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互动服务 > 年鉴百科
【地方综合年鉴编纂教程】文风
2023-03-2017:30:16来源:中国方志网

  年鉴的文风是指年鉴编纂的语言风格。所谓语体,是根据不同交际领域和交际目的而形成的各具特点的语言表达体系。年鉴语体是其下位语体,是语体发展而形成的新兴语体。它是编纂者根据年鉴的性质与功能,在运用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段上形成的具有年鉴特点的语言表达体系。语体的言语特点和表达功能体现在具体的条目中,年鉴语体依托于条目而存在。掌握地方综合年鉴的语体特点,才能使年鉴语言表达得准确、朴实、简洁、流畅。 

  一、准确

  地方综合年鉴传递信息,传播知识,首先要求语言准确。准确无误的语言,才能保证年鉴内容的准确性。地方综合年鉴用语必须字斟句酌。反复推敲。 

  (一)恰当用词,准确表现事物的面貌 

  地方综合年鉴要真实地反映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就应寻找那些代表着不同事物的概念的状貌,反映不同的景象和感情的词。正像福楼拜所说,“我们不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于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我们须继续不断地苦心思索,非发现这唯一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不可,仅仅发现它们与这些名词、动词、形容词类似的词句是不行的,也不能因思索困难。用类似的词句敷衍了事” [1]。我国古人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的感叹。近现代许多语言大师力求词不虚发、表意准确,那种咬文嚼字、一丝不苟的精神,正是年鉴编辑者应当学习的。 

  (二)辨析词义,区别近义词的细微差别 

  现代汉语里近义词非常多,“在线近义词查询”已收录8411条近义词。有些近义词,粗看意思区别不大,细细考究,含义完全不同,如“反应”和“反映”,“消亡”和“消灭”,“克服”和“克复”,“收集”和“搜集”,“蔓延”“漫延”和“曼延”,等等,必须经过精细辨析才能准确地使用。有些词,稍有不慎就会用错。 

  例如“度”和“渡”。文字学把“度”和“渡”这类汉字称为“古今字”,“渡”是“度”的分化字(历时)。当“渡”与“度”共存(共时),就称“通假”。在现代汉语中作动词时,这二字都有“由此及彼”的含义,但具体含义有区别: 

  “渡水”与“度时”:“渡”多用于空间。“度”用于时间。我们常见到的“欢渡春节”“渡假村”的“渡”均为别字,应当用“度”来代替。 

  “过度”与“过渡”:两者表达的意思截然不同,“过度”是程度副词,意为超过一定强度,如过度疲劳、过度兴奋等;而“过渡”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由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表示正在或将要变化的某种暂时状态,如过渡时期等。 

  “强度”与“强渡”:“强度”是一个物理学名词,“强渡”是一个军事术语。 

  “共度”与“共渡”:“共渡难关”是比喻义,是“跨过难关”的意思。引申为渡过不易克服的困难之意。“共度”与“共渡”音同形近,词义却完全不一样。不能写成“共度难关”。 

  近义词的辨析,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把握其用法: 

  1.词义程度的轻重 

  如“信任”和“相信”,“相信”是认为正确或确信而不怀疑,程度轻;“信任”指相信而敢于托付,程度较重。“满意”和“满足”是两个意思相近的褒义词,但“满意”比“满足”的程度要浅,分量要轻。“不满”和“愤怒”意思也有相近之处。但“愤怒”比“不满”程度要深。分量要重。 

  2.词义的着重点 

  如“诡辩”与“狡辩”,两者同是无理强辩,但“诡辩”重在“诡”,即欺诈、怪异,用欺诈的手段、奇怪的言辞、似是而非的论证来为自己的谬误辩护;“狡辩”则着重在“狡”,即不老实、耍花招、歪曲事实,狡猾地为自己错误的言行进行辩护。 

  3.词义范围的大小 

  如“开垦”“开拓”和“开辟”,“开垦”“开辟”都有开发的意思,但“开垦”指土地开发为可耕地,“开拓”指在原来开发的基础之上加以扩充,两者词义的范围较小;“开辟”着重指开发、新开创,词义范围较大。 

