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榕城 > 名镇名村
长乐区梅花镇
2022-09-1616:18:58来源:福州市委党史方志室

梅花镇隶属于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地处闽江口南岸的江海交汇处。东临台湾海峡,西接文岭镇,南靠福州新区滨海新城,北与琅岐岛隔江相对,镇域面积5.8平方千米(陆地面积)。区位交通便捷,陆路距福州市区58千米,水路距福州市区63千米,距长乐城区26千米,距福州长乐国际机场15千米。滨江滨海快速干道紧沿镇区北部海边,省道峡梅公路直贯镇区并与201省道相连接。

唐代,梅花因境内多植梅树,故称“梅花坊”。宋时改称芳桂乡新开里。元时改称二十四都,统六图。明洪武年间(1368—1398)建城后称梅花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并为五图。清道光年间并为四图。1928—1958年,先后设置或更名为“梅花村”“梅花联保”“梅花镇”,曾分别隶属于长乐第三区、第六区管辖,也曾设立为“长乐第九区”。1958年6月,设立梅花渔业大队,划归金峰公社管辖。1961年,由金峰公社析出,成立梅花公社。1979年1月,梅花公社析出文岭公社(现文岭镇)后,梅花公社下辖梅花镇总支的七个分支。1984年9月,梅花公社改称梅花镇,下辖的六个分支改为6个大队。1994年,梅花六个大队又改为六个村委会。2015年6月,梅花镇建制不变,梅新村保留行政村建制,其他五个村委会改为社区管委会。至2019年,全镇共有6个村(居),共含55个村(居)民小组。全镇总户数5158户,总人口15159人。

千年梅花岁月悠长,1200多年的丰富历史发展痕迹和浓郁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出了风淳如醴、包容会通的人文气息和丰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梅花与众不同的戍边文化、海洋文化及和羹文化的特征和品格。

滨海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梅花海防要塞、军事重镇的历史地位。从宋元到明清,历代在梅花都设有官方机构,筑建各类沿海防卫设施并派兵镇守。以古城为依托,筑就海涯屏藩,以军民同心守海疆,谱写了戍边历史的篇章。明清时期抵御倭寇、歼灭海盗、抗击外侮,近现代镇守海疆、军民联合、实战化军演等诸多史实,都彰显了“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守疆气概,铸就了梅花极具特色的“戍边文化”。

梅花渔业生产历史悠久,是闽东沿海著名渔区,是闽江口江海往来的重要渔港。千百年来,梅花乡民借依山傍海之势,辟港通津,以海为田、操舟为业、耕海牧渔,向海而生。六百余年前,梅花渔民就始创了定置网生产形式。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不断制定完善各类渔具制作标准及海上生产的操作程序,建立了从生产到加工整个体系的职能分工。为此延续了梅花数百年的经济命脉,充分体现了梅花先辈的智慧结晶。如今梅花渔业生产形式不断发展,生产工具不断提升,捕捞区域不断拓展。梅花镇建成海洋捕捞、滩涂养殖、水产加工销售等一体化的现代化渔业生产体系,荣膺福建省十大渔业重镇之一。这些充分体现了梅花积淀深厚的“海洋文化”。

千百年来,迁入梅花的先民和古城历代进驻的守边兵员等融汇、聚居在梅花,世代繁衍生息。通过长期磨合、流传文化、影响后世,促进了文明演进、观念嬗递。到清道光七年(1827),梅花各姓尊长集议订立“乡约二十二条”,成为梅花崇文厚德、共和典立的精神支柱。梅花虽是一个多姓氏杂居的古镇,现今仅有万余人口,却有百余姓氏。大家和谐睦居、生生不息,从而孕育出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的“和羹文化”。

