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地情研究
沈瑜庆:清末贵州最后一任巡抚
2023-09-1916:26:16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方麒

  沈瑜庆(1858—1918),初名志雨,字爱苍,号涛园,福建侯官人。他是沈葆桢的第四子,林则徐的外孙。藉父荫入仕的沈瑜庆,后来一步一步凭借自身实力与才干,让自己的政治生涯逐渐走向显达,由道员,而按察使,而布政使,终至巡抚——他成为了清末贵州的最后一任巡抚。

  时局动荡,乱世难为,作为官员,沈瑜庆自有其遗憾所在。然作为近代“同光体”闽派的杰出诗人,沈瑜庆又到底以史为诗,为时代作了珍贵记录。

1695112126614324.png

沈瑜庆

  一

  咸丰六年(1856),杨辅清率太平军大举围攻江西广信城(今上饶市区)。沈葆桢时任广信知府,但因外出征粮、办饷,而不在城内。幸得夫人林普晴,血书一封向驻扎在玉山的浙江衢州镇总兵饶廷选求援,才保全了广信城。

  两年后,即咸丰八年(1858),沈葆桢、林普晴夫妇在这座他们投入了甚多心血守护的城里,迎来了他们的第四个儿子沈瑜庆。

  时局虽然动荡,但沈瑜庆到底诞生在一个显赫之家。

  沈瑜庆诞生时,还是广信知府的沈葆桢,因抗击太平军有功,至咸丰十一年(1861)由曾国藩推荐为江西巡抚,后来更是出任总理船政大臣,一直官至两江总督,成为“同治中兴”的名臣、中国近代海军事业的奠基人。

  沈瑜庆出生后,便跟在父亲沈葆桢身边。沈葆桢督子非常严格,“侍谈终日不倦”;他巡台的那段时日,也是命家族子弟“每月作家书,言论时政”——这之中,沈瑜庆的表现甚是突出。

  光绪元年(1875),沈葆桢出任两江总督时,沈瑜庆随侍左右。在沈葆桢的指导下,沈瑜庆对“吏事军略及江南北利弊,洞悉无遗”。此外,他还得到父亲亲自教授,在章奏、古近体诗上大有进益。

  而沈瑜庆那位才识、胆略过人的母亲,对他同样有着深远影响。

  林普晴(1821—1873),字敬纫、俊兰。她自幼聪慧,得父亲林则徐悉心教育,熟读诗书,也善书画。后来,她辅佐丈夫游刃有余,教养儿女更是尽心尽力。她常亲自教导沈瑜庆兄妹读书。沈瑜庆五岁时,林普晴课其摹《圭峰碑》,“有所悟”;十一岁时,她“口授《资治通鉴》一卷”,沈瑜庆“遂尽一年之力,点阅全部”。

  良好的家庭教育与文化熏陶,加上沈树桦、郭柏荫、李元度、沈秉成等名流指导,勤奋好学的沈瑜庆,“自此文思锐进,博览本朝掌故,旁及唐宋小说、各家诗文集”。虽然他“不屑为制艺之文”,但每作出一篇,“皆为长老所称赞”。陈衍也夸他,道“涛园年十三四,即英气过人,才思横溢,下笔动数千言。”

  然,变故陡生。光绪五年(1879),父亲沈葆桢卒于两江总督任上,沈氏一门“家道蹉跌,生计茫然”。料理完家事,沈瑜庆面对必须“谋食”的现实。最终,他决计北上,参加科考,而后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二

  光绪十一年(1885),沈瑜庆应京兆乡试,中第四十九名。等待明春会试期间,他在京与王仁堪、严复、林绍年、陈衍等过从甚密。交谊圈子在今天看来,可谓“豪华”了。

  只不过,沈瑜庆没能在会试上交到好运。中举次年的会试,他落第了。此后又几次参加会试而不得。但他因着父亲的关系,“以恩赏主事,签分广西司行走”。光绪十六年(1890),沈瑜庆前往天津谒见李鸿章,在其推荐下,被两江总督曾国荃委任会办江南水师学堂。

  光绪十七年(1891),沈瑜庆改江南候补道,先后入刘坤一、张之洞的幕府,辗转任职于宜昌盐厘局、江南筹防局营务处、皖北督销局、吴淞清丈局等,所至兴办实事,多有善政。其中,沈瑜庆“两收海军余烬”、参与“东南互保”的功绩尤其值得一提。

  甲午战争后,以及庚子事变之际,任事于两江督署的沈瑜庆,不仅积极献计筹划战时海防,还先后两度向张之洞、刘坤一献策,从而收容安置南下之北洋水师舰队,使得北洋水师残存的力量得以在南方保全。

  沈瑜庆还在庚子事变中,积极参与筹划“东南互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农历庚子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沈瑜庆与盛宣怀认为“东南半壁,华洋杂处,万一有变,盐枭土匪,藉以为机,全局不堪设想,宜与外人定约,租界内地,各担责任,俾宵小不得滋事,东南乂安,足以补救西北”。

  随后,沈瑜庆致电张之洞并面见刘坤一,并最终劝说刘坤一同意了东南互保之事。是年六月,东南督抚通过盛宣怀、余联沅和沈瑜庆等人,同各国驻沪总领事交涉议订了《东南保护约款》九条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十条,使长江流域及东南数省形成了互保局面——东南督抚在辖区内保护外人生命财产安全,外国列强则要制止其军队进入他们的辖区——这对于东南地区乃至全国局势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因“东南互保之议”达成,沈瑜庆才能更加得到赏识,这也成为其仕宦之途的一个重要转折。