  4.词义的使用对象 

  有些词尽管意义相近,但是适用于不同的对象和情况。如“领略”与“领会”都有理解、体会、认识的意思,但前者着重指情感上的体验、欣赏,可以连接风味、风光等词;后者着重指理性上的了解、体会,适用于抽象的事物。可以连接内容、道理等词。 

  5.词义的感情色彩 

  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很细微、精妙的。遣词造句的时候。必须仔细地体味、揣摩。首先要区别词义的褒贬色彩,如“鼓动”“鼓舞”“煽动”,都有激发人的情绪使之行动起来的意思。但“鼓动”是个中性词,“鼓舞”是褒义词,“煽动”是贬义词。“急急忙忙”无所谓褒贬。“慌慌张张”就含有贬义了。 

  二、朴实 

  朴实是地方综合年鉴语言的基本风格。美的文字,并不完全是外表上装饰得非常华丽的文字。年鉴语言的美,给人的感觉应当是淡远的美。一种质朴、自然、平易近人的美。老舍在《学生腔》一文中所说:“字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全看用得恰当与否。连着用几个‘伟大’,并不足使文章伟大。一个很俗的字,正如一个很雅的字,用在恰当的地方便起好作用。” 

  (一)立言得体 

  地方综合年鉴运用文字应立言得体,在落笔之时应有一定的“分寸”。年鉴在叙述、说明时,切忌使用广告语言,应实事求是地叙事记人,对其发挥的作用、做出的贡献,估价要恰如其分,拒绝“锦上添花”“妙笔生辉”,不溢美,不说过头话。有些词语在年鉴中应严格地限制使用,如“极大地”“做出了巨大贡献”“发挥了重大作用”“受到极其深刻的教育”等等。此外,不需要过多的形容词和副词来修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介绍产品、商品时,不使用“最佳”“最好”“最著名”等具有强烈评价色彩的词汇。药品产品的介绍不得含有“疗效最佳”“根治”“安全预防”“安全无副作用”“药到病除”“最新技术”“最高技术”“最先进制法”“国家级新药”等词汇。另外,谨慎使用诸如“世界一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等提法。年鉴记述的人与事都是客观的、真实的,务必掌握分寸,立言得体,确保记述的准确性。 

  (二)通俗易懂 

  地方综合年鉴要做到通俗易懂,应在主题发掘和表现方法上多下功夫。作者要善于深入到现实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掘主题。主题定得好,就有可能写出有意义、有深度,读者感兴趣、愿意看的条目。把准了时代脉搏,把握住社会主流,让地方综合年鉴谈改革的理,说生活的事,讲群众的话,自然会通俗易懂、深入人心。要善于用大众化的语言来表达现实社会的丰富多彩。有“英国报业之父”之称的笛福说:“我的写作原则,是假设对五百个不同职业的群众讲话,而使每一个都听得懂。”为了“使每一个人都听得懂”,地方综合年鉴条目编写应把那些普通人不便于接受的大道理、感到费解的专门术语变成容易接受的、符合规范的语言。避免使用生硬的、“文白”夹杂的语言,不广泛通用的方言俚语,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命令式、教训口吻的语言,等等,杜绝华丽辞藻。 

  三、简练 

  简练,就是用最少的文字表达尽量多的内容,即古人所说的“文约而事丰”。地方综合年鉴的编纂要努力学习凝练语言的艺术,下功夫炼字、炼句,力求“惜墨如金”。 

  (一)选用简洁明快的词语 

  简洁明快的词语,是从丰富的语言材料中提炼出来的。一般可以从节约用字、努力压缩两个方面入手。节约用字,即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长话短说,无话则不说。下笔之前应先厘清思路,对事物有透彻的了解和清醒的认识,使字字都讲到点子上,落到实处。努力压缩,即缩写,是从浓缩意思到凝练文字的全面改动,是文章整体的重新布局,不仅仅是个别文句的删改。压缩比删繁更难一些,但压缩是使语言简练的良方。 

