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编研论述
党史视角下的“海上福州”战略述评
2023-02-0216:20:34来源:福州市委党史方志室

作者: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党史征研处 

福州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所辖海域面积8200平方公里、海岛485个,海岸线总长920公里,约占福建省四分之一,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691亿元,位居全省首位。福州是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之一,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海防前线城市之一,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首批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在福州被具化为“海上福州”战略。本文从党史的角度阐述“海上福州”战略的形成过程,从研究的角度探讨这个方案的发展前景。

一、缘起:解放思想,敢为天下先

改革开放之初,为突破“左”的思想影响,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多次提出福建要发挥自然资源和侨乡人文优势,念好“山海经”、建设“八个基地”战略构想。1981年4月,福建省委正式作出《关于农业生产若干具体政策的规定》,鼓励发展海洋水产业。福州所辖地区傍江靠海,在海洋捕捞作业结构调整和技改方面苦下功夫,海洋捕捞业迅速发展起来。1985年3月10日,福州闽渔公司远洋渔业船队从马尾港启航,赴西非海域从事渔业生产。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支远洋捕捞船队。随着近海水产资源的不断减少,水产生产转向“养”“捕”“加”并举的路子。1982年10月,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加速发展水产养殖业的决定》,在渔区推行多种形式生产责任制。推动海水养殖业的发展,1991年,福州海水养殖面积达142.4平方公里,海水养殖产量达10.84万吨。福州在大念“山海经”中初步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同时,冲破海防前线不能大规模生产性建设的思想禁锢,跳出讲海就是捕捞的陈旧认知,大力进行“种”“养”“加”的开发性生产,走出了科学开发利用福州海上资源的第一步。

1991年7月,福建省委颁布《关于加快渔业生产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作出“全面开发‘海上田园’,加快水产事业发展”的部署,实施“渔业工程”等农业科技项目。福州市结合实际,制定了开发“海上田园”的规划和目标,水产系统建设两个基地——商品鱼、直控商品鱼和出口创汇基地。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立足福州市情,进一步思考福州发展规划。1991年5月,他在全市水产工作会议上强调,福州的优势在于江海,福州的出路在于江海,福州的希望在于江海,福州的发展也在于江海。会议作出了《加快开发海洋资源加快渔业发展的决定》。1994年5月,在平潭建设“海上福州”研讨会上,他作了《开发海洋再创福州新优势》的讲话,会后出台了《关于建设“海上福州”的意见》,明确提出建设“海上福州”的发展思路、布局框架和战略开发重点,第一次以全局的眼光、全新的理念,谋划、推动福州海洋经济的发展。

二、演绎:踵事增华,一年接着一年干

福州市正式提出“海上福州”概念后的近30年时间,“海上福州”逐渐由单纯的产业经济政策演变为综合的地区发展战略。其间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共识形成阶段(1994年5月至2016年11月)和战略规划阶段(2016年11月至今)。

(一)共识形成阶段。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创造性地提出“海上福州”这一构想之后,对其内涵进行不断深入思考和探索实践,先后提出“继续实施‘海上战略’,加速海水养殖、海洋捕捞和海上运输业的发展。”“实施两个跨世纪工程: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和‘海上福州’”“建设闽江口经济圈、‘海上福州’战略规划”等。

1996年,福州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培育和发展水产支柱产业的决定》,提出要加快“海上福州”建设步伐,把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福州市国民经济跨世纪的支柱产业。1998年,市委七届九次全会通过了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中共福建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快海洋产业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海上福州”,促进福州市海洋经济大发展。

2006年,为贯彻落实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福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决定》,并制定了《福州市“十一五”建设海洋经济强市专项规划》。《决定》提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海洋经济发展,推进由海洋资源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跨越,继续大力推进“海上福州”建设。2007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实施“以港兴市”战略推进“南北两翼”发展的意见》,对加快港口建设、优化港区功能、发展临港经济等作了专项部署。“海上福州”提升到了福州市城市发展规划的战略高度。

