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山
有一句话,说是“晚清风流数侯官”。意思说,在晚清时期的中国,要论风流人物,那就要算上出自侯官的那些人。晚清,史学界以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间为期。风流,指风采特异、杰出不凡(的人)。这句流传甚广的话是什么时候,谁说的?不清楚,但大家都认同。侯官呢,这个神奇地方是哪里?
“侯官”探幽
“侯官”早先是“候官”。
先从“候”字说起。候,读音“hòu”,指守望、侦察;也指征兆,时节;物候、气候;时候。不特指土堡,但保留了守卫、瞭望敌情的功能。
“侯”字,读音“hóu”,本义指箭靶,后加上了“亻”,指有本事的人。古有“射侯”之礼。还有以箭程确立新建侯国的四至规矩。又用作爵位名称。也是姓氏。
“候官”一词,原来是官职名称,后来演变到建置名称,再后来落脚到地名。看看候官走过的路:汉高帝五年(前202),封无诸(闽越王),建都于东冶,辖今福建区域。汉孝昭元始二年(前85),闽越遗民自立冶县,属会稽东部都尉。汉光武建武二年(26),冶县改为属会稽东部候官都尉。“候官”作为官职的组成部分出现。会稽郡设了东部候官都尉的官员,类似简版的卫戍区所,管理军事和民事。东汉建安元年(196),会稽南部都尉辖区改设候官县。这个候官县的管辖范围相当于现在的福建省域——那时地广人稀。西晋太康三年(282),候官县东部地区分出设原丰县、温麻县;南朝梁天监间(502-519),候官县和原丰县合并,成为东部候官。隋文帝开皇九年(589),东部候官又改为原丰县。隋开皇十二年(592),原丰县更名为闽县(可能是因为这里过去是闽越国)。这时,跟候官难舍难分的闽县出现。闽县衙府设在闽都坊内(今东大路省立医院附近)。
唐武德六年(623),从闽县中分置候官,以现在的侯官村作为候官县城。因遭水灾,贞元八年(792),候官县衙迁入城内候官里。后“人以候阙日久”,不喜欢,要求改县名“候”字为“侯”字。好像有司没有批准,就把县衙所在地名称由“候官里”改用附近的“官贤坊(铺)”。民间倒是把县名的字改了,用“侯官”。从此,在县(地)名上“候”“侯”同音混用。民国以后,官方也改了,但读音“hòu”,官民都不改。“侯”字的读音“hòu”就成了闽侯、侯官的地名专用。
明清两代,闽县、侯官县同属福州府,共处一城,各有分管辖区。基本上在城内以南大街(今八一七北路)为界,街东属闽县,街西属侯官县。城外东南部属闽县,西北部属侯官县。民国元年(1912),闽县、侯官县合并为闽侯府。第二年,闽侯府改为闽侯县,属东路道,县城仍设在福州城里。
“侯官”的文化现象
“晚清风流数侯官”,说的是一个特殊时空的人物群体。人们列举近现代出自侯官的著名人物有:梁章钜、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纾、陈季同;林旭、林觉民、林白水、林长民;陈衍、何振岱;萨镇冰……这里提到的人物,有些是闽县人,如林纾、林觉民、林白水、林长民、萨镇冰等,可以说“闽县晚清也风流”。闽县代表人物还有叶观国、郑光策、刘齐衔、陈宝琛、郑鹏程、陈梦雷、陈寿祺、林寿图、龚易图、罗丰禄、林绍年、刘冠雄、秋瑾、王冷斋等。从这里可以看出,晚清出现英杰群体的侯官,是包括闽县和侯官县在内的大侯官区域。
“晚清风流数侯官”,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个时期,这么多著名人物集中出现在一个不大的区域,绝不是偶然的。所谓“地灵人杰”,或谓“天时、地利、人和”,可以称之为“侯官文化”。
侯官文化,应该是多元的。侯官的历史很长,其间地域大小和建置隶属是不断变动变化的。根据其曾经不同的地域定位,侯官文化可以有许多种指向。一是以现在闽侯县上街镇侯官村为基础的地方文化,包括古县衙、城隍庙、古商贸集市、古村落、古津渡、汉镇闽将军庙、镇国宝塔、龙台石塔、螺女信俗文化等。二是以当年侯官县辖属为地域的侯官文化,不同时期,地域面积不同,辖属不同,内容也不尽相同,范围大约可以涵盖今福建全省。三是以现在的闽侯县为地域,以闽县、侯官县及合并后的闽侯县为范围,又称首邑文化。四是以现在福州市及周边地区为地域的侯官文化,即“闽都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主要涵盖三坊七巷文化、船政文化、寿山石文化、昙石山文化、古厝文化、福文化,等等。
解码“侯官文化”
