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榕城 > 文化遗产
文物|多方奇特古砚 见证文化发展
2022-11-0109:57:48来源:福州晚报

□闽都文化-“榕博探秘·镇馆之宝”系列之21

多方奇特古砚 见证文化发展

1669255260355914.png

唐代青釉三足砚、青釉五足砚和凤形陶砚。

  自古以来,砚为“文房四宝”之首,乃历代文人学子的亲密伙伴。福州市博物馆珍藏着多个值得仔细观赏的砚台,包括名家张廷济做砚铭的砚台以及唐代、清代的多个砚台。本期“榕博探秘·镇馆之宝”,省艺术研究院一级作家傅翔带我们走近这些砚台。他执着研究砚台30余年,对于砚台有着独特的理解与思考。

  砚寄寓文人高士的才华与品性

  “砚台就像是一个无言的证人,展开的正是学子的寒窗之苦,文人的孤独寂寞。也正是因此,砚才寄寓了许多文人高士的才华与品性。”傅翔说,约30年前,他还是一所中学的语文老师,偶然萌生了研究砚台的想法,之后一发不可收。“砚,集书法、绘画、雕刻诸艺术为一体,特有的色调和造型,加之浑然天工的巧琢,以其庄重与风雅,成为文房四宝之首。文人学子在案头陈放一砚,在书写作画时一边慢慢地研磨,细品墨行于砚上的乐趣,一面细细玩味毛笔舔于砚面的滑润,似乎可以得到无限的创作灵感。历代佳砚,以其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质地、不同的种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构成了一部丰富多彩的中国砚史。”

  根据傅翔研究,砚的起源甚早,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后期。由于彩陶文化的出现,当时给陶器上色时要用可研磨颜料的研磨器,那便是最早的砚。大约在西汉中期,砚开始从实用的工具脱胎出来,演化为一种带装饰性的工艺品。魏晋南北朝,瓷业渐兴发展,瓷砚大量出现。此时多为青瓷砚,以瓷土为胎,施青釉,砚堂无釉,造型仍多为圆形带足。砚面的四周出现了高起的“护堤”,砚心最初多为平坦,后来渐渐发展为从砚心向四周慢坡隆起。这也是后来唐代辟雍砚的形式。汉、魏晋和南北朝的砚除了平石黛板外,造型上有圆形三足、方形四足。这种造型不仅因为受到其他器物造型的影响,而且也与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有关。

  隋唐时期,制砚的工艺有了相应的发展。特别是唐代,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加上书法艺术的飞速发展,文房用具也随之应运而兴。唐代石质砚材也有突出的发展,各地出现了不少独具特色的砚材,如山东青州的红丝砚、广东端州的端砚、安徽歙州的歙砚等。这些优质砚材自唐代问世起,历经千年而不衰,至今仍有巨大的生命力。端砚、歙砚相继出现,红丝砚和澄泥砚也接踵而至,从而诞生了我国最早的四大名砚。遗憾的是,尽管四大名砚在唐代先后行世,但从出土的唐砚来看,大多数还是陶砚与青石砚,四大名砚极为罕见。

  在宋代,不仅各种优质石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而且澄泥砚的制作也愈加成熟。更为重要的是,有关砚石的质地、砚的品式、雕工等的专业研究著作纷纷问世,如米芾的《砚史》、高似孙的《砚笺》、苏易简的《砚谱》、唐积的《歙州砚谱》等。这说明了宋代文人学者对砚的推崇与重视,也说明

  了砚在宋代的空前发展。元代制砚基本上延续宋代风格,但更显粗犷拙朴。

  明清砚雕艺术日渐繁荣

  明清时期是砚成为一种工艺美术品的重要历史阶段。明代砚雕端庄厚重,大件作品较多,实用性突出,纹饰或简洁拙朴,或优雅精致,线条洗练,格外大气沉郁。到了清代,厚重大砚已不多见,所表现的内容亦渐趋广泛,世间万物无所不包。砚台的形制也一改前代的单纯实用,而按纹饰的要求而定,雕刻手法纤细工巧,从古朴走向豪华,从简单趋向繁缛,越到后期越甚,极尽雕镂之能事。砚的实用性,完全被艺术性、欣赏性、陈设性所取代,达到材美工巧的追求境界。此时的砚雕大都精细繁缛,华美无比,构图巧妙,内容广泛,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云霞日月、山川景物、历史典故、金石碑刻、名家书法等无所不包。此时还形成了北京、广东、安徽、江苏、浙江等砚雕中心,形成了各种流派,并出现了众多的琢砚名家。当然,与宫廷砚雕的精细繁缛相比,民间砚雕相对质朴与实用,有明代的遗风。