2009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开发基地”,赋予建设“海上福州”新的历史使命。2011年,市委九届十八次全会通过的“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提出要“进一步推进海陆联动,做大做强港口群和海洋经济”,“海上福州”逐渐成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2012年4月,市委、市政府提出《关于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建设“海上福州”》,“海上福州”成为一个地区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

2012年11月,福建省提出《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在福州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学界在地区发展战略的框架内,对“海上福州”的内涵进行再讨论,学界一度以“蓝色产业”指代海洋经济。比如有学者提出“建设‘海上福州’,实施蓝色发展战略”“推进‘海上福州’蓝色发展战略的实施”等。2014年,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行动方案》,将福州列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政界将福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贯彻与“海上福州”的实践功能重合,对“海上福州”重新定位。学界也探讨借助“海上丝绸之路”,拓展“海上福州”的边界,从经济领域向文化领域突破。在十多年的实践中,政学两界反复定位和拓展“海上福州”。在探索理论的过程中,逐渐厘清思路,明晰方向,形成共识。

“海上福州”建设实践“摸着石头过河”,取得不小的成绩。

1.海洋水产通过调整渔业结构,改造捕捞作业,开发远洋渔业和新渔场资源,发展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加工业,渔业生产有了明显发展,全市水产品总产值撑起福州大农业的半壁江山,连续多年稳居全省第一。福州市远洋捕捞业的渔获量和船舶数量均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二。全市拥有多家规模以上水产加工的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

2.以闽江口为主体的福州港成为我国沿海的二十个主枢纽港之一。拥有生产性泊位117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49个;福州港公路经104、316、324国道和沈海高速公路与全国公路网相连。

3.以江阴、罗源湾两大港口区为重点的南北“两翼”临港工业初具规模,初步形成钢铁产业和能源产业集群,此外还具有一定的修造船能力。

4.重点发展了闽江口、黄岐半岛、福清湾和平潭岛四个滨海旅游区。

5.与区域外其他地区和国家间的交流合作也得到加强。马尾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成为亚洲最大的水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国内首家海产品交易所“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在马尾挂牌成立。

(二)战略规划阶段。进入新时代,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海上福州”战略进入实际操作层面。2016年8月前后,市海洋与渔业局、市发展研究中心、市委党校、闽江师范、福建自贸区福州片区等几家单位抽调人员成立课题组,深入探讨“海上福州”的后续发展之路,最终形成了《对接国家战略建设海上福州工作方案》,统一领导“海上福州”工作由市海洋与渔业局承担。

2016年11月9日,福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对接国家战略建设海上福州工作方案》,提出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建设海上福州战略决策,着力把握“五区叠加”战略机遇,努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加快智慧海洋建设,发展特色鲜明的湾区经济,迈出海洋强市建设新步伐。《方案》确定了七大发展定位和十大重点任务。比较完整、系统地提出了“海上福州”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具体措施等。2017年1月,“海上福州”办公室正式成立。3月,《福州市“十三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列入市“十三五”重点专项规划,全国首个地级市海岛规划《福州市海岛保护和利用规划》也颁布实施。《福州市海洋功能区划(2013—2020)》和《福州市近岸海域环境保护规划》等涉海区划规划也有序推进。2019年6月底,市委、市政府成立对接国家战略建设“海上福州”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牵头组织实施“海上福州”相关工作。

2021年8月,福州市委、市政府颁布《推进新一轮“海上福州”建设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围绕海洋经济实力、海洋经济结构、港口规模水平等三个方面,提出两个阶段性目标,围绕密切相关的新领域、新业态提出十项重点任务以及保障措施等。同年10月,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支持福州实施强省会战略的若干意见》,特别提出支持“海上福州”建设。

2022年1月,《福州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颁布,以发展规划的形式进一步指明了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八个领域29项发展建设目标以及5项保障措施。

现阶段,“海上福州”建设体现如下特点:

