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榕城 > 文化遗产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和保护范围的通知
2023-10-2613:56:39来源:福建省人民政府网站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和保护范围的通知

闽政〔2013〕9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漳平奇和洞遗址等230处(含1处合并保护单位)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和保护范围,已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成员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请各地、各有关单位按照文物保护有关法律法规,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

 

福建省人民政府

2013年1月28日

  

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及保护范围

(共230处,含1处合并保护单位) 

一、古遗址(10处) 

序号

名称

年代

座落地点

简介

保护范围

奇和洞遗址

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早期

漳平市象湖镇灶头村

洞内揭露出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各阶段文化层堆积。出土有:人类颅骨、牙齿及肢骨化石,陶片,打制、粗磨制石器,石砧,砺石,岩石制的雕刻鱼形胸佩饰品,骨制的骨管、鱼钩、针、锥等以及猕猴、貛、山麂、水鹿等动物牙齿骨骼等化石。该遗址入选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东至自然山体山坳的最低处为界;西至河对岸的山脚下为界;南至自然山体最低处为界;北至自然山体隘口分水岭为界。

虎林山遗址

青铜时代

漳州市龙文区朝阳镇樟山村

分布面积约6000多平方米,距今约3000—3200年。2001年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314平方米,清理出相当于中原商代时期文化层、20座墓葬。出土有石器、陶器及少量的青铜器、玉器、礼器、石璋等。该遗址入选福建省十大考古重要发现。

以各方位GPS位置连线为界,东北角北纬24°32′11″,东经117°43′23″;东南角北纬24°32′4″,东经117°43′20″;西北角北纬24°32′14″,东经117°43′12″;西南角:①北纬24°32′10.00″,东经117°43′14.00″;②北纬24°32′11.00″,东经117°43′11.00″。

竹林坑窑址

青铜时代

武夷山市武夷街道黄柏村

平面呈东西排列“3”字形、南北走向的三级台地,相对高度约10米,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200米,分布面积20000平方米。出土物中,原始青瓷占80%以上,其余为印纹硬陶,在窑前工作面的废弃红烧土中出土有小石锛。该窑址是研究我国西周时期原始瓷窑炉结构形态的重要实物。

东侧(窑址东壁)向东20米,南侧至田垅(窑头向南20米),西侧至山边(西侧窑壁向西10米),北侧(窑尾)向北20米;东西宽30米,南北长40米。

火田军陂遗迹

云霄县火田镇火田村

唐总章年间(668—669)来自河南光州的陈政、陈元光率开漳将士建造的拦江自流灌溉水利工程,故称“军陂”,至今仍灌溉千亩良田。现存有陂首溢流堰坝、乞丐岭段引水明渠、陂仔山凿岩暗渠等,附属文物有清咸丰八年(1858)立“圣王陂”碑和清咸丰十一年(1861)立《云霄抚民厅判文碑》。陂首溢流堰坝长约120米,平面呈“Z”字形,江心段用乱石构筑,江边条石垒砌,陂基数处巧借江中天然巨石做砥柱,起到加固堰坝作用;引水渠沿江开设,乞丐岭段为明渠,在陂仔山系劈岩凿石设暗渠而过,现保存较好的明渠段长约530米,凿岩暗渠长约100米。军陂为省内较早的水利工程,至今仍灌溉良田千亩,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见证。

陂首溢流堰上下游外延各20米;陂首至圣王碑台段引水明渠本体及两侧向外延各5米;陂仔山凿岩段暗渠本体及两侧各10米;“圣王陂”碑周边各10米;《云霄抚民厅判文碑》所在的陈政故居旧址建筑。

云霄将军庙遗址

云霄县莆美镇前埔村

唐中宗嗣圣元年(684)始建,宋徽宗时(1101—1125)敕建为威惠庙,系唐代首祀开漳先贤的官庙。因设在陈政入漳军队的下营驻地,又称下营庙,俗称下南将军庙,现存建筑遗址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1997年进行考古探掘,发掘面积62平方米,在地表清代基址下揭露出宋代建筑遗迹,出土有唐宋遗物。

南至前殿前檐滴水位外延30米;北至后殿后檐滴水位外延20米;东至厢房东山墙外延30米;西至开元寺主殿西山墙滴水位外延20米。

将乐擂茶具窑址群

五代—现代

将乐县古镛镇胜利村五马山窑址、将乐县古镛镇玉华村廖厝山遗址、将乐县古镛镇玉华村横窠岽窑址、将乐县安仁乡武宿村良坊自然村良坊窑址

由五马山窑址、廖厝山窑址、横窠岽窑址和良坊窑址等四处窑址组成,从五代北宋初、经明代、清代至现代,以烧制有擂茶的主要器具——擂钵等。其中,五马山窑以烧制青瓷器为主兼烧陶器,廖厝山窑址、横窠岽窑址和良坊窑址为专门烧造陶器的窑址。窑址群构建了从五代到现代的擂茶具发展的清晰链条。

各窑址地表陶瓷器堆积及窑炉遗迹周边各外延40米。

南屿碗窑山遗址

闽侯县南屿镇双龙村

1952年发现,2010年考古发掘,清理出4座宋代平焰式龙窑窑炉,出土黑秞、青釉、青白釉瓷等生活器皿,以及烧制用的匣钵、垫饼等工具。其中一座是目前国内已知宋代龙窑中窑床坡度最大的窑炉。

南自大漳溪畔,北至山顶200米,东、西各至山脚外100米。

积善侍郎墓遗址

南宋

将乐县古镛镇积善村

2003年考古发掘。墓葬由围垄、墓坪、墓室、神道、享堂遗迹和五级墓埕组成,墓前尚存有石翁仲及石虎、石马、石羊等。墓园长100余米,宽30余米,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

墓边沿各外延30米。

瓜山屯兵营址

元、明

闽侯县南通镇方山村

元末福建行省平章政事陈友定为据守福州而建的屯兵营遗址。现存营房和演兵场遗迹,保存较好的营房遗址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内有三列营房,每列三、四间不等,墙体用不规则块石垒砌,北侧有土井一口;演兵场遗迹在营房南侧,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该营址是福建元末明初历史的见证。

营房遗址和演兵场遗迹周边各外延50米。

10 

深青驿遗址

厦门市集美区灌口镇深青村

始建于元代,现存驿楼、驿桥、古碑等为明代建筑和遗迹。驿楼保留有明代的金柱、石斗等构件,寨墙三合土版筑;驿桥,又名深青桥,系五墩四孔平梁式石桥。驿楼东侧立有明清时期修建驿站和驿桥的五通石碑。该驿址是研究我省古代邮驿制度的重要实物。

驿址遗迹周边各外延20米。

 

二、古墓葬(11处)

序号

名称

年代

座落地点

简介

保护范围

11 

淮安丞相墓

福州市仓山区建新镇淮安桃花山

又名朱敬则墓。唐末迁葬现址。墓坐东南朝西北,平面呈“风”字形,四层墓埕,面阔29米,进深53米,墓前尚存有石翁仲等,占地面积约1100平方米。青砖墓冢,鲎壳型封土。墓冢前嵌有墓碑,碑文楷书“唐丞相敬则朱公之墓”。朱敬则(635—709年),唐朝名相、史学家。

墓周边各外延30米。

12 

凤林朱氏墓

政和县铁山镇凤林村

又名朱森墓。墓用鹅卵石依山势砌筑,坐西北朝东南,砖石结构,平面呈“风”字形,占地面积130平方米。墓碑为明成化十五年(1479)重修时所立,长1.4米,宽0.6米,碑文阳刻楷书“宋承事郎朱公墓”。1993年重修。朱森(1075—1125),字良材,号退翁,又称退林,宋代理学家朱熹之祖父。

墓周边各外延30米。

13 

李侗墓

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镇瓦口村

宋绍兴三十三年(1163)建,几经重修。墓坐西朝东,砖石结构,平面呈“风”字形。龟背状墓丘,青砖砌筑,前立墓碑,长0.86米,宽0.36米,碑文阴刻楷书“宋始祖太师越国公文靖延平先生墓,明正德已卯年(1519)重修。”李侗(1093—1163),字愿中,世称李延平先生,闽学四贤之一。

墓周边各外延15米。

14 

埔坪陈氏墓

仙游县度尾镇埔坪村

又名陈谠墓,坐西南朝东北,面阔12米,进深65米。墓丘砖石结构,平面呈“风”字形,三级墓坪。龟背形墓丘嵌有方形墓碑,碑高1.25米,宽0.80米,上刻“宋开国侯侍郎留坡陈公墓”。墓前尚存石翁仲、石马、石羊各一对。陈谠(1134—1216),字正仲,累官右司郎中、殿中御史,封清源郡侯,卒谥“开国侯”。

墓周边各外延30米。

15 

溪东丞相墓

连江县蓼沿乡广化村

又名郑昭先墓,宋嘉定十四年(1221)建,清咸丰年间重修,平面呈“风”字形,占地面积735平方米。三合土夯筑,青石墓碑,碑文阳刻“宋观文少师知院郑公、东平郡夫人黄氏之墓”,墓前筑三层埕台,尚存有旗杆石、石翁仲、石马等。郑昭先,生卒年不详,字景昭,官至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卒谥“文靖”。

墓周边各外延30米。

16 

丰乐太师墓

建瓯市徐墩镇丰乐村

又称明太师杨荣及夫人墓,明正统年间(1436—1449)建。墓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625平方米。墓室早年被盗,石人、石马、石羊、神道碑、凤纹墓志铭等尚存。左侧神道碑碑首残缺,残高1.88米,宽0.88米,下有龟座,碑文风化不清;右侧神道碑碑首浮雕盘龙,上刻篆书“封一品夫人杨母刘氏墓志铭”。杨荣(1371—1440),官至谨身殿大学士、工部尚书,卒后追封太师。

墓周边各外延30米。

17 

上坂尚书墓

宁德市蕉城区八都镇上坂村

明成化二十二年(1487)敕工部营建,赐祭。清乾隆十五年(1750)重修。墓坐东南向西北,平面呈“风”字形,由墓冢、墓碑、石象生、神道、享堂、碑亭、石砌禁墙等组成,占地面积312平方米。墓体石构,尚存石像生三对及墓志铭碑和神道碑各一通。神道碑楷书“明故资德大夫、正治上卿、太子少保、刑部尚书,赠荣禄大夫、少保,谥庄敏林公神道。”

墓周边各外延10米。

18 

宝溪尚书墓

连江县潘渡乡宝溪村

又名吴文华墓。墓坐西南向东北,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墓冢花岗岩条石叠砌,面阔6.5米,进深5米,墓前石供桌上竖青石墓碑,碑文阴刻“明钦赐祭葬、清奉旨重修”,墓前为三级石埕,两边立石像生。吴文华(1521—1598),明南京工部尚书、兵部尚书。

墓周边各外延30米。

19 

宋司礼监墓

东山县西埔镇亲营村

宋末皇帝赵昺南逃东山岛,亲营村人潘穆齐为救赵昺,抗击元兵殉难。墓坐东北朝西南,以三合土与花岗岩石构筑,墓碑阴刻“钦赐男司礼监穆齐潘先生附茔”。

墓周边各外延10米。

20 

福铁都督墓

南安市康美镇福铁村

又名林贤墓,建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坐南朝北,三合土构筑,平面呈“风”字形,面宽约50米、进深100米。墓碑刻“皇清海坛总兵、左都督、荣禄大夫加赠太子少保,林公暨一品夫人章氏封茔”。墓前置石雕祭台,五级墓坪,两旁立有石翁仲、石马、石虎、石羊各1对。林贤(1653—1687),字克希,号尊一,福建南安人。曾任福建海坛镇总兵,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随施琅收复台湾。

墓周边各外延10米。

21 

后店总兵墓

惠安县黄塘镇后店村

又名洪范墓。墓坐西南向东北,依山势而筑,平面略呈“风”字形,占地面积1012平方米。墓室双圹,呈屋式,三合土构筑;墓前辟有三级埕台,两侧分列石翁仲、石马、石虎、石羊、八角形石望柱各一对,以及龟趺座和谕祭碑。洪范(?—1706),字寿箕,号仁庵,累官至福建海坛镇总兵。清康熙年间(1662—1722),在平定靖南王耿精忠叛乱、郑经盘踞的福建沿海地区和台湾、噶尔丹都叛乱中屡立战功。

墓周边各外延30米。

 

三、古建筑(154处)

序号

名称

年代

座落地点

简介

保护范围

22 

侯官镇国宝塔

五代

闽侯县上街镇侯官村

俗称护镇塔、浮镇塔,五代闽国时期建,占地面积约20平方米。七层方形楼阁式实心石塔,通高7.5米,由塔基、须弥座、七层塔身和塔刹等部分组成。第一层东面阴刻“镇国宝塔”。第四层北面阴刻“皇帝万岁”。1984年考古清理,从塔地窖出土有五代闽国时期的铅、铁、铜铸“开元通宝”钱及铜镜等遗物。镇国宝塔是福建省内年代较早、保存较好、考古材料丰富的实心石塔。

东、北至闽江畔,西外延20米,南至邱阳河。

23 

汤院驿道

闽侯县白沙镇汤院村

汤院原为雪峰崇圣禅寺廨院,为闽中郡西晋京官路水、陆转运驿铺。始建于唐代,现存北宋温泉汤池2口,花岗岩块石砌筑,平面呈圆形,径约3米、深约1.2米。附近有关于温泉的程师孟隶字题刻、吕惠卿楷书题刻、汤院住持楷书题刻等摩崖多处。题刻系宋代名人游览汤院温泉所留,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以古汤池、摩崖题刻为中心各外延30米,驿道两旁各外延20米。

24 

云林院八角井

闽侯县荆溪镇上洪坑村

井凿建于宋熙宁七年(1074),占地面积约30平方米。圆筒形井壁用青砖丁顺叠砌,直径2.5米,深约7米。井台用梯形石板铺设成圆形井台。井口上围以八块带榫卯的大石板拼成的八角形井栏,每边长1.2米,高0.76米,对角距2.7米,外径约3.13米。井栏外壁七面阴刻楷书铭记募缘僧人、施主芳名及造井日期,字径约0.11米。井构砌严整,体量大,有明确纪年和募缘题刻,是我省迄今所登记最大的砖石结构宋井。

井台各外延20米。

25 

拔仕官路及摩崖题刻

闽侯县荆溪镇拔仕村

宋代驿道,为闽中郡西晋京官路。驿道旁尚存题刻三处:一为宋宝庆乙酉年(1225)题刻楷书“拔仕”二字,字径0.5米;一为宋嘉祐三年(1058)题刻“福州怀安县修沙溪路记”,楷书直下计十四行,记叙怀安县令樊纪修整沙溪路的德政,字径0.11米;一为宋宣和元年(1119)题刻,楷书直下计十二行,记叙林慈等募缘铺境内官路的情况及捐资者芳名。题刻对研究我省古代交通、宋代名宦事迹等具有较高价值。

摩崖题刻周边及官路遗迹两旁各外延20米。

26 

尚干庵塔

闽侯县尚干镇乌门村

俗称安塔,又称雁塔,八角七层石构楼阁式实心塔,由塔基、八角形圭脚、二层台、双层须弥座、七层塔身和相轮塔刹等组成,通高9.2米。底层须弥座径2.4米,二层台浮雕飞天、祥云,七层塔身刻出平座、倚柱、佛龛及佛像,塔檐用整石刻出垂脊、瓦垅、勾头滴水,塔刹由覆钵、三层相轮和宝珠等组成。

