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榕城 > 名镇名村
罗源县松山镇八井村
2022-09-1615:15:53来源:福州市委党史方志室


八井村,古称陈八井、陈伯井、陈拜井,位于罗源湾西部,罗源县东南部,松山镇西南部。其西部与凤山镇苏区村交界,东、南、北部分别与松山镇小获村、竹里村、吕洞村接壤。距罗源县城10千米、松山镇7千米、罗源湾经济开发区7千米。海拔75米,村域总面积7.64平方千米。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长无酷暑,冬短无严寒。多年平均气温10—19℃。年降水量1400—2000毫米,日照时数1691.1小时,无霜期280天。村三面环山,一面临小获平原。主要溪流有小获溪,矿产有高岭土。村域北部主要有常绿针叶林群落,西北部为灌木幼林群落,西部为中生禾本科草木层。野生动物类别繁多,自然环境良好。

八井村建置历史悠久。北宋时期,先建碗窑里自然村。明成化年间(1465—1487)、弘治年间(1488—1505)先后建牛洋、八井自然村。清代初期,朝廷厉行迁界令,以上乡村村民被内迁,村废。清康熙二十年(1681),以上自然村陆续恢复。民国时期建南蔗自然村。清代后期至民国时期,碗窑里自然村因多次山体滑坡,村民他迁。20世纪50年代初,南蔗自然村村民迁县城等地,全村仅留存牛洋、八井2个自然村。

牛洋和八井自然村村民原有族别未定。1956年,经国务院认定为畲族。村民与汉族交往使用普通话和汉语方言,族内交往时通行舍族语言。

村民自古重农耕,村境无不辟之士。民风诚实厚道,族人和睦相处,互谦互助,互帮互济。

八井为罗源县革命老区村之一。1932年,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派人到村宣传中国共产党主张,发动群众参加革命。1933年建立游击队,配合连(江)罗(源)游击队打击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反动民团。1934年成立八井村苏维埃政府,开展抗租、抗税、抗粮、抗债、抗捐等“五抗”和“打土豪、分田地”斗争。1948年在碗窑里成立中共连(江)罗(源)边区工委。1949年成立中共连(江)罗(源)地区工委八井支部,并成立贫农团等群众组织,领导村民开展抗丁、抗粮、抗租斗争,组织村民开展拥军支前,配合连(江)罗(源)工委侦察敌情,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解放罗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八井村经济发展缓慢,村域基础设施落后,村民生活贫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村民分得土地、山场,生产积极性得到调动,经济不断发展。水、电、路、邮政、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得到加强。1979年起,实行改革开放,农业生产结构得到调整,在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多种经营,形成以食用菌、烤烟、蔬菜和建筑、运输等为主的支柱产业,村域经济快速增长,绝大部分村民实现脱贫。2016年起继续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水果、西瓜、西红柿、药材种植,牛、羊、禽、蜜蜂养殖以及餐饮、民宿等旅游业,村民在脱贫的基础上向小康迈进。202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14350元,比1995年的8100元增长43.55%。随着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村容村貌继续得到改善,更加宜居宜业。

八井村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积累起一套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明末清初开始享誉罗源畲汉乡村,并向闽东及浙江南部畲族地区传播。八井畲医治疗疾病以地产青草药为主,在内服的同时,配合“放”“刮”“抓”“拔”“扣”“吸”以及“食”等治疗方法,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成为中华医药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八井村的畲医畲药得到挖掘、继承和推广。2006年,八井村畲医畲药被列为罗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7年先后被列为福州市、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六神经络骨通药制作工艺被列为全国第二批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全村有5人分别被确定为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畲医畲药代表性传承人。

八井村为“八井拳”的发源地。“八井拳”起源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清道光年间(1821—1850)已形成龙桩、虎桩、五虎、十八罗汉等基本套路,并随雷氏族人外迁逐步传到闽东及浙江南部畲族乡村。清末,八井拳吸收其他拳种的一些动作,揉龙桩、虎桩的基本动作为半龙虎桩套路,成为八井拳中最基本、最普及的套路。“八井拳”既有中国南拳刚健有力、凶猛迅速的特点,又有完整的攻防套路而别具风格,深受村民喜欢,习武人颇为普遍。农闲时全村男女皆参练,并组织武术代表队参加县、市、省及全国性表演和比赛。2006年“八井拳”先后被列入罗源县和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07年,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由“八井拳”派生的还有棍术,即齐眉棍,男女村民皆有练习,较为普遍。

八井村民男女老少喜爱山歌,山歌种类有历史、小说、劳动、情歌、时令、地名、风俗、杂歌。山歌多为村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创作,随编随唱,并通过流传锤炼加工。八井山歌讲究畲语押韵,唱时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歌词较多采取比兴、比喻、排比等方法,寓意深刻、生动活泼。八井山歌歌唱时采用“平讲调”(又称平调)和罗源调(又称罗连调),以罗源调为主。其曲调固定不变,速度平缓,音程有较太起伏,每两句为一个乐段,循环反复,清晰动听,别具一格。村民歌唱多用假嗓,其声音较尖,传播远,歌唱时也较省力。八井村民有以歌待客之俗,凡村里来客,主人便聚众与客人通宵达旦对歌,借此沟通情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八井村多在“三月三”等节日举办歌会,使之得以保护和流传。

八井村民图腾崇拜之风浓郁,自古奉盘瓠为祖先,村民中流传有盘瓠的故事,按故事内容绘有《祖图》,置有祖杖。此外,村民还崇拜山、水、风、雨等自然神和白马尊王、土地公、陈靖姑、陈六公、田元帅、五显大帝等其他神灵。宗教信仰以道教为主,信佛者罕见。村俗中禁忌颇多,可分语言、行为、方位三大类,村民婚俗原有族内同姓不婚和与汉人不联姻规定,但随着社会发展,文化水平提高和科学知识普及,此规定逐渐摒弃。

八井村村民,历史上为开发碗窑里、牛洋、八井等地作出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八井村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艰苦奋斗,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发展,贫困面貌得到改变。

(来源:《八井村志》)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