1.具化战略性开发,提倡全域参与。1994年6月,《关于建设“海上福州”的意见》提出,“三个一”工程即抓好一个点一个线一个面的开发建设,“一个点”就是开发沿海大小各岛屿,发挥其多种功能;“一个线”就是从南到北依托港口、机场全线开发海岸带;“一个面”就是多方位、多行业综合发展海洋经济,使岛、岸、洋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经过20多年的发展,各方面条件逐渐成熟,战略布局更体现具体化、阶段性。2016年11月《对接国家战略建设海上福州工作方案》提出,“一轴”串联,即以贯穿全市南北海岸带的滨海大通道(228国道)为依托,串联起沿海城市群、港口群和产业群,形成滨海发展轴;“四湾”(环罗源湾、闽江口、环福清湾、环兴化湾)联动,即全面统筹海湾产业发展;“全域”共建,即发挥沿海县(市)区主力军排头兵作用,调动中心城区科技金融人才文化优势和其他地区涉海配套项目的支持功能,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形成全市共同推进建设的强大合力。

2.拓宽战略定位,由产业战略向综合战略发展。从1994年的《意见》要求“推动种植业、养殖业、捕捞业、加工业和海洋高科技产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振兴海洋经济,建成‘海上福州’,把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的沿海地带和广阔海域建成养殖和海洋工业高度发达,港口经济和运输业实力雄厚,海岸经济、滨海旅游、商业贸易兴旺的繁荣地带和海域。”不难看出,“海上福州”主要是围绕相关海洋资源展开产业政策规划。而2016年11月的《对接国家战略建设海上福州工作方案》提出了“海上福州”七大发展定位:一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二是“一带一路”互联互通重要门户枢纽;三是两岸海洋交流合作主通道;四是实施海洋强国战略领军城市;五是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六是东亚现代海洋渔业贸易中心;七是世界海洋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定位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和外交等领域,超越了单纯的产业政策范畴,指明了福州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成为建设“国际化城市”战略目标的抓手。另外,“海上福州”也超越了经济范畴,在文化领域提出了建设目标:“打造四大海洋文化品牌。深入挖掘福州海洋文化资源,充分挖掘郑和文化品牌,大力提升马尾船政文化品牌,积极弘扬昙石山文化品牌,尽快筹建福州海丝博物馆。”

三、续章:适逢其会,掌握历史主动

“海上福州”是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提出的,在以后历任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历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不断探索中成为一个地区的发展战略。2022年1月,市政府出台《福州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在经济领域对“海上福州”战略进一步补充完善。“海上福州”成为福州在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性认识和实践成果。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福州正积极对接国家“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持续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续写省会城市的蓝色优势新篇章。

(一)是国家发展战略下的区域发展战略

“海上福州”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海洋强国”战略和2014年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行动方案》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在新时代,福州在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具有突出的战略地位和优越的区位优势。同时,“海上福州”也是“海上福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海上福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2016年11月颁布的《对接国家战略建设海上福州工作方案》中出现了“对接”的字样,指明了在国家大战略的指引下,福州地方发展空间得以极大拓展。

(二)是福州城市化进程的催化剂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福州鉴于城区面积太小、人口规模不大,与其他省会城市相比差距较大,发展空间有限的实际,先后掀起“东拓南进西拓”“东扩南进、沿江向海”的城市建设热潮,在初期仅是在老城区范围内拆旧建新,拆拆补补,实施“海上福州”战略后,催生了福州城市副中心,实现了省会福州由滨江型城市向滨海型城市跨越,福州港由河港向海港发展,工业经济向江阴、罗源湾两大港区为重点的南北两翼集聚。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心打破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历史格局,向广阔浩瀚的滨江滨海地区战略转移。

(三)是福州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全国范围内,上海、深圳、青岛、大连、宁波、舟山、厦门等地先后部署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新一轮抢机遇、抢项目、抢人才、抢制高点,竞争愈演愈烈,福州面临日趋激烈的海洋战略性、制度性竞争;在省内,沿海区域均将培育海洋经济作为重要的新增长点,“海上福州”战略的实施,为福州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能的途径。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正如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在建设“海上福州”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要充分认识到“建设‘海上福州’是福州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发挥福州优势,培育经济新生长点的重要途径”。

(来源:《福建党史月刊》2022年第12期)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