塔周边各外延20米。

27 

莲峰石塔

闽侯县青口镇莲峰村

八角七层石构楼阁式实心塔,由八角形塔基、圭脚、二层台、双层须弥座、七层塔身、相轮塔刹等部分组成,通高8米。塔基边长0.9米,仰覆莲须弥座,塔身每层均刻出平座、倚柱、佛龛、佛像,塔檐用整石刻出重脊、檐口和翘角。塔刹由刹杆、露盘、七层相轮和火焰组成。第一层塔檐下竖匾阴刻“祝圣延寿”篆字。

塔周边各外延20米。

28 

青圃青石塔

闽侯县青口镇团结村

八角九层石构楼阁式实心塔,通高9.6米。由方形塔基、八角形须弥座、九层八角塔身和七层相轮塔刹等组成。九层塔身均刻出平座、倚柱、佛龛和佛像;塔檐由两块刻出垂脊、瓦垅、勾头滴水,塔刹由刹杆、覆钵、露盘、七层相轮、宝盖、葫芦组成。

塔周边各外延20米。

29 

万松岭驿道

闽清县梅溪镇樟洋村

宋代驿道,为闽清县城南部通往县城的主要驿道。驿道旁有南宋郑性之题刻楷书“万松岭”,字高0.82米,宽0.60米,旁款“清溪郑性之书”,字径0.20米,字体结构严谨端庄,笔力猷劲苍老。在该石刻右侧有民国石刻“听涛”,落款“徐尧昭书”。

摩崖题刻及驿道周边各外延10米。

30 

旗山石松寺

宋、明

闽侯县南屿镇中溪村

石松寺大殿始建于宋代,明代重建。坐北向南,建筑面积600平方米。面阔五间并两廊,进深四间并前后廊,歇山顶。明间抬梁式梁架,五架梁前后双步并前后轩廊用六柱,其余为穿斗架梁架。寺内尚存有宋代的法真松碑、石构舍利塔、船形石槽、莲瓣式石盆、抱鼓石、坐禅室摩崖题刻等遗迹。大殿为保存较好的明代殿堂建筑。

寺周边各外延20米。

31 

同安城墙

宋—清

厦门市同安区大同街道三秀路

南宋绍兴十五年至绍兴十八年(1145—1148)建,元至正十五年(1355)改夯土墙为石砌墙,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重修时,周长扩至2710米。现残存城墙呈东北—西南走向,长约450米,高3—5米,墙顶宽3.8—5.1米,墙基宽4.5—6.5米,墙体外廓以条石丁顺砌建,内部夯填红土,断面呈上窄下宽的梯形;南段城墙向内连建有凸出的4.2米见方的墩台基础,残高3米。

墙体周边各外延20米。

32 

倪下塔

福安市甘棠镇倪下村

宋熙宁六年(1073)建,九层八角楼阁式实心石塔,通高6.85米。须弥座式塔基,每边长0.8米;塔身各层各面壶门内浮雕一佛像,塔檐为八面斜坡屋面和八道尖形角脊,脊端有横孔,悬挂风铎。塔刹为七层相轮,上接覆盆、葫芦顶。塔的造型承袭唐代砖塔风格,是研究北宋南方石塔建筑的珍贵实物。

塔周边各外延20米。

33 

梁野山白云禅寺

元、清

武平县中堡镇坑头村

始建于宋,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重建。坐东南朝西北,由台基、大门、前殿、天井、大殿、两侧横屋等组成,占地面积560平方米。墙体、梁、柱均石构。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一柱。大殿内立八根元代大石柱,面阔三间,进深四柱。附属文物有清康熙十四年(1675)建的普通舍利塔。寺为罕见的元代仿木石构建筑。

寺周边各外延30米。

34 

榧村大圣庙大殿

建瓯市玉山镇榧村

元元统年间(1333—1335)建,坐东朝西,建筑面积110平方米。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抬梁、穿斗式梁架,梭形柱,覆盆式柱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维修中发现脊檩下皮墨书“元统”等字样。寺为省内罕见的元代木构建筑。

东至公路,南至山涧,西至公路,北至山沟。

35 

池坑溪岭亭

闽侯县廷坪乡上房村

又名喝岭亭,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坐东向西,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抬梁、穿斗式梁架,单开间并左右廊,进深四步梁并前后穿枋用六柱,计24柱,柱顶卷杀,出檐深远,举折平缓,歇山顶。该亭为研究明代南方民间木构方亭营造技艺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以周边各外延30米。

36 

菜埔堡

云霄县火田镇菜埔村

始建于明崇祯(1628—1644)末年,平面近似椭圆,城周长约600米,占地面积2.5公顷。堡墙三合土夯筑,基厚0.6米,高逾4米,最高处达10米,内侧辟走马道,广布枪眼和瞭望窗。环堡设东、西、南、北四门,各门边角突出筑有角楼,兼备马面、谯楼的功用,东门附设瓮城;各堡门内均置土地庙或城隍庙。堡内楼宅相望,街巷纵横错落;堡外则引漳江之水环绕成濠,宽达10米,以各门吊桥供进出。位于堡内横向大街南侧的张士良府第,坐西南朝东北,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府第共三进,依次为前厅、主堂、后堂,均面阔七间,进深二间,抬梁、穿斗式构架,硬山顶。菜埔堡数百年来成功抵御过倭寇、太平军、民国粤军和日伪流寇等多次外敌,是研究我省明清海防史的重要实物。

环堡墙内、外侧各延伸10米,张士良府周边外延各10米。

37 

莆美堡

云霄县莆美镇莆东村、莆南村、莆北村、莆顶村

明弘治十八年(1505)为防倭患依山势而建。建堡,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乱毛石为基,三合土筑墙,高4米;堡墙内设走马道,周长约1.5公里,占地面积20公顷。尚存东、西、南、北四个堡门及四个小水门,建有二层城楼瞭望守备,环城辟有壕沟绕护。城内街巷民宅布局有序,北侧建英济宫,奉祀灵助戚继光抗倭破敌有功的英济夫人;东侧集中建有怡怡堂、致思堂、诒谷堂、世泽堂等四座明代祠堂建筑。此堡规模庞大,布局合理,历史上多次成功抗御强寇,是研究我省明清海防史的重要实物。

八个城门含城墙遗迹外延5米,堡内四座张氏宗祠及英济宫建筑本体。

38 

南诏许氏家庙

诏安县南诏镇城内街

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清康熙(1662—1722)及民国时期小修。坐北朝南,由前厅、天井庑廊、主堂等组成,建筑面积1052平方米。主堂面阔五间,进深五间,抬梁、穿斗式梁架,悬山顶,用材硕大,梁架间少有雕饰,风格朴素浑厚。该家庙有较深厚的涉台、涉侨渊源关系。

两侧山墙滴水位起,东、西外延12米,南至前厅前檐滴水位起外延20米,北至主堂后檐滴水位起外延20米。

39 

岑头威惠庙

诏安县西潭乡岑头村

又名柔懿夫人庙。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扩建,清康熙年间重修。庙坐西朝东,由前殿、天井庑廊、主殿和北厢组成,建筑面积741平方米。前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主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四周带副阶外廊,抬梁、穿斗式梁架,歇山顶。庙宇保留明代木构建筑风格,梁架结构有宋元遗风。

庙周边各外延20米。

40 

分水关功覃闽粤坊

诏安县深桥镇上营村分水关

明崇祯年间(1628—1644)闽粤缙绅士民为褒扬时任南澳镇副总兵郑芝龙征服夷匪海盗而建。东西朝向,花岗岩石仿木结构,三门五楼八柱式,面阔7.5米,通高9米。房顶覆石檐板,正脊鸱吻,下方力士承托,造型古拙;明次间主立柱四支,次间出四支侧柱斜撑,月梁形额枋,坐栌斗接童柱,匾额正背面书“声震华夷”、“功覃闽粤”。附属文物有胜利亭和《抗倭纪迹碑》。该石坊见证了征服海盗、抗日战争等历史事件。

坊周边各外延20米。

41 

山后连氏祠堂

德化县国宝乡格头村

建于明正德初年(1508),坐南朝北,由主楼、赞楼、阳庭、品字池等组成,建筑面积585平方米。主楼为二层“吊脚楼”,面阔五间,进深14米,穿斗式梁架,悬山顶。该祠堂为我省罕见的吊脚楼式明代木构建筑。

祠堂周边各外延20米。

42 

东坑郑氏祖祠

大田县均溪镇东坑村

始建于明正统初年(1436),明成化十六年(1480)扩建,坐西向东,由外埕、门亭、厢房、正堂、后花台等组成。正堂木构二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梁架,重檐悬山顶。祠一层名蹊桃堂,带双坡轩顶前廊;二层名棣萼楼,前金柱额枋上置二朵补间斗拱。该祠为研究客家传统建筑技艺向闽中以南地区传播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祠周边各外延10米。

43 

兴角宫

仙游县游洋镇上宫村

明代建筑,坐东向西,由下厅、左右庑廊、上厅等组成,占地面积248平方米。下厅面阔五间,进深三柱,抬梁式梁架,悬山顶;上厅面阔五间,进深四柱,抬梁、穿斗式梁架,悬山顶。瓜棱形石柱,覆莲石柱础,用材粗壮,系宋代构件。

宫周边各外延10米。

44 

值庆桥

建瓯市迪口镇黄村

明弘治年间(1488—1505)建,南北走向,单孔,井字型圆木叠涩伸臂廊桥,桥墩块石垒砌,廊屋9间,每间用4柱,重檐悬山顶,檐下设风雨挡板。斗拱“丁”字形,饰有彩绘图案,大梁下皮墨书“明弘治年”等字;桥面设栏杆和休憩长凳;桥中设神龛,两端靠下游处做木橱存放当地先民的尸骸骨罐。该桥是我省发现有明确纪年的最早的一座廊桥。

桥周边各外延20米。

45 

水南多宝塔

建阳市南郊鲤鱼山巅

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八角七层空心楼阁式砖塔,各层砖身石檐,通高33.2米,塔身边长4.7米。须弥底座由刻八尊石狮承托;塔身每层开1扇拱门和7个拱形佛龛,现存2尊坐佛(残),佛龛石壁、底座雕饰花卉、如意纹。

塔周边各外延20米。

46 

珨瑚庙

连城县朋口镇马埔村

建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几经重修。坐西北向东南,由门楼、前厅、正厅等组成,面阔18米,进深26米。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五间,抬梁、穿斗式梁架,明间四金柱上置藻井,以斗拱向内收,一层为方形,二层八角形,三层螺旋状,四金柱并上承歇山顶,高于明间金柱前后及次、梢间的双坡顶。

东、南至马埔村公路,西至珨瑚山,北至马埔小学。

47 

飞路塔

霞浦县盐田畲族乡北洋村

建于明洪武六年(1374),坐北朝南,为四角形单层石塔,通高3米,塔基高0.95米、宽0.90米,塔身高0.90米、宽1.22米。龛门左右楷书阴刻:“清净光明、大力智慧”和纪年等,字径0.1米不等。龛内置三尊浅浮雕造像,中间一尊佛像头部被毁,高0.6米;两旁小佛像高0.4米。该塔为明教遗存。

塔周边各外延20米。

48 

金源祠

霞浦县柏洋乡董墩村

建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坐北朝南,由山门、大殿组成,占地面积62平方米。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柱,抬梁、穿斗式梁架,歇山顶,殿中藻井以斗拱装饰。祠为闽东地区保存较为完整、有明确纪年和文字可考的明代宗祠建筑。

祠周边各外延20米。

49 

外浒城堡

霞浦县下浒镇外浒村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建,几经重修。城堡平面呈椭圆形,城墙鹅卵石、块石垒砌,周长648米,基通宽5.5米、顶宽3.6米,通高6米,保存有宽约2米走马道。5个城门,东、北两门为长方形门,西、南三门为拱形门。该城堡为研究我国海防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堡周边各外延10米。

50 

廉村城堡

福安市溪潭镇廉村

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平面呈椭圆形,周长约1200米。东、西面共保存有3个城门,东墙外为河卵石铺设的泊岸,岸南端有明代修建的宽大石码头。城堡局部有残损,现保存南北长约450米,东西长约300米。城墙内部用土夯筑,外墙用块石和河卵石垒砌,墙基宽约4米,顶部宽约2米,残高约3米。

堡墙四周各外延50米。

51 

玉塘城堡

福鼎市桐城街道玉塘村

旧名塘底堡,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为抗倭御寇而筑。平面呈方形,北侧顺山势突出,南沿海边环绕,花岗岩石城墙,周长874米,高3.6米,厚3米,开东、南、西3门。西门和南门为拱形门,高3.5米,宽3.1米,厚2.6米;东门为长方形门,高3米,宽1.7米,厚1.7米。爱国将领戚继光曾驻兵于此。附属文物有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的玉塘夏氏义冢,系清顺治十三年(1656)夏氏家族抗倭牺牲的族人合葬墓。

堡墙四周各外延20米;义冢周边各外延10米。

52 

水西林建筑群

明、清

闽侯县南屿镇南旗村水西林街

由明代进士林春泽宅,其长子明进士林应亮宅,次子林应宪宅,长孙林如楚宅及其后裔宅、旗峰林公祠等6处建筑组成,坐西向东,临街排开,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林春泽宅前后二进,面阔五间,计有歇山顶八字墙门楼和左右倒座、正座、后座、后花园等;林应宪宅单进,面阔三间;林应亮宅前后三进,面阔五间;林如楚宅单进,面阔三间;林如楚后裔宅单进,面阔五间;旗峰林公祠前后三进,面阔三间。水西林为明清福州市地区官宦府第建筑群的典型实例。

建筑群四周各外延20米。

53 

闽侯木拱廊桥—龙津桥、坑坪桥、远济桥

明、清

龙津桥:闽侯县廷坪乡流源村南东源溪上

坑坪桥:闽侯县廷坪乡坑坪村

远济桥:闽侯县白沙镇联坑村东大穆溪上

龙津桥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清乾隆、道光年间重修。单孔木拱廊桥,东西走向,全长33米,宽4.3米。石构桥堍,廊屋11间,每间用4柱,抬梁式梁架,歇山顶,两旁置长凳、直棂栏杆和挡风板。

坑坪桥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单孔木拱廊桥,东北西南走向,全长26.1米,宽4.65米。石构桥堍。廊屋9间,每间用4柱,抬梁式梁架,歇山顶,两旁设直棂木栏杆、板凳和遮风板。

远济桥又名石陌桥,建于清光绪壬辰年(1892),单孔木拱廊桥,南北走向,全长32.4米,宽5米。桥堍以天然岩石为基,用块石垒砌而成。廊屋11间,每间用4柱,穿斗式梁架,歇山顶,两旁设木栏杆、板凳和遮风板。

龙津桥:桥两端外10米,东南外延到摩崖题刻外10米内,桥两侧外30米。

坑坪桥:桥两端外10米,两侧外30米。

远济桥:桥两端外10米,两侧外30米

54 

中房林氏祖厅旗杆林

明、清

罗源县中房镇林家村

位于林氏祖厅前,计有18对明清两代所立的石旗杆,其中有明嘉靖年间湖州乌程县少尹林灯、明万历年间河南道参军林日荣、清顺治年间广东廉州同知林长存、清咸丰年间署湖北荆门州知州林芝华等所立,蔚为壮观。

旗杆林四周各外延10米。

55 

白礁潘氏民居群

明—清

漳州市白礁潘厝然村

由潘氏祖祠、马寮前落大厝、马寮中落大厝、马寮尾落大厝、潘厝小宗祠、大祖巷西厝等六座建筑,皆坐北朝南,典型的闽南传统建筑。

潘氏祖祠又称花果堂,始建于明代,由前埕、前厅、天井、主堂、过水廊道等组成,建筑面积296平方米。前厅面阔三间、进深二柱,主堂面阔三间、进深三柱,皆抬梁式梁架,山墙承檩,悬山顶。