  明清砚雕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也促成了藏砚之风的盛行,一批著名的藏砚家与鉴赏家纷纷涌现。他们以收藏各种砚质、砚品、砚式与砚铭的砚为嗜好,贮砚盈屋,摩挲拂拭,百观不厌,自以为乐。如宋代的米芾、苏东坡,清代的黄莘田、高兆、高凤翰、翁方纲、纪晓岚、阮元、张廷济、端方、张之洞、沈石友等。关于他们的藏砚故事就极为生动与丰富,令人过目难忘。

  福州市博物馆藏有多方古砚

1669255281804781.png

清代“万岁瓦当”瓦当砚。

1669255290497334.png

张廷济刻款端砚。

  福州市博物馆藏有多方古砚,如张廷济刻款端砚,唐代的青釉三足砚、青釉五足砚和凤型陶砚,以及清代“万岁瓦当”瓦当砚。

  张廷济刻款端砚:

  明清时期,赏砚之风盛行。特别是清代,当时金石书法名家辈出,他们中不少人自己动手作铭,自己书写并篆刻。他们反复推敲,精心设计。铭面构图,因形而异;行草隶篆,因砚而择。同时,刀法娴熟,干净利落,既有笔意又有刀法,使砚铭达到了一种极高的艺术境界。张廷济是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书法家,工诗词,精金石考据之学,也是著名的收藏家、鉴赏家,他所作的砚铭自然就非同一般。

  张廷济刻款端砚左下角有残缺。他明知这款砚台有残缺还特意选用。估计是他觉得这款砚台有残缺之美吧。此砚石质细嫩,做工精良,至少早于铭文所说的清代道光时期。因石材难得,虽有折损,主人亦倍加珍惜,铭以传世。

  唐代青釉三足砚、青釉五足砚和凤形陶砚:

  这一时期,砚的造型由单纯的圆形三足式,出现了圈足、多足、箕形、龟形、辟雍砚等。从造型看,唐代的砚还是以实用为主,纹饰雕刻还略显简单。这些古砚虽然出自南方偏远的福建,做工略显粗糙,但朴素自然,线条流畅,体现了唐代的典型风格。

  清代“万岁瓦当”瓦当砚:

  因为独特的审美和收藏价值,唐宋以来,瓦当就引起了好古者的重视。在唐宋文献中记载有当时人用瓦当做成砚台使用。清代随着金石学的兴盛,瓦当收藏之风大盛。在清代,瓦当砚已经成为砚台的重要分支,其中,又以文字瓦当砚、铜雀台瓦砚、汉魏铭文砖砚最负盛名。砖瓦砚既是古玩,又是实用的文具,深受历代文人雅士的喜爱。

  □专家品宝

  砚承载的是一个个大写的人

  ■特邀专家:省艺术研究院一级作家 傅翔

  砚的历史各书皆有记载,毋需饶舌,我想说明的是砚之品格。佳砚皆为石质,坚固耐用,或紫或黑,历代文人都极尽喜爱赞美,亦赋予它人格的无穷魅力。或咏物抒情,或借物咏怀,或引为同道知己,或相伴而眠。一方方小小的砚,承载正是一个个大写的人。在它背后,正是一个个可歌可泣的人生,是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传奇。从“米颠”到苏子,从岳飞到包拯,一方方砚的传奇已经足以让人感慨,更何谈砚之清洁,砚之孤傲?读砚,便是读砚背后藏着的人生与传奇;读砚,便是读砚身上折射出来的沧桑与岁月。

  市博收藏的这些砚台品类丰富,时代特征明显,也比较精美,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虽然还不能覆盖所有的古砚品类,也不足以代表古砚的“高、精、尖”收藏,但对于福州市博物馆而言,它们的存在是很了不起的,也极大地提升了一个地方博物馆的文化价值与历史分量。

  (记者 陈坚 林双伟)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