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地情研究
从叶向高墨宝看新城王氏望族
2022-10-0908:42:26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林秋明

20221009_A06_01_35.jpg

叶向高书法《处士王公传》。

  一

  日前,笔者有幸见到福清籍明朝宰相叶向高的书法《处士王公传》。此乃叶向高已现世的作品中尺寸最大的一幅,2009年市场估价为2万元至3万元,在当年上海道明春季拍卖会上,以16.24万元成交。该作品为洒金笺册页,26厘米×13厘米×18折。此作由叶向高撰文并书写,文风老辣,笔走龙蛇,不但是一篇名作,也是一幅精品墨宝。全文如下:

  今宇内推名家则新城之王。王氏自北海迁及今仅数世耳,而冠盖蝉联。颍川基之太仆,拓之司徒,中丞父子益光大之,词苑中台藩臬,曹署错起代兴,何昭灿也。岂其先有达人阴德厚乎。

  余顷获交中丞公论其家世,乃知王氏之大非偶尔矣。盖中丞有高祖讳伍,以布衣行义,乡人德之。布衣公父讳贵,居北海初家庄,适元末白马军作乱,贵公阻击之,杀一贼,度竟不能抗,乃避居新城。新城之有王氏,自贵公始也。贵公五子,公其最少者,亦最醇谨,事父母诸兄皆得其欢心,尤好施予,岁时勤力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赈乡里之贫乏者。

  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公时作糜哺饿者,诸饿者以次坐户下受糜。纺其笠于槐,累累如也。乡人呼公曰“王菩萨”,而称其家曰“大槐王氏”。语具钱令尹记中岁旦,公礼神盗撤屋椽,公念此何时也,而甘行窃非饥寒逼迫不至此,遂自撤其椽,手二布与之。

  一夕,贫生某窥公寝且穴壁,公从灯下望见之,曰:“某君耶何至此?”遗粟数斗,竟隐其姓名。公一日出游得遗金,欲还之,卒无主名,乃尽以籴粟。会岁饥,公发粟遍给饿者,所全活甚众。凡公所为德甚多,然绝口不欲言,即子姓无□者,独乡里长老诵说其一二如此耳。有被酒者过城隍庙侮神,忽身举去地,若悬困苦甚,呼号于众,言其故。众为祷不解则曰:“若无为,须‘王菩萨’乃可耳。”众共请公,公谦让。神诞若乎,乃公何当焉。众请益坚,公不得已为一往。祷辞未毕,酒人已无恙矣,匍匐泣谢:“微公,我何逃于神罚。”公曰:“此神德也,谁敢贪之。”人以是愈益敬公,闾里少年闻其事,相劝励为善,曰:“曷不自力学‘王菩萨’,以取敬于神。”事载邑乘中,识者自是卜公后之必大矣。

  公娶丘氏,生六子,次麟,以文学为颍川王傅,故称“颍川公”。颍川公八子,其最显者为太仆重光,以贵州参议没于王事,赠太仆少卿。太仆公六子,最显者为司徒之垣。司徒公三子,最显者为中丞象乾。司徒兄弟则有为部郎、宪长、郡丞,中丞兄弟则有为方伯、御史、冏丞、翰林检讨。

  邑令孝廉详具山阴王相国所为太仆公碑中,太仆复有兄耿光,为马湖经历子之都,举乙未进士,皆忠孝相绳,不独以名位著。云史氏曰:世称布衣行义、祚胤蕃昌,则燕山之窦,然窦自一传而后,鲜有著者,王文正父子著久矣,乃三槐之植,斤斤然操左券而责于天,犹之乎有市心矣。公以一编氓为德于人所不知,神阐其幽,犹引避不居,同伯休之逃名,陋冯暖之市义,此其心岂敢有一毫,以后嗣徼福哉,愈引愈昌,帝所命也。太仆以死勤事,施及孙子,毋替作求,世臣之烈,于兹灿然矣。论世者谓北海之王肇自虞氏。神明之裔,代必有兴。亶其然乎!

