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闽都文化 > 话说闽都
茉莉之城
2023-02-0810:12:40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青色

  夏日,只要走进三坊七巷主街,就能看见那待售的一簸箕一簸箕的鲜白茉莉花,还有成串的茉莉花手串和花冠等着你。在马路上,红灯的数十秒间,就有着头巾的女子提着数朵网兜茉莉花,在车水马龙间穿插叫卖。令人怦然心动的不是卖花声,而是茉莉花的淡淡香气。在城里,谁家阳台没种过茉莉花?在郊野,谁家没有过几亩茉莉花田的记忆?这就是茉莉花之乡——福州。

  那年7月,我和女友曾花了近一个月过“茉莉花节”:上茉莉花岛采花,用茉莉花制作腕珠、手串、花冠,包茉莉花饺,参观茉莉花茶窨制过程,以“茉莉花”为主题举办晚会……茉莉花使原本平淡寡味的日子变得活色生香,至今记忆深刻。

  这就是茉莉花之城,处处氤氲着花香。

  人间第一香

  “他年我若修花史,列作人间第一香。”宋代诗人江奎在《茉莉花》一诗中许下宏愿。

  茉莉,天香也。

  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西汉,大才子陆贾巡游南越国,写下《南越行纪》。文中记载,南越之境有耶悉茗花、末利花。那时的女子,以彩丝穿花心,作为首饰。古之南越即今福建、广东一带。末利即茉莉,耶悉茗花是素馨花,与茉莉花同属。南越之行,这两种素馨属植物的清芬花香,给陆贾留下深刻印象。

  在大唐兴起盘高髻之时,仕女们喜欢上簪大牡丹,下插白色小花——茉莉,以彰显国色天香的雍容华贵。此中,牡丹为“国色”,茉莉为“天香”。

  作为闽越郡治的东冶,早在汉代就已种植茉莉花。那时,茉莉花偶然来到这片土地。宋代,知州蔡襄大力宣传,在乌石山手植茉莉花。之后,另一位知州柯述进一步将茉莉花发扬光大,全城遍植茉莉花,并在乌石山留下“天香台”摩崖石刻。

  明时,闽江水面向南退去,台江中亭街一带洼地渐渐成了陆地,城区扩大了,茉莉花也随之扩大地盘。清末,福州俨然花城,周边被茉莉花环绕,北至新店,南至城门、福峡路,东至水部,西部有淮安、建新、凤岗、福湾、洪塘,甚至绵延至闽侯旗山、甘蔗、上街等。每至夏日,城外白花簇簇,清香阵阵。茉莉之香,熏染了整座城。

  两千年的历史,无数岁月的泥沙冲积,使得福州沧海变桑田,而茉莉花也逐渐追随着人类的步履,站立在“桑田”之上。它其貌不扬,根系浅表,却从未被风雨打倒;它只求开花,不求结果,不以高大取胜,只求并肩扎根。它如此矮小,矮小得人们从未把它当成树,却跨越了两千年的时光,昂立在人们面前。

  这是有香魂的花,是“天香”之所在。

  当茉莉遇上茶

  “闽都”大地,草木葳蕤,气清地灵,孕育着茉莉花,也孕育着灵草仙茶。

  自陆羽《茶经》面世之后,大唐举国上下掀起饮茶热,茶成了国饮。其时,名茶多以产地命名。雅安蒙山、湖州顾渚、苏州虎丘都是当时著名产茶区。当然,闽中茶也声名鹊起。方山之谷的方山露芽,鼓山之岩的半岩茶都是名茶。前者入贡,后者传为“闽中第一,不让虎丘、龙井”。1958年,福州鼓屏路出土了一块残碑——《球场山亭记》石碑。碑载,唐元和年间,冶山附近茶园有茶,不逊蒙山和顾渚,无确切茶名,我们姑且称之为“冶山茶”。这并不完整的列举,已然让世人刮目。

