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榕城 > 文化遗产
文物|郑和碑:仅存的详载郑和下西洋石碑
2023-06-2609:28:02来源:福州晚报

  书纸易毁,碑石难销。明宣德六年(1431年),在第七次下西洋前夕,已至暮年的郑和,站在长乐天妃行宫内,望着刚刻好的《天妃灵应之记》石碑,内心肯定百感交集。他有很多故事,想流传后世。

1687743491530236.png

《天妃灵应之记》碑。

1687743476883979.png

郑和下西洋航线图。

  国内仅存 珍贵无比

  时光荏苒,一晃592年过去。

  如今,在长乐南山顶,天妃行宫已毁于战火。原址修建的郑和史迹陈列馆内,郑和当年亲自撰文的《天妃灵应之记》石碑,仍矗立在那里,留下了岁月的斑驳印记。

  “这块碑,我们俗称‘郑和碑’,是郑和最后一次奉命出使西洋时亲自撰文的。”郑和史迹陈列馆馆长陈迟介绍,碑文共有1177个字,至今基本完整可读。“这是目前国内仅存的详细记载郑和下西洋的石碑,不但是先辈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还可以修补文献记载的失误和不足,珍贵无比。”

  明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均以长乐太平港作为出国前最后一个驻泊港,等待季风来临。郑和船队累驻长乐,短则两个月,长则十个月。在漫长的等待中,船队没有闲着,而是招募水手、修造船舶、祭祀海神,伺风开洋。

  1961年,圣寿宝塔及《天妃灵应之记》碑被列入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圣寿宝塔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12年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福州遗址地。

1687743554624576.png

郑和长乐太平港启航图。

image.png

下西洋副使王景弘塑像。

七下西洋 入记刻碑

  记者看到,碑座为花岗石质、碑身为黑色页岩质。陈迟介绍,经测量,该碑高一百六十二厘米、宽七十八厘米、厚十六厘米。

  碑额正中阴刻篆书“天妃灵应之记”六字,其中两字残损。字框的上端及两边阴刻如意云水纹,顶端涌现祥云捧月的图案,碑体四周边框刻缠枝番莲纹;碑文阴刻楷书三十一行,共计一千一百七十七字,除其中有九个字磨损外,碑文至今基本完整可读。

  碑文分前后两个部分,详细记载从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六年(1405-1431),郑和前六次下西洋的经过和结果,以及第七次下西洋的任务等。

  石碑里记载,该碑是明宣德六年十一月,由郑和亲自撰文。在第七次下西洋离国前,郑和组织整修三峰寺塔、天妃宫,并在天妃宫左侧修建一座三清宝殿。南山上,塔、寺、宫、殿俱全,依照郑和的话来说,便是“画栋连云,如翚如翼”,并刻下这块石碑。

  石碑不仅详细记载了郑和奉命率领船队不畏艰险的远航历程,包括七下西洋的时间、地点、经过等,还褒扬了天妃(妈祖)的神力。

1687743695477759.png

王伯秋(左五)和同事在长乐县衙合影。郑巧蓬供图

  名扬天下多亏了他

  2022年,长乐朝阳中学历史老师郑巧蓬,找到5篇80多年前有关郑和碑的报道,证明这块碑是在孙中山女婿、时任长乐县长王伯秋的保护和宣传下名扬海内外的。

  据记载,由于年久失修,天妃宫倒塌后碑被埋于土中。1930年,一名农民在天妃宫遗址挖土时发现了这块碑。当时的长乐县长吴鼎芬立即派人将碑移到县署“思善斋”侧。吴鼎芬离任后,此碑又被乱草掩盖。

  1935年,湖南人王伯秋担任福建省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兼长乐县长时,偶然间在县署档案中看到了这块碑的记载,于是派人到处寻找,终于在草丛中发现了它。王伯秋对碑文进行摹拓后,分寄国内外学者鉴定。石碑的发现在当时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学者们纷纷写文章进行评述、考证,掀起了研究热潮。

  中国著名史学家、文献学家郑鹤声撰写刊登于1936年《大公报》的文章表明,他也是看到拓片后才知道这块碑,后亲往长乐实地考察。郑鹤声在文中高度评价王伯秋:“有学者风范,兴革有度,贤声远播。从政之闲,雅好翰墨,总以提倡学术文化为己任。”

  陈迟介绍,之后抗日战争爆发,为免遭战争破坏,特将此碑运至南平市保存。战后运回,移到现长乐师范附小院内。1961年,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此碑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建碑亭加以保护 。(记者 徐文宇)

  文化时讯

  ●近日,纪念长乐建县1400年主题征文活动启动。活动围绕长乐建县1400年主题,回顾长乐千年发展历程,反映长乐沧桑巨变、身边的感人故事、个人的难忘经历和生活变迁,展望长乐美好未来等。活动分为成人组、小学组、初中组和高中组,并分设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将持续至7月底结束。

  ●5月7日,首届福州番薯文化节暨“四海长乐 福薯万家”陈振龙番薯文化节在文岭镇和鹤上镇举办。今年恰逢陈振龙引进番薯430周年,活动在大力弘扬先贤“先薯精神”的同时,也坚定不移贯彻“粮”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奏响新乐章。

  ●5月17日、18日,“福启海丝——长乐和平古街海丝奇妙夜”2023年长乐区首届古厝文化节暨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盛大举行。活动以“5·18国际博物馆日”为契机,为市民游客打造一场文旅盛宴。

  ●5月28日,长乐区洞江湖公园激情涌动,“2023澎湃洞江湖”福州长乐龙舟邀请赛在洞江湖举办,福州18支龙舟队竞相角逐,福州长乐汇泉龙舟队获得冠军。

  ●6月16日,纪念长乐建县1400年暨第二届中国·长乐三溪乡村摄影文化节,在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长乐区江田镇三溪村开幕,本次文化节规模大、规格高,活动持续到6月22日。(记者 徐文宇)

  长乐至宝  

  北宋陶多嘴壶

1687743728433498.png

  国家二级文物,长乐区博物馆藏。1999年4月江田镇三溪村葫芦门山宋墓出土。通高54.5厘米,器高46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14.5厘米,重6489克。盖簟钮,呈束腰状,腰部堆贴周波纹,盖沿翘起,堆贴五级,底沿子口,内凹;壶撇口敞颈,长腹微腹下收;腹有五道弦纹,平底,每道弦纹间分立五嘴;胎灰黄粗松。

  《福州晚报》(2023年6月26日 A04版 闽都文化·长乐)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