马寮前落大厝由前埕、前厅、天井、主堂、过水廊房、右护厝、后天井、后堂等组成,建筑面积870平方米。前厅面阔五间、进深二柱,主堂面阔五间、进深三柱,后堂面阔五间、进深三柱,均墙体承檩,悬山顶。

马寮中落大厝由前埕、前厅、天井、过水廊房、主堂、后天井、后堂、带右侧护厝等组成,建筑面积870平方米。主堂面阔五间,进深三柱,墙体承檩,硬山顶。

马寮尾落大厝由前埕、前厅、天井、主堂、过水廊房、后天井、后堂、左护厝等组成,建筑面积885平方米。前厅面阔五间、进深二柱,主堂面阔五间、进深二柱,后堂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均墙体承檩,硬山顶。

潘厝小宗祠由埕地、前厅、天井、过水廊道、主堂等组成,建筑面积242平方米。前厅面阔三间,进深三柱,抬梁式梁架,悬山顶。

大祖巷西厝由山门、围墙、天井、前厅、天井、主堂、过水廊房等组成,建筑面积290平方米。前厅面阔三间,进深二柱,墙体承檩;主堂面阔三间,进深二柱,带简易三架梁。

建筑群四周各外延20米。

56 

燕翼宫

明、清

云霄县云陵镇去平路

原系开漳圣王陈元光府邸,后改祀陈元光祖孙四代,又名开漳祖庙,俗称王府。唐垂拱年间(685—688)始建,宋末焚毁,明初重建,几经重修。现存主殿和后殿,坐西南朝东北,建筑面积915平方米。主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抬梁、穿斗式梁架,木构件雕刻精细,主殿屋脊保存明代建筑特征。

宫南、北、西墙各外延15米;东由照壁外延25米。

57 

草埔塘营宫

明、清

漳浦县绥安镇长脚营村

始建于元代。坐北朝南,由前、后两殿和左右两侧庑廊等组成,建筑面积256平方米。前殿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面阔三间,进深二柱带前廊,抬梁式梁架,悬山顶;后殿建于明代,面阔五间,进深四柱十一檩带前后廊,抬梁式梁架,歇山顶。殿内有题刻的方柱为元代遗存。

宫周边各外延20米。

58 

北山关帝庙

明、清

永定县高陂镇北山村

始建于明朝万历八年(1580),清乾隆末年扩建。坐东南朝西北,由门厅、天井、拜亭、正殿、左右回廊和后院等组成,建筑面积890平方米。正殿立面呈“昌”字形,三层,通高19.8米,面阔五间,抬梁式梁架,歇山顶。该庙为研究我省明、清阁楼式建筑提供实物资料。

自外墙体外延,西北10—15米、东南20米、东北10米、西南面25米。

59 

漳平文庙

明、清

漳平市菁城街道八一路

始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几经重修。坐北朝南,由棂星门、泮池、戟门、月台、廊庑、大成殿(先师殿)等组成,占地面积2900平方米。大成殿,平面呈方形,面阔五间,进深五间,东西宽19.4米,南北长19.2米,抬梁式梁架,重檐歇山顶。文庙结构独特,具有鲜明的地方建筑特色。

庙墙外延各20米。

60 

八堡城堡

明、清

霞浦县沙江镇八堡村

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清同治四年(1865)重修。堡墙乱毛石干砌,周长522米,辟东、西两个城门。西城门设瓮城,城门宽1.6米,高2.5米,厚4米。东城门宽2.0米,高2.5米,厚4米,石门额阴刻“东门,同治四年岁次乙丑年重修。”城堡内街道基本保持原格局。

堡墙周边各外延20米。

61 

西阳老人桥

明、清

福鼎市管阳镇桥头村

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1662—1722)重修。单孔木拱廊屋桥,东西走向,桥长30.4米,宽4.9米,孔跨24.4米,矢高7.6米。石砌桥堍,桥拱用圆木交叉架成木拱,拱上横铺木板为桥面。桥屋13间,用柱56根,两边檐下施1—4层挡板。桥中设神龛三间。桥头两端各为4级石阶。

桥头东、西各外延20米。

62 

石兰城堡

明、清

福鼎市硖门畲族乡石兰村

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为抗倭而筑。依山而建,平面略似梯形,城墙花岗岩石砌成,周长1200米。现存北侧城门及200多米残墙。城门内高2.7米,外高4.7米,内宽1.5米,外宽15米,长5米。山下有300多米长石阶通至城门口。

堡墙周边各外延20米。

63 

五店建筑群

明—民国

晋江市五店街

由庄氏家庙、蔡氏家庙、庄用宾故居、三角内朝北大厝等组成。庄氏家庙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几经维修。坐南朝北,前后两进,建筑面积925平方米,面阔七间,抬梁式梁架,硬山顶。蔡氏家庙,始建于宋熙宁年间(1068—1077),几经维修。坐南朝北,由照璧、石埕、下落、庑廊、顶落等组成,建筑面积537平方米,主座面阔五间,砖石木结构,硬山顶。庄用宾故居始建于明代中叶,几经维修,砖石木结构,面阔五间,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顶,为三落带左护厝的“皇宫起”闽南红砖大厝。三角内朝北大厝,1935年建,坐南朝北,由外埕、下落、榉头、上落、梳妆楼、后轩、西护厝等组成,建筑面积512平方米,面阔五间。建筑群为泉州地区传统建筑的典范,也是重要的涉台、涉侨文物。

建筑群周边各外延20米。

64 

高爷庙

福州市鼓楼区安泰街道天皇岭南麓

由山门、戏台、两侧谯楼、正殿以及侧殿、偏殿、别院等组成,占地面积1966平方米。正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顶。建筑群整体布局巧妙,装饰繁褥,雕刻细腻。

庙周边各外延20米。

65 

大光里陈氏民居

福州市鼓楼区文儒坊大光里

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清光绪年间(1875—1908)及民国初年重修。坐北朝南,前后两进,建筑面积1344平方米。一进大厅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穿斗式梁架,双坡顶,马鞍墙。二进主座面阔三间;东侧花厅,建有假山、鱼池等。

民居周边各外延20米。

66 

道山观

福州市鼓楼区安泰街道乌石山东麓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现存清代建筑,依山势而建,依次为玉皇阁、三清殿、五师殿等,占地面积2378平方米。玉皇阁坐南朝北,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前廊后堂,穿斗式梁架,歇山顶,阁内施三层圆形藻井。三清殿坐北朝南,三面环廊,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梁架,歇山顶,殿内施十三层螺旋式藻井。五师殿坐北朝南,依次为长廊、拜亭、正殿;拜亭内置八角十三层藻井;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抬梁、穿斗式梁架,歇山顶,殿中亦施十三层藻井。观中4座藻井较为精美。

观周边各外延50米。

67 

宫巷刘家大院

福州市鼓楼区南街街道宫巷

院坐北朝南,由两进正落和花厅组成。正落由前厅、覆龟亭、二层楼房组成,穿斗式梁架,双坡顶。前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柱;覆龟亭连接前后两进;二层楼房面阔三间,进深七柱。花厅首进厅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结构,双坡顶;二进西侧为二层的藏书楼,东侧为假山花园。大院斗拱、雀替雕刻精美,门扇、窗棂多楠木制成。

院落周边各外延20米。

68 

正谊书院

福州市鼓楼区东街

原为闽浙总督左宗棠在清同治五年(1866)于黄巷创立的“正谊书局”,清同治九年(1870),镇闽将军兼署总督英桂改书局为书院,并移置于现址。现存作为大讲堂的前厅,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硬山顶,占地面积411平方米。门额青石横匾镌刻楷书“正谊书院”,为清代福州府城四大书院之一。

南至东大路,东、西、北墙体各外延20米。

69 

南屿福垆寺

闽侯县南屿镇南旗村

俗称泰山堂,明永乐年间(1403—1424)重建,清康熙六年(1667)扩建,几经重修。坐西南向东北,依次建有木构牌楼式门楼、戏台、过雨亭、双层钟鼓楼、正殿、后殿及八角亭等,通面阔23米,进深40米,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后天井地表下建有罕见的地藏殿和奈河桥。建筑结构精巧,雕刻彩画繁多精美,显示出福州地区古建筑装饰工艺的地方特色。

前至锦溪,后至垆峰山顶八角亭,两侧外墙各外延10米。

70 

岐阳郑氏宗祠

罗源县凤山镇岐阳村

始建于明,现为清代建筑。坐北向南,由门楼、大堂、祖殿组成,总面宽16米,进深45米,占地面积705平方米。门楼重檐歇山顶;大堂面宽五间、进深六间,祖殿面宽三间、进深四间,均抬梁、穿斗式梁架,悬山顶。

祠周边各外延20米。

71 

合龙桥

闽清县省璜镇璜兰村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重建,几经重修。东西走向,双孔木拱廊桥,桥身长39.7米,宽4.50米。两孔跨度有别,东跨为三、四节苗组合,西跨为三、五节苗组合穿插构成;廊屋11间,用柱46根;屋顶五个亭翼呈双坡倒水;桥墩青条石干砌,舟状,尖端逆流。该桥为国内唯一一座两跨不同节苗组合结构的木拱廊桥。

东至旧合龙乡公所,西至八都旧街,南、北各外延50米。

72 

闽清文庙

闽清县梅城镇城南北大街

始建于宋景德四年(1007),现存为清咸丰十一年(1861)建。坐北朝南,由戟门、左右廊庑、大成殿、明伦堂等组成,占地面积2280平方米。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抬梁式梁架,重檐歇山顶;明伦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穿斗式梁架,歇山顶。

文庙周边各外延30米。

73 

福海卢厝

厦门市思明区厦港街道港围仔内巷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建,坐北朝南,由院门、院埕、前落、正落及两侧护厝等组成,为典型的“二落带护龙”式闽南红砖古厝。前落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后落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均抬梁式梁架,硬山顶。

厝周边各外延20米。

74 

马巷元威殿

厦门市翔安区马巷镇马巷街

坐西朝东,由前、后两殿、方亭等组成,供奉池府王爷池然等。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穿斗式梁架,硬山顶;卷棚顶连接前、后两殿;后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抬梁式梁架,硬山顶。此殿为闽台及东南亚池王爷信仰的祖庙之一。

东面至马巷街,西面由文物本体外延30米,南面外延20米,北面至规划路。

75 

灌口凤山祖庙

清、民国

厦门市集美区灌口镇凤山庙路

坐东北向西南,由庙埕、前殿、天井、庑廊和主殿组成,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前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顶;主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抬梁、穿斗式梁架,重檐歇山顶;庑廊面阔三间。主殿和庑廊为民国时期由华侨捐资修建的钢筋混凝土仿传统木构建筑,装饰呈南洋风格。

祖庙四周各外延30米。

76 

鳌浦关帝庙

漳州市芗城区浦南镇鳌浦村

坐西南朝东北,由前殿、天井、正殿及过水廊道等组成,建筑面积204平方米。前殿明间外檐门槛置石狮一对,门堵浮雕麒麟。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柱,抬梁式梁架,硬山顶。保存有“纶恩”石匾一通,落款“康熙御笔之宝”。

庙四周各外延20米。

77 

霞贯石楼群

漳州市龙文区郭坑镇霞贯村

由曜星楼、阅汪楼和承泽楼组成。曜星楼,清乾隆丙辰年(1736)建,由红砖埕地、山门、围墙、天院、曜星楼及左侧、后侧护厝组成;曜星楼为方形二层楼,石构门框,门楣嵌石匾一方,楷书阳刻“曜星楼”,落款“乾隆丙辰春仲阳宣”。阅汪楼,清康熙庚辰年(1700)建,建筑面积225平方米,方形二层楼,一层前厅设木梯通往二层。石构门框,门楣上嵌“阅汪楼”,落款“告康熙庚辰年”。承泽楼,清乾隆八年(1743)建。主体建筑为两层楼,中为天井,四面厢房,计24间房。

曜星楼、阅汪楼和承泽楼四周各外延20米。

78 

东山新大厝

漳州市角美镇东山村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建,坐北朝南,由前埕、前厅、主堂(中厅)、过水廊道、后堂(后厅)、护厝等组成,占地面积410平方米。前厅面阔五间、进深二柱,主堂面阔五间、进深三柱带前廊,后堂面阔五间、进深三柱,护厝一排五间房,均墙体承檩,硬山顶。

厝四周各外延20米。

79 

埔尾妈祖庙

漳州市角美镇埔尾村

又称“崇德堂”,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1—1566),开发台湾有功志士林平侯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重建,并在前殿外檐蟠龙石柱上铭刻林平侯敬奉。坐北朝南,由前埕、前殿、过水廊道及主殿等组成,建筑面积1490平方米。前殿面阔五间、进深三柱,主殿面阔五间、进深四柱,均抬梁式梁架,歇山顶。该庙涉台渊源关系密切。

东、西至村道,南至鱼塘44米,北至香蕉园外围5米。

80 

云阳方氏宗祠

云霄县莆美镇阳霞村

由方氏家庙孝思堂、支系宗祠咸正堂、致爱堂三组建筑组成。孝思堂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现存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由泮池、照壁、前厅、主堂和昭德将军祠等组成,前厅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主堂和昭德将军祠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均抬梁、穿斗式梁架。致爱堂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78平方米。主座面阔三间,其中前厅进深二间,主堂进深三间,均抬梁、穿斗式梁架,悬山顶。咸正堂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坐北朝南,由祠埕、前厅、主堂和西侧厢房等组成,建筑面积320平方米。前厅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主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均抬梁、穿斗式梁架,悬山顶。

三组建筑周边各外延20米。

81 

西林张氏家庙

云霄县火田镇西林村

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清同治三年(1864)重建,1945年重修。坐西朝东,为单进带门楼建筑,前有旷埕,围墙照壁围合。主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抬梁、穿斗式梁架,悬山顶。家庙系台湾西林张氏和张廖氏共有的祖庙。

家庙四周各外延20米。

82 

西林五通庙

云霄县火田镇西林村

又称广平尊王庙,唐开漳将士入漳后塑周亚像奉于庙中,元至元年间增祀“五方之神”五显帝,现存清代建筑。坐西向东,建筑面积465平方米。前殿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带前廊,抬梁、穿斗式梁架,歇山顶。殿内尚存古朴浑厚的石梭柱和覆盆式柱础。

庙四周各外延30米。

83 

顶西蓝氏家宅

漳浦县赤岭乡顶西村

坐东北朝西南,由池塘、大埕、门厅、前庑廊、中堂、后庑廊、后堂和左右厢房等组成,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门厅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抬梁式梁架;中堂面阔三间,进深四柱带前后廊,抬梁式梁架;后堂面阔三间,进深二柱,墙体承檩,均硬山顶。

宅四周各外延20米。

84 

杜浔正阳宫

漳浦县杜浔镇近城村

又名“上真堂”,始建于明,清道光甲申年(1824)重修。坐东南向西北,两进,建筑面积427平方米。前有山门及庙埕,主体建筑面阔三间,抬梁、穿斗式梁架,悬山顶,石构、大木和装修构件雕刻精细。

宫四周各外延10米。

85 

东城明宪祖祠

诏安县南诏镇东城村

清咸丰年间(1851—1862)重建。坐北朝南,由前厅、主堂、天井和庑廊等组成,建筑面积473平方米。前厅面阔五间、进深二间,主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均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顶。

