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孟丰敏
明朝初年,福州有一个重要政治人物叫王克恭。《明史》和《钦定续文献通考》等古籍记载王克恭的情况都一致:“福成公主下嫁王克恭,按明外史公主列传,福成公主南昌王女,母王氏,下嫁王克恭。克恭尝为福建行省参政,后改福州卫指挥使。”
明朝皇家古籍如《明太祖实录》《明太祖宝训》等却对驸马都尉王克恭任职徽州和福州的事迹只字未提。即使查福建和福州的历史古籍也未有“王克恭”的生平记载,治理福州的贡献也只是片言只语,且名字被写作“王恭”。本文就此梳理王克恭的历史情况,解读王克恭为何被写作“王恭”。
一
安徽和福州地方古籍有一些关于王克恭的政绩记载。
《安徽人物》记载:“王克恭,明和州(今安徽和县)人。尚南昌王女福成公主,初为福建行省参政,后改福州卫指挥使,以镇国上将军驸马都尉领兵镇婺源州,招徕流民,兴学校,有惠政。”
《福州府志乾隆本》记载:“王恭,濠州人,尚太祖公主。洪武二年,为福建行省参政。恭为福州筑城守,先造一城于城北,跨越王山,今名样楼。”
王克恭即王恭,生卒年不详,字子敬,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跟随朱元璋开始南征北战,得到朱元璋的信赖,娶朱元璋的大哥朱重四女儿(福成公主)为妻,很快提拔为得力干将重用。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王克恭出任婺源知州,次年十月以同知徽州指挥使司衔移镇徽州,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镇徽州,是徽州最高军政长官,为朱元璋集团稳定对徽州的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王克恭擅于处理与地方豪强的关系,轻徭薄赋、培植文教、礼贤下士,与徽州一大批儒士建立并保持了良好的关系,有的甚至成为终身好友,因此在徽州的文人记录中留下诸多德政的口碑。
《福州府志万历本》记载王克恭早在元朝已是福州的主簿,相当于现在地方长官的秘书或书记官。
《福建通志》记载:“明洪武二年,海冦侵境,明年海冦复为乱,镇守驸马都尉王恭檄百户寗祥先后讨平之,又明年始筑城,周三里,高一丈九尺,厚一丈,东北隅穴水门,以泄涧水。”
《明太祖实录》记载:“以驸马都尉王恭为福建行省参政,上谕恭曰,国家用人惟才是与,使苟贤无间于疏远,使不肖何恤于亲昵。福建从昔富庶,元末困于弊政,朘剥尤甚,民病未苏。今命汝往抚绥之,汝毋恃亲,故以生骄纵,贻患于民。国家政令,一本至公,尔不能守法失人臣之道,朕亦岂敢纵法违天下公议?汝其钦哉!”
以上古籍记载说明王克恭是在洪武二年(1369年)担任福建行省参政。明清时期废除了中书省,仅在地方设置参政这一官职,按明代的官制,各省参政为从三品,按明朝官方规定,年俸为三百一十二石。朱元璋对王克恭重建自古富庶的福州城寄予了厚望。如果福州再不建高而厚的城墙,就难以抵抗来侵略的海寇陈祖义。陈祖义是广东潮州人,逃往南洋马六甲地区成为海上巨寇。朱元璋曾悬赏50万两白银捉拿他。王克恭来福建先去捉拿陈祖义,第二年才开始重建福州城。朱元璋想依赖侄女婿驸马王克恭来筑城、保卫疆土,这是封建制度下依靠王室宗族力量保卫王权常用的一种手段。一旦王室某支力量过于强大时,就会很快被削弱甚至灭亡。
清藏书家、水利学家郭柏苍的《葭拊草堂集》记载:“王恭取地理摄形之法,摄七城之形为样楼。样楼者,七城之样也。”郁达夫也曾在《闽游滴沥》的书中提及登上样楼之一镇海楼会产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天地悠悠之念,唯在这北门管钥的越王台上,感觉得最切。”高耸、气象开阔的镇海楼昭示闽人征服海洋的雄心壮志。镇海楼也就成为明清时期海外船只进入福州时所参考的重要航标,今是福州重要风景名胜。
二
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王克恭重建福州城,同时率兵平定了泉州府惠安县民陈同的叛乱,要处理的大事还真不少,因为他也为自己和福成公主建了公主府邸,就在今天的福州第三中学到通湖路灵响小区这一片地区,称作“西园”。清代担任致用书院山长16年的福州大儒谢章铤写给自己姨表哥李敬的信中说:“君居荔水庄,为明驸马都尉王恭西园故址。”谢章铤工诗词,有《赌棋山庄集》传世,一时名彦如陈宝琛、陈书、陈衍、张元奇、何振岱、林纾等皆出其门下。因此,他的记载佐证王克恭在福州建了一座他和福成公主的府邸。毕竟他要在福州办公,办公地点在哪呢?