“侯官文化”作为一种特定文化,它的概念可以有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内涵归纳和表述,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侯官文化,可以表述为:有史以来,特别是近现代,生活在史属侯官及周边地域,以林则徐、严复为代表的,植根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借鉴西方文化,致力民族复兴的英杰群体,所涵养形成的特质文化,具有领风气之先,与时代同步,谋天下永福的特征。侯官文化是“闽都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从时间维度上说,侯官文化主要是指5000年来昙石山遗址文化的积淀,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显现的文化。从空间维度上看,侯官文化孕育兴起的区域是指历史以来不同建置、不同辖属的大侯官地域,实际上是以现在福州市为基本盘,延伸至周边关联区域。从文化内涵上看,侯官文化是依托以省会福州优良的教育与文化资源,汇聚众多的政治和文化精英,融合并弘扬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种特殊的时代区域文化,明显地区别于福建省域内其他地区文化,其影响及于全省、全国乃至海外,是闽文化发展的源头与代表。
侯官文化具有优秀的特质,如榕树般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如茉莉花般淳朴自然、芬芳清香,如大海般博大精深、激情澎湃,如闽江般源远流长、大爱永恒……
一是领风气之先。具有外向性特征与吸纳各种文明的能力,体现士族精神。侯官长期是仕宦人家与士人望族的聚居地,积聚着来自中原及福建各地的政治名流和文化精英。他们出身高门士族,具有开先精神,忧国爱民、敢闯善谋、勇于担当、厚德宽容。
二是与时代同步。优越的地位也造就了侯官人广阔的视野、超卓的目光与包容的性格。中唐以后,闽都教育发达,紧贴时代脉搏,“俗成邹鲁”,号称“文儒之乡”。两宋时期闽都教育达到了全盛时期,“闽学”得到发展。后来侯官成了中国近代新科技、新思想传播发展的要地。船政学堂的创办,让新式教育得以发端发展。
三是谋天下永福。侯官人物具有鲜明的爱国爱乡的家国情怀,为天下谋永福的博大胸襟。侯官文化由侯官地区地理人文滋养孕育,成就以晚清人物为代表的特质文化。这些晚清人物又言传身教,出思想、立学说、办教育、带团队、建功业,引领一代、影响多代所及全国乃至世界。
侯官文化有敢闯善谋、厚德宽容的人文底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人文基因。
首先是涵养浩然正气。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和时代价值观的重要方面。侯官人杰讲气节、担道义,传承和弘扬浩然正气。如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王审知:宁做开门节度使,不做闭门天子;严复:有王者兴必来取法,虽圣人起不易吾言;林觉民:以天下人为念,为天下人谋永福;陈季同:最早把中国文化、中国戏剧介绍给西方读者;陈寿彭、薛绍徽夫妇联手翻译了法国科幻小说大师儒勒·凡尔纳的《八十日环游记》。
其次是笃行为善尽孝。善良和孝敬的核心理念是“爱”。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是善,行善是人的心理基本需求,如董奉的杏林春暖,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百善孝为先”,孝敬是人的感恩观念的主体体现。侯官人物受的早期教育,家庭、家族的教育,所谓家风家训,都是以“孝”为中心的。福州拗九节有“孝敬文化”。
特别重视诗书传家。福州雅称“海滨邹鲁”,侯官文化的人文底蕴深厚,讲究诗书传家。如藏书传世,有徐氏兄弟的红雨楼、曹学佺的石仓园、龚易图的五万卷藏书楹、林则徐的七十二峰楼、谢章铤的赌棋山庄、陈寿祺的小嫏環馆、陈宝琛的陈氏五楼,等等。侯官人文中,人才辈出,彪炳史册,如郑振铎是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收藏家、训诂家。侯官文化的教育理念是男女平等,巾帼不让须眉,仅如“五四”以来的十大才女中,就有侯官的庐隐、林徽因、冰心等。
侯官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需要总结其前世今生,不断研究、探讨其内涵外延,传承其文脉和精神。
《福州日报》(2023年6月9日 005版 闽江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