  光绪二十七年(1901),沈瑜庆补淮扬海兵备道,旋护理漕运总督,此后,历官顺天府尹、广东按察使、江西布政使、护理江西巡抚、贵州布政使、贵州巡抚。

  宣统元年(1909)冬,被任为贵州布政使的沈瑜庆,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抵贵阳,接印视事。宣统三年(1911)五月,沈瑜庆接任贵州巡抚。

  沈瑜庆在贵州任上尽职尽责,整顿贵州盐务、大力开展禁烟、积极处理民变,筹建贵渝铁路……然而,受到当时政治环境、人事关系等诸多限制,沈瑜庆的这些政策处处碰壁,不仅很多未能真正实行,更遑论产生多大影响了。

  而且,在沈瑜庆接任贵州巡抚不到半年的光景,辛亥革命之火便迅速蔓延到了贵州。1911年11月4日,沈瑜庆与革命党人达成协议,交出了政权。两日后,他离开贵阳,就此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

  陈三立后来为其作墓志铭,有此感叹:“(沈瑜庆)为政一本文肃,综核名实,威重严整差不及,然怀奇敢任,有度外之略。遭逢末运,摧残牵制,勋效止此,抑惟深知公者,能悲其不幸,而信为末尽试其所长也。”

  三

  离开贵阳后,沈瑜庆取道重庆,避居上海,此后不入民国——1912年,海军部长刘冠雄函请他出任福建民政长,拒之;1915年,岑春煊邀其赴粤,亦拒之。

  1916年,福建督军兼省长李厚基决定重修《福建通志》,聘沈瑜庆为名誉总纂,陈衍为总纂,陈元凯为提调,何振岱等16人为分纂。1921年,《福建通志》初稿完成,凡六百四十卷,约一千余万言,扩大体例为纪、志、传等三十余种。

  通志记述了福建省的沿革、地理、疆域、仓储、钱法、盐政、渔业、风俗、方言等四十余方面的历史沿革,博引史料,所采必载出处,内容翔实可靠。迄今仍是省志中最为完备的一部,其新创门类为前志所未有,为福建保留了一份极有价值的史料。

  沈瑜庆多以清朝遗老身份在上海活动,组织读经会,参与超社、逸社等文社,与故交戚友吟诗唱和,生活从容。

  读经会又称“读经社”,由沈瑜庆于1912年7月倡设,参加者有王仁东、林开謩、刘宣甫、吴学廉、陈树屏、杨小宋等。读经会以温习儒家经典为内容,“一月数会,言必尊王,附于经义”,持续至1913年7月停办。

  超社由“瞿鸿禨、樊增祥、沈曾植、周少朴、陈三立诸公”发起,成立于1913年3月。除沈瑜庆外,陈夔龙、王乃徵、朱祖谋、杨钟羲、林开謩、张彬、缪荃孙等也是超社的重要参与者。

  超社活动持续有两年左右。因部分社员陆续赴职民国,有超社同人倡议将其更名为逸社,取隐逸之一,望能“不至再有受命令之人”,从而继续社集活动。

  因早年忙于政务,沈瑜庆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后才开始较多作诗。归隐沪上后,“文字、山水、友朋之乐,世罕其匹。”无怪乎梁启超说:“东南坛坫,实公主之。”社集活动,让沈瑜庆的诗文创作更多,为好友酬答践行所作,为纪念前辈先贤所作等。

  沈瑜庆自然是善诗的。陈衍评价沈瑜庆之作诗,就曾说他虽然“不专心致志于此事,然时有可观者”。汪辟疆认为沈瑜庆“学古不为古所囿,故能别出手眼,卓然自立,佳句往往在人口”,他评价沈瑜庆的诗“熟于史事,结束精严”,在《光宣诗坛点将录》中将沈瑜庆拟为“天微星九纹龙史进”,说他“进于史矣,是为诗史,爱苍之言如是尔。异代相知野史亭,燎原终感是星星,平生自有征南癖,秘记金銮绝可听”。

  沈瑜庆的诗与时代消息关联极为密切。沈瑜庆弥甥、同样也是同光体闽派诗人的李宣龚,以为其诗“于同光以来朝政时局,人物掌故,多所纪述,可作诗史观,而非可以寻常作家相提并论也”。同乡郭则沄也推许沈瑜庆“其诗其序,足补国史之缺”。

  沈瑜庆的诗学主张在“同光体”闽派中也确实独树一帜。钱仲联称沈瑜庆是“突兀起东闽之诗人”,指出“沈瑜庆身为闽人,所作却与闽派诗风迥异”,认为沈瑜庆“磊砢豪宕、博解宏拔的诗风,与他溯源杜、韩,于宋偏重苏轼的诗学宗旨有关”。

  1920年,李宣龚将沈瑜庆的诗集整理校印刊刻,取名《涛园集》,沈曾植、陈衍作序。此集收录了沈瑜庆于1896年到1918年之间创作的诗歌,全集共457首,词5首,汇集了沈瑜庆生前的重要诗歌作品。在1920年《涛园集》行世的前两年,沈瑜庆已在1918年10月6日,卒于上海虹口沈家湾寓所,终年六十一岁。

1695112166901292.png

1938年刊刻的《福建通志》

  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涛园集》,主要由《正阳篇》(古今体诗150首)、《春申篇》(古今体诗38首)、《南州集》(古今体诗74首)、《义熙集》(古今体诗167首)组成,并有卷五为“补遗篇”(古今体诗33首,词10阙)。集后附有《涛园集稿本跋》《沈敬裕公年谱》《沈敬裕公墓志铭》《福建通志本传·沈瑜庆》等。另外还附有林旭的《晚翠轩集》,以及沈鹊应的《崦楼遗稿》。 

  《福州晚报》(2023年9月19日 A07版 闽海神州)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