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地情研究
闽中硕儒何振岱
2023-03-2810:06:37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方麒

20230328_A07_01_41.jpg

何振岱

  何振岱(1867—1952),字梅生,号心与、觉庐、悦明,晚号梅叟,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举人,师从名儒谢章铤。

  何振岱故居位于福州文儒坊大光里南侧旧16号、新21号,与陈衍故居斜对。宅坐南朝北,前后共两进。何振岱购置重修后,在这里直住至逝世;后为其二子何知平、王闲夫妇,三子何敦敬及其女儿何永菁、何曦等居住;1991年福州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

  何振岱诗书琴画无不精湛,极受称羡,是桐城派古文家,是“同光体”闽派的殿军人物,还培养了许多学养深厚的弟子。本文专注于其文学、艺术成就,并深入介绍其亲友、高足等关系。毕竟,对于这位通晓诗词文赋书画琴的硕儒,其文脉之远、含蕴之厚、门庭之甚、交游之广,均有深入研究之必要。

  (一)

  从小励志勤学,十二三岁遍读经史,出口成妙章,下笔为文,更是千言立就;16岁即做了童蒙师……可以说,何振岱的文名开始得并不晚。但其于科举上却是没什么运气的:25岁方中秀才,31岁才考中举人,此后更因不循八股文,于1898、1903、1904连续三年投考进士都未得中。没多久,科举取士之路彻底没法走了。好在,何振岱确有真才实学,再加上名师指点,还是寻得了新的出路,并在后来的岁月里沉淀出了更为丰厚的成就。

  1898年,何振岱拜入名儒、古文大家、词学家谢章铤门下。谢章铤乃近代著名学者、教育家、文学家,兼工诗词、古文、骈文,并在词学理论、方言研究、目录学、考据学等领域有重要建树;其诗歌在“同光体”盛行的晚清,自成一体;其词和词学理论突出,在近代闽词发展史上起了重要作用。

  谢章铤(1821-1904),初字崇禄,后字枚如,号江田生,又自称痴边人,晚号药阶退叟;福州市长乐区江田镇人;光绪二年(1876年)进士(一说为光绪三年进士),官内阁中书;后教泽遍秦、晋、赣、粤间,其中任致用书院山长达16年之久,育英才无数。谢章铤工诗词,一生著述颇丰,有《赌棋山庄文集》《诗集》《赌棋山庄馀集》《酒边词》《课余偶录》《续录》《围炉琐忆》《藤阴客赘》等,刊本《赌棋山庄全集》多达76卷。

  何振岱比谢章铤小47岁,32岁受业于恩师后,何振岱“始知有诸经史之学,受恩深笃,爱如子弟,此毕生不忘者也”。据说何振岱取字“梅生”,除出于古人托物类己之意外,“枚”“梅”同音,也有报答恩师知遇之恩,视谢为再生父母之意。谢章铤有《语学》赠何振岱,从学古、修己、治古文三方面勖勉何振岱,对其寄予厚望。

  进入当时福州四大书院之一的致用书院后,何振岱每次作文,总是“阖市争相传诵”,文名鹊起,考列名次都在3名以内。谢章铤对这位“贤友”愈发信任与器重,凡月考课试卷,都先让何振岱评阅,然后“选择好文章送谢核定等第,俨然乡会试同考官”。何振岱视师如父,谢师逝世后,每忆慈言,涕泪纵横;每逢岁首、谢师生辰、忌日必具馔致祭;即便后来旅居京都,亦供馈如故。何振岱确善古文辞与诗词,其诗歌取自宋诗之法,却又不常用典,并无艰涩之态,常于唐宋风格中流转,以其深微淡远、疏宕幽逸的诗歌美学在闽派中独树一帜。钱仲联在《近百年诗坛点将录》中即评道:“读何梅生诗,如置身九溪十八涧间,隽永刻炼,虽无弘伟之观,无愧山泽之癯。”

  对这位“同光体”闽派的殿军人物,1909年才与其相识的同乡文人陈衍,也是极力推崇的。他称何振岱为海内有数的诗家,对何的文字(尤其是诗)十分倾倒,称其诗“幽远精深,一时罕有其匹。真诗人之诗也”,还说“吾州后起能诗,无出何之右者”,并在自己所编的《近代诗抄》中大量选入何的诗篇。对何振岱的西湖诗,陈衍更是赞不绝口,逢人扬誉,还请何将其所作西湖诗数首书扇,“海上名流见之,无不击节称赏”。当时上海报纸杂志,辟有“文苑”一栏,选登海内名流的作品,何作品亦常被采登,自此扬名全国诗坛。诗词之外,何振岱的楹联亦称佳作。此外,他还精通诗论。何振岱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专著有《觉庐诗稿》7卷(身前自编,辑选其20岁至70岁的诗作,于1938年刻成问世)、《我春室诗文集》4卷、《心自在斋诗集》《榕南梦影录》等,另外散见于民间的各种序、跋、扇面题诗、题文、画作等也不少。此外,他还为地方文献学作出了卓越贡献,参与编撰了《西湖志》《福建通志》等重要文献。

  1915年,何振岱应福建巡按使许世英之邀,重修《西湖志》,仅仅用了9个月的时间就编好了一部图文并茂的佳作。全书分14门,共24卷,达40多万字;书中对山、水、渠、浦、园亭、祠宇等进行重点、有序的叙述,西湖全境和宛在堂、李纲祠等主要建筑均绘图介绍;对原西湖八景,还有后来增添的八景都一一进行介绍,并绘图景;各种插图达23幅。后来方志界常把福州的《西湖志》与明代的《杭州西湖游览志》相提并论,颂扬何振岱对地方文献学作出的一大贡献。

  次年,也即1916年,福建省督军兼省长李厚基决定重修《福建通志》,聘沈瑜庆名义总裁,陈衍为总纂,何振岱应聘编撰《福建通志》的《艺文》和《列传》部分。历经八年,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完成。何振岱的才学与文名,不仅在文人之中有所传颂,更得到达官贵人的看重。《西湖志》《福建通志》的编撰就可见一斑。而要说这之中,最重要的“贵人”还要数沈瑜庆(沈葆桢之子)与陈宝琛。科举废止后,何振岱被渴慕其文名的江西布政使沈瑜庆聘为藩署文案。公余,亦能诗的沈瑜庆,与何振岱“辄有唱和,脱略形骸之外”——何到老每忆兹事,尤为神往。

  柯鸿年与何振岱是街坊发小。柯鸿年幼年失怙失恃,幸有外祖母叶太夫人挈而育之,得以上学求知。那时,柯鸿年每天都会到何家门口等何振岱一起上学,但大都饿着肚子。何振岱知道这一情况后,从此在街边摊买早点时就都会多买一份,二人边吃边上学,两人也就此结下深厚友谊。柯鸿年后来发迹后,也十分关照何振岱。

  (二)

  帝师陈宝琛对何振岱同样极为欣赏。1923年,何振岱应柯鸿年之邀赴京在柯家任教时,陈宝琛常请何振岱代笔“应世文章”。只要是何振岱代笔的任何文字,陈宝琛都十分放心并大加赞赏,还曾在何所作之文上加按语称“大作清婉,读了口角生香”“大作平实坚致,循诵再三,无可增损”。即便是何代笔文中偶有一二字要更易,陈宝琛也从不贸然自行涂改,反而“备极谦逊”,去函与何相商。每写一篇代笔文,陈宝琛自己不论所得多少,都会附上百元稿酬给何。如此下来,从何振岱入京起到1935年陈宝琛去世的这一段时间,这种笔墨收入也就成了何振岱的主要经济来源。何振岱因此才有可能送他的次子何知平留学法国。

  除了自身深厚才华的影响力之外,何振岱能成为沈瑜庆藩署文案、为有“文章司命”之称的陈宝琛代笔,或许还因其与沈、陈二家是姻亲关系有关。何振岱的夫人郑岚屏(字淑端),其曾祖父郑瑞麒是仓山区城门镇胪厦村的,曾任九江知府,祖父郑葆中是林则徐第三女婿,曾外祖父是林则徐。郑葆中的女儿与表兄沈瑜庆对门居,青梅竹马,1876年缔结百年之好,所以沈瑜庆是郑岚屏的姑丈。

  陈宝琛则是郑岚屏的表兄,这是有确切佐证的。《螺江陈氏家谱》中可看到陈宝琛祖母郑氏(陈景亮夫人)是“同邑胪厦乡”“瑞麒长女”。郑瑞麒与林则徐既是同乡故旧,又是儿女亲家,常有书信往来。查有林则徐道光年间致郑瑞麒手札五通,其中还有陈宝琛在书信后的题跋,写有“敬题外曾祖郑府九江公手牍卷后”“丁卯八月外曾孙陈宝琛”。两相结合,陈宝琛是郑瑞麒的外曾孙无疑,陈宝琛也确是郑岚屏表兄。

  值得一提的是,郑葆中长子郑弼与林纾也是姻亲——郑弼的次子,也就是郑岚屏的二哥郑礼琛娶了林纾的长女林雪为妻。

  说回正题。何振岱之所以被称为“通儒”,是因为其“不独诗文擅长”,而且能书画、善琴艺。何振岱酷爱书法,尝深研各家书论经典,其书法融碑帖于一炉,功力深厚。这得力于其长期博览名迹,坚持研练书法。尤其旅京十余年间,他还常携干粮游故宫博物馆,观赏古人墨迹,竟日忘返,以至炉火纯青,成为书法名家。他的书法以行楷、行草书最为常见,极具清刚之气,小字以欧阳询为底时掺魏碑笔意,结体中宫收拢,四体开张,用笔简约随意,轻松自然。何振岱亦擅长绘画,所作山水、花鸟画清隽飘逸,称绝一时。陈曾寿曾题何氏画曰:“梅生先生人品高洁,偶尔作画,翛然意远,若不食人间烟火者,其妙正在不能甚工,全然士夫气,与时流相去何啻霄壤之别。”最是知己之言。

  陈子奋年轻时亦曾从何振岱学诗词绘画。何振岱还在《颐谖楼记》赞陈子奋“书画金石,精能超众,求者踵接”。据说后来何振岱回到福州后已没有直接的经济来源,吃一次西湖鱼在当时还是相当奢侈的,陈子奋就偷偷把自己的一个墨壶卖了,买了鱼给老师吃,传为佳话。而这个墨壶几经转手,现在被收藏于福建省博物院。何振岱之书画皆臻妙品,无怪乎其女弟子叶可羲传记之:“在京时……得(何书画作品)者虽只字片楮,无不珍惜。”

  何振岱还擅古琴,时人赞之“与九嶷山人(民国古琴第一人杨宗稷)齐名”。何振岱尝学琴于著名琴师刘钦(字章甫)。他与刘钦私交甚笃,二人其实亦师亦友,常在一起切磋琴技。

20230328_A07_01_40.jpg

何振岱故居

1680161122820532.png

  “寿补斋雅集”合影

1680161134829422.png

  福州西湖宛在堂——何振岱师生诗文唱和之处。

1680161163231535.png  

  在南京期间,何振岱与弟子合影。

  (三)

  何振岱一生交友谨慎,不轻易与人打交道。当然,何振岱旅沪、旅宁、旅京期间,还是与众多名人有过交往。除前文提及的陈衍、陈宝琛等师友之外,他与陈三立、陈曾寿、李宣龚、高赞鼎、梁鸿志、陈懋复(字几士,陈宝琛长子)、黄濬等,也过从甚密。他于当代诗人中,极心折许承尧(疑庵,进士,安徽敛县人),“有作必函许商正”。

  何振岱“授学数十年”,入其门下者何其多也,人们皆以能入何门为荣。而不管学生身份为何,何振岱始终一视同仁,他曾言道:“我于诸生无偏心,可质天地神明,有悦学者皆愿倾我所知以告之。”

  何门弟子众多,本文主要述及外交活动家高赞鼎、共和国“密使一号”吴石将军,还有福州“八才女”“十姊妹”。

  1936年仲夏,70岁的何振岱自北京南下,先抵南京,后到上海,游山玩水,诗酒唱和,历经月余。这是何振岱的最后一次远游,此后他便回归榕城,安居在文儒坊的老宅内。

  在南京期间,何振岱与众弟子留下了一张重要的合照(上图。除以下已辨认的,其他人身份还待确认):前排左一何振岱、左二郑岚屏,左四何咏阁,后排左一高蓚堪(即高赞鼎)、左二何知平(何振岱二子)、左五吴虞薰(即吴石)、左七何敦诚(何振岱四子)、左八黄曾樾。

  此照片摄于“高宅斐君轩”。

  合照所在地,即为高蓨堪(赞鼎)家。他是晚清举人,外交活动家,也是知名的爱国诗人。其妻子是福建十大才女之一何咏阁,他们的儿子是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

  黄挺生,则是何振岱好友陈衍的门生,被陈衍称为少有的“军人能诗者”,时拜海军陆战队旅部参谋长。黄曾樾,史学家、诗人,“永安七才子”之一,时任南京市政府社会局长。

  吴虞薰,即吴石(1894-1950),名萃文,字虞薰,号湛然,闽县螺州人。1936年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并兼任国民党最高军事学府“陆军大学校”教官。何振岱抵南京的前后两个多月时间里,便是住在吴石家中。

  吴石自幼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博学多才,是一位具有儒将之风的军事将领。1923年至1924年间,吴石因喉疾赴京养病期间,曾慕名从何振岱习诗词,自此师生之谊延续了一生。

  吴石对何振岱执弟子礼甚恭,待恩师始终如一,保持通信联系近30年。何振岱对吴石也十分赏识,平时以朋友相称,常以人生志向相激励。1934年夏,吴石从日本陆军大学学成归国,著有诗集《牙牙集》《东游甲乙稿》等。1935年春,何振岱为吴石作《东游甲乙稿序》,而诗集中的作品也多经何振岱润色。

  抗战胜利后,吴石每次回福州都会去看望恩师何振岱。1949年初,吴石调任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何振岱还作了诗作《喜吴虞薰归》。

  此时的吴石已五十有余,何振岱也已是82岁高龄。他在诗里回忆了当年师徒两人在一起研读圣贤之书以及研经占卦时的情景,更特别注明在畅游三吴时携眷住吴家数月。

  《喜吴虞薰归》应该是何振岱写给吴石的最后一首诗了。那以后不久吴石便退赴台湾。

  1949年8月15日晚,吴石还特意到大光里21号与恩师告别。8月16日晨(福州解放的前一天),吴石乘飞机由福州赴台湾,去台后吴石调任国防部参谋次长。

  1950年6月10日,吴石被国民党当局以通共罪杀害于台北。他在临刑前仍没有忘记恩师,其写于狱中的遗书里写道:“壮岁旅居北燕,受业于何梅生先生之门,经义诗词,亦见精进,极蒙梅生夫子之赞许……”

  吴石就义时何振岱已84岁高龄,家人生怕老人伤心过度,都秘不以告。两年后,老诗人也魂归天上,一场师生情谊至此终结。1973年,吴石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何振岱的弟子中,还有著名的“福州八才女”。“寿补斋雅集”合影(右上图)中就能见到不少才女的身影。当然,我们先来厘清“八才女”“十姐妹”之称。

  1936年,何振岱自北京返回福州。此时,叶可羲、王德愔、刘蘅三位女子已拜学何振岱门下,学诗、作画、弹古琴。后来这三位门徒又相继介绍同好拜何振岱为师,她们是王真、王闲、薛念娟、张苏铮、施秉庄、洪璞,加上何振岱的女儿何敦良(何曦)共10人。10位女弟子个个兰心蕙质,聪颖好学,有“十姐妹”之称。

  当时,这些女弟子还常参加寿香社的活动。寿香社是晚清民国众多词社中较为活跃的社团,在近代词坛有较大的影响。其最初是福建协和大学文学院学生于1935年组建的文学社团,而1936年何振岱返榕后时常参与寿香社活动,因其文名之盛,故成为寿香社的主心骨。以后由于其女弟子的加入,寿香社逐渐成为一个影响力较为广泛诗词兼做的社会性旧体诗社。

  此后,寿香社每月例集一次,轮流做东,雅集地点有何振岱家(文儒坊)、叶可羲家(塔巷竹韵轩)、刘蘅家(仓前山淇园)、王德愔家(南街安民巷口琴寄室)、洪璞家(仓前山璞园)。

  不久抗战爆发,寿香社仅维持两年,因社员星散,雅集酬唱活动基本上就结束了。只是“十姐妹”的创作活动还在持续,甚至姐妹之间有时还有一些交往和酬唱,词作逐渐积累。

  1942年,何振岱将“十姐妹”中的八位女弟子(除后加入诗社的王闲、洪璞)的362首诗词创作编选为《寿香社词钞》刊行,亲作《寿香社词抄》小引,就此确立了刘蘅、叶可羲、王真、王德愔、何曦、薛念娟、张苏铮、施秉庄“福州八才女”的美誉。

  刘荣平的《何振岱寿香社词作评论》一文认为:“何振岱主盟寿香社距其师谢章铤主盟聚红榭,时间相隔80余年。聚红榭振兴了清代闽词的创作,在晚清词坛声誉极隆。寿香社的创作实绩虽赶不上聚红榭,但可说为清代闽词画上了句号,也可堪称民国词坛的一朵奇葩。”

  (四)

  何门弟子个个出色,何振岱自家的儿孙们同样不遑多让。

  何振岱与夫人郑岚屏共有五子一女。需要说明的是,何振岱忙于教育事业,家里孩子的教育几乎全靠郑岚屏。在她精心传授下,何家子女也是个个不凡。

  长子何敦畴(1895-1970),即何维刚。娶姚铮之女姚健华(1892-1964)。他在北京从事中医师工作,医术曾名噪京师,帝师陈宝琛晚年多由其诊治。陈宝琛年谱中记录了其88岁生命的最后还是何敦畴开的药方,但这次疗效不佳,后送德国医院后不久便撒手人寰。何敦畴长于古诗词,著有《春明集》《竹头集》。其诗词绘画深得梅叟真传,尤精绘花卉。晚年由北京返榕,逝于福州。

  独女何敦良(1897-1982),即何曦,字健怡。幼承家学,工诗词、书法,并擅古琴。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曾任福州文山女子中学国文教员;1958年受聘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赏晴楼日记稿》《晴赏楼诗词稿》。

  何曦是何振岱夫妇的掌上明珠,曾抱不嫁之志,32岁始出阁。在她出阁时,何振岱还将自家大宅一分为二,赠予女儿婚后居住,为的是女儿不离左右。何振岱日记中有记:“此女自生我家皆在父母旁,嫁后犹同居一年有八个月……”可见其爱女之心。

  何曦适姚定黎(名戡,家住灵响境,也是大家庭,具体情况待考),婚后,丈夫染疾,儿女众多,生活清苦。这与何振岱对女儿未来生活的规划与期许有很大的差异,于是“心怀百忧复千虑”,时时挂念。

  何曦的外孙,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首任院长尉晓榕教授。

  二子何敦敏(1901-1995),即何知平,又名何维沣,留学法国,修经济学。

  何知平的夫人王闲(1906-1999),字翼之,号坚庐,为福州“十姐妹”之一,是王寿昌次女;少从郑容、何振岱攻读经史,兼习诗词、书法、古琴,又从画家周愈学画,尤擅山水,著有《味闲楼诗集》《王闲诗词书画集》;是国画家、福建省文史馆馆员。

  三子何敦敬(1903-1987),即何维炳,就读上海圣约翰大学,解放前曾任福建省银行秘书,解放后赋闲。

  何敦敬的夫人尤崇华来自福州尤家。尤家是福州商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庞大家族,当年是福州经营丝线、绸缎、鞋帽到苏广百货、土特产批发以及钱庄、汇兑行等金融机构的翘楚,家族富足近百年。鼎盛时期,尤家的一处老宅就曾占据三坊七巷中文儒坊至衣锦坊的大片宅院,拥有宅院六大座、13进、100余间,人称“尤半街”。

  四子何敦诚(1905-1976),即何维澄。

  何敦诚乃是民国北平警察大学第一届毕业,后留学日本明治大学学习经济专业,精通日语、英语、法语;毕业回国后,成为经济、外交、情报方面的专家,1976年病逝于台北。

  五子何敦仁(1910-1980),名维深(敦仁为其号);室名静娱楼,国画家,为国画书法大师溥心畬入室弟子;毕业于北平华北大学国画系,攻恽南田北派山水人物,多作北派青绿,画风挺秀明丽;著有《静娱楼诗集》《静娱楼观画录》等。

  何敦仁早在20世纪40年代,在恩师严审许可下,即在北京举办过两场个人作品书画展,轰动京华,颇得恩师溥儒等辈画家首肯及京都艺术界赞许。他在京已有名气,求画者频来,后由恩师溥儒引荐入“松风画苑”。

  何敦仁与陈子奋更是至交。陈子奋曾多次当面告诉自己的学生:“在我百年之后有关艺事,无须询问他人,只要求教何敦仁先生即可。你们是我的学生,也是何敦仁的学生。”可见陈子奋对这位文友交情之深厚与信任。

  《福州晚报》(2023年3月28日、3月30日 A07版  闽海神州)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