两侧山墙滴水位向东、西外延3米;南至前厅前檐滴水位起外延25米;北至照壁北侧起外延3米。

86 

龙潭家庙

诏安县秀篆镇陈龙村

坐西朝东,由门楼、泮池、前厅、主堂、后厅、过水廊房和护厝等组成,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前厅面阔九间、进深二间,主堂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均抬梁、穿斗式梁架,歇山顶;后厅面阔七间、进深三间,穿斗式梁架,歇山顶。家庙建制完整,规模宏大,雕刻精细,涉台渊源深远。

庙周边向东、西延伸25米,南面外延40米,北面外延15米。

87 

南诏沈氏家庙

诏安县南诏镇五一村

坐北朝南,由前厅、天井、庑廊和主堂等组成,建筑面积595平方米。主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顶。家庙涉台渊源深厚。

家庙四周各外延20米。

88 

山河震山祖祠

诏安县西潭乡山河村

始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清同治年间修建。坐西北朝东南,由前厅、天井廊房、主堂等组成,建筑面积201平方米。主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顶,木构装饰繁缛,彩画题材丰富。

祠四周各外延20米。

89 

南诏东岳庙

诏安县南诏镇六街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始建,现存为清代建筑。坐西朝东偏北,由前殿、主殿、后殿和庑廊、轩亭等组成,建筑面积1031平方米。主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抬梁、穿斗式梁架,歇山顶。保留有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纪年款石神台及清乾隆、道光年间的石碑五通。

庙四周各外延20米。

90 

山重昭灵宫

长泰县山重村

俗称大宫,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现存为清代建筑。坐南向北,由前厅、天井、正殿及过水廊道等组成,建筑面积173平方米。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抬梁式梁架,悬山顶。附属文物水尾塔,位于昭灵宫左侧约150米的塔仔溪岸畔,也称塔仔。鹅卵石垒砌,圆锥形7层台阶式实心塔,高8.45米,底层直径14米,顶层直径1.5米。塔刹竖一根八面体的石柱和圆石帽。

宫及塔四周各外延20米。

91 

青阳卢氏家庙

长泰县枋洋镇青阳村

又称卢经忠谏府,建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坐西北向东南,由前厅、正堂及过水廊道等组成,占地面积183平方米。前厅面阔三间,进深二柱,抬梁式梁架,悬山顶;正堂面阔五间,进深三柱(后檐墙承檩),抬梁式梁架,悬山顶。家庙为保存较为完整的清早中期闽南建筑。

庙四周各外延15米。

92 

铜钵净山院

东山县康美镇铜钵村

又名铜钵妈祖庙。明万历十七年(1589)建,历代重修。坐东北向西南,由前殿、拜亭、天井、主殿组成,占地面积549平方米。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抬梁式梁架,梭形金柱,硬山顶。

东至赤土窟,南至螺仔墓,西至塘彼岸,北至倒摘金钗。

93 

铜陵黄氏宗祠

平和县霞寨镇钟腾村

又名“榜眼府”,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扩建。坐东朝西,由泮池、照壁、牌坊式门楼、下厅、上厅和左右各一列横屋组成,建筑面积1358平方米。下堂面阔三间,进深三柱带前廊,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顶;上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十三檩,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顶;横屋每列三屋,每屋均为面阔三间的独立小院。

祠周边各外延20米。

94 

九峰追来堂

平和县九峰镇城西村

清雍正戊申年(1728)扩建,几经重修。坐东北向西南,由泮池、门楼、前厅、过水廊道、主堂等组成,占地面积1876平方米。前厅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主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均抬梁、穿斗式梁架,悬山顶;天井两侧设过水廊道相连。

堂周边各外延10米。

95 

乐土龙湖祠

南靖县和溪镇乐土村

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扩建。坐北朝南,由前后两进带两厢组成。前设天院,以围墙围合,西南向设门楼,前有月牙形泮池。主堂面阔五间,进深二间,抬梁、穿斗式梁架,悬山顶。宗祠后方保留有72公顷亚热带雨林。

泮池向南外延30米,东、西、北与乐土雨林自然保护区保护范围线重叠。

96 

高港曾氏宗祠

南靖县南坑镇高港村

始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现存为清代建筑。坐南朝北,由前后两进带两厢等组成。前辟祠埕,占地面积1030平方米。主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穿斗式梁架,悬山顶,天井两侧设廊房相连。

祠埕向北外延25米,南侧外延30米,东侧外延15米,西侧外延10米。

97 

高联北山祠

南靖县船场镇高联村

始建于明中后期,清代扩建。坐北朝南,由前后两进带两廊等组成。西南设门楼,前有泮池,三面围墙围合。主堂面阔五间,进深六间,穿斗式梁架,悬山顶,附属文物有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的《道宪禁示》碑记及光绪年间(1875—1908)所立石旗杆等。

泮池向南外延15米,北侧外延10米,东、西侧各外延10米。

98 

洋竹径雨伞楼

华安县高车乡洋竹径村

始建于元代,现存为清代建筑。土楼坐西朝东,系内外双圈的单元式土楼的变异形式,外环直径27米,内环直径13米,占地面积3155平方米。外环高3层,设32个开间,在东、南两个方向留有通道大门;内环高2层,含通道合计18个单元,各单元自备楼梯上下,均为单开间。内环设天院,卵石铺地,内外环各开间设简易的木构梁架,板瓦屋面,屋檐内外深挑。土楼建在山坳中相对孤立的山包上,削峰而筑,外环因顺山势跌落而低于内环。

土楼外环各外延30米。

99 

银塘赵氏宗祠

华安县丰山镇银塘村

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现存为清代建筑。坐西朝东,由前厅、天井、过水廊、主堂等组成,占地面积740平方米。主堂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抬梁式梁架,悬山顶。附属文物有涡纹抱鼓石1对、石旗杆4副。

祠外檐滴水位起外延东120米、西63米、南47米、北43米。

100 

诚峰东岳庙

泉州市泉港区峰尾镇诚锋村

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和光绪十四年(1888)重建。坐北朝南,由山门、戏台、两廊、大殿等组成,占地面积668平方米。山门两侧开门,中间筑戏台;戏台中设八角藻井,重檐歇山顶;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顶。

庙周边各外延20米。

101 

龟峰岩建筑群

清—民国

泉州市洛江区罗溪镇双溪村龟峰山南麓

始建于北宋开宝年间(968—976),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扩建,现存为清—民国建筑。由盟心堂、文庙、武庙等组成,从西向北依次排开,建筑面积580多平方米。盟心堂面阔三间,进深两柱,抬梁式梁架,重檐歇山顶。文庙和武庙均由前厅和主堂组成,主堂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抬梁式梁架,硬山顶。

南至332县道,北至厝后山,东、西墙体外延各10米。

102 

崇墉永峙楼

安溪县感德镇龙通村

俗称“龙通土楼”。坐东向西,平面呈正方形,边长29米,高13米,门额题为“崇墉永峙”,落款“甲申年瓜月立”,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占地面积1050平方米,外墙石基厚2.8米,夯土墙厚2米,三层,共72间房,三楼设1.6米宽的走马路绕土楼一圈,四面土墙均有窗户、瞭望口和用竹筒安放其中的射击孔等。

楼东、西、北面各外延20米,南至土楼桥60米。

103 

南岩泰山楼

安溪县西坪镇南岩村

坐东朝西,平面呈长方形,由主楼和左、右护厝等组成,建筑面积2063平方米。二层主楼,计20间房,一楼墙厚1.2米,二楼墙厚0.8米,二楼房间与墙体之间设走廊,外墙花岗石砌造,置斗形窗和喇叭形孔洞,用于了望和射击。左护厝四房二厅一天井,右护厝六房二厅一天井。

楼周边各外延10米。

104 

石井书院

晋江市安海镇成功西路

因祀朱松、朱熹父子,又名“朱祠”。宋嘉定四年(1211)建,现存为清代建筑。坐北向南,由仪门、庑廊、拜亭、大成殿等组成,占地面积932平方米。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柱,抬梁、穿斗式梁架,歇山顶。附属文物有宋代“杏坛”碑、明弘治《重建鳌头石井书院记》、清乾隆《重修启贤祠》等碑。

书院周边各外延10米。

105 

长顺建筑群

晋江市龙湖镇南浔村

“长顺”系清代里人施至扇在台湾鹿港的商号,经商发达后于清光绪八年(1882)回乡营建,由大厝、公妈厅、当铺和通瀛书舍四组建筑组成,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开有池塘、沟圳通海,小船可运货至厝前石埕。大厝由前厅、主堂、后楼和右护厝等组成,主堂面阔五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顶。公妈厅由前厅、主堂和右护厝等组成,主堂面阔五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顶。当铺由前厅和主堂组成,主堂面阔五间,进深六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顶。通瀛书舍前带花圃,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墙体承檩,硬山顶。此建筑群为泉台商易交流的见证。

建筑群周边各外延20米。

106 

钱头状元第

晋江市池店镇钱头村

又称吴鲁故居。清光绪年间(1875—1908)建,坐北朝南,自东向西分别由状元第、宅院、书房三组并排建筑组成,厝与厝之间隔有防火巷,建筑面积1450平方米。状元第由下落、两侧厢房、正落、后落等组成。正落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顶。宅院由下落、两侧厢房、正落等组成。正落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顶。书房由下落、左右厢房、学堂厅等组成。学堂厅居中,面阔一间,进深三柱,抬梁式,单檐歇山顶,供塾师讲学;余为学生住所。吴鲁(1845—1912),字肃堂,号且园,清末著名爱国诗人、教育家,清光绪十六年(1892)状元。

宅第周边各外延10米。

107 

洪梅灵应寺

南安市洪梅镇六都村

始建于元泰定二年(1325),现存清代建筑。坐北向南,由大殿、东护厝、西侧两排护厝等组成,建筑面积l515平方米。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柱,抬梁式梁架,硬山顶。附属文物:灵应祖师真身塔。民国癸酉年(1933)建,六角六层石构实心塔,通高4.2米,一层塔身阴刻弘一法师所书“唐神僧灵应祖师真身塔”及“唐神僧灵应祖师现化记”。1941年弘一法师曾驻锡此寺,闭门著述,研究佛经。

寺周边各外延20米。

108 

燕山黄氏家庙

南安市丰州镇燕山村

明正统二年(1437)始建,现存为清代建筑,祀黄氏燕山派始祖元达鲁花赤答刺真。坐西向东,由门厅、中厅、正厅等组成,建筑面积710平方米。门厅面阔五间,进深三柱,抬梁式梁架;中厅面阔五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梁架;正厅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梁架,皆硬山顶。

家庙周边各外延10米。

109 

龙安骑尉第

三明市三元区莘口镇龙安村

又名凝秀堂,清乾隆年间(1736—1795)建。坐西朝东,由前厢房、门牌楼、前堂、两侧厢房、正堂、北侧护厝及辅房、商铺等组成,有大小房间四十余间,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正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梁架,悬山顶。骑尉第保存较好,规模宏大,布局灵动,雕刻精美,为清中前期闽中建筑之精品。

宅第周边各外延20米。

110 

赖坊建筑群

清流县赖坊乡赖武村、赖安村

赖坊建筑群包括彩映庚宅、翰林第、棠棣竞秀宅、来青宅、攸叙宅、迎薰宅、赖氏家祠等七组建筑群。彩映庚宅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坐东朝西,由砖雕门楼、下厅、上厅、两侧厢房及左横屋组成,占地面积449平方米。门楼砖砌,八字形四柱三间三楼歇山顶;上厅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顶。翰林第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2)。坐东朝西,由门坪、下厅、中厅、上厅、两侧厢房及左右横屋组成。上厅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顶。棠棣竞秀宅坐东朝西,由外门头房、门楼(下厅)、中厅、上厅、后厅、两侧厢房及左右横屋组成,占地面积1109平方米。门楼砖砌,八字形四柱三间三楼歇山顶,门额墨书“棠棣竞秀”,檐下“渔、樵、耕、读”等彩画保存完好。中厅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加前廊,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顶。来青宅坐西朝东,由门楼、正厅、两侧厢房及左右横屋组成,占地面积437平方米。门楼砖雕,八字形四柱三间三楼歇山顶;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加前廊,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顶。攸叙宅坐东朝西,由外门楼、下厅、上厅、后座围屋、两侧厢房及左右横屋等组成,占地面积631平方米。门楼砖雕,八字形四柱三间三楼歇山顶;上厅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顶。迎薰宅坐东朝西,由门楼、前坪、下厅、上厅、两侧厢房及左二列横屋、右三列横屋组成,占地面积886平方米。上厅面阔五间,进深五柱,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顶。赖氏家庙建于清嘉庆年间(1521—1566),坐西向东,由大门、门厅、边厢通廊、正厅等组成,占地面积299平方米。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顶。

建筑群周边各外延10米。

111 

灵地先雕公祠

清流县灵地镇灵地村

坐东北朝西南,由照壁、门楼、回廊、春亭、正厅等组成,建筑面积507平方米。砖雕门楼,四柱三间三楼牌楼式。春亭面阔三间,进深三柱,抬梁式梁架,歇山顶。正厅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抬梁、穿斗式梁架,悬山顶。祠砖雕精美,斗拱繁复。

祠周边各外延20米。

112 

官坊上官氏宗祠

清流县赖坊乡官坊村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建,由宗周公祠、阳崇公祠、书塾三组建筑组成。宗周公祠、阳崇公祠均坐西北朝东南,由前埕、门楼、正厅等组成;砖雕门楼,四柱三间三楼牌楼式;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顶。

祠周边各外延10米。

113 

梧地海会塔

清流县温郊乡梧地村

清乾隆十四年(1758)建,五层六角密檐式木心石塔,通高15米。一层为瘗葬信众骸骨的金庵,二层以上塔心建有木梯,五层为青砖内收砌筑。塔坐西朝东,一层开东向一门,二至五层每层开三门。附属文物有西湖桥和戏台,桥身长18.5米,石梁木构廊桥,廊屋5间,每间用4柱。戏台连桥西端,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抬梁、穿斗式梁架,悬山顶。

塔、桥周边各外延50米。

114 

上曹曹氏家庙

宁化县曹坊乡上曹村

又名榆林祠,清乾隆五年(1740)建。坐东北朝西南,由前埕、门楼、下堂、天井、院廊、正堂、后天井、厢房、后花园、护厝等组成,建筑面积1261平方米。正厅面阔五间,进深八柱带前廊,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顶。1930年曹坊乡农民武装暴动时曾在家庙内活动,1930年成立的“宁化县南乡革命委员会”、1931年成立的“曹坊区苏维埃政府”曾设于此。

家庙周边各外延10米。

115 

下伊伊公庙

宁化县河龙乡下伊村

又称水南古庙,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建,坐西朝东,由门楼、下殿、正殿、配殿等组成,建筑面积342平方米。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柱,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顶。附属文物有历次修缮碑刻9通。

东至小溪(含石拱桥),西至后山山顶,南至20米外山道,北至50米外村道、山林。

116 

小溪谢氏家庙

宁化县翠江镇小溪村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建。坐西南朝东北,由游坪、门楼、下堂、廊庑、正堂、后堂、化胎、右侧襄功堂等组成,占地面积1061平方米。正堂面阔五间,进深六柱,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顶。襄功堂由主门、廊庑、正堂等组成,正堂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顶。1933年9月—1934年9月苏维埃临时政府在此设立红军医院,保存有当时留下的一些医疗设施。