  茶文化在唐代兴盛,但真正将茶文化推向高潮的是宋人。那时,生活的一切准则是品味。生活细处无不透着文雅和艺术。抚琴、调香、赏花、观画、对弈、烹茶、听风、观瀑,莫不为雅士推崇,花、香、茶文化开启了一个盛世年华。

  “茉莉一出,百花不香。”茉莉花是花,也是香料。彼时,人们把茉莉花种在陶盎里,沐浴后采几朵至发髻上,使发清香。兴起时,撷一束茉莉,熏一室香。人们也已学会以龙脑香料入茶,以花果拌茶,汲取香气,尝试以百花熏茶。但这充其量只是简单的吸附,离花茶完美结合还有一定的距离。

  茉莉花在原产地用来制作精油,到了异国他乡,不但融入这片土地,还肩负着另一个光荣使命——窨制花茶。

  在一年中最热的时间里,采下花骨朵,傍晚之前送到制茶点,静待它的花开吐香,一层茶叶,一层茉莉花,细细铺撒。我不知当年那位以洁癖著称的元代四大画家之首倪瓒,制作这样的花茶需要多少时间,也不懂他跨越多少心理藩篱,才完成他饮食史里程碑式的窨茶技艺。他在《云林堂饮食制度集》里写道:“铺花、茶层层至满罐。又以花密盖,盖之。”之后,日晒,文火蒸,冷却,去花留茶,再晒,再换新花窨蒸。如此反复三次,大功方成。

  一向高洁,自视甚高的倪瓒,在他的饮食集里加入了花茶制作,是对花茶的认可和礼赞。或许,在他的心底,自己便是一朵圣洁的茉莉花,孤傲俊逸,纤尘不染。

  好山好水配好茶

  “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山水即山泉。纵观史籍,蒙山有蒙泉,顾渚有金沙泉,虎丘有憨憨泉。而在福州,鼓山有喝水岩。冶山茶所在地冶山,又名泉山,自古多泉,以山巅有天泉池得名。好茶离不开好泉。

  徐兴公在《茗谭》中引徐献忠《水品》时,提到不少福州好泉:南台山泉、东山圣泉、鼓山喝水岩泉、龙腰山苔泉等。其实,龙腰山的苔泉,唐时便已很著名。《三山志》载:“(越王山之北)石壁峭直,泉出其下。元和中,僧绍先表请建院于泉侧,敕号石泉。”石泉便是被誉为闽中第一泉的“苔泉”,泉水甘而冽。为便于取水,人们在那砌墙筑围,遂成一井。及至宋代,茶学家蔡襄知福州时,在泉旁亭中试茶,便汲取此泉。此井因之又名“蔡公井”。或许,正因蔡公遍寻名泉,饮了“苔泉”这样的美泉,才写下《茶录》。名茶难得,名泉尤不易寻。蔡公深谙“有茶而不瀹以名泉,犹无茶也”之道矣。

  如今,喝茉莉花茶之人渐多。及至山野之地,寻灵泉幽谷,备清简茶具,即可妙享烹茶之趣,不亦乐乎。

  茶袋方开,一股清芬即夺路而出。茶入水,转瞬热腾、鲜活,花魂与茶香共勃发。此刻,你才能感受到藏匿在茶隙中的生命力量。闽之秀气,山川之灵禀,在茶气中扑面而来。

  茉莉花茶最神奇的地方是,见茶不见花。成茶时,花已凋谢、逝去。花香成了遁入茶叶中的隐者,用与生俱来的孤傲对抗时间,于渊默中潜藏,等待时机,焕发洪荒之力。这一刻,便是茶与热泉的结合瞬间。恍惚间,一杯清茶已呈眼前。茶汤清透,沾染着春的气息,轻啜,满颊生香。此茶,最可涤荡烦襟。

  名花、名茶、名花茶、名山名泉,构成了有福之州迷人的茶文化。

  《福州晚报》(2023年2月8日 A06版 兰花圃)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