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情怀是将人民群众放在首要位置并将察民情、听民声、知民意、解民忧、暖民心付诸实践的思想情怀。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严以用权,当好人民公仆;深入群众,与人民心贴心;解忧排难,为人民谋福祉;建章立制,保障人民利益;超前谋划,让人民得实惠。这一系列实践蕴含人民领袖纯朴而温暖、博大而深沉、悠长而隽永的人民情怀。
严以用权,当好人民公仆
习近平同志深知人民情怀的根本支撑是当好人民公仆,坚持做到敬畏手中的权力、敬畏党纪国法、敬畏公仆之位。
敬畏手中权力,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敬畏手中的权力,要求领导干部做到为民用权、为民谋利。
敬畏党纪国法,做到立身正直、清白清廉。“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习近平同志总是以自己的身率亲行,展示人民领袖的风范,处处体现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工作作风。同时,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学法、知法、守法,讲规矩、守纪律,不能有特权思想。在他的关心和指导下,福州市于1991年6月15日举办了党风廉政展览会,展示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的成果,对党员干部起到积极的预防和良好的警示教育作用。
敬畏公仆之位,做到尽职尽责、担当有为。习近平同志要求每一名党的领导干部务必摆正自己躬身做“仆人”的位置,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常照群众这面镜子,多比群众这把尺子。一要向先进典型和人民群众学习。习近平同志于1990年7月16日在《福州晚报》上发表了《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要求党员干部学习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虚心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二要敢于担当。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推动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总公司成为福州首个“试水”股份制改革的国有企业,拉开福州乃至全省国企改革的序幕;提出“以侨引侨、以侨引台、以侨引外”等招商引资思路,为培育壮大汽车、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打下坚实基础。
深入群众,与人民心贴心
心里装着人民,时刻想着人民,讲话贴近人民,工作依靠人民,奋斗为了人民,是习近平同志亲民情怀的真实写照。
在情感上,心系人民,热爱人民。“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习近平同志心中有百姓,脚下沾泥土,心之所系,行之所至。习近平同志提出:“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刚到福州工作,习近平同志就带头深入基层开展调研,了解市情、县情、乡情、村情。
在语言上,平“语”近人,谦和可亲。习近平同志常用最真切的大实话与群众话家常,既加深与群众的鱼水深情,又赢得广大群众的敬爱。针对“有少数干部不会同群众说话,在群众面前处于失语状态”,习近平同志指出,“不会说话是表象,本质还是严重疏离群众”。在与下属聊天时,习近平同志亲切地说“你比我大11岁,我得叫你老林”,温暖了人心;在检查市场供应情况时,习近平同志说“咱们福州市的老百姓过年吃年夜饭的时候,家家都要准备一碗‘太平燕’,主要食材就是猪肉和鸭蛋。你们保证充足的供应,就是‘保太平’”,一句“咱们福州市的老百姓”,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在行动上,平易近人,亲近人民。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关心下属,每年都会把市委班子成员的家属请来座谈、聊天。整个班子在他的带领下非常团结,就像一个大家庭,彼此结下深厚的同志友谊。
排忧解难,为人民谋福祉
习近平同志忧人民之所忧、想人民之所想,全部实践活动都聚焦人民的福祉。
积极推动旧城改造。旧改前福州被称为“纸褙福州城”,百姓的居住条件较差。习近平同志到福州工作后,深入街头巷尾、市民家中,了解群众住房情况,多次与城建部门开会探讨,大力实施“安居工程”“广厦工程”“造福工程”,改造后的住宅功能齐全,群众居住条件大大改善。
关心基层群众和弱势群体。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多次到平潭、永泰等贫困县调研。在平潭,他强调要从思想根源上解决平潭的发展问题,还提出要重视和利用平潭的独特优势,平潭现已发展为国家级综合实验区;在永泰,针对山区地大、林多、温泉丰富的特点,提出“咬定青山不放松”,将旅游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经过多年努力,永泰县被列为全国首批“天然氧吧县”,永泰大湖森林小镇入选全国首批森林小镇建设试点。
持之以恒为民办实事。习近平同志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心上,在福州工作期间,推动市委、市政府每年为群众办20件实事,件件都抓在民生上、抓在老百姓的困难诉求上、抓在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上。
建章立制,保障人民利益
习近平同志指出,“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建立调查研究常态化制度。习近平同志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习近平同志提出,要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带领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走出机关大院开展调查研究,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情于民,将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解决了一系列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建立严格规范的监督机制。为提高办事效率,防止工作虎头蛇尾、搞形式主义,习近平同志在1991年底召开的市委机关会议上提出,“马上就办”的关键,是要抓好督查工作,只有督促检查,才能真抓实干,否则就是“稻草人”。为做好督查工作,习近平同志亲自抓市委重大事项的督查落实,并建立起三项督查制度:一是下基层调研督查制度,要求市县两级党政领导,每年至少有1/3的时间深入基层调研;二是分工督查制度,对谁负责什么进行制表立项,督查到底;三是定期督查制度,要求相关部门每季度对重要部署、重大项目进行一次检查。
超前谋划,让人民得实惠
习近平同志坚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让人民真正得实惠。
真抓实干,打造高效惠民的服务型政府。习近平同志对制度问题有很多思考,提出把为群众办事置于优先位置。针对1991年1月14日《福州晚报》上一篇“福州需要一本市民办事指南”的报道,习近平同志马上组织市委政研室等部门的同志研究市民办事的各种流程和难点,在50个小时之内就编写了一份《福州办事指南》,并且第一时间在报纸上发布消息,以向群众反馈。接下来,习近平同志召开市委工作会并作讲话,要求机关干部对群众的诉求给予充分重视,讲求工作实效,少说空话,狠抓落实。
主持编制“3820”战略工程,为福州擘画跨世纪发展蓝图。1992年,习近平同志主持编制了《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科学谋划了福州未来3年、8年、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布局、重点等,为福州市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习近平同志对文化遗产保护及其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思考,高屋建瓴。20世纪90年代,位于三坊七巷的林觉民故居面临被拆除的危险。习近平同志得知后,马上召开现场办公会,当场决定保护下来、进行修缮。会上,习近平同志的一番话振聋发聩,他说:“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要在我们的手里,把全市的文物保护、修复、利用搞好,不仅不能让它们受到破坏,而且还要让它更加增辉添彩,传给后代。”在习近平同志推动下,福州市建立了文物保护“四个一”机制,即一个局、一个队、一颗印、一百万元,在全国率先成立市级文物管理局,建立考古队,要求城建项目立项需加盖市文管会印章,决定市财政每年拨款100万元作为文物修缮经费并逐年增加。此后,福州制定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修复了闽王祠、华林寺、琉球馆等古厝遗迹,历史文脉、古城风貌与城市记忆得以更好地留存延续。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深厚的人民情怀,深深地渗透于立足福州实际、着眼长远发展、统筹协调各方的思想和行动,福州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始终体现深厚的人民情怀,坚持人民至上,为推动福州经济社会发展留下许多宝贵经验,这些都是福州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
[作者单位: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本文系福州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21年度一般项目“习近平在福州工作时期的人民情怀实践研究”(2021C16)的研究成果]
《福州日报》(2022年10月20日 007版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