家庙周边各外延5米。

117 

下曹建筑群

宁化县曹坊乡下曹村

该村落形成于元末明初,现存多为清中晚期建筑,最具代表性的有杨冈公祠、敬湖公祠、泰宇公厅厦、立人公厅厦、廷玉公厅厦、安俊公厅厦、九龙寺等7处。杨冈公祠坐北朝南,由门楼、戏台、两侧谯楼、正堂等组成;正堂面阔三间,进深九柱,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顶。敬湖公祠坐东朝西,由门楼、戏台、两侧谯楼、正堂、北侧横屋等组成;正堂面阔五间,进深五柱,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顶。泰宇公厅厦坐东朝西,由门楼、下厅、上厅、后座及左右各一列横屋等组成;上厅面阔五间,进深六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顶。立人公厅厦坐东朝西,由门楼、正厅、后座及左右各一列横屋等组成;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顶。廷玉公厅厦坐东朝西,由门楼、正厅及左右各一列横屋等组成;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顶。安俊公厅厦坐北朝南,由门楼、下厅、上厅、后座及东两列横屋、西一列横屋等组成;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顶。九龙寺坐东朝西,由门楼、正殿及北侧横屋等组成;正殿面阔三间,明间梁架为四金柱抬梁式,两次间山墙及后墙承檩,硬山顶。下曹村是1930年宁化西南五乡暴动的地点之一,亦是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

建筑周边各外延10米。

118 

桃源荥阳祠

大田县桃源镇梅里村

始建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清康熙十七年(1678)重修。坐北朝南,由外埕、水道、门亭、围墙、内埕、厢房、正堂组成。门亭面阔三间,进深四柱,穿斗式梁架,悬山顶。正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抬梁、穿斗式梁架,悬山顶。

以门亭外左柱外延50米,东至水田,西至水沟,南以门亭外右柱外延25米,北至小路。

119 

书京土堡

尤溪县台溪乡书京村

由光裕堡和瑞庆堡组成。均依山构建,前低后高,由堡前高台阶、堡墙、堡门、下堂、中天井、厢房、正堂、护厝、书院和书楼、后花台、跑马道、碉式角楼等组成。其中光裕堡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坐西向东,主座面阔七间,进深九柱,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穿斗式梁架,悬山顶。瑞庆堡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坐西南向东北,主座面阔五间,进深九柱,穿斗式梁架,悬山顶,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

两堡四周各外延50米。

120 

朱源里卢氏宗祠

清—民国

尤溪县西城镇七尺村

由永成堂、余庆堂组成。永成堂建于清末,坐西北向东南,平面呈方形圆角,由沟渠、山门、围墙、内空坪、厢房、下堂、天井、厢房、正堂、护厝等组成,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正堂面阔五间、进深五柱,抬梁、穿斗式梁架,悬山顶。余庆堂建于清末民初,坐西北向东南,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空间布局、建筑结构等与永成堂相近。

东面外延26米至农家菜地,南面至水田北岸,西面外延15米至新砖混民居,北面至靠山南边。

121 

大福圳民居

尤溪县中仙镇坪寨村

清同治九年至光绪十一年(1870—1885)建。坐北向南,平面呈曲折型。由前小道、碉式角楼、主厝、厢房、四重护厝、书院、书斋、回廊、粮仓、牲口栏、厕所、建厝工场等组成;共有一书院、一工房、三座碉式角楼、十八厅、二百六十二间房,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主厝面阔五间,进深七柱,抬梁、穿斗式梁架,悬山顶。此民居系民居、土堡相结合的大型防御性乡土建筑。

东面至南北走向的山边,南面至山垄田北岸,西面至村道边,北面至后山南边。

122 

雍口徐家大院

尤溪县西滨镇雍口村

清道光十六年(1836)建,坐东向西,平面呈前方后圆,前低后高不对称布局,由门前小道、多级台阶、门埕、旌表、下堂、上堂、南一横厝、北一横厝一扶楼、书楼、跑马道、堡墙等组成,建筑面积4440平方米。上堂面阔五间,进深六柱,穿斗式梁架,悬山顶。大院系是一座集民居和抗敌防御为一体的具有土堡建筑元素的大型防御性乡土民居建筑。

东面至316省道西道牙,北面至村道边,南、西面围墙外延100米。

123 

茂荆堡

尤溪县台溪乡盖竹村

清光绪八年至十一年(1869—1885)建。坐东向西,平面呈前方后圆,前低后高,依山构建,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由堡前小桥、小道、水田、高台阶、堡门、前楼、厢房及阁楼、正堂、文武斋堂、护厝、后花台、粮仓、牲口栏、厕所、碾坊、跑马道、逃生暗道等组成。正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梁架,悬山顶。

堡墙外延30米。

124 

良地建筑群

将乐县万全乡良地村

主要由文武庙、梁氏宗祠、绪蜒厝、月山公屋、后恢谷仓、水尾木廊桥等六处乡土建筑组成。文武庙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坐西南朝东北,由前埕、八字形木构门楼、前天井三面回廊、拜亭、两层殿阁及后部附属建筑等组成,占地面积378平方米。梁氏宗祠,又名裕启堂,坐西朝东,由主座上下两厅、前埕与两侧过街门楼、两侧附屋及前部弧形吊脚楼、倒座仓房等组成,占地面积588平方米。绪蜒厝,坐西北朝东南,由左前侧门头房、院埕、上下两厅、左列花厅、右侧两列横屋及后部半圆形围垅、右院墙外附属建筑等组成,占地面积1094平方米;在山墙内壁保留有“反对国民党出卖中国—中国工农红军政治部宣”标语口号。月山公屋,坐西北朝东南,由右前侧门道、上下两厅、右后侧书房、左后侧藏书阁等组成,占地面积362平方米。后恢谷仓,又名冠群谷仓,单层,面阔四间,进深四柱。分隔有八座仓房,每座仓房占地约6.6平方米。水尾木廊桥,跨良地溪,单孔木构伸臂梁廊屋桥,西南-东北走向,廊屋11间,每间用4柱,抬梁、穿斗式梁架,双坡顶,矢高约5米。桥头左侧建有集灵宫,廊桥两端古驿道延伸约75米。

文武庙、梁氏宗祠、绪蜒厝、月山公屋、后恢谷仓建筑四周各外延10米。

水尾木廊桥、古驿道的桥、路四周各外延20米。

125 

蛟湖杨氏宗祠

将乐县南口乡蛟湖村

又名永思堂,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清道光十七年(1837)重修。坐西北朝东南,左右两列,占地面积1141平方米。右列由下堂、左右廊、上堂等组成,下堂面阔五间,进深三柱,抬梁、穿斗式梁架;上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出游廊,穿斗式梁架,均硬山顶。左列现存上堂、横屋,上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悬山顶;横屋面阔五间,进深四柱。1933年秋红六师驻扎蛟湖,师部机关设此。

祠四周各外延5米。

126 

墈厚荣光公祠

将乐县白莲镇墈厚村

又名思敬堂、中山堂,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左祠右塾格局,主座坐东朝西、由门厅、正厅、左右廊等组成,占地面积532平方米;正厅面阔五间,进深六柱,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顶。书塾坐北朝南,由两廊和书房组成,占地面积216平方米。书房面阔四间,进深六柱,东起第二间为厅堂,穿斗式梁架、悬山顶。1934年3月红十九师铜铁岭战斗指挥部设于此,墙上存留红军标语。

祠四周各外延10米。

127 

皇历江王祠

永安市槐南乡皇历村

坐东朝西,由泮月池、正堂、化胎组成,建筑面积213平方米。正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带前廊,抬梁、穿斗式梁架,悬山顶,梁、枋、雀替、驼峰等部位雕有花卉、龙凤等吉祥图案。

东面至黎茂添竹林50米,南面至罗旺钱厝15米,西面至刘学书农田30米,北面至公共小路10米。

128 

安仁桥

永安市青水畲族乡三房村

清嘉庆八年(1803)重建。木构伸臂梁廊屋桥,西北—东南走向,跨溢洋溪,桥身长28.1米,宽6.2米,廊屋9间,每间用4柱,七架梁,桥中设藻井,四面檐檩下设挡雨板,歇山顶。

桥周边各外延50米。

129 

福临堡

永安市青水畲族乡上洋村

清嘉庆年间(1796—1820)重建。坐西朝东,由堡墙、大门、侧门、主屋、环堡廊屋及防御设施等组成,二层方形土堡,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50平方米。花岗岩石拱形大门;主屋面阔五间,进深八柱带前廊,抬梁、穿斗式梁架,悬山顶;脊梁、驼墩、雀替、枋等雕刻精美。

堡周边各外延50米。

130 

万金厝

永安市槐南乡洋头村

又名景云堂,建于清咸丰丙辰年(1856)。坐西朝东,由泮月池、门楼、围墙、下堂、厢房、上堂、化胎、护厝组成;门楼朝北,面阔一间、进深三柱,下堂面阔五间、进深四柱,上堂面阔五间、进深九柱带前廊,均穿斗式梁架,悬山顶。

厝四周各外延10米

131 

沧海畲族建筑群

永安市青水畲族乡沧海村

由化龙桥、龙长坊、龙昌坊、龙德堂组成。化龙桥,木构伸臂梁廊屋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重修,南北走向,桥身长24.2米,宽6.6米,廊屋8间,每间用4柱,歇山顶。龙长坊,清道光四年(1824)建,坐东朝西,由泮月池、门楼、围墙、空埕、下堂、厢房、正堂、护厝组成,建筑面积690平方米。门楼面阔三间、进深三柱,下堂面阔五间、进深四柱,上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带前廊,均穿斗式梁架,悬山顶。龙昌坊,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坐东朝西,由门楼、围墙、空埕、下堂、厢房、上堂、化胎、护厝、围屋等组成,建筑面积668平方米。门楼面阔一间、进深三柱,下堂面阔五间、进深四柱,上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带前廊,均穿斗式梁架,悬山顶。龙德堂,坐东朝西,由门楼、围墙、空埕、厢房、正堂、化胎、护厝组成,建筑面积587平方米。门楼面阔三间、进深三柱,下堂面阔五间、进深三柱,上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均穿斗式结构,悬山顶。1929—1934年间,红军两进青水,中国北上抗日先遣队和护送其北上抗日的红七军、红九军团工农红军途经此地,民居墙壁上遗留大量红军标语。

东至山边,西至711县道,南至青水畲族村交界,北至龙吴村交界

132 

洋头溯源祠

永安市槐南乡洋头村

坐北朝南,由泮月池,木制门楼,空埕,厢房,正堂,化胎,护厝等组成,建筑面积577平方米。门楼坐东朝西,面阔一间,进深三柱,穿斗式梁架,悬山顶;正堂面阔五间,进深八柱带前廊,抬梁、穿斗式梁架,悬山顶。

祠四周各外延10米。

133 

重兴寺

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重兴街

由重兴寺和檀樾吴祭祠、墓等组成。重兴寺,初名华岳寺始建于唐末,现存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由山门、大殿和两庑厢房组成,通面阔22米,通进深40米。大殿面阔间五间,进深四间带前廊,抬梁式梁架,歇山顶;保存有瓜楞石柱和覆盆式柱础,前檐柱为梭形石柱。寺中保存1口唐井。

檀樾吴祭(824—907),字孝先,河南固始人,官终五代闽国观察使、平章政事。吴祭祠位于重兴寺东侧,坐北朝南,通面阔9米,通进深12米。正厅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抬梁式梁架,悬山顶。吴祭墓,始建于五代,几经重修。坐东朝西,由龟背形墓丘和祭台、五级墓埕、莲池等组成。

寺、祠、墓周边各外延10米。

134 

莲峰宫

莆田市涵江区大洋乡莲峰村

始建于宋宝庆二年(1226),清嘉庆丁卯年(1807)重建。坐西南朝东北,由前殿、正殿组成,建筑面积306平方米。前殿、正殿均面阔五间,前殿进深四柱,正殿进深五柱,抬梁、穿斗式梁架,歇山顶。

宫四周各外延10米。

135 

枫林世惠祠

莆田市涵江区梧塘镇梅岺村

始建于宋代,现存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由前殿、天井、主殿等组成,占地面积190平方米。主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抬梁式梁架,悬山顶。附属文物有宋绍定五年(1232)“曾公陂”碑和龙溪祖社建筑。

东南至龙溪祖社墙外;西北至自墙外邻太平陂管理所;东北至自墙外山地;西南至大埕。

136 

嵩山寺仙姑妈祖殿

莆田市秀屿区东庄镇嵩山上

仙姑妈祖殿位于嵩山寺内,仿木石构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抬梁式梁架,悬山顶。附属文物有保存铭刻宋真宗咸平二年(999)的陈靖姑古樟木神像、陆秀夫衣冠冢墓道碑等。

嵩山寺四周围墙。

137 

陈源叶氏花厅

浦城县水北街镇陈源村

坐西朝东,由东、西两院、天井及廊桥组成,总面阔14米,总进深22米。东院三面环廊,面向廊桥。西院为单进厅,面阔三间带左边廊,进深六柱带前廊,左边廊通东院。天井正中建两墩三孔石拱廊桥,桥身长8米,宽1.5米,矢高2米、净跨0.85米。桥面东侧围木栏,西侧为镂空花墙,北连侧门。

花厅周边各外延20米。

138 

赤溪桥

政和县澄源乡赤溪村

建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重修。木拱廊屋桥,南北走向,跨赤溪河,桥身长33.5米,面宽4.8米,净跨24米,矢高9米。桥体由三节苗、五节苗及剪刀苗拱骨相贯而成;三节苗为9组,五节苗为8组;廊屋13间,每间用4柱,抬梁、穿斗式梁架,悬山顶。

桥周边各外延30米。

139 

大梨溪桥

政和县澄源乡大梨溪村

清道光十五年(1835)重建。木拱廊屋桥,东北至西南走向,跨大梨溪,桥身长27.8米,面宽5米,净跨14.5米,矢高6米。桥体由三节苗、五节苗及剪刀苗拱骨相贯而成;三节苗为9组,五节苗为8组;桥呈弧形,廊屋11间,每间用4柱,桥面两侧设座椅,抬梁、穿斗式梁架;中部为重檐歇山顶,两旁为单檐歇山顶。

桥周边各外延30米。

140 

铁坑李三娘祖殿

政和县杨源乡杨源村

坐东北朝西南,由大殿、戏台、梳妆楼等组成,建于山涧之上,山间小路从戏台和大殿之中间穿过,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大殿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4)重建,面阔三间,进深10米,穿斗式梁架,歇山顶。戏台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重建,与大殿相对,面宽4米,进深6米,两侧厢廊,用八角覆斗式藻井,藻壁上绘人物故事图,重檐歇山顶。左侧梳妆楼为民国时期重建。大殿内供奉“陈靖姑”、“林九姑”、“李三娘”三位夫人,为“李三娘”祖殿。

东南外延50米,其他方向各外延30米。

141 

洋后桥

政和县外屯乡洋后村

清道光三十年(1850)重建,木拱廊屋桥,西南—东北走向,桥身长34米,宽5米,净跨27.7米,矢高7米。桥体由三节苗、五节苗及剪刀苗拱骨相贯而成;三节苗为9组,五节苗为8组;廊屋14间,每间用4柱,抬梁、穿斗式梁架,歇山顶。桥面条板横铺,两侧设木凳、栏杆,中部设神龛,供真武大帝神像;檐下施风雨板。

桥四周各外延20米。

142 

后山桥

政和县岭腰乡后山村

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木拱廊屋桥,西北—东南走向,桥身长41.6米,面宽4.9米,净跨32米,矢高8.4米。桥体由三节苗、五节苗及剪刀苗拱骨相贯而成,三节苗为9组,五节苗为8组;廊屋17间,每间用4柱,抬梁、穿斗式梁架,歇山顶。桥面微拱,桥两侧设木构栏干座椅,桥中亭和两端桥头设有神龛。