《福州府志万历本》记载:“巡按都察院,在嵩山之麓,嘉靖三十六年建。其地宋尚书王祖道宅。洪武初,为驸马都尉王恭公署。”嵩山是九仙山的支脉,因位于城之中心,又称中山。现在津泰路98号的鼓楼区委、区政府所在地就位于嵩山南麓。这里当年大概就是王克恭办公的地方。公主府距离他的办公署不远。
王克恭在徽州结交的学者赵汸曾替王克恭起草过一篇《祭婺源汪王庙文》,记载王克恭招抚地方豪强迅速归附朱元璋,除了对这些地方大族委以重任外,也注意到利用徽州当地的神祇,依靠神道设教的力量,以求达到消弭兵祸的目的。赵汸另外撰文记载王克恭任婺源知州期间,经常去五神庙祈祷,认为自己出任婺源知州是得到了五通神的支持。五通神信仰来自安徽婺源,随后成为江南的区域性神灵。但不同地区,五通神的名称不同。福州百姓信仰的五帝即五通神。福州地区早在宋朝便盛行五帝信仰,或许信仰五通神的王克恭重建福州城时也创建了五帝庙,因此福州民间多五帝庙。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春,福州发生瘟疫,迎五帝神活动持续了半年,可见其信仰之盛。如今市区只余仓山区淮安半岛的五帝庙和鼓楼区福涧街的麻王庙(麻王指五帝的部将麻王爷)。
明朝大学者朱昇曾为明太祖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战略方针。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昇过世后,王克恭写了一篇祭文深情回忆自己任职徽州时与朱升“夕驻石门,开轩梅西,对饮月前,由是密迩托交”的情景,文辞情意颇为感人。这篇祭文就收录在朱昇的《朱枫林集》中。由此可见王克恭的文采以及与朱昇的交情之深。
《篁墩文集》中有一篇《题王克恭驸马所赠程国辅卷后》,作者程敏政说观览王克恭赠予程国辅的一“书卷”,书卷上“皆国初名笔,何啻卞玉隋珠”。说明王克恭和明初大学者的交往十分深厚,才能收集他们的书法墨宝文章送给程国辅。
《休宁县志》记载:“程国辅,字廷辅,榆村人,通儒术,尤长于医。驸马王克恭镇新安,每延访之。守闽,值公主疾,遣使迎至,一剂奏效,自为文以赠。”原来王克恭在福州执政时,福成公主生病,居然从安徽请医术高明的程国辅来治病。福成公主大概病入膏肓,不久就归西了。
三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明朝初年的宰相汪广洋,因受胡惟庸毒死刘基案牵连,被朱元璋赐死。汪广洋年少随朱元璋起义反元,朱元璋曾将其比作张良、诸葛亮,是明朝开国元老,地位尊崇。明初朱元璋为了裁撤丞相职位,大权独揽,借机除掉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三个丞相。王克恭在汪广洋自尽后,是不懂政治,还是不畏政治风险,写了一篇《祭婺源汪王庙文》。在祭文中,王克恭称赞汪广洋“生为人豪,殁为神明,保障六州,不为己荣,识机慕化,克全民生,庙祀邈绵,足以表其忠烈之盛”,可见王克恭和汪广洋交情之深。