  (二)适当选用文言词语 

  我国古代文言文,文辞简严,止于达意,在构词、造句上创造了许多凝练的形式,留下许多至今仍有生气的精粹词语。现代汉语继承了古代汉语一些最基本的语法规则。 

  文言词在表达上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表达庄重典雅的感情色彩。例如,用“欣闻”表示“很高兴地听到”,用“聆听”表示“集中精力虔诚而认真地听”,带有尊敬的色彩。类似这样的文言词还有很多,如诞辰、瞻仰、铭记、凯旋等等。二是达到言简意赅的表达效果。文言词多为单音节,运用得当,可以字省句简。例如悟(明白)出了一个道理,习(习惯,经常性的)以为常,获益良(确实、的确)多,精益(更加)求精,安徽东临(靠近)江苏。文言和前后的白话是否运用得巧妙,关键是看文言是否为白话所吸收而成为其有机的组成部分,要善于文白结合,做到天衣无缝,使人明白易晓。 

  (三)力求繁简适当 

  地方综合年鉴强调文字删繁就简,要求把一切与表达主题无关的内容删除。俄国作家契诃夫认为,“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他甚至认为,“应当把开头和结尾删掉,因为在这类地方,小说家最容易说假话”。我国过去有“切头去尾”的说法,就是强调文章要开门见山、鲜明精彩,结尾要适可而止、简练有力,使主体丰满突出。 

  年鉴强调“其事要简”,但又不能为简而简。大、中、小条目的长短,要以能否达意为准,该长就长,该短则短,不能为求简练而一概否定翔实。年鉴繁简适度的标准,关键是看叙述和说明能否把事物发展的脉络或人物的事迹清晰地表述出来。叙述和说明可分为概括的和具体的。年鉴如果只有概括的叙述、说明,而没有具体的叙述、说明,条目就会过于空泛,流于概念化。反之,对具体的叙述、说明要科学概括,不能简单罗列,要把主要的、本质的特征提取出来,找出概括对象的上位概念,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概括。文字的繁简没有定则,应该各随其宜,做到简而不陋、繁而不芜。 

  四、流畅 

  流畅是指逻辑、语法、修辞俱佳,即逻辑符合规则,语法符合规范,修辞注重实效。地方综合年鉴要增强实用性,增加可读性,必须讲究逻辑、语法、修辞。     

  (一)逻辑 

  地方综合年鉴中所讲的逻辑,主要是指编纂者在认识人和事物的过程中。正确地形成概念、做出判断的过程,并按照事物发展规律、人的成长历程记述或说明。年鉴编纂中运用逻辑规则应注意以下三个方而: 

  1.概念要准确 

  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它的语言形式是语词。语词概念的运用要准确无误,才能做出恰当的判断,正确地表达编纂者的意图。在运用语词中,要明白概念的内涵,避免把非本质属性与本质属性相混淆;要明确概念的外延,防止出现概念外延过大或过小的错误;必须了解概念间的关系,厘清客观事物之间是同一关系、属种关系、并列关系,还是对立关系、矛盾关系。 

  2.判断要恰当 

  判断是对事物的论断。或者肯定某一事物。或者否定某一事物。年鉴编纂中,判断的“质”与“量”要恰当。“质”指“是”与“不是”,绝对不能含糊;“量”由判断的“量词”表示,是表示“全部”“所有”“一切”“都”,还是表示“部分” “有些”“有的”,判断的“量”不准确,整个判断便不会恰当。在行文时还要注意断定的顺序,即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不能颠倒。 

  3.要遵守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 

  首先,是遵守同一律。同一律是关于思维准确性的规律。每个条目的叙述、说明应保持同一口径。条目标题与内容要保持同一性。标题是条目内容主旨的浓缩。它们之间必须保持严格的一致性。否则,就是题文不符,违反了同一律。同时,条目的主题思想与具体思想要保持一致。一些容量较大的综合性条目,如综述,不但有总的观点,即主题思想,还包括一些分观点,即分主题思想。它们必须完全一致,以总统分,分主题之和等于主题。否则,总大于分,属于漏题;分大于总,则为跑题。此外,同一条目使用概念要保持同一性,运用判断要保持同一性,使用不确定的概念,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其次,要遵守矛盾律。矛盾律也叫不矛盾律,是关于思维一贯性的规律。编写条目,应当注意时间表述要前后一致,避免出现矛盾;数字表述要符合事实,避免出现失实;事物的范围、程度、性质等表述要合乎情理,避免出现抵触。 

  (二)语法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语法规则主要是讲究要把句子造通,这是运用语言的起码要求。把句子选好炼好,则是运用语言的进一步要求。 

  语言中的句子多种多样,各种句子有各种句子的用处。句子本身无所谓好不好,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哪种句子最能切题切境。准确有效地表达思想主题,反映事物的性状,则需要进行选择和锤炼。锤炼句子的手段很多,如突出语意重点、优化句子结构、加强句子语势、正确选用句式等。根据地方综合年鉴的语体特点和编纂实践,主要是突出语意重点、优化句子结构、正确选用句式。 

  1.突出语意重点 

  句子通常是由许多词语组成的。突出语意重点,就是突出一句话里所要强调的词语。突出语意重点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标点停顿,如“年鉴条目,篇幅短小精悍,叙事、说明崇尚简洁,文约事丰”;可以利用虚词,如“只有准确反映事物的性状,年鉴才能发挥‘鉴’的功能”;也可以利用词序变化,把受动者前移,施动者后置,或者附加成分变位、分句变位的方法突出语意重点。 

  2.优化句子结构 

  句子结构精练与不精练是相对的。一个意思可以用一个较长的复句来表达,也可以用一个较短的单句来表达。长句可以上百字,短句可以只有一两个字。长句的优点是细致周密,但句子过长,语法关系不容易表达清楚,说、写、听、读都有一定的困难。短句的优点是简短明快。在长句、短句都可以表达同一语意的情况下,应注意词序的组织安排,尽量把长句化为短句。强调短句子的效果,并不忽视长句子的作用。在需要表达比较复杂的事物性状时,长句子可以发挥叙事状物细致、具体的优势。年鉴编纂往往需要长句、短句配合运用,使思想表达和记述、说明更加生动活泼,更加自如得体。 

  3.正确选用句式 

  地方综合年鉴应力避不合章法的几种组句方式。 

  忌多附加词。条目行文在句式运用上,宜浓缩用笔,字字落实,力求“三多”“三少”,即多短句,少长句;多主谓句,少定语、状语、补语等附加成分;多实词,少副词、助词、形容词、感叹词、夸张词等。有些地方综合年鉴内容臃肿,信息含量少,毛病之一就在于长句叙述、又多附加语。如条目记述:“省委下达给某菜铜粉末冶金厂研制的省科技指导性项目SL-Y系列粉末冶金罗拉轴承外壳于8月30日通过省科委技术鉴定,为国内首创。”该句若为一般公文,未尝不可。但对于年鉴则赘述有余,严谨不足。如删去附加成分,略左可有可无的词,用短句分述,改成“SL-Y系列粉末冶金罗拉轴承外壳,省科技指导性项目,某某铜粉末冶金厂研制,8月30日通过省级鉴定,为国内首创”。全句省12个字,句貌。由繁返简,合年鉴章法。在条目编写中,此类长句、繁句应将其拆述为短句。 

  忌多用“了”字。地方综合年鉴稿件受公文体影响,记一件事,经常会出现“进行了”“提出了”“取得了”“改善了”“达到了”“增强了”“推动了”等“了”字句。有的条目短短一段记载,一连用几个“了”字,甚至一节一“了”到底。“了”是时态助词,表示动作或一项任务的变化或完成。而年鉴记载的都是发生的事,不用那么多“了”。“了”在条目记述时可省。如条目记述:“2月27日,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某某市第九届人大常委会关于市、县(市)区两级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的决定》。”这里用“了”产生两个毛病:一是所述之事按年度算已经过去10个月,用“了”多余;二是句子已言“通过”,说明这个决定已经生效,再用“了”,词义重叠。 

  忌多用“的”字。“的”字通常限定主语或宾语。用“的”字太多,必使句子拉长,佶聱难读。年鉴的句式应是既表述完整、不藏头露尾、不削足适履,又不写得太细,说清为止。许多句子一经紧缩、提炼,“的”字大都可去。有的条目内容用“的”字限定某一事物的性质、范围,但往往限定不准,反而语气不畅,句式冗芜。如条目记述:“某厂是由13名农民靠2.8万元资金和6间破仓库起家,而发展成为目前国内处理药剂生产规模最大的、品种最多的、销售覆盖面最广的大型企业。”这类限定不准、说满了的句子,不仅经不起推敲,还会引起读者对所记事实的怀疑。 