桥周边各外延30米。

143 

书坊陈氏民居

建阳市书坊乡书坊村

又名楠木厅,建于1903—1905年,由大门、门厅、天井、正厅、后厅,两侧厢房等组成,大小90余间,占地面积646平方米。用的100余根柱及横梁、窗户和桌、椅、床等主要家具均为楠木,雕刻精美,古朴典雅。

东面至大路,南面至民宅,西面至民宅大路,北面围墙外延50米。

144 

苏邦东洋楼

新罗区雁石镇苏邦村

清康熙六十年(1721)重建。坐东朝西,系楼包厝三层方围土楼,由外楼和主楼组成,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主楼,大门朝西,三层,高15米,墙厚0.75米;外楼环主楼而建,大门朝北,二层,高9米,墙厚0.9米,有3个转角建有突出1.5米的防护角楼。环外楼四周挖有护楼河。楼内有水井1口。

楼周边各外延10米。

145 

民主巷李氏家庙

长汀县汀州镇五通街民主巷

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由门楼、前厅、后厅、厢房、右横屋等组成,占地380多平方米。牌坊式石门楼,双层如意斗拱承托,歇山顶,门前一对扁鼓石与狮戏球。前厅面阔三间,进深四间,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顶。附属文物有门楼前雕龙石桅杆一根。

家庙四周各外延10米。

146 

三洲戴氏民居

长汀县三洲镇三洲村

坐东南朝西北,由大门、下厅、上厅、后厅及横屋、后骑楼组成,占地567平方米。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带卷棚式前廊,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顶。

民居四周各外延10米。

147 

东门上官氏宗祠

长汀县汀州镇东大街劳动巷

坐北朝南,由大门、下厅、上厅、左横屋等组成,占地面积565平方米。上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带卷棚式前廊,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顶。

祠四周各外延10米。

148 

坪埔沈坊官厅

长汀县馆前镇坪埔村

坐东南朝西北,由门楼、门厅、雨坪、大门、下厅、中厅、上厅、右三排横屋、左一排横屋等组成,占地面积2275平方米。中厅面阔三间,进深八柱带卷棚式前廊,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顶。上厅为两层楼。

官厅四周各外延10米。

149 

汀州天后宫

长汀县汀州镇东大街

清道光五年(1825)、光绪三十年(1904)重修建。坐北朝南,由山门、戟门、戏台、前殿、正殿、后殿、水阁楼、池塘等组成,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梁架,悬山顶。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梁架,硬山顶,明间双层如意斗承托方形藻井,四角雕饰垂球。

宫四周各外延10米。

150 

南门游氏家庙

长汀县汀州镇建设街

坐北朝南,由门楼、雨坪、大门、门厅、下厅、上厅、左右厢房、右一列横屋等组成,建筑面积907平方米。下厅面阔五间,进深六柱,抬梁、穿斗式梁架,悬山顶,神龛镂雕精美。上厅面阔三间,进深九柱,穿斗式梁架,悬山顶。

家庙四周各外延10米。

151 

下街余氏家庙

长汀县河田镇下街

坐东北朝西南,由大门、下厅、左右通廊、上厅等组成,建筑面积213平方米。门墙为沙灰包墙,如石板般坚固。下厅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明间抬梁式梁架,次间山墙承檩,硬山顶。上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带卷棚前廊,明间抬梁式梁架,次间山墙承檩,硬山顶。

家庙四周各外延10米。

152 

汀州紫云公祠

长汀县汀州镇南大街

大门坐东朝西,里门坐北朝南,由大门、雨坪、照壁、门厅、下厅、正厅、后厅及绣花楼等组成,建筑490平方米。下厅面阔三间,进深六柱,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顶。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带卷棚式前步廊,穿斗式梁架,硬山顶。后厅为闺阁楼,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硬山顶,小巧玲珑,别具特色。

祠四周各外延10米。

153 

汀州曾子祠

长汀县汀州镇东门街横岗岭

坐北朝南,由门楼、两廊、正厅、两厢、后厅、东侧厅等组成,建筑面积220平方米。正厅面阔五间,进深五柱,明间用大月梁抬梁减柱,形成敞厅,余为穿斗式梁架。后厅神龛中供曾子塑像。

祠四周各外延10米。

154 

汀州如意宫

长汀县汀州镇水东街人民巷

始建于宋,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重建。坐东朝西,由主殿和偏殿组成,建筑面积490平方米。主殿由门楼、前后殿、两廊(其中左廊已毁)等组成。石砌门楼,三间五楼牌坊式,高大壮观。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梁架,歇山顶;前、后殿设有方形藻井。偏殿由大门、上下厅等组成,上厅面阔三间,进深三柱,抬梁式梁架,硬山顶。

宫四周各外延10米。

155 

新民廖氏家祠

长汀县汀州镇新民街

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穿斗抬梁式梁架,周围封火墙。通面阔22米,总进深45米,由门楼、雨坪、大门、上厅、下厅等组成。下厅面阔三间,进深九柱带前廊,立柱用材较大,石柱础有雕刻。

祠四周各外延10米。

156 

中街李氏下大屋

长汀县河田镇中街村

坐西南朝东北,由前、后两院落组成。前院由大门、下厅、中厅、上厅、右横屋等组成,下厅面阔五间、进深六柱,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顶;中、上厅均门阔五间、进深五柱,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顶。后院由大门、下厅、上厅等组成,下厅面阔五间、进深七柱,上厅面阔五间、进深九柱,均为两层阁楼,穿斗式梁架,硬山顶。

屋四周各外延10米。

157 

南门卢氏宗祠

长汀县汀州镇新新巷

坐北朝南偏西,由大门、下厅、中厅、上厅等组成,占地337平方米。中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顶。下厅为两层阁楼,面阔三间,进深八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顶。

祠四周各外延10米。

158 

西门赖氏家庙

长汀县汀州镇南大街

门楼坐西朝东,大厅坐北朝南,由门楼、下厅、上厅等组成,占地424平方米。上厅面阔三间,进深八柱带前廊,抬梁式梁架,硬山顶。

家庙四周各外延10米。

159 

富岭裕隆楼

永定县高陂镇富岭村

又称大夫第,始建于清道光八年至十四年(1828—1834)。坐东南向西北,由池塘、影壁、雨坪、门楼、门厅、正厅、正楼等组成,通面阔40米,总进深60米,系两进三落廊院带左右横屋的“五凤楼”式建筑,计120间房、4处厨房、7扇外门、16扇内门。正厅为“四点金”议事大厅,前廊卷棚;正楼高4层,双联式房间设计,抬梁式梁架,歇山顶。木雕、泥塑、彩绘等工艺精美,名人题刻、牌匾、楹联等内涵丰富。

东至垂檐滴水,南至后花园围墙,西至附属建筑垂檐滴水,北至大门口池塘边塍。

160 

凤城张氏宗祠

永定县凤城镇九一大街

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坐北朝南,由大门、前厅、中厅和后厅等组成,占地面积870平方米,系两进三落廊院式建筑。中厅、后厅均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梁架,悬山顶。1929年5月红四军第二次入闽设司令部于此,朱德同志曾居于此。

祠四周各外延10米。

161 

永豪楼

永定县抚市镇新民村

又名五福楼,清道光年间(1821—1850)历时18年建成,坐西南朝东北,由外大门、门埕、内大门、门厅、中厅、正楼、后楼等组成,占地面积10672平方米,系大型府第式方形土楼民居。主楼高四层,八间一厅;左右两侧横楼高四层,各建四个单元,大门雨坪两侧建有高二层砖木结构的文馆和武馆。

东至烟棚围墙,西北至去抚溪村大路,西南至沟坑,东北至堤坝。

162 

永隆昌楼

永定县抚市镇新民村

清咸丰元年至清同治十三年(1851—1874)建,坐东南向西北,由“福善楼”和“福盛楼”两座方楼组合而成,由外大门、门埕、内大门、门厅、中厅、主楼、围楼等组成,占地面积23300平方米。规模宏大,结构繁复,工艺精细,文化底蕴深厚,是一座特大型传统土楼建筑,2010年在上海被“大世界基尼斯”评为最高的土楼。

东南从福盛楼左侧路至福善楼门大坪,西北至坝心路口,西南至坝心路至社前路口,东北至大门口堤坝。

163 

上西西兴祠

永定县龙潭镇上西村

始建于明代初期,现存为清代建筑。坐西朝东,由池塘、门埕、大门、门厅、中厅、正厅等组成,通面阔39米,总进深30米,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系两进三落廊院式带左右横屋建筑,装饰精美。中厅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间抬梁式梁架,次、梢间墙体承檩,歇山顶;正厅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前带廊,墙体承15檩,歇山顶。

祠周边各外延10米。

164 

回龙天后宫

上杭县官庄畲族乡九大村

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清咸丰年间(1831—1861)重修。坐西南向东北,濒临汀江,由门楼、前厅和主殿等组成,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石砌门楼,八柱七间牌坊式,门额嵌“普利济”石横匾,上嵌“天后宫”石竖匾。前厅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抬梁式梁架;主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带卷棚前廊,穿斗、抬梁式梁架,明间饰藻井。前厅与主殿均为硬山顶。

宫周边各外延20米。

165 

上登廻龙阁

上杭县临城镇上登村

又称回龙阁、罗登塔,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现存为清代建筑。坐东朝西,五层土木结构塔,外大门坐北朝南,通高16米,通面阔15米,通进深16米;一、二层为四角形,面阔三间;三至五层为八角形,三、四层为一间,四、五层不隔层;一层至四层楼梯沿墙旋转而上;悬山顶。附属文物仙人桥,位于上登廻龙阁右侧10米,建于明代,单孔石拱桥,鹅卵石砌筑,东西走向,桥身长28米、宽4.8米,桥跨12米、矢高9米。

阁(含桥)周边各外延50米。

166 

碧沙天后宫

上杭县白砂镇碧沙村

清雍正八年(1730)建,清乾隆八年(1743)重修。坐西北向东南,二层土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占地面积500平方米。主座二层高10米,穿斗式梁架,歇山顶,夯土墙。石门额阴刻“石欄作镇”,一层平面开四间,二层面阔五间,进深四柱,四周带回廊。

宫周边各外延20米。

167 

赖坊赖氏宗祠

上杭县古田镇赖坊村

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1)。坐南朝北,由泮月池、正门、下厅、天井、上厅及两侧护厝组成,占地1015平方米。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二柱,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顶。

祠周边各外延10米。

168 

文川桥

连城县莲峰镇城关南门头

也称清溪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元至正年间(1341—1368)重建时改今名,现存为清代建筑。木伸臂梁廊屋桥,南北走向,桥身长47.8米,宽4.6米,两墩三孔,块石砌筑舟形桥墩。伸臂梁用八层杉木纵横迭叠,上承托木梁。桥梁木长15米。桥面中辅辉绿色岩石板,两侧铺鹅卵石,廊屋14间,每间用4柱,中部重檐歇山顶,两侧设遮雨板,桥北端建牌楼式门楼。

两端桥头各外延10米,桥两侧河道各外延20米。

169 

均庆寺

武平县岩前镇灵岩村北门

始建于北宋乾德二年(964),北宋咸平元年(998)御封“均庆院”。几经重建,现存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由山门、三宝殿、庭院、左右钟鼓楼、仙佛楼等组成,占地面积1035平方米。三宝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柱带前廊,抬梁式梁架,三重檐歇山顶,中梁墨书“大清乾隆十六年岁次辛未孟冬月吉日众姓捐金重建”。

寺东、南侧外延20米,西侧外延5米,北侧外延25米。

170 

联珠祠

古田县杉洋镇杉洋村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为纪念清嘉庆年间台湾挂印总兵林承昌和清道光年间抗英英雄林朝聘父子而建。坐西北向东南,由门楼、中堂、正堂和右侧家塾等组成,占地面积1906平方米。正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抬梁、穿斗构架,硬山顶。家塾由大门、中堂、文昌阁等组成。

祠前侧外延20米,后侧外延10米,左、右侧各外延5米。

171 

钱公宝殿

古田县泮洋乡中直村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清乾隆年间(1736—1795)和道光十六年(1836)重建。坐西南向东北,建筑面积162平方米。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柱带前廊,抬梁、穿斗式梁架,歇山顶,后部神龛正中供奉钱公塑像,右侧供奉陈靖姑塑像;东西两面墙上保存有完整的《陈靖姑传说》壁画38幅,色彩鲜艳,人物形象生动。

殿四周各外延30米。

172 

福寿桥

寿宁县犀溪乡犀溪村

又名坝头溪桥,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1930年重修。南北走向,木拱廊桥,南面桥堍建在岩石上,北面桥堍用条石砌筑。桥身长40.7米,宽4.7米,拱跨32.8米。廊屋四柱九檩抬梁式梁架,计18间,用76柱,双坡顶。廊屋中间设神龛,中祀观音,左祀大帝,右祀临水夫人。北面桥头建有守桥亭。

桥两端各外延20米,上下游各外延50米。

173 

犀溪叶氏宗祠

寿宁县犀溪乡犀溪村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建。坐西北朝东南,由门楼、戏台、先慎堂(中军府)、亨堂、报本堂等组成,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牌楼式门楼,面阔三间,悬山顶;戏台设八角藻井,歇山顶;先慎堂进深五柱,享堂进深六柱,均面阔五间,抬梁、穿斗式梁架,歇山顶。

祠四周各外延10米。

174 

桂林王氏宗祠

福安市穆云乡桂林村

始建明万历十三年(1585),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重建。坐西向东,由门楼、戏楼、祠厅、祖堂等组成,占地面积1612平方米。四座单体建筑均为穿斗、抬梁式梁架,以厢房、天井、围墙连成整体,屋面依次为牌楼式、歇山顶、悬山顶、悬山顶鹊尾脊;牌楼、戏台、祖堂均施藻井。

祠东、南、北侧各外延10米,西侧外延20米。

175 

西昆孔氏家庙

福鼎市管阳镇西昆村

始建于清顺治十年(1653)。坐东向西,由大门、前厅、戏台、正厅等组成,占地面积663平方米。大门额书“孔氏家庙”;前厅面阔三间,门楼悬挂清乾隆皇帝御书“至圣裔”金字直匾;戏台施八角藻井,攒尖顶;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抬梁、穿斗式梁架,歇山顶,中间设神桌,供奉孔子像。

家庙四周各外延20米。

 

四、石窟寺及石刻(5处)

序号

名称

年代

座落地点

简介

保护范围

176 

际上石刻群

宋—清

闽清县云龙乡际上村

保存有南宋诗人张孝祥楷书“起傅岩”摩崖题刻,字径1米,以及“早入中书”、“高折仙桂”、“龙首岗”和落款为张咏的七律诗一首等摩崖题刻,附属文物有张安国、萧千岩联名作七律一首石碑。

凤凰山一侧:北侧外延50米,南至公路,东、西各外延30米。

钟湖山一侧:北侧至小路,南、东、西侧各外延30米。

177 

姬岩摩崖石刻

宋—清

永泰县白云乡白云村

保存有宋朝礼部侍郎陈旸,明朝翰林院编修黄文焕,明代闽中三才子曹学佺、谢肇淛、徐渤,清代诗人黄任,清光绪年间状元王仁堪等历代名人题刻。如曹学佺“来天台”石刻、谢肇淛“古鸡岩”石碑,黄任“鬟翠楼”石刻等。