《明太祖实录》第三部分记载,朱元璋提升王克恭为福州卫指挥使司,这是正三品官衔,比福建行省参政高了半级,一般由皇帝亲信武官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朱元璋认为自己诚心以待人,不希望亲人骨肉终变为仇人,对亲族皆授以显职,仍令带刀侍卫一无所疑,如此相待,亲戚们就不会辜负自己了。但不久,王克恭就被贬成庶民。
从朱元璋后来写的《祭王恭文》可以看出,朱元璋认为王克恭在镇守徽州时有贪污腐败的行为。按照徽州民间族谱记载,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休宁县吴氏宗族贿赂王克恭却被抄家,王克恭掳走吴家人到福州,多年后,此人女儿吴瑞兰来福州寻回奉养。除此以外,徽州一些族谱的零散记录中也有记载王克恭细小的违法问题。但公正而言,王克恭任职徽州仍是功远大于过。
朱元璋不仅严厉指责王克恭父子“务赃私”“容逋逃”,不配做自己的股肱之臣,还撤掉王克恭的所有职务,在祭文中去掉“克”,只写“王恭”,说明王克恭没有达到朱元璋期望的恪尽职守、勤慎肃恭的为官标准。王克恭因此受到巨大惊吓,不久就病逝了。
为何王克恭刚提升为福建最高军事长官,迅即又被朱元璋撤职贬为庶民,且是利用大明朝建国之前的事件来彻底否定王克恭的所有功劳?王克恭或许不知道他为汪广洋写的祭文惹恼得罪了朱元璋,使疑心很重的朱元璋失去安全感,必除之而安心。王克恭哪里能想到自己的结局和汪广洋一样,是被朱元璋的愤怒“吓死”了。
王克恭父子被贬为庶人,应该是福成公主病逝后,否则朱元璋也不忍心这么做。于是,王克恭一家只能搬离自建的公主府,和庶人同居,至于住徽州还是福州,古籍没有任何交代。如果住在福州,民间会有流传,所以王克恭后人回到徽州,依旧是布衣,隐姓埋名生活的可能性比较大。
朱元璋将“王克恭”贬为“王恭”,因此福州官方史记或个人文集提及王克恭都是“王恭”。
明初福州也有一个叫“王恭”的人,是闽中十才子之一。字安仲,亦作安中,长乐沙堤(今金峰镇陈墩头村)人,自号“皆山樵者”,人亦称之“王典籍”。撰有《草泽狂歌》《凤台清啸》《白云樵唱》诗文共三十卷。
驸马王恭和才子王恭所处时代相近,因此明清的《福州府志》但凡提及王克恭则称驸马王恭,若提及才子王恭则没有驸马二字。而明朝官方记载时则统一写作“驸马都尉王克恭”。徽州的名人古籍中称呼王克恭,则是驸马王克恭、总制王公、指挥王公、王恭、寿王等与官衔有关的称谓,因此查阅王克恭的历史情况比较困难,且易产生误解。
另外还有一个王克恭,《福建通志》第十二部分记载,王克恭是泉州南安人、南宋淳熙十四年进士。这个南宋的进士王克恭和明初的驸马王克恭也不能混为一谈。
无论如何,通过蛛丝马迹、按图索骥,终于查清了福成公主府的历史沿革情况,还有驸马王克恭为何变成“王恭”的原因。笔者认为,在今后的文史写作中,为了不至于混淆,以讹传讹,驸马王克恭只称其“王克恭”为妥,还原本名,也是致敬他重建福州城立下的汗马功劳。
《福州晚报》(2023年6月30日 A15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