  落款是:“赐进士出身、嘉议大夫、南京礼部右侍郎、前左春坊左庶子、谕德兼翰林院侍讲侍读、文华殿侍班官,福唐叶向高顿首撰并书。”印鉴为“叶向高印”“宗伯之章”。

  该作品有鉴藏印“梁章钜印”“章钜”“茝林”,说明它曾被梁章钜收藏。梁章钜(1775-1849年),字闳中,又字茝林,号茝邻,晚号退庵,祖籍长乐,生于福州;曾任江苏布政使、甘肃布政使、广西巡抚、江苏巡抚等职,积极配合林则徐严禁鸦片,是坚定的抗英禁烟派人物,也是第一个向朝廷提出以“收香港为首务”的督抚。他一生共著诗文近70种,在楹联创作、研究方面的贡献颇丰,乃楹联学的开山之祖。梁章钜亦工书法,收藏甚富。

  二

  叶向高作品中所说的新城王氏家族,发祥地属今山东省桓台县新城镇,现被列为中国百家历史文化名镇,新城王家被列为山东省历史文化世家二十八家之一。

  从文中可知,王氏有一人叫王贵,其第五子王伍因杀人,避居新城,为新城王氏始祖,被人称作“布衣公”“王菩萨”。王氏自王贵起,“开创家业”,渐成望族。

  王伍的长子王麟,是新城王氏家族中一位极为关键的人物。明成化七年(1471年)贡生,曾任永平训导、鹿邑教谕、颍川教授。他是新城王氏家族中第一个通过读书步入仕途的人,开启了新城王氏读书仕进之路。

  王麟有一子叫王重光,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官至户部员外郎,是新城王氏家族的第四代,也是清代著名兄弟诗人王士禛、王士禄的高祖。王重光有八个儿子,除两个早夭外,其余多成就功名:王之翰,邑庠生,补国子监生,累封礼部郎中,赠河南按察司副使;王之垣,王士禛的曾祖,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官至户部左侍郎;王之辅,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举人,官至户部员外郎;王之城,恩贡生,历官温州府、淮安府同知;王之猷,明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历官浙江按察使,淮阳兵备道;王之栋,贡生,任高阳县知县;侄子王之都,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官至开封知府。

  王之垣生三子,其中一子王象乾,字子廓,号霁宇,也就是请叶向高撰写该文并留下墨宝的那位“中丞公”。王象乾(1546-1630年),明隆庆五年(1571年)考中进士,授闻喜知县,迁兵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出为保定知府,迁河南副使,仕至兵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加少师兼太子太师。他是明代政治家、军事家,也是王氏家族中居官最高、战功最卓著的一位官员。在明代属六朝元老,居功至伟。另一子王象晋,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官至浙江参政。

  王之垣有多名侄子及侄孙都考中进士。侄子中,王象坤,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历浙江右布政使、山西左布政使;王象蒙,明万历八年(1580年)进士,历江西道监察御史、光禄寺少卿;王象节,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翰林院检讨;王象斗,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历户部四川司主事;王象恒,明万历二十三年(1592年)进士,历右佥都御史、巡抚;王象春,明万历三十八年(1607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王象云,明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侄孙王与胤,明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历庶吉士、湖广道御史、光禄寺署正。

  自王重光起至清末近400年,考中进士者30人、举人52人。官至一至三品高级官员13人,赠至三品以上9人;官至四品、五品中上层官员54人,赠至五品以上者11人;官至六品、七品中下层官员139人,赠至七品以上者11人;官至八品、九品低级官员198人。在明代新城72座牌坊中,仅王家就有20多座。

  如此显赫的家族,难怪叶向高接到王象乾的嘱托后,爽快地撰写了这篇大作,并留下了珍宝。这也说明王象乾作为叶向高的部属,其家族成员与叶向高的关系非同一般。

  查《苍霞草全集》可知,叶向高有《答王霁宇》《又答王霁宇》《与王霁宇》共计38篇,另有《元夕寄寿王霁宇开府》《少傅霁宇王公一品奏绩序》《少师象云韩公一品奏绩序》。其中,《元夕寄寿王霁宇开府》曰:“问年开府强半百,出入两朝头未白。遥怜胜日忆悬孤,又是天人散花夕。兹夕不夜开军城,塞云卷尽关月明。落梅几处闻羌笛,细柳千屯列汉营。名王舞罢进酥酪,星漏依微动深酌。春镫暖射红氍毹,紫酒香浮银凿落。海岱精灵社稷身,磊磊当世神仙人。河清会逢五百运,桃开动数三千春,驻世还丹岂无术,捧日补天事未卑。”诗中道出两人的深情厚谊,希望王象乾牢记“捧日补天”的神圣职责,继续保卫大明边疆。

  《福州晚报》(2022年10月9日 A06版 闽海神州)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