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时政要闻
福州清代书画家卓孝復文物“回家” 其后人将两件文物捐赠给福建博物院
2023-10-1309:36:09来源:福州晚报

1.jpg

卓孝復后人捐献的文物、老照片等。

  昨日,一场文物捐赠仪式在福建博物院举行。84岁的卓以瑛女士及其堂弟卓以钧,将两件由美国带回的文物和一些家族老照片无偿捐赠给福建博物院。这两件文物来自卓以瑛和卓以钧的曾祖父——福州清代诗人、书画家卓孝復,分别是卓孝復参加殿试时所写的策对以及他与妻子曹氏金婚时的手写纪念册。福建博物院院长傅柒生代表博物院接受了捐赠,并向捐赠者颁发证书。

2.jpg

福建博物院院长傅柒生接收卓以瑛女士(左)捐赠的文物。

  与康有为同科进士

  曾参与“公车上书”

  卓孝復(1855-1930)原名凌云,字芝南,号巴园老人,又号毅斋,福州人,著有《巴园诗》,历任要职,工山水,与林纾齐名。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卓孝復进京参加科举殿试,金榜题名,与康有为同为二甲进士。卓孝復名次更靠前,为二甲第四名,后分配至刑部。

  殿试又称廷试,是古代科举考试中等级最高的一级,由皇帝亲自在大殿中主持。明清时期殿试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此次卓家后人捐赠的其中一件文物便是卓孝復参加殿试时所写的策对。这份策对字迹端正,书面工整,洋洋洒洒长达十余页。卓孝復在文中针砭时弊,慷慨陈词,从兵制、赋税、水利、农田等诸多方面提出改革之策。他在文末言道:“臣末学新进,罔识忌讳,干冒宸严,陨越之至。”表明卓孝復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言辞有可能激起圣怒,但他仍然直言进谏,毫不避讳。

  在这份策对后面,有陈宝琛、林纾、叶恭绰等人的题跋。其中,陈宝琛在文后赋诗道:“刘蕡下第事寻常,自古临轩重封扬。除是文陈光宋季,几人忠孝称焚香。”他将卓孝復比作唐朝刘蕡,二人同样在科举考试时秉笔直书。卓孝復虽然才华过人,最终却未能入选一甲进士榜。

  据传,当年卓孝復在等待放榜期间,得知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署的消息。康有为等人在京发起“公车上书”,卓孝復也参与其中。

  一生只娶曹氏一人

  在清代官员中很少见

  卓孝復一生只娶了妻子曹氏一人,“不置姬侍”,这在清代官员中十分少见。此次卓家后代捐赠的第二件文物,便是卓孝復与曹氏金婚时的手写纪念册。

  据参加捐赠仪式的研究人员现场初步确认,这本纪念册由翻译家林纾撰文。纪念册中还出现了多位历史名人的名字。

  据了解,卓孝復晚年定居北京,五个儿子卓有成就,子嗣后代多定居海外。次子卓定谋是著名书法家。曾孙卓以和是著名的华人科学家。

  此次来榕捐赠文物的卓以瑛女士和卓以钧先生分别是卓孝復长子卓宝谋及次子卓定谋的后代。

  卓以瑛介绍:“这两件文物是我四爷爷卓宣谋的儿子卓牟来,于20世纪70年代回国探访期间,在北京琉璃厂古董街发现的,经过装裱后由好友贝聿铭带到美国。我先伯父卓牟来弥留之际,将文物转交给我的小弟卓以诚,他是我们家的长房曾长孙。2016年,以诚小弟去世后,其遗孀肖扬及其子卓能宁继续保管文物。”

  今年,在美国的卓氏后人,委托长房长曾孙女卓以瑛为代表,将文物护送“回家”。“终于把宝贝送回来了,不然将来我死也不能瞑目。”卓以瑛说。

  卓孝復后人来榕寻根

  此外,卓孝復的后人来到福州,在福建卓氏宗亲卓廷富等人的帮助下,在三坊七巷闽山巷找到了福建卓氏先祖卓公祠旧址。

  此次来榕,卓以瑛还有一个心愿:“我希望找到我奶奶,也就是卓宝谋的妻子赵氏在三坊七巷的祖宅。”

  据她回忆,奶奶的先祖曾是清朝武状元,姓赵,居住在宫巷。她记得小时候吃过姑姑自制的桂圆糕,就是从宫巷寄出的。希望市民能提供相关线索。

  (见习记者 刘露)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