东至三亭路口,西至后山小路,南至仙公楼岩下龙头泉,北至通往白岩横路。

178 

玉华洞题刻

宋—民国

将乐县古镛镇梅花井村

玉华洞内有历代摩崖题刻17处。其中宋代3处、元代1处、明代6处、清代2处、民国5处。题刻者大多为历代福建和将乐本地官员、名人,较著名的有宋代理学大师杨时、宋代将乐知县黄去疾、明代福建巡抚杨四知、明代福建学使沈敬蚧、民国首任将乐县知事卢榕林等题刻。

从前洞到后洞内外各外延20米。

179 

石鼓庙乡约碑

晋江市梅岭街道青阳石鼓庙乡贤祠内

明万历十六年(1588)立。花岗岩质,高2.62米,宽0.91米,篆额“青阳乡约记”,字径0.11米。碑文楷书直下21行计965字,字径0.04米,记述里人庄用宾制订乡约,改变乡俗的经过,四川布政使洪富撰。

石鼓庙四周围墙。

180 

金谷威镇庙碑

安溪县金谷镇河美村威镇庙内

清光绪十五年(1889)立“威镇庙重修芳名碑”,宽0.76米,高2.00米,厚0.10米。碑文楷书直下18行,行17字,字径0.01米。捐资者冠有地名,是研究华侨史和对台关系的珍贵实物。

金谷威镇庙四周围墙。

 

五、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48处)

序号

名称

年代

座落地点

简介

保护范围

181 

上下杭商号建筑群

清—民国

福州市台江区上下杭街道

清—民国年间建。由成康参号、黄恒盛布店、罗氏绸布庄、生顺茶栈旧址等组成。其中:

咸康参号旧址,位于下杭路,民国建筑,坐南朝北,共三层,占地面积275平方米;前设营业大厅,后有药材仓库和住所;圆卷顶石门框,一层为敞厅,左右各有楼梯通往二、三层,二、三层中间留空,顶部为“玻璃天”,三面通廊,房门开向通廊。咸康参号是民国时期螺洲张桂荣、张桂丹兄弟开办的一家大药铺。

黄恒盛布店旧址,位于上杭路,民国建筑,坐南朝北,共二层,砖混结构,周以青砖墙,占地面积277平方米,北侧墙体为欧洲哥特式,白花岗岩条石砌成,中开圆弧顶石门框;一层内部为敞厅,设为营业场所,楼梯设南侧靠墙处;二层中间留空,顶部为“玻璃天”,四周通廊,房门开向通廊。二层墙体中设一圆形漏窗,两侧立一对多立克石柱,楼顶女墙环绕。

罗氏绸布庄旧址,位于下杭路,清末建筑,坐南朝北,共三进,占地面积1181平方米,青砖外墙,石门框上部为民国时期增设的石制圆圈顶,一进主座面阔五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顶,二进主座面阔五间,进深五柱,三进主座面阔三间,进深七柱。

生顺茶栈旧址,位于下杭路。坐北朝南,共三进,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一进主座面阔三间,左右次间及后厅为两层楼,后厅二楼出游廊,第二进主座为两层楼,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左右侧为两层披榭,第三进为两层仓库,左侧开门通制茶厂。该建筑集花茶制造厂、毛茶收购站、成茶仓库、茶农客栈、茶王宅院于一体,原为清末民国初双杭茶帮首领长乐欧阳氏家族产业。欧阳氏家族先后有5人参加中共地下组织,至1949年此地一直是中共地下组织的活动据点、交通站。

建筑四周各外延20米。

182 

烟台山近代建筑群

清—民国

福州市仓山区烟台山

清—民国年间建。由乐群楼、美国领事馆、俄国领事馆、汇丰银行福州分行、英华中学美志楼、英华中学小礼堂、私立协和大学、兰记脱胎漆器店等旧址组成。其中:

乐群楼,亦称“弹子房”、美国船员俱乐部,位于乐群路,1854年至1859年由烟台山附近以英国为主的各洋人领事馆集资兴建,二层,占地面积620平方米,是中国较早的西式娱乐建筑和洋人俱乐部。

美国领事馆旧址,位于麦园路,建于清晚期,坐南朝北,砖石结构,西式三层楼及地下室,粉淡黄色墙,占地面积150平方米。

俄国领事馆旧址,位于公园路,建于清晚期,坐南朝北,二层砖木结构,东欧建筑式样,占地面积289平方米。

汇丰银行福州分行旧址,位于上藤路,建于清晚期,坐北朝南,两层砖木结构西式建筑,占地面积800平方米。

英华中学美志楼,原称芝美楼,位于乐群路,建于清晚期,坐北朝南,西式三层建筑及地下室一层,占地面积535平方米。

英华中学小礼堂,位于乐群路,建于民国初期,是美以美会主办的教会学校—福州鹤龄英华书院的小礼堂,西式红砖建筑,占地面积604平方米,钟楼高约21.65米。

私立协和大学旧址,原为美丰洋行,位于观井路,1916年基督教美以美会、美部会和圣公会三教协同创办协和大学,初创时即将福州格致、英华两书院毕业学生移入协和大学。中西式三层砖木石结构建筑,其中屋面为中式檐顶,建筑主体为西式风格,占地面积759平方米。

兰记脱胎漆器店旧址,原为沈幼兰生产兰记脱胎漆器场所,位于塔亭路,占地面积450平方米,西式三层砖木结构和外立面,中式内部院落空间。

建筑四周各外延30米。

183 

英国伦敦差会教士宅

1844年

厦门市思明区鼓浪屿街道鸡山路

1844年由基督教伦敦差会(又称自由教会)建造,专供女牧师、女传道士居住,亦称“姑娘楼”,西式单层建筑,坐北朝南,面阔23米,进深22米,正面“八”字形双梯石阶,四周环绕宽敞的连拱回廊,内部为“十”字形对称的四间房、厅,外墙装饰简洁,左右对称的四面坡瓦楞屋面。

东面至鸡山路,南面至鼓声路,西、北面至围墙。

184 

鼓浪屿英国领事公馆旧址

1847年

厦门市思明区鼓浪屿街道漳州路

1843年英国在鼓浪屿设立厦门英国领事事务所,1847兴建领事公馆,由院墙、庭院和一座带半地下防潮层的西式单层白色建筑组成,坐西北朝东南,平面略呈曲尺形,纵进深约50米,面宽约26米,1870年于东北侧加建二小房。正面及西侧围绕宽敞的连拱柱廊,中间通道连接大门,两侧房、厅,红瓦坡面屋顶,安装有二个烟道。

建筑周边各外延20米。

185 

大北电报局旧址

1869年

厦门市思明区鼓浪屿街道田尾路

坐北朝南偏西,西式单层砖石结构,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32米,南北宽20米。花岗岩石房基,红砖抹灰墙体,平台屋顶上突出4个烟囱,南、北二面有连拱廊道,东侧有一内部通巷连接南、北二廊。1869年,丹麦王国在鼓浪屿设立领事馆,由大北公司代理,兴建电报房,铺设厦门至上海、香港的海底电缆,并于1874年4月非法开通并收发电报。

西面至田尾路,东面、南面至围墙,北面外延15米。

186 

青屿灯塔

1875年

厦门市思明区鹭江街道青屿岛

清光绪元年(1875)厦门海关税务司建造。平面呈八角形,边长1.35米,高10米,砖石结构。石砌门楣上方刻有“1875

D.M.HEDERSON ENCINEER”,内部为砖砌,螺旋形石阶通往塔顶。该灯塔是我国东南沿海现存最早的灯塔之一,使用至今。

青屿岛全岛

187 

李宝焌故居

1886年

永安市贡川镇洋峰村

又名永福堂,清光绪十六年(1890)建,坐南朝北,由门楼、围墙、空埕、下堂、正堂、厢房、化胎、护厝等组成,建筑面积524平方米。砖砌门楼,三楼四柱。下堂面阔五间、进深六柱,正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均为穿斗式梁架,悬山顶。李宝焌(1886—1912),字焜甫,中国飞机制造、飞行先驱。

东面外延3米,南面至村道,西面至李道祥住宅,北面外延10米。

188 

林语堂故居

1894—1904年

平和县坂仔镇宝南村

原为坂仔基督教会的牧师楼,清光绪四年(1878)建,坐西朝东,由前厅、厨房、主房和小阁楼等四间相连,平面呈“同”字形,占地面积280平方米,砖木结构,悬山顶。此楼系林语堂先生的出生地和童年旧居。

四周屋檐滴水位向东外延10米,向西、南各外延30米,向北外延20米。

189 

燕尾山午炮台遗址

1897年

厦门市思明区鼓浪屿街道鼓浪屿燕尾山顶

1897年前后,厦门海关于燕尾山顶设置一尊大炮,每逢星期六正午十二点鸣炮报时,俗称“午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部队在山顶安置高射炮。现存东、西、南、北四个高射炮位,相距约20—30米,四个炮位之间占地约400多平方米,午炮遗址即位于山顶平台正中。

东面、北面至海岸线,西面至环岛路,东南面至救世医院围墙。

190 

简大狮避难所

1898年

漳州市芗城区新华西路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台湾抗日英雄简大狮因在台抗日遭日军追捕,从台湾潜回内地,隐身于此,被清军抓捕后交日方,在台湾英勇就义。建筑原是漳州简氏族人为接待海内外简氏宗亲而设的会馆,坐北朝南,由前厅、过水廊房、大厅等组成,占地面积660平方米。前厅、大厅均面阔三间、进深三柱,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顶。

建筑四周各外延10米。

191 

后康陈氏种德堂

民国

漳浦县马坪镇山前村

系印尼华侨陈玉宇、陈玉规在民国初年所建,坐西南朝东北,由门厅、天井庑廊、正堂和左右厢房组成,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砖石木结构。广饰各种灰雕花卉、人物及动物造型,生动逼真,制作精美。

建筑周边各外延30米。

192 

下亭陈氏民居

民国

莆田市荔城区拱辰街道下亭村

系台湾原政界名人陈裕清(1918—1998)故居,坐北朝南,二层土木结构,面阔五间,明、次间进深各三间,梢间进深二间,墙体承檩,悬山顶,二层前廊硬挑梁上构件雕刻精美,占地面积611平方米。

民居四周各外延5米。

193 

东美曾氏番仔楼

1903—1910年

漳州市角美镇东美村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至清宣统二年(1910)建,坐南朝北,中西结合建筑风格,石砖木混合结构,平面呈“凹”字形,以祖厅为中轴线,对称排列,前为闽南风格古厝,中为哥特式楼房,后为红砖骑楼,计13栋建筑物99间房间,建筑面积2627平方米。

楼四周各外延10米。

194 

鼓浪屿协和礼拜堂

1911年

厦门市思明区鼓浪屿街道福建路

原名英国礼拜堂,又称“国际礼拜堂”。始建于1863年,1911年翻建。坐西南朝东北,砖石、水泥结构单层西式建筑,纵向礼拜大厅,平面呈长方形,面宽10米,进深23米。正立面为宽敞柱廊,由4根仿古希腊陶立克式大圆柱支撑三角形山花。屋顶为三角形构架,左、右两面斜坡,铺设闽南红板瓦。

堂周边各外延20米。

195 

杨成武故居

1914年

长汀县宣成乡下畲村

由风屋下老宅和建国后新宅、池塘等组成。风屋下老宅为客家传统府第式建筑,占地面积306平方米,新宅为厅堂楼阁式建筑,占地面积750平方米。杨成武(1914—2004),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故居四周各外延10米。

196 

陈丕显故居

1916年

上杭县南阳镇官余村

又名“位三堂”,始建于1892年,2007年重修,坐西朝东,外大门坐南朝北,由雨坪、下厅、上厅、横屋、左右厢房等组成,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梁架,悬山顶。陈丕显(1916—1995),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第六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故居四周各外延20米。

197 

福建协和大学建筑群

1921—1932年

福州市马尾区魁岐村

1921—1932年陆续建成,校舍分布范围约15万平方米。由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亨利·墨菲设计,现存11幢楼房,主要有教学楼2栋,宿舍楼7栋,办公楼1栋,校长楼1栋,砖石木结构,中西结合建筑风格,是研究中国近代教育史、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流史的实物例证。

建筑群体四周各外延20米。

198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旧址

1925年

福州市仓山区对湖街道上三路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美国女布道会创办,1925年兴建教学楼,坐南向北,三座相连,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主楼三层,一层设5个花岗石联拱门,二层门廊用6根石柱,三层为阳台,水磨地板。主楼两侧各有一座三层楼房,与主座皆二、三层相通。三座楼均砖木、水泥结构,清水红砖外墙,石砌基础和下部墙体,墙角用方整石与红砖交砌,歇山顶。

院址四周各外延20米。

199 

中山桥及桥亭

1925年

漳州市芗城区西桥街道旧桥村

旧称“南桥”,又称“通津桥”,俗称“旧桥”,横跨九龙江上。始建于宋绍兴年间,初为浮桥,后易以石,1925年至1926年用钢筋混凝土新建桥及桥亭,命名“中山桥”。桥南北走向,长467米,宽8.9米,欧洲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桥亭通高9米,底径5米,平面呈六角形,用6根圆形水泥柱顶托六棱长尖顶,亭中为六角形巨柱,六面各嵌一磨光石碑,东西两面各刻“中山桥”三大字,其余四面分别刻有“重建中山桥记”。

桥及桥亭四周各外延10米。

200 

下垅苏维埃政府旧址

1929年

华安县马坑乡下垅村

原为德英堂,坐东北朝西南,由前埕、前厅、正堂、厢房、左右护厝等组成,占地面积288平方米。前厅和正堂均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墙体承檩,硬山顶。西北面山墙上墨书“华安县霞垅苏维埃政府”遗迹,字高0.34米,宽0.4米,见证了1929年8月在下垅村成立苏维埃政府,并开展革命活动。

旧址周边各外延20米。

201 

陈清机宅

1929年

晋江市安海镇石狮巷

1929年建,坐东北朝西南,为面阔三开间前后两进左侧带两层枪楼的“皇宫起”闽南红砖建筑,占地面积658平方米。石、木、砖等雕刻装饰精美,保存有于右任、林森、杨树庄等名人题刻。陈清机(1881—1940),福建著名侨领,中国同盟会员,1911年11月7日组织发动“安海暴动”,为福建辛亥革命元老,民国成立后,提出“实业救国”,对祖国和家乡建设多有贡献。

宅周边各外延20米。

202 

中共政和第一党支部旧址

1929年

政和县东平镇凤头村

1929年8月在此成立中共政和第一党支部,同年9月支部扩为县委;1934年在此成立建(瓯)、松(溪)、政(和)苏维埃政府。旧址原为杨氏祠堂,清光绪八年(1882)建。坐东北向西南,由大门、门厅、过雨亭、大厅等组成。门厅与大厅以廊亭走道及厢廊相连,总面阔13米,总进深23米。

旧址四周各外延10米。

203 

早康会议旧址

1929年

上杭县白砂镇早康村

1929年6月8日,毛泽东、朱德、陈毅、肖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召开中国共产党红四军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史称“早康会议”,是古田会议的前奏曲,有着重大的历史纪念意义。由会议所在地严氏宗祠和司令部旧址、政治部旧址三座建筑组成。严氏宗祠,又名东洋堂,坐东南朝西北,由外大门、前、正厅等组成;外大门开向东北,正厅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带前廊,墙体承檩,悬山顶。司令部旧址坐北朝南,主座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梁架,悬山顶。政治部旧址坐南朝北,主座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梁架,悬山顶。

