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时政要闻
侯官文化的历史回响
2022-11-2508:58:14来源:福建日报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上,偏处东南一隅的福建侯官诞生了一群引领时代的杰出人物,如“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中国船政之父”沈葆桢、中国近代“西学第一人”严复、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林旭、辛亥广州起义烈士林觉民和方声洞,等等。他们心系家国、胸怀天下,开眼观变、力挽神州,成为近代中国政治、军事、文化以及科技领域的命世英杰、风云人物,如璀璨群星照亮近代中国的天空。

“人以地名,地以人传。”在中国文化漫长的发展进程中,某些历史关头往往会集中出现一批与地域相关的重要人物。对于此种现象,人们常常聚焦人物的出生之地,探析群体的产生背景,以标志性的地名来指称独特的文化,形成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现象,如以魏源、曾国藩、左宗棠等为代表的“湖湘文化”,以张謇、蔡元培、鲁迅等为代表的“江浙文化”。自晚清以来,林则徐、沈葆桢、严复等响当当的闽籍代表性人物,在他们的文集中均自署籍贯“侯官”,彰显出浓浓的爱乡之情。

灿若星辰的近代侯官精英群体,既映现出侯官文化的精神特质,也铸就了型塑现代品格、回应时代之问的侯官文化辉煌。这就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使得我们要从被称作“侯官风流”的历史现象中来聚焦侯官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多年,重视挖掘、使用历史文化资源。他在2021年3月来闽考察期间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我们大力弘扬作为八闽文化重要组成的侯官文化,就是要追问研究者所感叹的中国近代史上这一独特现象,以近代侯官人士为线,深入造就人物群体的文化土壤,看其如何“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在深度挖掘侯官文化的历史源流、深刻把握侯官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深入践行侯官文化的当代价值中,汲取精华、以文化人,以历史传统为基础,以现代视野为观照,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福建篇章中接续文脉、开创未来。

一、自然人文造就侯官文化

“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侯官中的“侯”本作“候”, 以汉代军制为地名。历史上的侯官,建置屡有变革。秦时归闽中郡管辖,汉初始设冶县,东汉改名“侯官县”。著名民间故事田螺姑娘中“恭谨自守”的少年谢端就由其出处《搜神后记》直指为东晋时“侯官人”。此后期间区划拆分并合、名称变动沿革,唐武德六年(623)复置该县,治所立于闽江之畔,与荆溪相对,后县治迁入福州城内,自唐时成为福州治所、“八闽首邑”,虽然历史沿革不断,地域或大或小,但侯官之称,历经千年,弦歌不辍。曾几何时,侯官成为福州的代名词。

侯官文化以地得名,“侯官”既是这一文化标记的符号,更是这一文化生成的基石。特定群体在这一特定空间的活动实践,既顺应“侯官”之地,又改造“侯官”之地,使其为人所化,在自然和人文的双向加持中萌生“侯官文化”。

(一)空间向度的地理塑造:环山沃野,派江吻海

荀子曾言“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特定的地理空间以独特的地貌特征锚定人类的活动空间,构成人类活动的底层自然环境。

侯官之地,远离中原腹地,位居东南一隅,环山、沃野、派江、吻海,兼有平原、山地和丘陵,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沛,别样的地貌、水文、气候特征促生渔猎、便利农业。闽海交界地,距今5000年左右的昙石山文化遗存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此地先民以部落群体的形式,于江河湖海、丘陵森林地带从事采集、渔猎劳动,并开始原始的耜耕农业;距今3000年左右的黄土仑文化遗存繁盛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此地先民已进入锄耕农业时期,并以“土鼓”为代表展示出闽越之地与中原之地的交流往来。

适宜人居的自然环境催生出侯官之地丰富的物产与发达的农渔经济,而滨江吻海、水道纵横的区位优势又催生出发达的商品经济与海上贸易。侯官所在的福州,汉晋已有东冶港,三国时由吴国设立“典船校尉”,由此航行至夷洲(台湾)、亶洲(菲律宾),唐时成为与广州、扬州并齐的三大港口之一,明朝更是进入对外贸易的鼎盛期。侯官所在的福州早已成为“民物富庶、实雄东南”的所在,也引得北宋诗人龙昌期留下“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市垂帘”的名句。