梅花历史悠远,文化积淀厚重,名胜古迹渊集。己知从有记载以来的各类古迹遗址有20余处,现存及重修的寺庙宫堂、祠阁馆舍、朱门大院、粉墙黛瓦、塔亭楼阁等古建筑有30余处。赋予了梅花自然灵气和厚重的历史感。其中有为抗倭而筑的明代“梅花古城”,她不但体现六百余年的岁月痕迹,并成为梅花抗倭历史的有力见证。有为缅怀多谋善勇的抗倭英雄林位将军而敬雕其木像奉祀的梅花“林位宫”;有明万历皇帝降旨敕建的见证中外友好往来交流历史的“蔡夫人庙”;有清朝梅花乡贤倡导订立文明乡约二十二条的“乡约所”等四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古迹遗址不仅是梅花多元文化形成的历史文脉,更是民众雅俗共赏、人心向善、见贤思齐的文化心理体现。它们以自己的无声之言为后来者讲述着梅花千年文明的发展。

梅花文脉鼎盛,古往今来引得不少高官显宦、名流才俊在此驻足。宋乾道二年(1166),兵部尚书林采游览梅花尖峰山(今将军山)留下“龙东石”巨幅崖刻;明永乐十年(1412)郑和下西洋舟师经过梅花港时,驻舟登岸赴梅花天后宫祭拜妈祖娘娘;1933年,海军元老萨镇冰为梅花乡贤林杏林兄弟题写“桃源村”门额;1943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为梅江林氏宗祠题写“十德堂”匾额。明清以来,许多骚人鸿儒为梅花写下诸多诗词歌赋,从不同角度刻画了梅花的灵气神韵和神奇热土,并传诵至今。

文化植根乡士,乡土哺育文化。梅花历来重教兴学、文风鼎盛、书香盈巷,从明崇祯的“文昌阁”、清嘉庆的“朱子祠”、清道光的“和羹书院”到民国时期的“若性小学”形成了私塾、书院、官学等多种教育体系,为传扬教育、传授知识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世代相承的文教之风成了梅花探寻文化的血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梅花教育事业延续悠久的文风和深厚的文脉,更加繁荣昌盛。教学的环境与条件日臻完备,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梅花中、小学先后获得“福建省农村示范学校”“福州市文明学校”“福州市教育先进单位”“福州市农村示范学校”等四十余项表彰。

一个多世纪以来,梅花莘莘学子乐读,菁菁人才辈出,并一路闪烁出能人才俊的熠熠光华。清末民国期间,仅有几千人口的梅花小镇,先后有五人赴法、日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相继诞生了一批杰出人才。有的成为糖尿病学的专家,有的为后世留下颇有影响的文献著作,有的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等。现今,己知获评各行业高级职称的专业人才有近九十名。

自古以来梅花人民勤劳智慧、心灵手巧,民间技艺代有传人。带有梅花因子的梅花儿女以乡愁为纽带,着力维护和利用好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古技艺的文明瑰宝永续弥新。至今仍保留的古技艺诸如:数十种适应本地主要产业的独特铁艺工具,各类渔网及用线复杂并规范的编纺技术,体现梅花风俗习惯和传统特色的刺绣技艺,古法制作适应梅花历代渔民海上作业防风避雨特殊的穿戴衣帽,以及模仿制作旧时定置网作业独特构造的渔船模型等都给后人留下极具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梅花的乡土文化是一代代梅花人智慧与劳动的结晶,是梅花文脉能够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源泉。进入21世纪,梅花镇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及平安幸福指数持续上升。梅花镇多次获得“福州市文明乡镇”称号。2015年,获评“福州平安先进乡镇”称号。2019年6月,梅花镇获得“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称号,同年10月又入选“福建乡村振兴特色乡镇”。此外还曾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福建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等称号。

梅开百花先,梅馨可自远。史册载沧桑,数典展宏图。抚今追昔,展望未来,梅花人民怀着希望、系着梦想,不屈不挠、开拓进取,共同缔造梅花的故土春华和人文秋实。

(来源:《梅花镇志》)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