前至早康机耕路,后至护坡林,司令部旧址北侧、政治部旧址南侧外墙各外延15米。

204 

鼓浪屿自来水公司旧址

1930—1932年

厦门市思明区鼓浪屿街道漳州路

华侨巨商黄奕住于1930—1932年建造,现存鸡冠山蓄水池一座、水泵房及管理房一座、专家楼一座。半地下式蓄水池,花岗岩基础,主体为混凝土(洋灰)结构,长28米,宽15米,高5.2米。蓄水池东北侧水泵房及管理房,单间四层半小楼,面阔7.5米,进深6米,地下层为密布的进、出水的水管,一层置水闸转盘、转轮、电机等水泵设施,二、三层为管理人员用房。

旧址周边各外延10米。

205 

鼓浪屿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旧址

1930年

厦门市思明区鼓浪屿街道虎巷

原为1920年华侨建的住宅,为带围墙二层红砖西式楼房建筑,坐西南朝东北,占地面积170平方米。1930年8月至1931年3月中共福建省委以私人名义租用,省委书记罗明、省委代理书记王海萍等同志曾在此指挥全省革命斗争。

旧址周边各外延10米。

206 

鼓浪屿中共福建省第二次代表大会旧址

1930年

厦门市思明区鼓浪屿街道内厝澳路

原为1920年建的华侨住宅。坐南朝北,为带院墙、院门的西式一层建筑,建筑面积180平方米,占地面积528平方米。1930年2月15—20日,中共福建省第二次党代会在此秘密召开,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恽代英到会传达中央六大精神,大会改选了省委领导人,通过了关于政治、组织等十项决议和《告民众书》,有力地领导了当时福建的革命斗争。

旧址周边各外延10米。

207 

科岭革命旧址

1930—1979年

南靖县梅林镇科岭村

由翻身楼和科岭革命烈士陵园组成。翻身楼,原为建于清代的永隆楼,系岩永靖军政委所在地,1936年底被敌人烧毁。195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拨款重建,命名为翻身楼。坐西南朝东北,内通廊式方形二层土楼民居,占地面积690平方米,每层各16间,山墙承檩,青灰板瓦屋面。科岭革命烈士陵园由纪念碑和纪念亭组成,1953年和1979年修建。纪念碑通高11.7米,花岗岩砌筑,正面镌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顶置五角星。纪念亭平面呈圆形,四根仿罗马式圆立柱,上承穹顶屋面,屋顶立五角星,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22平方米。亭内立“一九三一年革命烈士芳名”石碑,碑高1.1米,宽0.64米,厚0.13米,碑首镌刻五星徽章和工农红旗。

科岭革命烈士陵园围墙东面外延30米,西面外延15米,南、北面各外延10米;翻身楼滴水位起东南外延24米,西北外延5米,东北、西南各外延15米。

208 

闽中特委(地委)三朱地下交通站

1930年

泉州市泉港区前黄镇后宅村

1930年在此建立三朱地下交通站,为厦门中心市委、闽中特委(地委)乃至闽浙赣边区省委和福建省委、泉州中心县委等的重要交通站;亦是晋、南、惠、莆、仙等地的主要中转站之一,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历史时期。始建于1890年,1907年续建,由三座并列建筑组成。右落和中落均三合院式,主座面阔三面,进深两间,墙体承檩,硬山顶;左落面阔二间,进深二间,硬山顶。

建筑周边各外延10米。

209 

圣教书局旧址

1932年

厦门市思明区鼓浪屿福建路

1908年,英国宗教圣书公会和美国圣书公会开设“圣教书局”,1932年兴建圣教书局新址,为西式三层红砖建筑,占地面积130平方米。坐东朝西,平面布局略呈四方形,各边长约10—11米,靠近十字街口的直角作切角处理,开大门正对街口;一层为通间,二层隔成二间,三层隔成四间,楼顶为平台,四周栏杆。

旧址周边各外延10米。

210 

东山番仔楼

1932—1939年

漳州市角美镇东山村

又称瑞懋楼,建于1932—1939年。坐西北朝东南,由两山门、前厅、瑞懋楼、青楼等组成,占地面积550平方米。瑞懋楼,三层中西合璧式建筑,一层面阔三间,前廊柱红砖垒砌,拱券顶;二层面阔三间;三层建八卦亭。整栋建筑墙上瓷砖均采购自东南亚,异彩纷呈。

楼四周各外延10米。

211 

中央红军东路军第三军部旧址

1932年

漳浦县绥安镇绥北村

1932年4月,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占漳州,第三军根据毛泽东“创造小红军、建立小苏区”的指示进驻漳浦,第三军军部驻扎于此。旧址俗称红楼,建于二十世纪初,坐北朝南,为二层砖木结构内通廊式红砖楼房,屋顶覆红瓦,建筑面积360平方米,墙壁上保留有“欢迎白军弟兄来当红军”等红军标语。

旧址周边各外延10米。

212 

红军进漳战役总指挥部旧址

1932年

南靖县丰田镇凤安村

1932年4月16—19日,由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总部及红四军指挥部设于此,毛泽东居此,指挥了攻克漳州的十字岭、风霜岭等关键战役。旧址又称下店伙大厝,坐西朝东,由前厅、厢房、主堂和北护厝等组成,占地面积830平方米。前厅和主堂均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墙体承檩,悬山顶。山墙上保留有“农民起来实行土地革命”、“反对拉夫的张贞”等红军标语。

旧址四周各外延15米。

213 

牛田东路军指挥所旧址

1932—1933年

光泽县华桥乡牛田村

1932年11月至1933年10月,中央红军开展第四、五次反“围剿”斗争,于该村设立了军事指挥所、兵站、红军医院和枪械所等。指挥所旧址,坐南朝北,由大门、前厅、正厅、上厅等组成,占地面积500平方米,东侧围墙保留有“武装拥护苏联”等多条红军标语。附属文物牛田红军亭,是当年红军休息场所,南北走向,单间,长5.3米、宽4.2米、高3.6米,砖砌外墙,梁架搁墙,硬山顶。

旧址周边各外延20米。

214 

厦门海关通讯塔旧址

1933—1935年

厦门市思明区鼓浪屿街道鼓新路

南、北二座钢梁结构铁塔,相距约50米,1933年3月至1935年7月建。铁塔混凝土方形底座,边长6.1米(北塔)和5.7米(南塔),塔身向上内收,通高约45米,塔顶安装小型电讯发射设施。南塔旁仍保留一栋单层管理用房,坐北朝南,东西长20米,南北宽12米,四面坡瓦楞屋顶,内部隔成数间。

旧址周边各外延10米。

215 

东方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1933年

光泽县李坊乡上观村

1933年7月为加强黎川、光泽、邵武等闽赣省边界地区的领导,中共闽赣省委设立东方县,直属闽赣省委领导,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机关居此,内设军事部、财政部、肃反委、内务部、粮食部、经济部、妇女部。旧址坐西北朝东南,由门厅、正厅、后厅等组成,占地面积493平方米。正厅面阔五间、进深七柱,后厅面阔三间、进深六柱,均穿斗式梁架,硬山顶。

旧址周边各外延10米。

216 

光泽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1933年

光泽县杭川镇二一七路

1933年10月,光泽县苏维埃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此,毛泽民代表闽赣省委、省苏政府到会指导。旧址为西洋两层楼房,坐东朝西,由前廊、大门、正厅、后厅等组成,占地面积228平方米。前廊每层各三扇拱形窗户;正厅两侧为苏维埃政府办公室,后厅一层右次间为收发科、内务部,左次间为裁判部、经济部、销售部,楼上为会议室及卧室。

旧址四周各外延10米。

217 

中共靖和浦中心县委旧址

1934年

漳浦县石榴镇车本村

1932年4月,靖和浦革命根据地形成,车本村成为革命中心区域。1934年后,该建筑先后成为红三团、中共漳州中心县委、中共靖和浦县委、中共闽粤边临时特委、中共闽南特委机关驻地。1948年春,中共靖和浦县工委成立,机关亦设此,领导恢复靖和浦革命根据地和解放漳浦斗争。旧址坐西北朝东南,由前厅、天井、榉头(两庑)、二层小楼及左右护厝组成,建筑面积426平方米。

旧址四周各外延20米。

218 

建松政苏维埃政府旧址

1934年

政和县东平镇西表村

1934年8月,中央工农红军七军团二十一师五十八团挺进建(瓯)、松(溪)、政(和),成立建松政苏维埃政府,下设军事、政治、财政、土地、肃反、教育、内务等部,辖七个区,五百多个村庄,九万多人口,成为闽北重要根据地之一。1934年11月,县苏维埃政府迁驻于此。旧址原为魏氏祠堂,坐北朝南,由前厅、天井厢廊和正厅组成,占地面积约260平方米。正厅面阔三间,进深六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顶。

旧址四周各外延10米。

219 

泉山仁寿堂

1938年

福州市鼓楼区鼓东街道中山路冶山古迹旁

1938年背靠泉山依崖而建,坐西向东,土木结构,两层,每层6间,环以走廊,由南侧石阶开一侧门上下,占地面积210平方米。为爱国海军将领萨镇冰晚年居住场所。

仁寿堂四周各外延20米。

220 

汀州厦门大学旧址

1938—1946年

长汀县汀州镇东后巷

抗日战争时期,厦门大学迁至汀州,历时八年,校本部设于县文庙大成殿。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卷棚式前步廊,抬梁式梁架,重檐歇山顶。明间正中置方形藻井,四周饰垂球等,次间双龙彩绘天花。

旧址四周各外延10米。

221 

灵岩道南楼

1941年

武平县岩前镇灵岩村

1941年建,坐东北朝西南,二层合院式方形楼房,土木结构,占地面积560平方米。前、后楼各五间,两侧厢房各三间房屋和二间楼梯,以环廊相连,均三合土墙体承檩,前、后楼悬山顶。

楼四周各外延10米。

222 

福兴堂

1943年

永春县岵山镇塘溪村

1943年建,坐西南朝东北,由大门、门厅、两侧厢房、正厅和左右护厝等组成,砖石木混合结构,占地面积1570平方米。门厅面阔五间、进深三柱,正厅面阔五间、进深五柱,均抬梁、穿斗式梁架,悬山顶。

堂四周各外延10米。

223 

树海革命旧址

1945—1949年

南靖县南坑镇白咏村

抗日战争后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以大岭为中心的树海游击区是闽西南党组织的重要根据地之一。旧址由中共闽南地委机关总部、干训班等组成。中共闽南地委机关总部旧址,原为内厅公厝,由门厅、主堂等组成,建筑面积171平方米;主堂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墙体承檩,悬山顶。干训班旧址,原为赖氏宗祠,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墙体承檩,悬山顶,建筑面积108平方米。

旧址周边各外延10米。

224 

景胜别墅

1946年

石狮市宝盖镇龙穴村

坐西朝东,四周带回廊,四层中西合璧式楼房,占地面积1565平方米。主座一二层四周出檐,双层骑楼设圆形廊柱,第三层平台连接1座二层单檐仿木八角亭,平台中间另建1座重檐六角亭。第四层建有1座六角仿木亭。该建筑造型独特美观,和谐相融,系1946年菲律宾华侨高祖景建。

别墅四周各外延10米。

225 

高阳楼

1947年

漳州市角美镇鸿渐村

1947年建,中西合璧式建筑。坐西南朝东北,由门墙、前厅、过水廊道、后楼、两侧护厝等组成,占地面积540平方米。前厅面阔三间,进深三柱,墙体承檩;后座为二层西式风格建筑,一楼面阔三间,明间屏风后置楼梯上二楼;二楼设西式柱廊,廊两侧通护厝。

楼四周各外延10米。

226 

围头“八·二三”炮战遗迹

1958年

晋江市金井镇围头村

1958年8月23日福建前线解放军与台湾金门驻军展开炮战,炮战持续22年,直至1979年1月1日停止。围头村作为炮战的主阵地,保留有许多战地遗迹,主要有毓秀楼、安业民烈士纪念碑、达屋楼、一号防炮洞、一号碉堡等。毓秀楼,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建,为二层中西合璧式钢筋混凝土建筑,“八·二三”炮战中遭炮击,外墙、围墙弹孔累累。安业民烈士纪念碑,1958年立,坐北向南,方形五层花岗岩石座,上立高1.7米、宽0.8米石碑,正面镌刻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朱德同志题词“共产主义战士安业民永垂不朽”,背面刻安业民烈士生平简介。安业民(1939—1958),辽宁开原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海岸炮兵,在“八·二三”炮战中英勇牺牲。达屋楼,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由旅菲华侨建造,坐北朝南,三层砖石结构西式楼房,其中第三层于“八·二三”炮战中毁坏。一号防炮洞,在“八·二三”炮战中,围头村先后建造了十多个防炮洞作为战时防空、防炮应急避难场所,其中一号防炮洞长35米、宽2.5米、高2.5米,曾发挥保护全村近十分之一人口生命安全的重要使命。一号碉堡位于围头海角“火船头”高地,曾是守护与观察台湾海峡与金门岛海空的重要军事前哨。

毓秀楼四周各至围墙;安业民烈士纪念碑东、西各外延10米,南外延30米,北外延5米;达屋楼前至埕,后至墙,左至墙,右至村道;一号碉堡四周各外延5米;一号防炮洞四周各外延5米。

227 

龙滩桥

1965年

政和县杨源乡龙滩村

1965年建。木拱廊屋桥,东北—西南走向,跨龙滩溪,桥身长31米,面宽5米,净跨23米,矢高15.5米。桥体由三节苗、五节苗及剪刀苗拱骨相贯而成,其中三节苗9组,五节苗8组;廊屋12间,每间用4柱,抬梁式梁架,悬山顶。

桥四周各外延30米。

228 

海峡之声黄岐广播站

1979—1997年

连江县黄岐镇海英村畚箕山东坡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为顺应形势发展需要,加大对马祖乡亲的宣传力度,特在黄岐畚箕山上建造“海峡之声”广播站。广播站由坑道和巨型超高音喇叭组成,仪器设备设施架设在坑道内部,巨型超高音喇叭置于坑道口,运用空气压缩原理将声音传送到马祖。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逐步缓和,1997年后,“海峡之声”广播站作为历史见证保留下来。

畚箕山巅围墙内约100亩。

   

    六、其他(1处)

序号

名称

年代

座落地点

简介

保护范围

229 

瑞云祠李耕壁画

1917年

仙游县度尾镇池尾村

民国六年(1917)国画家李耕于瑞云祠内作壁画29幅,其中上厅两壁为“三一教”创始人林龙江生平事迹“林子行迹图”25幅(原作30幅,后右壁下端5幅损毁,由后人补上),下厅绘有仙游四大景中的“菜溪岩”、“九鲤图”山水画和“龙吟图”、“虎啸图”等4幅,共29幅。观音殿、瑞云祠为其附属文物。

瑞云祠围墙各外延10米。

      

    七、与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合并(1处)

序号

名称

年代

座落地点

简介

保护范围

230 

梅山寺婆罗门佛塔(并入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婆罗门佛塔)

厦门市同安区大同街道梅山寺念佛庵前

梅山寺婆罗门佛塔,原为建于宋元祐年间(1086—1094)西安桥两端镇石塔之一,又称“西安桥塔”,现存3座。其中另2座移至同安区梵天寺内,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塔于1986年移至梅山寺,三层方形实心结构,通高4.68米,须弥座底边长1.78米。第一层塔身高0.4米,边长1.3米,四立面浮雕护法天尊和神兽;第二层塔身高0.35米,边长0.97米,四立面各浮雕坐莲佛像;第三层塔身高0.7米,边长0.82米,四立面浮雕展翅神兽和佛教故事图像;塔刹由覆莲盆座、五层相轮和宝瓶等组成。

塔四周各外延20米。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