(二)时间向度的文化融合:层累叠加、兼容并包

文化在特定的空间向度上扎根起源之地,又在久远的时间向度上交汇多重源流。侯官文化,自昙石山文化遗存起,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随着闽越文化的自我发展、中原文化的南迁扩散以及其他文化的交汇融合,在多源文化的滋养中逐步发展,形成层累叠加、兼容并包的气象。这主要体现在:

闽越文化性格底色印刻其中。闽越文化为闽越先民所创造的文化。历史上,闽族原为福建土著,因战国时期楚国灭越,越人大量南迁,与土著闽族人融合而为闽越族人。闽越因地处边陲、远离中原,在地方信仰和风俗习惯上,既有“蛮荒之地”崇神重祀的传统,又有边缘之地自由奔放的性格;闽越之地渔猎、采集活动发达,在逐水而居、讨海而生的过程中,闽越先民世代积淀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血性与勇气,印刻出刚健明强、坚韧耐苦的文化品格。

中原文化主流传统于此延展。西汉武帝灭闽越国,徙民众于江淮间,闽地几乎为之一空。其后,北方汉族移民入闽。在游牧民族入主华夏、中原战火频仍的岁月里,正是福建尤其是侯官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独特地理,才使得此地在历史的湍流中形成一个平静的港湾,容纳下近千年间北方汉人的三次大批入闽移民。永嘉之乱后士族南渡、唐代末年入闽建国、靖康之乱后建炎南渡,众多世家名门举族迁徙,将中原文化延展到闽山闽水之间。中原文化以儒家为正统,重视伦理、积极入世、崇经尚古。自唐以来,闽中之地文教兴盛,“比屋为儒,俊选如林。缦胡之缨,化为青衿”,终唐之世,闽中进士侯官近半。宋初,同为侯官人的“海滨四先生”——陈襄、郑穆、陈烈、周希孟,在闽中首倡理学,广设书院,开闽学先河。传承濂洛关三派、集理学之大成的朱子,曾十余次来到福州开堂讲学、广纳门生,使福州成为理学重镇。明代著名方志学家黄仲昭感言:“闽虽为东南僻壤,然自唐以来,文献渐盛。至宋大儒君子接踵而出,仁义道德之风于是乎可以不愧于邹鲁矣。”千余年来,侯官之地弦歌不辍的崇文兴教之风,涵养出心怀家国、经世致用的文化品格。

海洋文化地域特质深刻呈现。福建面向台湾海峡,拥有3000多公里的曲折海岸线。历史上,早期闽越族就因居于闽江下游、东临大海,善于造船、长于操舟,以舟为车、以楫为马,形成了悠久的对外交流传统。从汉时东冶港起,闽中造船、航海技术已遥遥领先,唐五代时海上交通贸易继续扩展,甘棠港开凿,海洋外港开辟,南下延续与传统的中南半岛、马来半岛交往,北上通往日本、新罗等地,真正实现“江海通津”。宋时起,福州与朝鲜、日本、东南亚各国往来频繁,明清随着中琉贸易的开启和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福州人大量出海闯荡、远涉重洋。“五口通商”后,此地又成为全国大宗货物集散地。自汉至隋、由唐入清,福州一直位居中国南方海上交通的重要枢纽,这一历史悠久的区位优势促进了中外融通、面向世界的典型海洋文化形成,积淀出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文化品格。

二、兼容并蓄共塑文化精神内核

在环山沃野、派江吻海的地理塑造和层累叠加、兼容并包的文化融合中,侯官植根闽都沃土,以闽越文化为底色,以中原文化为核心,融合海洋文化,兼收山海之包容,并蓄百族之多元,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内涵丰富且特色鲜明的侯官文化。这一文化,在物质层面体现为昙石山、黄土仑、侯官古县治、三坊七巷街区等人类加工、改造后的文化遗存,在精神层面则凝结成以近现代侯官人士群体为代表的特定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后者主要表现为:

蕴含“爱国兴邦”的家国情怀。作为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儒家以“修齐治平”为理想,以“仁义礼智”为士大夫理想人格。先秦儒家中,孔子讲求“当仁不让”,孟子讲求“达则兼济天下”;宋明儒家中,张载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表达宏伟抱负,朱熹以“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勾勒士人心系天下的宏大气象;明清之际,顾炎武写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警句,将传统儒家士大夫阶层的人格理想扩展为社会各阶层的共同价值。侯官文化正是对儒家“以天下为己任”家国情怀的继承和发扬。谪戍伊犁前,林则徐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抒怀明志;维新变法中,严复以“吾辈一身无足惜,如吾子孙与四百兆之人种何”笔醒山河;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张亨嘉以“诸生为国求学,努力自爱”这一北大最短就职演说寄语学子。他们将强烈的爱国精神、忧患意识和担当责任注入立德、立功、立言之中,为晚清以来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转型作出彪炳史册的杰出贡献。

彰显“追求真理”的实践品质。侯官文化延续宋明理学,追求“内圣外王”,内在是自我道德的人格完善,外在是经世致用的社会关切。在这一理念的浸润下,林则徐于鸦片战争后,打破“天朝上国”的迷梦,迅速学习西方人文地理和军事技术,设立译馆,翻译西文报纸,绘制外国地图,主持编译《四洲志》《华事夷言》《澳门新闻纸》,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领域“开眼看世界”,提出“可师敌之长技以制敌”;沈葆桢直言“经史外,世务不可不知”,坚信船政局的创始之意“重在学”,倡导“以中国之心思,通外国之技巧”,积极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严复作为近代中国首批留英学生,在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留学期间广泛研读西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哲学,成为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第一代知识分子代表,他疾呼“统新故而视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先后译著《天演论》《原富》等八部西方学术名作,以西学求格物致知,以逻辑求科学思维,以进化论启蒙世人。严复所代表的晚清新学接续原始儒家、孔孟之道、宋元理学,深度融合中西文明,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型的思想先导与文化成果。侯官人物心怀济世救时、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为救亡图存孜孜以求真理,于近代率先转型,力促实现“吾奋吾力,合群图强”的社会理想。

传承“严谨治学”的书院精神。宋时,侯官古灵、拙斋、三山书院,皆为儒生、名宦所办,为八闽大地首批书院;在朱熹推动下,南宋福建书院大批涌现,闽学以书院为学术依托和理论策源地,藏书、讲学、传道、授业,大力提升了福建教育的水准。朱熹主导下的学院强调“格物致知”“即物穷理”,强调自主学习、专精结合。近代侯官名人林则徐、陈宝琛、陈衍、张亨嘉等求学于鳌峰、正谊等福州四大书院,对学问讲求艰苦钻研、对师友讲求切磋琢磨。其严谨治学精神通过为官主政一方、办学浸润一代、为文传诵一时的方式散播传布,深深影响着近代的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

投射“首倡变革”的创新精神。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的时代,侯官人物直面时代危机,不仅在理论层面追求真理,更在实践层面倡导变革、振衰除弊。林则徐从政近40年,历官14省,从翰林编修到地方大员,或位居要职或身处逆境,“无一事不尽心,故无一事无良法”。面对河患、灾荒、烟毒等自然灾害和社会积弊,他疏浚河道、兴修水利、改良农具、救灾办赈、厉行禁烟、加强海防,即使被发配至伊犁充军,依然协助办理垦务、开辟屯田,推广坎儿井,引进“林公车”。沈葆桢主持船政时,既注重向西方学习,又力求自力更生,坚持中国匠人先按图仿造,再行改造,务求独立制造,福建船政于1876年开启了独立设计、独立制造的自造轮船时期。沈葆桢制造兵船、开办学堂、建设海军,为近代工业培养技术人才,为近代海军培养优异将才,成为中国近代海军之父,赴台办理海防期间,改革行政设置、打破“汉番隔离”、加强军事防务,开启台湾近代化进程。严复振臂疾呼“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于政治、经济、文化多个领域提出变革主张,先后担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学堂监督、北京大学首任校长等,以翻译家、教育家的身份介入社会改革。这些侯官人物积极融汇中外文明,创新改造本土文化,从器物、制度、思想等层面,螺旋递进,由浅入深,推动传统中国的现代化转向。

三、新时代需要侯官文化引力波

时光荏苒,飞速流转。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四方来朝的天朝大国于坚船利炮的压迫之下逐渐衰退与没落,此时的侯官人物应时代而生,为国家而起,秉持“修齐治平”的家国理想,顺应“开眼观变”的文明冲撞,延续侯官文化的精神特质,“究天下之变,解时代之问”,展示出晚清以来时代风流人物力挽神州的不屈与努力。今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汇的历史时刻,回望侯官先贤,接续侯官文化,并非简单复刻陈年往事,而是遵循文化传承规律,以跨越时空、震荡当下的侯官文化引力波,激发出昂扬向上的现代声响。

