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榕城 > 文化遗产
文物|宋寿山石人物招手戏俑:榕城大宋王朝娱乐圈的“摆拍”担当
2023-11-0210:06:45来源:福州晚报

□闽都文化-“文物在我身边”系列之②

宋寿山石人物招手戏俑:榕城大宋王朝娱乐圈的“摆拍”担当

  与大部分人印象里神态严肃、阵容威武的古代墓葬文武俑不同,福州市博物馆里珍藏着一对诙谐滑稽、独具个性的宋寿山石人物招手戏俑,从它们身上你似乎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人情味和烟火气。沉睡了近千年的招手戏俑,无异于是当时福州娱乐圈的职业“摆拍”担当,透过它们是否能窥到榕城大宋王朝行业百态或者娱乐生活的一角?

1698891037258668.png

  捕捉瞬间 惟妙惟肖

  随葬俑,是中国古代丧葬中使用极为普遍的一种随葬明器。它是古人丧葬观念的产物,直接反映着当时的丧葬制度和丧葬礼仪。

  这一对收藏于福州市博物馆的宋寿山石人物招手戏俑,坐高分别为6.1厘米、6.5厘米。刻工简朴,刀法洗练。两戏俑神态栩栩如生,形象逼真,都身着圆领裳并系腰带,头戴冠,盘膝而坐。其中一人头微低,眉目清晰,面部表情生动,左手高举,指微张,倚于冠,右手自然平放于右腿,左腿架于右腿之上。另一人右手高举,指尖合拢微屈,似在舞动,左手置于盘起的双腿之中,手腕没于盘腿处不可见。雕刻者捕捉到了优伶表演时瞬间的姿态,栩栩如生,不啻是寿山石雕人俑造像中的精品,即使现在看来依然生动有趣。

  福州市博物馆馆长张振玉介绍,从南朝无名氏在“石猪”上留下几道粗陋简单的线条,到清康熙年间杨璇、周彬等寿山石雕一代宗师的出现,再到福州“东门”“西门”两大流派的形成与发展,福州寿山石雕刻工艺的历史已超过1500年。在宋代,寿山石已被大量开采,从福州地区考古挖掘出的宋代墓葬中的寿山石俑可看出,宋代福州寿山石雕工艺在极大程度上得益于唐、五代的陶塑工艺,表现技法与唐宋壁画相似,素朴多姿,颇具写实风格,已发展到成熟阶段。

1698891151851381.png

  寿山石俑是福州地域文化的特色

  福州在五代时期就出现了随葬俑群,至南宋,俑类明器在随葬品所占的比例愈来愈重,种类也愈来愈多,并形成了完善的神煞明器制度。但其实这与全国范围内宋代用俑随葬的整体状况是有点相悖的。中国古代随葬俑雕塑艺术发展到两宋,总体而言是呈衰落趋势的。主要因为两宋时期不断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国家动乱,厚葬之风难以延续,受到薄葬风气的影响,当时的丧葬明器发生了改变,纸质明器逐渐代替了陶瓷明器。而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福州社会宋代却出现了数量众多、制作精美、形态多姿的随葬石俑,显然是异乎寻常的。

  其实,这与寿山石在福州的发展有着重要关系。南宋是寿山石开釆、雕刻、收藏的高峰,“石为文多招斧凿”(出自南宋理学家黄榦诗作)是对当时开釆寿山石情景的真实写照。寿山石的大量开采成为民间用寿山石俑随葬蔚然成风的一个重要条件。在福州,寿山石雕的明器在墓葬中屡屡被发掘出来,到了两宋时期的墓葬中更加丰富。据记载,新中国成立后,福州以及周边地区发现了带有寿山石雕陪葬品的两宋墓葬有数十座,仅俑类寿山石雕便出土了多达上千件。据全国范围内的考古发现,南方其他地区南宋随葬俑有陶俑、瓷俑、木俑,但福州地区几乎是寿山石俑的专用地区,反映出了福州地域文化的一大特色。

