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孟丰敏
福州两千多年的建城史上很少有公主府,但明朝有一位公主的府邸就在福州,而且其名号也与“福”有关。她就是福成公主。福成公主是朱元璋的哥哥朱重四南昌王之女,母王氏。她为何会住在福州呢?
八旗会馆 叶诚摄
(一)
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册封自己的侄女为福成公主,同时授其夫王克恭为驸马都尉。王克恭是濠州人(今安徽凤阳),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颇有功勋。
《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元年,朱元璋命兴安(今广西桂林境内)卫指挥王克恭将兵屯于杭州,为浙江桐庐和昌化诸军声援。洪武三年,驸马都尉王克恭任福建行省参政,镇福建,平定泉州府惠安县民陈同之乱,显示了一定的军事才能。《弇山堂别集》记载勋戚大臣为指挥使,驸马都尉王克恭提升为福州卫指挥使,诰称“镇国上将军”。
驸马都尉王克恭在今天的通湖路上取土重建福州城,形成六口大水塘。王克恭将六口大水塘纳入园林中,建成他与福成公主的府邸。这是明朝福州的第一座公主府。这公主府的面积不小,一直被当地文人称作“西园”。因为,公主府是从福州府衙署的州西园(位于今福州第三中学)到乌石山脚下。园内围绕六口大水塘造亭台楼阁等建筑群。
明王朝宗室的管理非常严格,王朝明文规定公主必须是皇帝的亲姑姑、亲姊妹或者亲女儿,福成公主只是皇帝朱元璋的亲大哥南昌王朱重四的女儿,属于旁支公主。于是有官员建议:“今南昌王女福成公主、蒙城王女庆阳公主宜改封郡主,夫驸马都尉王克恭、黄琛宜上驸马诰命止称所授官。”也就是说,福成公主要降级为“福成郡主”,王克恭的驸马名号也要降为“仪宾”,只能称王克恭为“镇国上将军”。按照明朝皇室管理规定,应参照靖江王之女的待遇,直接降为县主。
朱元璋回复:“吾兄俱早亡,惟存此二女耳,吾不忍遽加降夺也,其公主封号不去,岁给禄米五百石,夫王克恭仍驸马都尉,镇国上将军克恭福州卫指挥使。”这意思是我的两个大哥死得早,只留下这两个侄女,不忍心给她们的头衔称号降级。于是,福成公主和驸马王克恭的尊贵的称号继续保留。但没多久,朱元璋觉得刚刚建国,不能自己带头破坏规定,要照章办事,便下旨:“公主岁给禄米五百石,视他主减三之二,驸马止食本官禄。”明初规定的郡主岁禄(年薪)是八百石,禄米五百石的待遇等于降到了县主级别了。可见,福成公主的尊贵的称号留着对外使用,装点门面,但实际的待遇是县主,驸马都尉是岁禄二百四十石,仅视四品。
《朱枫林集》记载,洪武四年,闰十月八日镇国上将军驸马都尉王克恭为当时的大学者朱昇写了一篇祭文。元朝龙凤三年(1357年),五十九岁的朱昇赴应天府(今南京)向朱元璋首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方针。明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十三日升翰林学士,为大明朝制定了礼乐制度,并收集后妃的故事,编修了《女诫》一书。
(二)
公主府有没有名称呢?有趣的是福州历代文人惯称其为“西园”。因为北宋时“西园”大名鼎鼎。北宋驸马都尉王诜建了一座西园。元祐年间,王诜邀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蔡肇、李之仪、李公麟、晁补之、张耒、秦观、刘泾、陈景元、王钦臣、郑嘉会、圆通大师(日本渡宋僧大江定基)十六人游园。那时京城的文人学士都围绕在苏轼周围,拥戴他为文坛盟主。这次雅集史称“西园雅集”,成为宋朝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文学盛会,众人认为可与晋代王羲之的“兰亭集会”媲美。雅集当时,李公麟作图《西园雅集图》,米芾、杨士奇作《西园雅集图记》,传为文坛之不朽盛事。后来历代文人都有模仿这幅画,更模仿这种雅集活动。
明初的王克恭与宋初的王诜虽时隔四百多年,但都是驸马,皆姓王,所谓无巧不成书。王克恭依葫芦画样,也邀请文人墨客来公主府西园雅集。从此福州西园的文人雅集也十分鼎盛。福成公主和驸马王克恭在福州居住了多久呢?历史古籍中关于福成公主和王克恭的记载非常少。当建文帝朱允炆将庆阳公主降级为庆成郡主时,远在福州的福成公主在史籍上已无记载,说明她已亡故了。
此后公主府不断易主,但文人依旧称公主府为“西园”。正德年间,西园已经破败了。第一个重建西园的是福建提督市舶公署(福建市舶府)中官(太监)韦查。韦查是成化十二年到任福建市舶府,那时琉球进贡口岸已经固定在福州,接待琉球贡使也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当时法光寺是福建市舶府,韦查把西园重建成游宴园林,方便他工作与招待、享乐。因此,西园又称作中使园、官园。后来韦查把福建市舶府迁移到津泰路去,西园日渐荒废了。
《尚公桥记》记载:“矧西园既复时邀名公登邻霄台,宴饮赋诗,镌名峭壁,斯皆人所鲜能。”因此明正德年间,福建市舶府太监尚春第二次修复西园,接待琉球贡使。
明朝正德户部主事郑善夫赋诗《西园燕集》:“乌山秀色平临水,中使池园事事奇。斜日亭台朱夏薄,晚风箫鼓画船移。鱼惊舞袖翻深浪,鸟讶歌筵出下枝。金屋铜鞮那比数,几回吟望忆明时。”
嘉靖年间,市舶府太监和市舶司官员及琉球贡使都直接参与违禁走私活动,市舶司制度遭受严重破坏,市舶机构也处于瘫痪状态,市舶司的经费更是入不敷出,福建市舶司尚且保留不住,何况西园。明万历八年,明政府撤销福建市舶司,安泰桥畔的福建市舶司废弃,西园亦随之荒废。
明初“闽中十子”之一王褒的六世孙王应时(今永泰人)官至云南按察使后,晚年回福州,购买了西园并重新修建,与福州著名的文人墨客如曹学佺、徐火勃、徐熥、谢肇淛等聚集于此饮酒吟诗。此时,西园又名为“洋园”。
此后易主给薛梦雷,《乌石山志》记载:“梦雷性耿介,具经世才,尝从薛港移居乌石山之西园,即永福王宪长宅,筑别墅以养志,所著有《彩云编》二卷。”薛梦雷又在园中修建夕佳阁、蒹葭草堂、水云亭、宾莲塘、山镜堂、阆风楼、鱼我桥诸胜。薛梦雷也曾邀请名臣、大文豪曹学佺和徐氏兄弟来西园社集。徐火勃赋诗描绘西园里的风景:“十亩林塘类渼陂,画桥朱栏映清漪。”
清代福州藏书家郭柏苍曾写诗说明宾莲塘后来更名宾莲堂。而宾莲塘就是当年驸马王克恭拓城挖土留下的池塘。薛梦雷喜欢在这六口池塘里养芙蕖,晚年写诗说自己早已厌风尘,居有芙蕖,余生还有山水陪伴,又住在乌山名胜薛老峰下十分知足。
曹学佺买下西园一隅取名“云月庵”,排练和演出他首创的儒林风格的闽剧。曹学佺在云月庵里遍植名花,经常请文人朋友来社集。明末,曹学佺为了支持隆武帝亲征,把自家的园林全部变卖以筹款支持隆武帝亲征。
(三)
清初,西园驻扎旗兵,拆了亭榭,园内景观不复旧时。西园俗称“洋园”,徐火勃儿子徐延寿赋诗《上已社集洋尾园修褉》,说明园子破败萧条的状况。此后西园不断易主,顺治年间,西园被孙元祉购买,康熙年间属闽县刑部侍郎陈铨,他们都曾在园中请文人来社集。此后,园主又换为陈定国、林逊。
福州人林逊任四川达州知州,因可怜自己父母年老,告老还乡孝亲,买下西园的老屋荒池,广植荔枝,命名为“荔水庄”,以著述自娱。此间,福州文人又社集于荔水庄内,黄晋良赋诗提及荔水庄里的风景:“陇上滋新麦,园林足好花。”
那时的荔水庄风景已不如当年,但依旧有不少文人雅集活动在此举办。林逊夫妇在世时,林逊长子林侗则皈依佛门,出门远游。仲子林佶嗜书如命,其藏书与书法在当时享负盛名,但也因此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只好变卖了部分房产。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林逊逝世后,林佶全部变卖了房产,易主给福州文人李鸿瑞、李鸿诗兄弟。道光年间,李氏兄弟把荔水庄传给李鸿瑞的两个儿子李彦彬和李彦章。李彦章官至江苏按察使。兄弟俩被当时福州文人赞为“双珠”,在荔水庄内营建石画园。
李氏兄弟二人作文说:“余家荔水庄有六塘,种荷,皆可通舟。蒹葭草堂尤居池上之胜。”可见洪武年间驸马王克恭的确挖了六口池塘而且被围入西园里。当年的池塘并没有全部填埋,而是形成了河流,今天看来应该就是通湖路旁的安泰河,因为当年这里就是西园。而李氏兄弟营建石画园后,当地百姓依旧习惯称之为西园或荔水庄。
李彦章逝后,李彦彬不善于经营,家贫如洗。他们的挚友林则徐见了大惑不解并资助李彦彬。李氏兄弟后,荔水庄的新主人也姓李,叫李敬,因为居住在西园,就给自己起了别号叫“西园”,说明非常喜欢西园。他和他的姨表弟谢章铤自幼住在西园的春晖草庐读书。谢章铤工诗词,有《赌棋山庄集》传于世,任致用书院山长16年,一时名彦如陈宝琛、陈书、陈衍、张元奇、何振岱、林纾等皆出其门下。谢章铤曾回信给李敬说:“君居荔水庄,为明驸马都尉王(克)恭西园故址。”
清代,福州黄巷有著名郭氏“五子登科”,五子之长子郭柏心《西园怀古》诗:“三十四城都尉劳,六塘取土复增高。七穿井受千家汲,八角楼当一面豪。客散荒池惟蛙黾,秋归别院尚蓬蒿。权珰词客皆尘土,我独临风酹浊醪”。郭柏心的玄孙是郭化若将军。
民国,西园易主给林鹿,被称作“沁园”。福州著名文人陈衍的说诗社便经常在沁园里社集。民国九年,沁园又改作苏广绸缎商研究所,园林破坏无余,部分改为私宅,部分改建为八旗旅闽京官要员住宿之所,俗称八旗会馆。1954年,八旗会馆改作盲聋哑工厂,今属福州市曲艺团,作为伬艺和评话的书场。
读古厝知岁月如云烟,人居其厝而不能久据,若烟尘聚散无常,古今多少人轮回流转其间,虽前后几代不相识,却共同演绎了一幕幕精彩的人间故事。
《福州晚报》(2023年5月24日 A07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