  忌多用“为”字。年鉴应少用“为”连字造句。与其开头写“为了什么”,不如改这类“为”字目的句为陈述句。如“为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市环保局举办环境保护知识竞赛”。若将“为纪念”三字去掉,这纪念的目的也自明。还有一些诸如“总数为”“降雨量为”“产值为”“上升为”“人均为”等“为”字,同样属赘词。用“为”造句,于语法通,而按年鉴文体要求则不够简练。有许多句式,去“为”字,不仅不影响文意,而且语句紧密利索。 

  忌多用“共”字。年鉴中用“共”字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用其总数、全数,如“企业共多少家”“职工共多少人”“3年共投入技改资金多少万元”;二是记其全域、全范围数,如“全省共”“全市共”等等。上述所列,既言总数、全数和全域、全范围,“共”义已明,“共”字可省。 

  忌多用“对”字。“对”字在公文中运用较多,但对于年鉴则不宜。“对”字一般以“对……进行了”的句式出现,词句松散。多附加成分,古板呆滞。如“对乡镇企业职业病危害进行调查”“对全市注册商标情况进行了普查登记”“对传统的剪纸艺术进行挖掘、整理”等等。此类句式如去掉“对”字,将动词“调查”“登记”“挖掘、整理”提前,改介词结构为动宾结构的陈述句,削去“了”“进行”“的”等附加词语,句子便由虚变实,字省句洁。如上例,改成“调查乡镇企业职业病危害”“普查登记全市注册商标使用情况”“挖掘、整理传统剪纸艺术”,句貌、句味迥异。年鉴记述重在实际发生什么,不在“进行了”什么。 

  忌多用“已”字。“已”字在现代汉语中表示事情完成或时间过去。年鉴记述的是上一年度实际完成或发生的事实。因此,“已”字可省。如“全市已建成投产使用的自来水厂63个,饮用自来水的人已达261万人”“全县农业已初步形成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的格局”。这两个例子,去掉“已”字,文句通达。 

  (三)修辞 

  逻辑主要管“对不对”,语法主要管“通不通”,而修辞则主要管“好与不好”。三者虽各司其职,但密切关联。修辞建立在语法的基础上并受逻辑的制约。说话、写作符合语法,符合逻辑,才是“通”和“对”,在“通”和“对”的基础上再润色,才能够说“好”。这个“好”,就是修辞的作用。修辞,人们一般会与文学作品的审美取向联系到一起。其实,地方综合年鉴也讲美,不过它主要是靠事实本身内在表现出来的美。 

  按照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中的分类,修辞有两种方式,即材料表达方式和意境描绘方式。地方综合年鉴修辞以“适用为本”,从表达效果出发,应有选择地运用辞格。 

  1.材料表达方式 

  材料表达方式是适合地方综合年鉴文体、文风的主要修辞方式。其特点是运用语言自身的结构和意义构成的材料来完成,因此,也称消极修辞。如利用词序的变化、紧缩、省略等方式使句子结构精练,利用排比、对偶使句子整齐有力,这都是跟语法和造句有关的修辞手法。锤炼关键词语,也就是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一种最适当、最贴切的说法来增强表达效果,尽量避免使用拗口的词。如词义活用,摹声,绘色,选用成语、惯用语、谚语和外来词、古语词、方言词,这些都是跟词汇和用词有关的修辞方式。消极修辞旨在追求内容上的明确、通顺和形式上的平均、稳密,基本内涵就是讲求炼字、用词、造句、谋篇,追求“删繁就简三秋树”。 

  2.意境描绘方式 

  意境描绘方式是运用语言要素的转义条件和变通说法构成的修辞方式。也称积极修辞。地方综合年鉴不追求文学上的“花簇锦绣满园春”,排斥夸张、隐语等不合年鉴文体的修辞手法,一般采用借代、比喻、对照、摹状等客观反映事物特征的辞格。比如用“小金库”借代公款私存、收入不入账,用“清茶一杯”指代不搞大吃大喝,用“伯乐”泛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领导干部。积极修辞的效果是使抽象的语言形象化。 

  地方综合年鉴在介绍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特色工艺品、艺术品、土特产品,新产品,新的建设成就时,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修辞手段,使语言生动形象。在一个条目中,往往把几种修辞方式综合在一起运用。 

  注释: 

  [1]玉尔:《福楼拜的“一语说”》,载《宁夏文艺》1962年第2期。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