文化如水,至柔至刚,润物无声,泽被四方。它,可以外化为器物遗址、典籍文书,可以显形于礼乐制度、风俗艺术,也可以内化为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或审美情趣。在新百年新征程中,从文化传承中汲取奋进力量,除了要有虔敬科学的态度,也要讲求正确有效的方法。

从文化最核心的社会功能“成风化人”出发。由是,弘扬侯官文化应锚定“成风化人”的目标取向,倒寻如何“成风化人”的路径机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人类实践的诸多领域,聚焦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取其在目标取向上与文化传承“成风化人”高度一致,在路径机制上集物质、制度与精神维度三位一体,正可以实现侯官文化的多维传承与人才涵养。因此,以侯官文化“成风化人”当三维并举:

善用物质遗存深化实践育人。物质文化是可触碰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表现。在教育领域,侯官之地,向前追寻,拥有自古以来的书院遗存、学堂旧地和众多名人故居,林则徐出生于侯官左营司巷(今中山路19号),严复成长于侯官阳岐乡(今盖山镇阳岐村),而原属侯官之地的三坊七巷街区中,沈葆桢故居、严复故居、林觉民故居林立其中,纵贯晋唐风骨、延续明清风韵;立于当下,则有汇集13所高校、文史理工农医各类学科的福州地区大学城,有连接海峡两岸、成为国家东南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福州高新区;定位“东南硅谷、山水智城”的中国东南(福建)科技城加速推进。它们都是教育领域侯官文化的“可视化”名片。在此层次弘扬侯官文化,即是需要保护好侯官文化的代表性建筑、传统村落和历史文物,并善用这些浸润物质文化遗存的特定空间,将基础性的文化遗产保护与衍生性的公共文化服务相融合,让青年在“睹物”中开始“思人”,在“目击”中感受“道存”。

明晰制度精华促进组织创新。制度文化是可感知的富含组织特性的规则集结。在教育领域,侯官之地涌现出多种深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形式。宋时书院兴盛,选址深受禅林熏陶,依山傍水、环境清幽,教学目标注重人格涵养,教学内容注重学业探究,教学方式质疑问难、灵活多样;明清面向基础教育的社学、义学逐步建立,坚守公益、覆盖孤寒子弟,启蒙人才,普及教育,林则徐赞其“广教育”“恤贫穷”“植始基”“遏邪僻”;清末福建船政学堂一改沿袭千年的“重道轻艺”教育,开启中国近代科技人才培养新模式,其教学目标注重“师夷长技”,教学内容注重“西文”“西艺”、体系完整,教学方式注重厂校合一、工学结合,培养出启蒙思想家严复,外交家罗丰禄、陈季同,造船专家魏翰、郑清濂,矿务专家林庆升、林日章,轮机专家陈兆翱、杨廉臣,海军将领萨镇冰、邓世昌等一系列杰出人才,铸造近代海军骨干,培育大批科技英才。在此层次弘扬侯官文化,即是需要系统梳辨各类颇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形式,明晰其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内容、管理体制,结合各自功能定位,将其创造性纳入今日教育组织中,化昨日之制度,成今日之特色。

聚焦精神内核浸润价值引领。精神文化是可体悟的凝结特定价值的文化内核。在教育领域,侯官文化凝结为精英人物的理想人格,形成青年培养的价值指引。侯官之地人才辈出,宋时有“海滨四先生”,近代有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觉民等风流人物。承侯官文脉,现代涌现出开创“侯氏制碱法”的化学工业奠基者侯德榜、著名经济学家和教育学家陈岱孙、中国近代天文学奠基人张钰哲、中国小麦遗传育种学科奠基人庄巧生、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火箭系统总指挥黄春平等科教名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挑战,正需要新时代青年弘扬侯官志士“爱国兴邦”“追求真理”“严谨治学”“首倡变革”的伟大抱负与实践品格,在直面时代之问中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放眼世界、兼容并蓄中探索路径、提炼方法,坚守“经世致用”,践履知行合一;另一方面,福州地区大学城毗邻古侯官所在地,绵延自唐以来的千年文脉,“地以人而胜,人以道而存”。朝着“全国一流”目标迈进的福州大学城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历史机遇期,正可回望侯官、接续文脉,因地制宜、涵养人才,以侯官文化为主题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切实做到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造就更多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的新时代青年人才。

(执笔人: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梅)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