珊——一代名医
方石珊(1884-1968年),原名方擎,是方氏远房(据方佩璋《家史》记录),族内晚辈称十三叔,后因“石珊”与十三谐音,便以石珊为号(也作拾山)。纵观其一生,尤其在促进公共卫生方面终身奉献,厥功至伟。
方石珊家中仅有寡母,“靠母绣花及族中的‘孤贫粮’糊口”。他原本就读于家族私塾,但后来为了生活只得弃学去当学徒,在福州郑仲良大夫诊所兼药房工作。
他在店中勤恳工作,认真学习。他喜欢临摹福建名人郑孝胥的书法,还因此得到郑孝胥的学习资助。一日,回乡省亲的林孝恂(林徽因祖父)来访诊所主人,见这小徒弟好学善书,便约他同回杭州衙门与其公子林长民(林徽因父亲)伴读。
后来,方石珊与林长民一起生活学习,成为终生挚友;还与林长民同获得官费赴日留学,在东京千叶大学学医。其时,他想与堂兄堂姐方声洞、方声涛、方君瑛等一起参加革命,但堂兄弟以他是独子,劝其努力学习以期革命成功后报效祖国,他也就没有继续参加政治活动。
1910年,东北暴发大规模鼠疫。12月24日,伍连德肩负着扑灭鼠疫的任务,携助手林家瑞抵哈尔滨。仅仅两周后,学成归国不久、时任陆军军医学堂细菌学教授的方石珊,便率该校10名高年级学生,志愿来到哈尔滨协助伍连德博士。
在这场载入近代史册的抗疫斗争中,伍连德带领方石珊、全绍清、侯毓文等人在哈尔滨成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临时防疫处。方石珊不仅参加了扑灭疫病的全过程,而且成为1911年在奉天(今沈阳)召开的万国鼠疫研究会议的中方代表,并在会议上介绍了中国防治鼠疫的经验。
1916年,方石珊在北京开办首善医院,任院长,后任北京大学公共卫生系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讲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总干事等职。
此外,他还担任中巴友协副会长、全国科协组织部副部长、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科普卫生宣传委员会委员、中央防疫委员会研究组组长、中国红十字会北京分会副会长、北京市公共卫生顾问、北京防痨委员会副主任等多项职位,均尽心尽力,不图名利。
据其女儿方缃回忆,在动荡年代中,她父亲并未受到太大冲击,只是靠边站。但方石珊却以84岁的高龄投什刹海自杀,一代名医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更多方氏后人——延续家族文脉
家族的文脉在方氏后代中得以延续。除前文提及的方声洞之子方贤旭成为北京外交学院副教授外,方家澍这一脉的方贤齐则在科技方面卓有成就。
方贤齐高中(北师大附中)时期就与钱学森、黄学智并称为北师大附中“三杰”;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次年转入上海交大,193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
抗战时,方贤齐任粤汉铁路运输司令部电务课长(少校军衔),继而负责粤贵湘黔四省长途电话,在战火硝烟中奔波,架设抢修线路,以确保西南前线四省通讯畅通。抗战胜利后,方贤齐奉调台湾,推动了半导体工业在台湾的发展,被誉为“台湾电信产业之父”。他曾任台湾电信总局局长、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被台湾交大授予“名誉理学博士”。
在方贤旭、方贤齐同一辈中还有很多优秀的人物:陈凯的父母——陈凯父亲陈宏铎,是方孝婉(方家澍长女)与陈亨仲的三子;陈凯母亲方佩璋(方贤齐的姐姐),为方声龢(方家澍五子)与郑秀环的长女。他们分别毕业于燕京大学和北师大。
王乃樑(方声涛姐姐的儿子)是北京大学地理学教授;方立(方佩璋的弟弟),邮电部电信总局主任工程师;曾仲鲁(方君璧次子),联合国驻日内瓦机构职员;方文(方家澍子、行十一的方声渖与王德愔之女),福建幼师专科学校资深音乐教师。
《福州晚报》(2022年9月7日 、8日 A07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