  清代高兆《观石录》中有记载:“宋时故有坑,官取造器,居民苦之,辇致巨石塞其坑,乃罢贡。”从中可以认定宋朝时福州已有官设的服务于官府的寿山石雕作坊。精美者作为贡品发运汴梁,成为宫廷玩物,大件者为达官贵人陈列于几案欣赏,小件者则作为文人雅士手中的玩赏品。这在南宋淳熙年间梁克家编撰的《三山志》中也有记载。从目前出土的宋代寿山石雕文物中可看出,宋代的福州寿山石雕在技艺上已是风格严谨、形象生动、刀法简练、题材广泛,说明此时寿山石雕已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芸芸众生中的戏俑

  随葬用的寿山石绝大部分是老岭石和猴柴磹石,此类寿山石不透明或微微透明,质地稍微松软,易于雕刻,色彩多位灰绿色,纹理较为细密,同时这类叶蜡石多产于矿脉的表层,资源丰富,容易开采,价格并不昂贵,所以也解释了五代两宋随葬俑虽多出自勋贵士族之墓,但是一般的平民的墓中亦有出现,说明宋朝随葬的寿山石俑已成为相对普遍的现象。

  宋代寿山石俑种类繁多,但根据随葬俑的形象,大致可分为人物俑、动物俑、神异俑。人物俑是宋代寿山石刻品中最普遍的题材,形式各样,生动地塑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不同人物。人物俑中有各种男女侍仆,文吏俑、武士俑、僧人俑、舞俑、戏剧俑等。从上可知,人物俑多取自现实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在衣着、动作、表情、姿态上都不尽相同,有的端正严肃,有的幽默诙谐,有胖有瘦,或高或矮。这些人物俑由于社会地位都不高,所以匠师在制作的时候都不拘手法,刻画得生动有趣,形象和装束千姿百态,这正是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真实反映。

  事死如事生,权贵们生前喜好玩赏寿山石,死后也将寿山石制成俑器随葬,以此来炫耀墓主的地位和身份。而寿山石雕戏俑则显然体现了墓主对戏曲文化的热爱,也反映出戏曲在宋代十分盛行。宋代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中重要的阶段,初步形成中国戏曲最早成熟形式——宋杂剧。宋杂剧是由滑稽表演、歌舞和杂戏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戏曲。宋杂剧的快速发展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人们对戏曲艺术的热爱,自然也反映在了随葬的戏俑、戏台上。这在1974年福建省三明市莘口宋墓发现的5件陶制戏俑中亦能得到印证。陪葬的戏俑,是为了让死者在另一个世界继续倾听戏曲。

  总之,每一件随葬俑都是那个时代匠师门对社会生活的悉心观察,精细雕刻所得。它们根植于民间的土壤,更接近现实生活,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个切口。

  □专家品宝

  简单质朴而又精美有趣

  特邀专家:寿山石理论专家、中国寿山石文化发展研究中心顾问 方宗珪

  这一对寿山石雕十分精美、有趣。在雕刻风格上与同时代大量生产的寿山石俑为生产方便多切割为菱形后再行雕刻不同,这对坐式招手寿山石雕很明显已经具有圆雕的雏形,更加接近元朝的风格;石质方面,也和大部分的老岭石和猴柴磹石相异,它们质地更加细润,微微透明;雕工方面,虽然总体简单质朴,但是已经能看出人物的服饰细节和动作姿态,明显是一件艺术品的创作。

  这一对宋寿山石招手人物随葬品是福州寿山石雕刻历史上值得被研究和讨论的作品。从广义的功能上来说,是陪葬品,但它们和同时代的寿山石俑比较起来,不像是俑,更像是墓主生前喜爱的寿山石雕把玩件,墓主把生前喜爱的寿山石雕作为陪葬品,象征着“事死如事生”的寓意。

  (记者 管澍 林双伟)

  《福州晚报》(2023年11月2日 A08版 文物在我身边)


  • 使用帮助网站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 网站纠错
  • Copyright 2019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sdfz@126.com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政务服务热线: